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歲月就像一條河,你我只是這條河裡的水,兩岸的風景在變,水還是水,是不會變的。這是我在今年的新年裡寫給我的一位遠方的朋友信裡的話。 直到去年夏末我從學校畢業,進了出版社,進了雜誌社工作,從一些紛亂無序的生活狀態裡慢慢掙脫出來,又可以像學校裡那樣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去安排我的生活時,我才感到那種心底裡一直不曾褪去的對平靜和舒展的渴求重又從生活的各個角落湧上來,復回到我的心頭了。在無數個靜謐的午後,我坐在出版社這幢歐式建築一間朝南的辦公室裡,靜靜地望著窗外,往昔歲月中的點點滴滴就像是細碎的陽光,斑駁而至,所有你以為淡忘的,其實都納在一個塵封已久的盒子裡。它在等待,等待著有一天你不小心打翻了盒子,那些你以為已經消失的都清清楚楚地在裡面,不曾有何改變的,消失的僅僅是時間而矣。我在對往昔零星卻清晰的回憶中感受著生命的可貴,亦覺得唯有時光才是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巨人,很多你原本以為重要或原本你並不在意的東西,由於它的力量而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人也在這樣的轉變中逐漸成熟、美麗而堅強。所有的傷感和歡欣是生命的賜予,也是必要的代價。 我想我的生活就和無數個女孩一樣簡單而從容,所歷經的東西也是比較相似的,從家庭到學校,從學校到工作。生活的軌跡注定了它的簡單。都市的生活更是隔離了人與自然,與它種生活的接觸。有的時候我真感到慶幸:因為我迷戀上了文字,在這些方方整整的字塊組合間找到了現實生活中所不能尋覓到的幸福和快樂,文字的海洋浩淼無盡,這便是除了日常生活之外最好的棲息之地。如果說我的生活有一些和同齡人不同或是有一些自我的樂趣,那就在此。在那些安靜的日子裡,我與文字為伴,在遐想的空間任意地四方走走,它讓我感到寂寞並不可怕,單獨是一朵開在心底的花,在內心的世界裡它可以永遠嬌艷。每每念到此,我會為我的選擇而感到慶幸。日常的生活是瑣碎和繁雜的,現實的世界也充滿了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而文字為人創造了一個新的空間,無論是故意的躲避還是有意尋覓,在這裡所能獲得的自由和安寧才是無與倫比的。 我一直在想,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與家庭環境之間的關係到底密切到什麼程度。之所以被這個問題經常提醒和困擾是因為我有一個可愛漂亮的妹妹。我們幾乎是朝夕相處了二十年。我們在幾乎相同的環境下生長了那麼多個日日夜夜,但我們卻差異甚大,個性、愛好以及對生活的理解都不太相同或是太不相同,當然這並不妨礙彼此真摯、濃厚的情誼。這種差異讓我起先認識到人的天生的稟性中可能有一些因素會決定他(她)的命運,然而更多的是個人本身的愛好、興趣、有意向地選擇什麼或躲避什麼,在童年或是剛剛步入青年時期的一個極偶然的向往常常是像一顆小種子埋在人的身體的一個角落裡,在歲月的不經意中它會生根發芽,長得茂盛,繼而有可能改變你一生的命運。 我的童年是寂寞的。以至於現在我成為一個大人,每當看到那些鬱鬱寡歡,個性內向的孩子時,心中會湧動起特殊的情感。