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擲缽庵即擲缽禪院,在黃山缽盂峰下。黃山奇峰無數,「三十六峰」不過舉其著名者以言,而缽盂則在三十六者以內,可見這座峰的高峻、秀麗。 為什麼峰名擲缽呢?相傳昔日有孽龍在此居住,常出為人害,山洪暴發之禍更是它的傑作。有神僧擲缽將它罩住,從此害絕,而峰及禪院遂以擲缽出名了。明陳恭「黃峰三十六詠」缽盂峰云: 尊者西來救世濃,婆心曾不計餐饔,缽盂一擲高峰後,麻水從無說毒龍。 這覆龍故事當然是佛教徒所編的神話,但也美麗可愛。 擲缽庵四面群山擁抱,嵐翠沁人,如處深谷之底。其所處地勢之高下大概與慈光寺相等。這庵距黃山第一站「湯口」的遠近,也和慈光寺相等。譬如說慈光寺是黃山的南極,擲缽庵便是黃山的北極。我們游黃山假如先從後海游起,擲缽庵便是第一夜「打尖」的地方。我們出山也可從這裡出去,不必再走回頭路。不過由擲缽庵出山,可經「丞相源」、「九龍瀑」,過「苦竹溪」向太平縣出發。 地勢雖然低下,氣候仍甚清涼,文殊、獅林盛夏尚須挾纊擁火,在這裡日午可著單縑,晨暮加件羊毛衫便可,避暑最宜。 我們到時,庵中住持已南遊他往,僅一知客僧應客,二三雜役供灑掃炊爨。那位知客僧開兩間毗連著的小客房,周蓮溪和陳默君住前面,我獨居後間。 這裡因地勢平夷,交通較便利,建築比文殊、獅林來得考究,疏閣綺寮,明窗淨幾,佈置得清雅脫俗。更可喜佛堂另設,好像客寮為主,佛堂為輔,早晚亦罕聞梵唄之聲。 不但建築托了地勢平夷的福,飲食亦然。所供素齋已比山上可口得多。我們來黃山消夏原來擬居一個月左右,自知不能長期茹素,各帶了一大批肉類罐頭。在文殊、獅林因同桌用膳之客太多,不便打開來吃,到了擲缽庵便和知客師說我們要吃葷,他說只管請便,不過不可用庵裡鍋灶,怕菩薩見怪,我們當然答應。 談到這些罐頭食物,不得不感謝那幾個抬我們入山的轎夫。我們每人都備了三四十個罐頭,開始時原用籐籃竹簍裝著,為怕散失,又在宣城街上買了只大網籃,將這些罐頭和一些零用東西一概塞入,於是那只網籃少說也有七八十斤重。過雲巢時,路是逼陡的,並且還要爬一段木梯。那些轎夫真有能耐,三頂轎子半拖半曳弄上去了,這只網籃,一個人在上拖,一個人在下頂,也弄過去了,以後這只網籃,三頂轎輪流扛抬,走了三天險仄萬狀的山路。我看了那光景,覺得人類征服自然之力果然偉大。從前齊桓公征伐大夏,束馬懸車,以度太行之險。迦太基名將漢尼拔伐羅馬,度阿爾卑斯的摩天峻嶺,戰象馬匹和無數攻城器械都縋了過去。三千年後一代梟雄拿破侖又照樣演了一幕,我們這點子行李不算什麼。可是抗戰前的勞工也太可愛了,他們替我們服役,工資是論日計算的,叫他們額外付出這多勞力,不吭一聲。若在今日,工人氣焰之大,需索之多,這只笨重的網籃非額外出運費不可,否則只有勞動客人自己扛吧。扛不動,拋棄山腳下,是你活該受損失! 我們到了擲缽庵,吃飯入浴以後,各人把幾日爬山泥土汗漬的衣服洗滌了一下,然後向和尚借了一柄鐵鍬,刨開窗前泥土將連日山中所拔取的小松樹,萬年青,還魂草之類都栽種起來,預備下山時再掘起包裹了帶回家去。 黃山之松名聞全國。雲巢以下,松樹大皆十圍,叢生危峰頂上,密密重重,蒼翠可愛。黃山屬於紅土層,大小峰巒,色皆作深紫,覆以濃青老綠的松林,色調之美,給人以「凝厚」、「沉雄」的感覺,好像宇宙的生命力磅礡鬱結成此大山,非常旺盛,但又非常靈秀。 山勢太陡,終古無人能上,這些松樹不罹牛羊斧斤之厄,皆得終其天年,所以常見枯死了的樹,槎椏兀立,亭亭如白玉柱。若像今日台灣的林場,早將它們鋸倒,搬運下山,派了正當用場了。像這種天然富源,無法利用,頗覺可惜。可是也虧山靈設險,不許樵客的窺伺,否則黃山恐早已變成一座濯濯的牛山。因為我國以前讀書人的文房四寶裡的墨,是煙煤製成的。而黃山的松樹燒成煤炱,做成墨寫字另有一種圓潤光澤之致。黃山松煙墨,遂為國人所寶愛,於是黃山松樹凡可以採伐的都給人採伐完了。又附近數里人家所用柴薪也取之於黃山之松,因此被毀壞的不在少數。