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九章 方天畫戟


  當日,董卓於朝中按劍逼朝中大臣廢立漢帝,司隸校尉袁紹曾毅然挺身而出表示反對,幾乎被董卓殺害,袁紹一怒之上,於宮門掛印棄官而去,袁紹返回故鄉河南的汝陽,之後又前去他袁家勢力最大的地域——冀州,出任董卓為收買他而封的渤海守之職。
  袁紹在勃海,秘密招兵買馬,很快便建立起一支數萬人的軍隊,成為袁紹與天下英雄爭鋒競逐的本錢。他的胞弟袁術,原本任朝廷的虎賁中郎將,見其兄出逃,亦逃亡到河南的南陽地區,招兵聚眾,經過一番勵精圖治的整頓,終於成了當地的土霸王。
  袁紹心中極恨董卓,因此接到曹操所發的討伐董卓檄文,便聚集旗下文武將官,統帶大軍三萬,離開渤海大營,前來與曹操會合。
  袁紹大軍抵達陳留(在河南汗封地區陳留縣),曹操當日便與袁紹會面。兩人曾於朝廷共事,又一同1宮誅殺宦官,志趣相投,談笑甚歡。而且兩人均受董卓逼害,對董卓同仇敵愾,因此二人很快便商妥,共發討伐董卓檄文,號召天下各州郡地方統帥,出兵會盟,共同討伐董卓。很快,討伐董卓的檄文,便向各州郡發下去了。
  這一篇討伐董卓的檄文大意道:「今紹、操等以大義告示天下:董卓欺騙天地,拭君滅國,淫亂宮廷,殘害生靈,惡如豺狼,罪行滔天!我等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志掃清華夏,剿除群凶。望各地響應,各舉義兵,共討國賊,扶持王室,拯救黎民,安撫百姓。檄文到日,請即奉行興兵。」
  討伐董卓的檄文,說得大義凜然,令人振奮。各地州郡豪傑紛紛響應。
  第一路諸侯,是袁紹之弟,南陽大守(河南南陽地區)袁術,統兵二萬,前來會合。
  第二路諸侯是冀州刺史(河北南部、山西東南部地區)韓馥,帶兵一萬,前來會盟。
  第三路是穎州刺史(河南南部、安穩北部)孔由。統兵一萬,開赴陳留。
  第四路是充州刺史(北部、山東西南部)劉岱,統兵一萬五千,前來響應。
  第五路是河內太守(即河南腹地)王匡統兵一萬,響應討伐董卓。
  第六路是曹操軍所在地的陳留太守張邈,派兵加入曹操的軍隊。
  第七路是東郡太守(今河南淮陽地區)喬瑁,兵力有一萬。
  第八路是山陽太守(山東省金鄉縣一帶地區)袁遺,帶兵一萬,前來會盟。
  第九路是濟北郡相(相當於太守,今山東濟水以北地區)鮑信,領兵一萬,前來會盟。
  第十路是北海太守(山東省昌樂縣一帶)孔融,統兵一萬五千,向陳留開發。
  第十一路是廣陵太守(江蘇省江都縣地區)張超,統兵一萬,前來會盟。
  第十二路是徐州刺史(山東省郯城縣一帶)陶廉,統兵一萬會盟。
  第十三路是西涼太守(甘肅省西北部敦煌、酒泉一帶,亦即董卓的起家之地)馬騰,統一萬五千西涼兵前來助陣。
  第十四路是北平太守(河北、北京一帶)公孫瓚,統兵一萬五千,南下會盟。
  第十五路是上黨太守(山西省東南部衷治縣一帶)張揚,統兵一萬,西行會盟。
  第十六路是長沙太守(湖南長沙地區)孫堅,率兵一萬五千,前來助陣。
  上述十六路大軍,皆應召而來,向陳留、洛陽一帶進發,前來會盟。加上袁紹、曹操的二路,共計十八路諸侯,總兵力達三十萬,前來陳留會盟,討伐董卓,聲勢十分浩大,而上述十八路諸侯,也就是日後逐鹿中原的十八路英雄好漢了,因此詳列於前,往下自有詳細敘述。