孩子的世界太過澄明,也不會有太多的手段或方法來排遣這樣的寂寞,久了就沉在心底,越沉越深,本來是一潭微小的水後來就會變成一片湖。大人們往往根本不理會你的孤單,或者是他們即便體會到了也未必能幫上你什麼忙。我知道寂寞對於一個孩子或是一個剛剛步入青年時期的人而言是怎樣一種滋味,因為我也是曾經那樣地一路走來。 人是需要朋友的,尤其是對於孩子而言,而要找到一個好朋友並不是很容易的。對我而言我曾經是那樣的失敗。同齡人喜歡的東西幾乎沒有一樣是讓我心生嚮往的,如果說有「問題兒童」那樣的一群的話,我想我該是算一個。(當然,那時候還沒有這樣的名詞。)可是我那時很乖巧、從來不吵鬧,所以不會給父母帶來太多的煩惱,只會給他們帶來擔憂。如何讓這個孩子高興也許是他們曾經深受困擾的問題。那時,我的父母親都得為工作而奔忙,他們都是不甘於生活現狀的,年青時因為歷史的原因所失卻的時光和青春的美好成為中年以後重在心頭燃起的火焰。他們需要付出成倍的時間和精力去爭回本該屬於他們的。那個時候我沉靜的個性中多的是倔強,對關心、對愛的渴求是極為強烈的。總覺得父母欠了我很多的愛,於是就強裝不在乎,強裝個性堅強,或是將自己已經逐漸成熟的個性包裹起來,讓父母覺得我還只是個孩子,還處於可以被疏忽情感的年齡。 我的妹妹天性開朗,且又長得俏麗出眾,小時候是人見人愛的小精靈。人對孩子的判斷在小時候總是存有很多誤會的,總以為伶牙俐齒,善於在人前表演的孩子是聰明的,而那些個性內向,不善言表的孩子通常是沒有人去誇讚的。孩子對長者的迷信總是很甚的,因為自己缺乏足夠的判斷力,總以為大人的話是正確的。那時候有的驕傲有一大半是因為這個小精靈,感到有這樣一個可愛的女孩是在這個世上除了父母之外唯一與我血脈相連的人,心中便有難以言傳的溫暖。我和妹妹一起長大的過程中所體味到的情感的回報也許和別的姐妹有所不同。由於彼此的個性和愛好都存有太多的差異,所以共同的話題並不很多。那時候有一段時間我反覆想過有關於親情的問題,血緣真是很奇妙的東西,它可以產生無窮盡的力量,也唯有這種力量才能產生出巨大的韌性,可以比較經得起疏忽、隔膜、冷漠甚至怨恨的磨折。1而真正要有一種最溫暖的親情是必須在先天賜予親情的這些條件再輔之以更多的關心、體恤、理解和愛的。很遺憾的是在我和妹妹之間雖然也存有2著真摯的情意卻也是比較缺乏後天的「輔助培育」。我們太過獨立些,甚至有些不太符合中國的國情。彼此的心事、秘密是不太有互通的機會的。我想她的童年是要較我的開朗一些,她比較善於與人融為一體,而我則落寞一些。其實我相信我的內心已經很豐富了,只是這一切就像是躲在深遠處的一棵樹,樹上開滿了花,卻也就是無人知曉地謝去再開而矣。coc11這種對血緣關係的強調,帶有一絲驚異:「我和她鬧了那麼多矛盾,居然還是得相處!這全因為我們的血管裡流的血液是相同的?」與其如把它解釋為某種神秘的「無窮盡的力量」,不如說是傳統家庭的習慣使然。誕生於一對夫婦的孩子們必須也在一起生活,而不論他們之間有多少不同,多少矛盾。G在這裡對血緣的驚歎和維護,其實應理解為與妹妹「疏忽、隔膜、冷漠甚至怨恨」的關係的反面表述--女性習慣用曲折的、隱晦的甚至相反的方式表露內心的感受。顯然,直述姐妹之間的惡劣關係,是不符合一般的倫理觀念的,也會破壞了G重視親情、溫情脈脈的風格和形象。於是,在下文道出與妹妹關係的實情之前,先要作一個補償,以使讀者既心領神會,又在總體上顯得中性、公允。 G與妹妹之間的差異,當然應該有先天的因素。但是,後天的因素是不是也有關係呢?是不是父母對待兩姐妹的不同方式造就了兩姐妹的不同呢?