記得小倉山房詩集有一首《悼松》長歌,曾替黃山松樹大叫其屈。有駿馬鹽車,盤蒸美人諸語,想必是指低地松樹而言,至山上之松想壽命比當時袁子才還高幾百歲。 「雲巢」以上天高風勁,松樹便變為矮小,有高僅尺許或數寸者,莖幹盤曲如蛟龍,枝葉楚楚,風致百出。雖然這麼小,閱寒暑皆當數十以上。我們見了,愛不忍釋,揀擇所喜歡的,各拔數株,擬帶回家裡作為盆景。又還魂草是黃山特產,它不需要多少水澤而能生活。你將它擱置書架,或收藏笥篋,經過了幾年,看去像已枯死,沃點水又青翠起來。周蓮溪女士乃北京女師大生物系畢業生,在安慶第一女中教生物。她這次游黃山一半也為了想採集些植物標本。她曾採得若干種珍異的植物,並發現某地有銀耳。胡教授羨慕不止,請她奉獻,她不肯。她說黃山氣候適宜銀耳的種植,她下山後將鼓吹此事引起大家注意,為本省開闢富源,將來都知周蓮溪是發現者,為什麼將這榮譽輕易送人呢?但我們下山後,那些盆景松樹皆枯萎而死,沒有一棵得活,蓮溪銀耳樣本則尚未帶回家,便被擲缽庵老鼠偷吃了。 黃山太高,動物亦難生存,從無虎狼麋鹿之類,連雉兔都立腳不住。相傳有神鴉,既不死,也不繁殖,自古以來只有一對,餓則向人索食,狎暱如家禽,我們未見。但有一種小鳥,大如麻雀,碧羽黃襟,白眉紅嘴,鳴聲如戛玉,清脆悅耳。在獅子林曾遇見一隻,被胡教授開槍開得粉碎,無法做標本。煮鶴焚琴。我頗為之不樂,可是我們後來還不是也糟蹋了若干黃山草木嗎? 我們在擲缽庵安居下來後,三餐後大家下下象棋,或到附近散散步。山中澗水,流到庵前匯成一潭,長闊丈許,深可數尺,水色湛碧,淨不可唾。我們都悔未帶游泳衣來,否則每日下午午睡後來潭中游泳,豈非消暑之一法。不過水極清冷,我們身體都不算強健,久浸其中,回家恐要發瘧疾或風濕等症。逞一時之快,貽日後之患,哪裡划得來? 那麼,長日悠悠,做什麼呢?我們就來喝茶。我們三人都可說有盧仝癖的,在家時每日本茶不離口。黃山茶葉有名,本庵亦備有多種售客。向那位知客師買了幾種,即用那潭水烹煮。泉冽茶香,一甌在手,頗有兩腋生風之樂。我也算品過多少種茶葉,說到水,無錫惠泉,西湖龍井也嘗試過,但好像都不如黃山茶味之清甘醇厚。我高興極了,要那知客師出讓一隻白鐵箱(即美孚煤油公司所出,可盛5加侖油量),獨自一個便買了茶葉10斤,頭等貨至三等都有,預備帶到上海一半送人,一半自享。 到上海用自來水泡,味道完全變了。在山中時,三等貨的葉子都好,現在頭等貨也不靈了。這才知道我們所買茶葉原屬尋常,不過在山中時泡茶用的泉水含有某某幾種礦物質能瀹發茶味,加之煮水用砂缽,燒的是山中取之不盡的松枝,芯馥的松煙,溶入水裡又能逼出茶香。上海自來水含漂白粉,燒水是用鋁壺和煤球,泡出茶來當然不是那回事了。可見喝茶之事不能近代化,古人清福我們也不易享受。黃山產幾種草藥,如何首烏、於術、更有食用品石耳。我國人迷信人參,以為有起死回生之力。對何首烏更多神話,謂真者,即生長千載已具人形者,服之有返老還童之功。西太后之不老,有人說是李蓮英謀到一個好何首烏進獻給她的關係。我們當然沒有這樣好運氣,即遇著,恐也買不起。於術倒易見。山中野人常掘來賣給遊客,一個核桃大的索價5個銀元,一厘都不讓,為什麼這麼貴,因半月一月也掘不到一個。我買了5個,帶下山後都送人了。聽說也不見得有何好處。 石耳燉肉味極清美,也補人。此物生高峰石上,採取不易,差不多是用性命交換來的。野人錐鑿絕壁,系長繩千尺,如猿猴攀援而上,再用小鏟細細將那緊附壁上的石耳鏟下。一整天也鏟不到半斤。並且不是每天都有這樣成績。失足摔下,你想還堪設想嗎?從前我國貧民階級真可憐,為了僅足生活的微資,什麼苦都肯吃、什麼險都肯冒,黃山藥民不過其一例而已。 在黃山消夏的佳趣,第一是靜。 遊客游黃山多喜順起,即從前海起,經過擲缽庵,不過在這裡歇歇足,喝杯茶,便出山去了。多數為趕路,抄捷徑走了。所以這裡很少人光顧,成為我們三人的世界。 這裡並非沒有晨昏的變化,你早上起來,也看見那豪富的太陽在萬峰頂峰遍灑黃金粉末。