  十六路諸侯豪傑,分東、南、西、北四路,向洛陽都城方向進發,其中北平太守公孫瓚,曾與劉備同拜學於盧植處,和劉備情同兄弟。公孫瓚喜穿一身白戰袍,騎白色駿馬,北平又屬「遼西」,因此當時人稱公孫瓚為「遼西白馬將軍」。他統兵一萬五千人,一路南下,路經德州平原(今山東省陵縣)地域時,忽遇上一位故人。
  公孫瓚在白馬上遠遠望見,在桑樹林中,閃出一面黃旗,卻僅得數騎,馳奔而出。公孫瓚仔細一看,原來來人竟是昔日的同窗好友劉備,劉備身邊還有兩名英偉大漢,三五隨從。
  那二名英偉大漢,自然便是關羽和張飛,但公孫瓚離開涿縣已久,根本不認識關、張二人。
  公孫瓚見是劉備,十分高興,連忙問道:「賢弟為何在此出現?」劉備長歎一聲道:「小弟逃難,在此地隱身。聞公孫兄大軍至此,特來迎候。」
  公孫瓚伸手一指關羽、張飛二人,道:「這兩位壯士是什麼人?」
  劉備道:「乃小弟之結義兄弟關羽、張飛也。」
  公孫瓚喜道:「聞說賢弟破黃巾賊時,有義弟二人,出力不少,便是這兩位壯士麼?」
  劉備道:「的確如此。」
  公孫瓚十分欣賞,問道:「他二人現居什麼職位?」
  劉備道:「乃布衣草民之身。」
  公孫瓚歎道:「如此真可謂埋沒英雄也!如今董卓作亂,天下諸侯皆前去討伐,賢弟何不帶同關、張二位壯士,一同前去;為匡扶漢室出力,亦可趁此機會建功立業,你以為如何?」
  劉備忙道:「天下英雄有此壯舉,劉備豈敢落後?願一同前去。」公孫瓚大喜。
  此時張飛在劉備身後,恨恨的對關羽道:「當日若允許我一槍刺殺董卓老賊,又何來今日之禍亂也。」
  關羽忙悄聲勸解道:「此一時彼一時也,事已至此,抱怨無益,還是放開心懷,跟隨兄長一道前去殺賊吧。」張飛這才不再發狠。
  當下劉備率關羽、張飛二人,投入公孫瓚的遼西大軍,一同開赴陳留,曹操派人迎候。
  此時各路諸侯陸續趕到,各自安營下寨,三十萬大軍,分佈了近三百餘里地方。各路大軍的首腦,均前來曹操的大營相會。曹操下令宰牛殺豬,盛宴款待各路諸侯,趁機商議進軍討伐董卓之策。
  河內太守王匡首先進言道:「我等既以匡扶漢室為大義,彼此同心,何不推立盟主,以定約束機制,再行進兵討賊呢?」
  眾諸侯一聽,皆同聲附和,但誰當盟主,各路諸侯卻各有心計,誰也不願搶先表態。
  曹操見狀,心中不由一凜,暗道:眼見各路諸侯表面前來加盟,但心中卻各懷算計,若彼此異心,討伐董卓大事豈非未戰先潰敗嗎?那天機隱俠雖然暗示我曹操是領袖群雄、匡扶漢室的人選,但我兵力只得五千,各路諸侯以我兵力最弱,他們又豈會服我調遣?按目下情勢,唯有搶先推出一位強者,先懾服群雄了。
  曹操心中轉念,便決然的進言道:「依曹操之見,袁紹乃四世公之後,兵強馬壯,乃各路諸侯之首,理當出任盟主,以領袖群雄也。」
  袁紹一聽曹操提議,心中不由暗喜,但口中卻連聲道:「袁紹不敢當!不敢當。」
  各路諸侯均知袁紹統帶三萬大軍前來,加上他胞弟袁術的二萬大軍,兵力強大,就算心有不甘,亦不敢公開反對,自招禍端,於是均異口齊聲道:「盟主之位,果然非袁紹公莫屬。」
  袁紹這才按劍而起,慨然道:「既蒙天下各路英雄錯愛,袁紹便勉為其難,暫攝盟主之位吧。」
  第二天,袁紹下令築高台三層,遍列五方旗幟,正中豎起一面金斧帥旗,帥旗下面是一張大師椅,案前擺列兵符將櫻各路諸侯請袁紹上台會盟。於是袁紹整衣佩劍,慨然登台,率領眾諸侯焚香拜告天地,宣讀盟會之文。