似乎可以作這樣的解釋:因為G 從小遠離父母,回到父母身邊之後,自然有些不習慣和陌生,心知父母給予自己的愛是不夠的,因而有點怨恨他們。「那個時候我沉靜的個性中多的是倔強,對關心、對愛的渴求是極為強烈的。總覺得父母欠了我很多的愛,於是就強裝不在乎,強裝個性堅強,或是將自己已經逐漸成熟的個性包裹起來,讓父母覺得我還只是個孩子,還處於可以被疏忽情感的年齡。」內向的性格開始不過是一種情緒,如果父母及時察覺,加強交流,G今天完全可能是另一副樣子。但是父母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關心孩子,更何況漂亮可愛的妹妹又搶去了本已所剩無多的關愛。久而久之,內向、沉默的習慣就形成了。到後來,這種與妹妹截然相反的性格反而成了G與妹妹區別的標誌,她也依此來保持自我的獨立性,對抗妹妹的活潑、開朗。這意味著G不是開朗不起來,而是存在著心理障礙。雖然成長了以後,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姐妹的家庭地位有逆轉之勢,G也有理由開朗,有理由活潑,但她卻不可能像同齡人那樣,童年的陰影一直留存著,暗暗發揮著作用,制約著G的一舉一動,使她不能得到完全的舒展。在童年,G就被迫活得比旁的兒童大一些,老一些,這種心理習慣保存了下來,使得她在小學時有中學生的神情,在中學時代有成年人的思考,在二十四、五歲時有中年人的心境。簡簡單單用「早熟」來形容是不夠的,她總是活在比她實際年齡更長一些的時間域裡。於是我可以理解為什麼在她的作品裡會有那麼多的對時光流逝、芳華不再的感懷。這也是G小說的結構常常是「將來過去時」的緣故,將來與現在對她是同時的。 「早熟」用另一個詞來說就是「發育不良」。由於她總是領先於她該在的時間,以至於她在每一個年齡都沒有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沒有遊戲的童年,沒有早戀的青春期,沒有綻放的成年的生命之花……雖然在某些方面,她看起來比同齡人要成熟,但心智裡是天真的、幼稚的,在關鍵時刻就會表現出來。而且這種天真永遠不會在繼續成熟的過程中消磨,最後這一點是很可貴的。 大概沒有哪個女孩沒有虛榮心,但她們產生虛榮心的原因卻可以是各不相同的。G的虛榮可以理解為這種一般傾向的表現,可以理解為上海這個超級城市的影響,但這都不是本質的。G的虛榮是在與妹妹的競爭中,從童年起慢慢滋生的。只有這樣,才可能從父母那裡得到更多的關注。因此,G在情感生活中的進攻性、霸道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但是,向上的仰視和向下的俯視卻仍是布爾喬亞的脾性,與此無關。 2存有,即「存在」。在常用的詞語中置換掉一個字,這是G文字的一個特點。例如情誼(情意),褪去(退去),方方整整(方方正正),四方走走(四處走走),躲蔽(躲避,已刪改)……在大多數情況下,置換並非內容上的需要,雖然違背語詞的公用法,但也不至妨礙理解。這是一個使自己的文字看起來有那麼點特別的簡單方法,而且,與日常語言製造一點差異,引起閱讀情緒的些微驚訝,這也是寫作者對自己,文字的主宰者,的一種小小的放縱,大概也不無快意吧。 不過,可以發現,這些置換都是同音置換,若聯繫到G寫錯別字的獨特方式,即只錯同音字少錯近義字,就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G似乎對讀音而非字形更敏感。