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我並不是畫家,自來台灣,卻交結了許多畫家朋友,孫多慈女士也是其中之一。我與多慈雖十餘年前便已聞名,建立友誼則是最近一兩年內的事。現在請談談我和多慈相識的始末。我的文字雖無價值,多慈之畫則將來必傳,那麼這篇小文或可成為將來藝壇上的韻事,我又何樂不為呢? 我是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卒業的。民國十九年,到安大教書,又回到安慶,母校此時已改為省立第一女子中學了。常聽朋友們談起:母校出了一個聰明學生孫多慈,國文根底甚深,善於寫作,尤擅長繪畫,所有教師都刮目相看,認為前途遠大,不可限量。安慶本來是個斗大的江城,風氣僿陋,科舉餘毒之中於人心者尚深,學校裡偶然出了個成績優越的學生,全城便歆慕欲狂,揄揚不已。想起過去在母校時期的自己,也會被人捧鳳凰似的捧了幾年,這只足以看出安慶人的眼界太低,並非自己真有什麼了不起。今日安慶知識界之捧孫多慈,想亦不過爾爾,所以我當時並沒有將這些話放在心上。 民國二十五年夏,我和幾個老同學避暑黃山,聽說孫多慈女士正由其尊翁陪伴著在黃山寫生——那時她正肄業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將畢業了——遊歷黃山的同鄉頗多,見了面總要提起她,好像整座黃山都響澈了「孫多慈」三個字。我奇怪這個青年畫家何以竟這樣的聲名藉藉,也許她真有點什麼,很想識荊一下。一日和那幾個朋友到了獅子林——她的寄寓外,開始同她見了面。她第一次給我的印象很不錯:一個青年女學生,二十左右的年紀。白皙細嫩的臉龐,漆黑的雙瞳,童式的短髮,穿一身工裝衣褲,秀美溫文,笑時尤甜蜜可愛,我同她似有夙緣,一見便很歡喜,覺得自己若有這樣個妹妹,那應該是多麼的好!房間裡滿列著她黃山寫生的成績,都是油畫,桌上堆著的只是幾張未成的國畫山水。我也曾去法國學過畫,但只學到炭畫半身人像為止,油畫半筆也沒畫過,所以對於油畫不敢批評。多慈那時的國畫是她老師徐悲鴻一路,我對悲鴻頗有成見,以為不值得學;並且覺得西畫國畫截然兩道,兼擅二者殆不可能,多慈既是學西畫的,專精這一門得了,又何必貪多務博來學什麼國畫,因之對於她所作的國畫也未甚措意。我當時只覺得這青年畫家氣魄不小,黃山的雄奇幽麗,甲於中國,也是宇內罕見的美景,多少畫家詩人到此都要擱筆,而她居然敢把這一座名山的秀色,一一攝於尺幅之內。我避暑黃山月餘,所居繫在一個陷於深谷之中的廟宇,名字現已不憶,好像是什麼擲缽庵吧,地幽勢靜自是幽靜,可惜沒法看到雲海。到黃山而不看雲海,那是多麼的煞風景!多慈有一張大油畫是寫獅子林所見雲海之景的,一層層的銀濤雪浪,翻騰於三十六峰之間,氣勢浩瀚之極,景色也變幻之極。後來我寫了一篇歷史小說,其中曾談到黃山的雲海,多慈這幅畫多少曾給我以靈感。 民國三十八年,我自大陸來港,供職香港真理學會,隔壁有個思豪飯店,隔不上三天便有一個書畫展覽,我常溜出參觀。雖然也有幾個畫展不大像樣,但大多數很好。這是我在大陸時所難饜足的眼福,也是流亡生活中意外的奇趣。三十九年春間,多慈自台灣來香港,舉行畫展,也以思豪飯店為會場。這一次她展出國畫五十餘幅,油畫水彩二三十幅,素描十餘幅,還有若干幅的書法。我可說這是愚豪飯店自有畫展以來,最為熱鬧的一個,整個港九都轟動了,每日來參觀者絡繹不絕,幾乎踏破了飯店的大門;也是最為成功的一個,展出的百餘幅作品,除了非賣品以外,都被訂購一空。 回憶黃山獅子林的相見,前後相隔已十四年,我們畫家的天才已到完全成熟之境。西畫造詣固高,國畫的筆法也已脫離了她老師窠臼,而獨樹一幟,並能作多方面的發展: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蟲鳥,無一不能;工筆與寫意,也兼擅其妙。