  盟文道:漢室不幸,朝政失主,賊臣董卓,趁機作亂,禍加天子,殘虐百姓。我們擔憂社稷淪亡,因此糾集義兵,共赴國難。凡會盟者,齊心合力,以盡臣責,決無異志。有違此盟,當即命喪,絕子絕孫。皇天后土,祖宗英靈,共鑒我們心跡。
  讀罷盟文,袁紹即率領群雄,滴血於酒,各人飲血酒作誓。此時眾諸侯慷慨激昂,熱淚盈眶,十分振奮。
  飲血酒誓盟已畢,眾諸侯依同心合力扶持盟主之意,扶袁紹下壇,豎上帥旗帥帳,端然而坐。下面各排兩行酒宴,眾諸侯依本身朝廷所封的原官職爵位排列而坐。酒宴開始,眾諸侯輪番痛飲。
  酒宴後,便是盟主行令的時間,曹操進言道:「今日既然已推立盟主,應聽從盟主差遣,共同匡扶國家,切勿以力量強弱而推搪抗令。」
  袁紹於是以盟主的身份發話道:「袁紹既蒙各位推為盟主,雖然力有不逮,但亦決盡力而為,有功必賞,有罪必罰!
  國有刑律,軍有軍規,務須遵守,均勿違逆。」
  眾諸侯均齊聲道:「我等諸侯盟主軍令。」
  袁紹也再不客氣,肅然的下令道:「我弟袁術,素有後軍調度之才,當總管三軍糧草,保障各軍供給,不得遺缺。」
  袁術站起,道:「未將袁木聽令。」
  袁紹又道:「現需一先鋒將領,先行直闖洛陽汜水關,向董卓挑戰,其餘各軍緊守陣地險要,以作接應。」
  袁紹話音剛落,長沙太守孫堅便一躍而起,請纓道:「未將孫堅,願為先鋒前部,誓破董賊。」
  袁紹微笑道:「孫將軍勇猛剛烈,正合先鋒重任,今便令你為盟軍先鋒,直撲汜水關,向董卓軍挑戰,以振我軍威。」
  孫堅道:「未將領令。」
  第二天一早,孫堅即率領本部兵馬一萬五千人,向洛陽汜水關殺奔而去。
  守關官兵,立刻飛馬向洛陽丞相府董卓稟報告急。董卓自作半個皇帝以來,每日飲酒作樂,早已不思征戰,聞李儒來報軍情,不由又驚又急,連忙聚集將士商議。
  被董卓加封為溫侯的呂布,急於向董卓請功,便首先挺身而出,道:「義父放心,關外諸侯,皆烏合之眾,我視之如草芥矣!願領精兵三萬,出關盡斬從諸侯首級,懸於都城,以示懲誡。」
  董卓聞呂布的豪言壯語,不由大喜,撫掌大笑道:「我有布兒押陣,大可高枕無優也。」
  此時,呂布身後,又有一將領站出,高聲叫道:「殺雞焉用牛刀也!不必溫侯親自出馬,未將斬諸侯首級,亦如探囊取物。」
  董卓一看,此將身長九尺,生得虎背熊腰,豹頭猿臂,是關西人華雄。不由又喜道:「好!好!眾將士同心合力,諸侯之軍必敗也!我封你為驍騎校尉,領兵五萬,隨同李肅、胡軫、趙岑三人趕赴汜水關迎敵。」
  當下華雄率軍五萬,馳赴汜水關,亮出西涼董卓軍旗號,迎戰諸侯。
  此時盟軍先鋒大將孫堅大軍尚未抵達汜水關。濟北太守鮑信的營地距汜水關最近,他恐怕被孫堅搶了破關頭功,便暗中派其弟鮑忠,率領馬步軍三千人,走捷徑直闖汜水關下,向關上董卓西涼軍挑戰。
  華雄見狀大怒,親率五萬精騎,飛馳出關,勢如電閃,向鮑忠大喝一聲道:「賊將受死。」鮑忠膽怯,正欲急退,不料華雄神勇,西涼戰馬又快,走避不及,被華雄揮刀一劈,鮑忠登時被斬於馬下。鮑忠所率三千兵將,幾乎全軍覆沒。
  華雄差人持鮑忠的人頭向董卓告捷,董卓大喜,特將華雄由原先的驍將校尉晉封為都督將軍。
  稍後,孫堅才率軍趕抵關下。孫堅麾下有四將,分別是程普、黃蓋、韓當、祖茂,各使蛇矛、鐵鞭、大刀、雙刀作兵器。