原因是什麼呢?課堂聽講聽得太多?coc2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開始和書成為朋友的。我開始發現這樣的朋友是很好,只要我願意隨手打開一本,就有一些故事一些鮮明的人跳躍在身旁。那些方塊字真是奇妙無比3,無數的組合就能帶來無數的情節。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它能讓人忘卻時間的存在,常常是只讀了幾個小故事,一個下午的時間就溜走了。當已經不再有時間留給寂寞時,書就成了我最親密的朋友。直到現在,我還時常想起念小學時的我趴在沙發裡讀書的樣子。那時看的書很雜亂,反正家裡有的就隨手拿來看,有連環畫,有科普類的兒童科技叢書,也有象《簡愛》和巴爾扎克的小說。看不懂的就跳過去,瞭解一個大致的意思。不管讀什麼都是饒有興趣,好像從來沒有對那些枯燥的方塊字倦怠過。也許這就是天性中的喜愛吧。如果說真的有「天賦」這樣東西存在的話,那對我而言就是賦予了我與文字的親密關係。coc13這個說法象薩特的《詞語》。coc2 待我上中學以後,家裡的情況起了些變化。父母的生活變得更為忙碌了。他們紛紛離開原來的單位到了南方。兩個人幾乎是輪著公差,家裡的生活節奏一下子被加快了。其實在我的內心對父母的依賴性還是很強,希望父母伴在身邊的願望是很甚的。然而我的母親是那種對事業充滿了鬥志的女性,家庭的牽絆並不能妨礙她的追求,在她那個年齡階段的女性中,我一直以為她是很有個性的。然而對於我而言,那個時候其實是很期望能經常有機會與父母親交流,但我的父母太忙了,時間對於他們而言就像是壓得平薄而又憔悴的一張書籤,沒有再可分享的餘地了。 也許是因為常常是獨自一人看書學習,獨自與書相對,所以心變得敏感。非常善於就一些身邊最瑣碎的事展開想像,而且個性的發展得到非常充分的舒展,沒有人對我太多限制,對我說這不可以或那不妥當之類的話。4當時,這些也許都是不太有利的因素,現在回首來看倒是要心存感激的。對於一個想將寫作延續下去的人而言這種內心的敏感和獨自面對的能力最好是天生的,或是早就像一顆種子埋在心裡一般,隨著時光的推移,它會順理成章地長成一棵樹。 4但實際上,G的作品從形式到內容都未能突破傳統的界限。所受的嚴格教育和管束在作品中是有體現的。在文字空間裡的舒展的感覺其實是對日常空間裡的自己的內向的補償:只有在這裡才能吐露內心感覺和想法,在實際生活中由於種種原因,傾訴是不可能的。寫作,向一個隱藏在文字背後的聽者傾訴,這大概是我們排遣本體的孤獨的最佳方式。 到我念高中以後,包括以後的大學生活我都是在校住讀的。我以為這是我成長過程中最最重要的一環,也可以說是將近七八年的住宿生活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從念中學至大學之間的這一段年齡是至關重要的。大約也就是十五、六歲至二十歲左右。父母所肩負的責任往往是巨大的。最好是父母能全身心地投入,外在的環境好一些,幫助孩子共同渡過這一段最需要人來關心的歲月。然而事實的狀況總是不能如人所願5。我的父母在投入到一種忙碌的工作中以後就像是無法停止的陀螺,我不能那樣自私,要求他們放棄一切,而太忙碌甚或喧囂的生活對孩子並無太多的好處。 5在《情往何處》和《斯人已去》中處處表現的自戀情緒以及那種似乎過於旺盛的對愛的渴求在這裡都找到了答案,它們是對缺乏愛和關懷的補償。 