書法摹王右軍,及懷素四十二章經,剛健婀娜,富於神味。動物中她最喜畫鵝,有一幅非賣品的「芊芊牧鵝圖」乃一小橫幅,鵝十餘隻排隊前行,伸頸舒翼,顧盼長鳴,姿態各異,栩栩欲活,其後一小兒揮鞭趕之。芊芊乃畫家長子小名,牧鵝大約是當時的一樁實事,圖後有畫家之父所題小詞數首,而由畫家手書,家庭樂事,令人欣羨。今日台灣梁鼎銘三兄弟以善畫馬、羊、猴著名,林玉山善鶴,林中行善貓,多慈之鵝亦稱一絕。我常援詩人「鄭鷓鴣」、「崔黃葉」之例,戲呼之為「孫鵝兒」,多慈亦笑受不以為忤。她現在又喜畫台灣名卉蝴蝶蘭了,我或者會再送她一個美麗的名號「蝶蘭」。 多慈聽說那時我亦在港,畫展完畢後,本想和我一見,不知為什麼事耽擱了下來,及我多方探聽到她的住處,想去拜訪時,則她已返台多時。我心常俺俺不釋,深以失去那一晤面的機會為憾。 民國四十一年,我自巴黎回到台灣,應省立師範學院之聘,多慈那時正忙於赴美觀光。她在本院第六宿舍樓下有一間畫室,學校本派我住樓上,我因不便,托人與多慈相商,暫將這間畫室讓我,等她回國再遷。蒙她慨然允諾,因來交鑰匙,於百忙中尚來訪我一次。這回她已不再是黃山時的女學生,而是一個盛名之下的畫家了。但她還是那麼年輕,那麼漂亮,那麼甜蜜。光陰和頻年戰亂的憂患,似乎沒有在她身上留下什麼痕跡。藝術家煙雲供養,善葆天和,每多克享期頤之壽,駐顏亦其自然結果。那些終日追逐聲名利祿的人,膏火熬煎,自戕年命,同陸地神仙一般的藝術家比較起來,未免太可憐可笑了。 多慈出國年餘,及其歸來,我樓上的那間房子已被別的同事搬入,我所許歸還畫室之語,竟成虛話。她家人口眾多,住所逼仄,無處可以作畫,但她對我從無怨言。她對待朋友之寬宏厚道,也是天生美德之一端,至足令人感念。現在第六宿舍有一家同事搬出,剩下兩間房子,我們向學校當局申請到手,我住了朝南的一間,她以北房為其畫室,每天都來作畫,傑作源源產生。我本愛畫,每天看她揮灑,精神至感愉快,並且願意從她學習,她也樂意收我這個笨拙的弟子。但所恨者我每天雜碎文債,打發不開,雖然有這樣一個好藝術家住在對面,荏苒數月,尚未開始畫得一筆。何時我才能擺脫這被動的膏火熬煎之苦,而分享點陸地神仙的樂趣呢?說來惟有長歎而已! 多慈本是學西畫出身的人,素描稱國內第一手。她的西畫是純粹的正統派,賦色沉著,筆法細膩,給人以一種莊嚴深邃的感覺。遊歷歐美時,看了不少現代畫家作品,她當然不免受了若干感染。在巴黎時她喜去的地方是巴黎印象畫派的陳列所。印象派大師蒙薨(Monet)台卡(Degos)雷諾靄(Renoir)的作品,尤為她所心折,常徘徊其下,久不能去。她對畢迦索僅欣賞他某一時期的作風,至於畢氏最近十餘年之矜奇弔詭,走入魔道,則為她所深惡。意大利邦貝依古城的壁畫給她的啟示最為重大,這在她前冬返國時對各報記者發表的談話已經提及,現不贅敘。 她目前作的西畫,奔放的筆意,多於矜嚴的設色,作風顯有改變。但她藝術修養既有相當的高深,也決不至因步趨時尚,迎合庸俗之故,而走到那鹵莽滅裂的道路上去。她以後的路線大約是要以國畫空靈的意境,滲入西畫質實的造型,而又以西畫寫生的技巧,補救國畫過於象徵,脫離現實之弊。似她這樣對於國畫西畫均曾下過功夫,天資又如此高朗,將來一定可以融匯中西,產生一種新藝術,為祖國的光榮,供國際的取法。 拉雜寫來,不覺寫滿了六張稿紙,可以向《幼獅》編者交代了。至於讀者們或者批評我:所見浮淺,不足以盡這一畫家之美;或者罵我:狃於私交,阿其所好,胡亂替人捧場,我一概不管,我只把我所感受於多慈者,如實寫出,便於願已足了。 選自《歸鴻集》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