  孫堅則穿掛深灰銀盔甲,頭戴赤色頭巾,手執一柄利刀。
  孫堅率四將領先直闖關下,指著關上大罵道:「你等助賊作惡匹夫,我盟軍大軍殺到,還不早早獻關投降?」
  華雄見孫堅驍勇,不敢貿然出戰,便差副將胡軫帶兵五千,先行出關迎戰試探虛實。
  孫堅麾下大將程普一見胡軫出門,也不打話,飛馬挺矛,直取胡軫。兩人鬥了三個回合,程普驍勇,蛇矛一挺,震脫胡軫手中的銀槍,直刺胡軫咽喉,把胡軫挑於馬下。孫堅馬鞭一揮,大軍衝殺過去,欲強行搶關。關上箭矢如雨射下,孫堅軍士紛紛中箭倒地,孫堅只好下令先行退軍,回至粱東村駐札下來,一面差人向袁紹盟主報捷,一面向後軍統領袁術催發糧草。
  後軍統領袁術,自恃是盟主胞弟,加盟以來,便不把諸侯放在眼內,他為人又忌心奇重,因此他處置後軍糧草,全憑私人喜惡,根本不理會軍情所需。袁術與孫堅素來便無交往,毫無交情,因此他接到孫堅催發糧草的告急文告,根本就不以為意。
  他帳下的謀士對袁術道:「孫堅乃江東的一頭猛虎,若被他攻陷洛陽,殺了董卓,必傚法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此,豈非除掉一頭狼,又闖來一隻虎麼?」
  袁木不由吃了一驚,深以為然,忙道:「既然如此,要如何防範呢?」
  謀士微笑道:「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孫堅有勇無謀,只知勇闖,不顧後路,自以為必馬到功成,怎料受挫被逼頓駐梁東村,如今只需不發糧草於他,他孫堅軍便必定潰散了。」
  袁術道:「雖然如此,但若我不撥糧草,胞兄袁紹怪罪下來,卻又如何?」
  謀士呵呵笑道:「從諸侯中,以盟主袁紹之軍力最強,他一心的著眼點便是如何保障他軍中的糧草,這是他委主公你為後軍,統領糧草之用意啊,其餘諸侯之需,他只會勉強應付,決不會養虎為患也。」
  袁術一聽,撫掌大笑道:「你所言甚是,我就暫緩發撥糧草予孫堅便了。」
  被逼於汜水關十里外屯駐的孫堅軍,因所帶糧草甚少,袁術拒拔救援,軍中很快便陷入缺糧的局面,軍中缺糧,使得兵將未戰先亂作一團。
  孫堅軍中的情形,早有探子報人汜水關上的華雄。謀士李肅對華雄道:「孫堅軍缺糧,軍心必亂,正好趁機破之。今夜由我率一軍,從小路下關,直衝孫堅後寨,將軍再攻其前寨,必可生擒孫堅。」
  華雄欣然同意,隨即傳令軍士飽餐一頓,準備夜襲孫堅大營。
  當晚月皎風清,極宜偷襲。華雄率軍從正面趕到,向孫堅的前寨喊殺而進。孫堅聞報,慌忙披甲上馬,殺出寨外,迎著華雄,狠鬥起來。
  就在此時,李肅軍也摸到孫堅後寨,放起火來,孫堅軍登時大亂,各將只能各自接戰,不能互相照應。孫堅的四員大將中,只有祖茂拚死殺到孫堅身邊,保護他突圍而出。
  孫堅剛突出重圍,後面華雄已率軍殺到,孫堅大怒,取出強弓,連發兩箭,均被華雄避開,再放第三支箭時,用力過猛,竟連強弓也折斷了,只好拋下斷弓,撥馬向前飛奔,華雄緊追不放,箭矢認準孫堅,如雨般射來。
  祖茂慌忙道:「主公頭上赤巾大過顯眼,賊兵均認準而射,請主公把赤巾與我交換,主公先行突圍而出。」孫堅尤奈,只好與祖茂把頭巾交換了,分開兩路突圍。
  華雄軍果然只向戴紅頭巾的人這面緊追不放,孫堅因此得從小路逃脫。