我念的高中是市郊的一家住讀制的重點高中。那個學校非常封閉,學校實施的是幾近苛嚴的教育方式。從生活到學習都是較一般的學生來得艱苦。每天六點就得起床早鍛煉,然後從早自習到晚自習幾乎有十二個小時都必須面對課本,只有中午有些閒暇。晚上十點整時熄燈。我除了晚上熄燈後戴上Walkman聽會兒音樂之外,幾乎沒有旁的自我的時間。在這個遠離都市,幾近鄉村的地方所度過的朝夕現在想來是難以忘卻的。它讓我親身經歷了一些生活的枯燥、簡單和艱苦,並且能夠用心來體味知識可以給人帶來的慰籍。 那幾年是我家裡家境最好的幾年,父母的事業如日中天,也有很多的人圍著他們轉,無非是奉承之言。安靜的環境一旦被打破,就像是碎得片瓦不留的玻璃片,難求重新圓合的那一天了,而且強大的慣性帶動著張揚的心緒,好像是一點也沒有想要回頭的意思。妹妹就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生活,她在比較年幼的時候就過早體味到成功帶來的歡樂和享受,卻無法知曉人為了成功所必須付出的種種努力和艱辛。那時候在我的心中多有些不平,在學校生活通常一、二周回家一次,一則是無法體驗到在家的安逸和舒適以及全家人朝夕相處的樂趣,二則是學校的生活呆板、枯澀到讓人想逃。那種很冷的冬天也必須在沒有暖氣而且一天只能用一瓶熱水的狀況下度過的日子至今歷歷在目。還有就是對妹妹的妒忌,總覺得生活不公允6,憑什麼我就非得要過那樣艱苦的生活,為什麼可以縱容妹妹的嬌氣卻要把我送到這樣的鬼學校去。7所有的好處都是後來體味到的,那時充溢心中多的是委屈和責怨。我在那所學校裡還要面對一個嚴峻的情況就是那是一個重理輕文的學校,而我的理科是不好的,好像是天性中少了這樣的一種緣份,於是就得強迫自己調轉所有的精力去應付各種數字和符號,而且這樣的學校收攏的學生普遍都是水平齊整並且是在理科上尤為擅長的人,在我那時的記憶裡,學習是讓人心煩的,沒有什麼樂趣可言的。所有的時光都在作業、複習和考試中被淘洗到了最近本色的地步,連課餘本可以閱讀些其它讀物的時間也被擠出來供給給了學習。那時我對所有的教育模式倒也提過極大的「反抗」,記得是寫給班主任的周記,洋洋數幾千字,許是由於心中的怨氣發洩而至。只是人微言輕,老師看了也沒有太多的重視。我們現存的教育方式--至少在中學階段對人的要求是全面發展,寧可四腳平穩,也不願有一個跛腳。而那些在某一方面有些專長,或者說是存在極大潛能的孩子由於不能做到這一點而缺乏了進一步得以學習和深造的空間,這實在是一個很大的遺憾。錢鍾書先生當年的那種因才華橫溢而得到的破格入學的幸運是現在的人所不敢奢望的,更何況很多的人在念中學時還沒有天份張揚到可以讓人眾人瞠目的地步。往往也只是一小顆種子埋在體內,需要陽光、土壤、雨水,然後興許會成為某一方面有專攻的人材,但所有的一切可能都必須依賴於這些外在的環境,如果沒有,這顆寶貴的種子就會僵死,到最後就真的成了一無所長的平常之輩了。在這一方面,我應該算是幸運的,所謂殊途同歸,繞了一個圈子後來不僅照樣念大學,而且念的都是名校,拿了學位,而且最重要的是固執地堅持了個人的興趣,並且將它長久地保留了下來。當然這已是後話了。coc16這裡讓我想起每當我誇讚你的美麗時,你總是不以為然的樣子。 7想到了《斯人已去》中唐雯對唐傑的忌妒的那一段嗎?coc2 高中階段最為特別的一件事是我的父母願意讓我出國留學。當時我的表姐已經從建築學院畢業,她學的是民用建築設計,那幾年這個專業是不太景氣的,她被分在一家設計所裡工作,也沒有多少發揮之地。