傍晚,雖處深谷之底,也可以看見那窈窕的晚霞,在樹梢上,向你炫示似的,抖開半天的綺緞。更有多情的白雲,時時飛來簷際,甚還入室升堂,似來慰藉你的幽寂。這裡也並非沒有聲音,聲音還多著哩。流泉的嗚咽,樹葉的摩戛,小鳥的嬌鳴,秋蟲的幽唱,譜著世間最優美的旋律,合奏一闋交響曲,使你耳邊永遠蕭蕭瑟瑟不斷。但這並不足妨礙那個「靜」。我們覺得時光大流此時似乎已停止,我們忘了過去,忘了將來,也忘了現在。不僅癡嗔愛慾蕩然而空,數十年深鐫心版的生活經驗也漸漸模糊,漸漸消失了。我們的靈魂融化在大自然裡,不知莊周之為蝴蝶,蝴蝶之為莊周了。「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忘記哪位古人所作的兩句詩,我以為頗合於我們當時的情況。我國8世紀時的道學家每到深山大壑住上幾年,與塵世隔絕,接受自然的洗禮,這是有道理的。記得詩人徐志摩也有一段警辟的見解。他說:「人是自然的產兒,就比枝頭的花與鳥是自然的產兒;但我們不幸是文明人,入世深似一天,離自然遠似一天。離開泥土的花草,離開水的魚,能快活嗎?能生存嗎?從大自然,我們取得我們的生命;從大自然,我們應分取我們繼續的滋養。哪一株婆娑大木沒有盤錯的根柢深入那無盡藏的地裡?我們是永遠不能獨立的。有福的是永遠不離母親撫育的孩子,有健康的是永遠接近自然的人們。不必一定與鹿豕游,不必一定回『洞府』去;為醫治我們當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遺忘自然』一張輕淡的藥方。」 第二佳趣是清。 我不知道何故一生最惡塵埃。一個人住在城市裡多日不沐浴,身上便汗垢厚積,指甲幾天不剔,便藏垢納污,變成烏黑烏黑的,人前伸出來,多麼地不雅觀。屋子最討厭了,每天省不得那一段灑掃拂試之勞,倘偷幾天懶,呀,寫字桌和文房四寶,滿架的書籍,塵埃都有分許厚,手指一接觸便是一層灰,每引起我莫大的煩惱。因此,我每次預備作文,定要費去大半天的勞力和時間,將書齋先大掃除一次,否則我的文思像被塵埃壅住,塞死,引不出頭緒來了。 人們說我們地球母親也像生物之需要飲食。它每一晝夜吸收太空中數以萬計的流星。那些流星一進地球大氣層便燒燬了,變成各種氣體作為地球的營養,遺灰則變作塵埃,一晝夜落於地面者據說達六千噸之巨——或謂六萬噸,這數目我記不清。人到中年身體便逐漸肥胖,我們地球母親也是日積日厚,總有一天臃腫到不能行動,忽然來個中風,來個心臟停擺,那麼整個大地的生靈也將和它同歸於盡了。可是,你聽我的話用不著發慌,那個日子遙遠著呢,預作杞憂,大可不必。 不過塵埃確是厭物,你以為屋子已灑掃清淨了,屋縫一道陽光便可叫你看出真相。但見那道陽光裡,微埃亂舞,舞得那麼熱鬧,那麼起勁,不知我們每日呼吸著這種空氣,何以沒有個個得肺癆? 無怪乎從前人管人間做「紅塵世界」而亟思脫離它。 但大氣層的塵灰似乎不向海洋和深山落,即落也微乎其微。我航過幾次海,敢向你寫保證書。深山則黃山消夏才第一次經驗到。我看擲缽庵工友灑掃屋子不過虛應故事,而且好幾天才一回。但各處仍清潔得一塵不染,在這裡,不必每天入浴,身上也無汗垢,手伸出來,十個指甲總是潔白如玉。 黃山清得像水晶世界,我們肉體和靈魂也清得透明了。不過,做神仙要有「仙骨」,我們這些俗骨凡胎享黃山清福,竟享受不起。說來好笑,肉類罐頭本帶得不少,被人掏摸了些,我們吃得又凶,看看所存無幾,蓮溪又常覺得身體不舒服,她老是咕嚕著:「我發現了一條生理原則,人到夏天應該出汗,而且應該整天汗淋淋地,貪圖清涼,閉住了汗孔,它便會在人體內作祟的。算了吧,我們不如早日回家,補受幾天熱罪,讓汗出個痛快,否則開學後我怕沒精神教書哩。」陳默君家裡有事,常有信催她早歸。於是二對一,我只有服從多數,收拾出山。原定在黃山住滿一個月,只住了十五六天,便都回到那火窯一般的家了。 選自《蘇雪林自選集》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