  祖茂戴了孫堅的紅頭巾,被華雄窮追不捨,他知無法走脫,便把紅頭巾脫下,掛在一根燒焦了的樹枝上,他自己入林中潛伏。
  華雄趕到,遠遠用箭向紅頭巾疾射,祖茂趁機從林後殺出,舞起雙刀,直取華雄。華雄神勇,並不走避,待祖茂殺至,大喝一聲,懾人心魄,祖茂已十分疲睏,不由手足一軟,被華雄大刀一揮,砍為兩截。
  殺到天明華雄才領軍退回關上。這一回孫堅折軍近一半,軍中糧草又缺,無奈只好先行後退三十哩,勉強停駐下來。不久程普、黃蓋、韓當三員大將,各率小隊殘兵趕抵孫堅營中,孫堅知祖茂被殺,十分感傷,只好派人飛馬向袁紹求援。
  袁紹接報,不由大吃一驚,暗道董卓果然厲害,他連忙召集眾諸侯緊急商議。眾諸侯均趕到了,只有遼西白馬將軍公孫瓚來得最遲。袁紹也無暇理會,請公孫瓚入帳坐下商議。
  袁紹道:「日前鮑將軍之弟不聽差遣,擅自進兵,被殺喪命,折我銳氣。如今,孫將軍又敗於華雄手下,今我軍心受挫,如何是好?」
  眾諸侯一聽,眼見連孫堅也敗於華雄之手,各人均先自膽怯,誰也不敢出言請戰,大營帳中一片死寂。
  袁紹大急,向座中各人掃視,忽見公孫瓚背後挺立之人,容貌奇特,似在暗中微微冷笑。袁紹心中微怒,間公孫瓚道:「公孫將軍背後所立何人?」
  公孫瓚一聽,心中不由一凜,原來他背後所立之人,正是劉備、關羽、張飛,因是布衣之身,不能列席與眾諸侯同座,只能作為公孫瓚的侍從,在他後面侍立。公孫瓚知袁紹心高氣傲,似有怪罪自己讓閒人進帳之意,忙道:「盟主,他是我的同窗兄弟,平原人劉備。」
  此時,距公孫瓚不遠處的曹操,忽地發話道:「他莫非是建有破黃巾軍戰功的劉玄德麼?」
  公孫瓚道:「不錯,正是劉玄德也。」說罷,又連忙對身後的劉備道:「賢弟,怏上前拜見盟主。」
  劉備無奈,只好站出來,向袁紹拜見,公孫瓚乘機將劉備是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的來歷,向袁紹說知,袁紹才道:「既然是漢室宗親,可以賜座。」
  劉備道:「備乃布衣之身,不敢與列位將軍諸侯並席列座。」
  袁紹笑道:「我非看在你的官爵,是看在你是帝室後裔的分上,才賜座於你,客氣什麼。」
  劉備見袁紹神色不快,只好依言坐於未席,關羽、張飛便改站在他背後侍立。
  就在此時,探子入營,向袁紹報道:「華雄率鐵騎大軍數萬,用長桿挑著孫將軍的紅頭巾,直撲大營而來。」
  袁紹吃驚道:「華雄驍勇,誰敢應戰?」
  袁木因糧草之事,擔心被袁紹追究,此時連忙示意他背後的大將俞涉出戰,若能斬了袁紹,便建了大功,一切安然無恙了,俞涉一步跨出,大聲道:「未將願往迎戰賊將。」
  袁紹見是其弟袁術的將領,甚喜,便欣然下令俞涉軍迎戰華雄。
  但不到一會,探子來報,說俞涉與華雄交戰,不到三個回合,便被華雄一刀斬於馬下,眾諸侯均感驚惶。
  此時,冀州刺史韓馥道:「我有大將潘鳳,可斬華雄首級。」袁紹一聽,便令潘風出戰,潘風手執大斧,上馬而去。
  潘鳳出去迎戰,又一會後,探子來報:「潘鳳將軍又被華雄斬了。」
  眾諸侯均相視失色,再也不敢作聲,袁紹見狀,不由歎息道「可惜我的大將顏良、文丑不在此處,若得一人到來,豈懼華雄埃」袁紹正在歎息,階下有一將站出大叫,道:「未將願去斬華雄人頭回來。」
  眾諸侯聞聲一看,但見這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面色赤紅,聲如洪鐘,立於階下,十分威武。