才從大學校園裡走出的她很有些不服氣,所以有了出國留學的念頭。我當時是想出去念大學的,而且父母也深為贊同,後來幾乎所有的事都辦成功了,護照也下來了,只是表姐被簽出來了,而我遭了拒簽,理由是年齡太小了,還不滿十八歲。我倒是沒有太多的沮喪,只是父母不太高興,覺得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很為可惜。 除了這樣的折騰外我的生活還是比較安靜的。那種離家獨立生活的好處都是後來慢慢地體現出來。因為獨立於父母之外,所以可以培養獨立判斷、分析的能力,至少可以少受很多的束縛,這樣的能力對於後來的成長是頗有些好處。個性的養成也是比較獨特,他人的影響比較小。相反,妹妹一直生活在家中,儘管父母親也培養她獨立生活的能力,可在思想上她是完全地依賴,更確切地說,是父母沒有給她自我拓展的空間,因為朝夕相處,父母的想法就像是龐大的羽翼遮蔽著她,生活中很多已不像校園裡那般純粹的東西影響著她的生活,各種各樣的東西都在她的心靈空間裡擠迫。我原先覺得我很可憐,必須待在那個鬼學校裡接受「生活的磨煉」,其實她才是真可憐,畢竟,我的心是自由而舒展8,她卻是少了那份內在的舒暢。coc18因為過早地獨立,接觸到生活的真相,自己去處理生活的瑣碎,應該發展的,應該得到的營養不是很充分。因此在心理結構中有一個空洞、一個缺項,像黑洞一樣吸引著G的情緒傾向。這種自由是「被迫自由」。coc2 在那個年齡,並不完全獨立於父母之外,卻又是游離於父母生活之外的狀況是比較好的。因為在中國,要真正地獨立於父母完全依賴於自身還是有著很多的不可能。住讀,算是一種擇其中的方式。可以保留很多自己的秘密,將心事記在日記本裡鎖在宿舍的抽屜裡,不必擔心會被父母發現。可以造成與父母之間恰當的距離,使得親情愈為濃烈不必為生活中瑣碎的事而作無謂的消耗;可以有一個除了家之外的空間,當你需要獨處的時候沒有旁人的干擾,更加明白孤單有時也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麗。可以的地方還很多,最重要的可以是在於它提供了的這種環境在一個人最容易受環境影響而成形的時候,使人依然能保持各種可能性而不被過早成形,你依然可以像一泓流動的水,可以成為一切! 大學的生活就像是存放著的電影膠片,隨意地抽取一個片斷都有著或讓人忍俊不止或讓人掩面深思的場景,豐富得就像是復旦園初冬時滿校園的落葉,或是象南苑小松林延綿迴盪的歌聲。很多的往事都已經隨著時光的流逝一起飄走了,留下的深深淺淺的烙印總在某一個安靜的時刻不邀自來地叩響我的記憶之門,絲絲縷縷從那裡飄散一些出來,人被不自覺地帶入往日的場景中去,所有的一切竟然如此清晰,我居然在如此繁多的往事中輕易地捕捉到任何一個細節,一個靜穆的夜晚對蒼穹裡一顆忽明忽暗的星星的凝望,一個黃昏裡樹蔭下一次砰然心動的牽手,一個晨曦未明的日子倚在宿舍單人床上的夢,一次冬日裡寒風蕭瑟中的心痛和淚滴,一切的一切就像是畫布上的每一處痕跡,鮮艷而執著地留在那裡。 有了這樣的一段生活讓我可以重新反省到歲月本身的魅力,它可以將往昔的記憶都不斷後退,成為一個模糊的背景,然後突出它的鮮明,它的別緻。很多在課堂裡教授們面授的課程都已都已淡忘了,可是校園裡那種黃梅雨季裡特有的清新、寧靜和一朵開了又謝的梔子花的芬芳卻是那樣的明晰地印在我的記憶裡。我知道時光難再,舊景不復,我只是一顆小小的珠子,在一個巨大的檀木盒子裡熏染了一回,所有的不同也就是那樣不經意地透過了。 念大學的人而言,文科生要比理科生輕鬆得多。這恐怕不僅僅指的是課程中的簡單和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和精力,而是一種心靈的自由度。那種相對於中學而言無拘束的空間給了人關注一切的自由。對我而言,我終於可以遠離那些枯燥的符號而真正進入文字的想像與創作的空間,那種不為任何事、任何人左右的平靜,和平靜下蘊含的豐富從心裡開出花,長出新鮮的葉子,無論蕭瑟還是熾熱,無論蒼茫還是喧嘩,我在自己的季節永遠溫暖而安全。 那時的生活是很簡單的。除了上課之外,大多的時間就在圖書館或是一些講座中度過了。很多的時間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除了外語是需要費心費力地讀的之外,中文系的很多課程都是比較好對付的。我那時參加了復旦劇社,和一群喜愛戲劇的人演小品和話劇,這可以算是唯一的課餘活動了,除此之外就是去聽各種各樣的講座還有就是讀各類的書。我在復旦念了二年隨後又去了南京大學(作家班)念了二年,我的大學生活和一般的學生最不同的就是班裡學生的年齡是參差不齊的,而我是最小的。有很多人已經上了些年紀,當然這些人中也包括已經很有些名氣和作品的。這讓我比較實在地感受到了文學的魅力,它居然能牽引著人往前走,忘卻歲月對人生的侵蝕,忘卻生活的重負對人的折磨,忘卻世俗功利和紛擾塵緣,很盲目很率性地跟著走,明知是一條沒有盡頭的不歸路,卻還是義無反顧地走。其實那時的我對文學或創作是沒有那麼多的信念的,完全是因為氣質使然,喜歡看書,喜歡獨處,習慣於自言自語,也有著隨便塗抹些什麼的愛好,僅此而矣。與同班的那些外地同學,純粹是出於對文學的狂熱拋妻棄子,放棄本職工作,千里迢迢投奔而來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和一些喜歡寫文章的人在一起總是有點與眾不同的,彼此都是很有個性且不可能完全相融合的人,卻因為學習環境的約束而走到了一起。在接觸到別人與眾不同的個性的同時,也可以感受到世間最豐富的就是人的生命烙印:語言、行為、文字,甚至包括一個微笑,一份憤怒,一灣憂鬱,一掬淡然…… 在寫作這條路上我其實走得很短卻也是很順利,寄出的一些稚嫩的文章居然沒有遭到過石沉大海的命運,這是我最初的記憶裡銘刻上了對編輯的好感與信任,這對多年以後我選擇進了出版社,擔任一家雜誌的編輯是有著些影響的。我知道這項普通的工作的重要性,它有可能給一個處在尋找人生目標的人以希望和勇氣,並且會給人信心,這一切都會促使他(她)去自發地挖掘自己的潛能,也許本來也是一般的,極普通的,因為自己感到了一點不同然後努力地去做了,就真的會變得不同起來。現在回過頭來看當初那些稚嫩的文章有的時候真是心存感激,不知道怎麼還會有那麼寬容的編輯和讀者接受這樣一枚枚又青又澀的果子的。更為幸運的是在我就讀的兩所大學裡都薈萃了一些知名的學者,在跟隨他們上課的那些日子耳濡目染所學得的東西很是受用。那種從生命本源裡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是超越課堂和文字的,這一切都構築一個氛圍,它可以讓人如同遭遇魔力一般地讓人靠近,在不斷接近的過程中修正自己的行為,鑄煉思考的方式,調整閱讀的缺限。諸如此類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那時候學的很多專業知識日後有不少都用不上,然而那種氤氳其中的氛圍卻是可以在時間的流逝中沉澱下來,成為氣質的一個構件,生命的一個角落。 我在大學的幾年裡經歷了很多的人生最初的悲愁和欣悅,包括我的初戀。當初的情感是那樣的脆弱、嬌嫩、熾熱和漫無天際的天真,當初的熱烈、燦爛、義無反顧的執著現在想來都會讓我感動,可有一天這一切都會慢慢平靜下來、沉靜到一個角落裡,埋得很深,如同睡去了一般,那樣的落寞,寂靜到讓人懷疑曾經有過那樣的開始。這也許就是一個慢慢長大、漸漸成熟的過程。這一個過程並不很長,我卻彷彿是用了很久才從那種粉藍色的充滿夢幻的境地中蛻化了出來。愛情可以給人帶來很多慰籍,對於一個女孩子而言,愛情可以讓人長大,變得成熟而堅強,愛會讓人富有魅力--不管是成功的愛還是失敗的愛。愛的本身就充溢著無窮的魅力。從某種角度而言愛的失敗和挫折更能讓人真切而深刻地體會愛的意義。 愛除了意味著純潔、真摯和一些一廂情願的可愛和一往情深的執著以外,還意味著責任和堅鍥。 除了愛情,那些生命中如水般純真的朋友是我最寶貴的一部分。那時我們是那樣的年輕,充滿激情,我們用最樸素的方式來記錄下彼此對生活的理解,綿長的生活中的細節像是開在彼此手間的鳶尾花,那樣的妖嬈而充滿活力,我們用文字這樣含蓄的方式傳達著彼此的思考、關愛和秘密,那一切都被我精心地保存著,留在書桌的抽屜裡,印在我還不甚豐厚的記憶裡。時至今日,當我被現實的茫然、焦慮、忙碌折騰得像冬日裡被抽乾了水分的枝幹時,打開那個抽屜我會找到昔日的點點滴滴的生命印記,就像是一個飄散了很久的雨季,讓人為它的輕盈、豐潤而會從心底裡發出驚歎。有那樣的朋友--他們都不曾遠去,只是無聲而又充滿溫情地注視著我,告訴我如果我需要幫助,他們就會出現,友情的絢爛並不比愛情的艷麗來得遜色。 生命注定著要眼睜睜地看著美麗從身邊逝去卻只能無可奈何。生命的過程就是鑄煉自己的耐心和毅力去承受美麗墜落的能力。很多東西都會凋零,越是卓越的,美好的就越難以長久。我固執地相信情誼也許是可以比較久長的,在這個世界上無所求的情誼是真正無價的。 我一直在想,在兩性之間除了愛或不愛之外,總該還有些別的什麼,這並不很容易,比起相愛或者不愛還要難得多,就是那種久不見面也不會陌生,經常交往也不會動心的那一種。愛的責任讓我明白,如果我愛上了一個人就應該投入而專注。有一天如果我成了他的妻子,我更將恪守這樣的準則,這是我對愛情的承諾。那些我不能愛的人一樣會在一個個雲淡風清的日子裡讓我記得其淡淡相交得永久的箴言,感謝生命賜予了那些胸懷坦蕩、寬容、仁愛的男士作為我的朋友,不能愛我,也不再有愛我的念頭。可以在午後一杯清茶地聊天,黃昏一個電話的問候,因為他們的優秀使得彼此都變得簡單,因為彼此的理解和對愛和情義的共識而能成為真正的朋友。於是大家都開始明白輕鬆相對是需要智慧、信念和不太輕鬆的自我調整的。 往昔的日子就像是指縫間,髮梢裡流過的水,那樣真實地在你的感覺裡存留過,卻也是真的走遠了。回憶和想像是一樣的奇妙,讓心為那些已逐漸從日常生活的中心逃向邊緣的點點滴滴感動、騰升和沉落。 逝去的東西在我而言是不會輕易被忘卻的。只是隨著世事變遷而藏得深,躲得遠。年青時為了信念、理想而做的種種努力,未必都會得到生活的饋贈。幸運的人有可能會得到加倍的恩賜,不幸的人則有可能一無所得。然而回憶是人人均等的生命酬謝。我只是想很小心地封存這一切,並且以足夠的耐心來積累它,相信以它的彌足珍貴是值得我付出一切真心來與之相對的。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