  袁紹暗暗稱奇,問道:「你是誰人帳下?」
  關羽道:「我乃劉備結義兄弟關羽是也。」
  袁紹又道:「現官居何職?」
  關羽道:「草野之身而已。」
  袁紹一聽,眉頭不由一皺,帳下袁術正因屬將被斬,惱怒不已,見狀趁機發威道:「區區草野,竟敢於帥帳大呼小叫,你敢欺我軍中無大將麼?來人,給我亂棍打出。」
  曹操卻連忙道:「袁將軍息怒,此人既敢發豪言壯語,必有取勝信心,不如讓他出戰一試,再作處置。」
  袁紹猶豫道:「令一草野之人出戰,必被華雄恥笑我帳中無人也。」
  曹操道:「此人儀表出眾,華雄怎知他是草野之身?大可出戰一試?」
  袁紹無話可說,這才勉強同意讓關羽出戰,曹操親手斟了杯酒,道:「請先飲一杯,以壯行色。」
  關羽慨然道:「多謝曹公,但請先寄酒於曹公手上,我回返再飲便了。」
  關羽說罷,即提刀出帳,飛身上馬,帳內眾諸侯,但聽大營外面鼓聲如雷,殺聲震天,如天崩地裂,風雲變色,正欲差人前去打探動靜,鈴聲驟響,一匹戰馬已驟馳中軍大營,馬背上躍下一將,正是剛出戰的關雲長。只見他手中提著一個人頭,眾諸侯定睛一看,竟然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大將華雄。
  關羽把華雄的人頭向地上一擲,才接過曹操手中的酒杯,一飲而荊曹操不由讚歎道:「好啊,關將軍萬人軍中取賊將首級回返,我手中之酒尚留餘溫,關將軍真神勇之將。」
  眾諸侯面面相覷,作聲不得,關羽的神勇,令人驚駭不已。
  就在此時,劉備背後猛地閃出一位壯漢,豹頭虎眼,聲如巨雷,大喝道:「我二哥已斬了華雄,還不趁機殺入關去,活捉董卓,更侍何時?」此人正是張翼德。
  袁術心中正惱怒不已,聞張飛大叫,不由大怒道:「我們朝廷大臣,尚在謙讓,你一介布衣草野,竟敢於帥營中大呼小叫,耀武揚威麼,來人,給我趕出帳外。」
  曹操忙勸阻道:「袁將軍,有功者賞,又何必斤斤計較貴賤呢?眾人皆為國效力,身份官爵,該無分輕重。」
  袁術怒道:「你等若只看重布衣草野,袁某這便告退罷了。」
  曹操又忙道:「袁將軍豈可一言之間,便誤了國家大事。」
  轉身又向公孫瓚示意,公孫瓚會意,連忙引領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先行返回營寨。曹操於當晚,又派人暗中送酒菜到劉備處,慰勞三人。
  華雄被關羽所斬,敗軍殘餘,報上關來。李肅接報,不由大駭,連忙派人向董卓飛送告急文書。
  董卓聞報,亦大驚,急忙召集李儒、呂布等人商議,李儒道:「如今失了大將華雄,賊勢浩大,袁紹為盟主,其叔袁魄現居朝中太傳要職,若他們裡應外合,則勢危矣,請先斬袁魄,再由丞相親率大軍,前去破敵。」
  董卓深以為然,便差李催、郭汜,領兵五百,把袁魄的府第圍住,無分男女老幼,一律斬殺,把袁魄的首級飛送關上,懸掛示眾。
  然後即起兵二十萬,分作二路,殺奔汜水、虎牢二關城。
  一路由李催、郭汜領兵五萬,開赴汜水關,只須穩守,不許出戰。另一路由董卓親率呂布、李儒、樊稠、張濟等將,統兵十五萬,開赴虎牢關。虎牢關距京都洛陽只有五十里,萬不能破,董卓令呂布領兵三萬,於關下駐紮,自己則統兵十二萬,留在關上作戰略預備軍,董卓為保住自己的江山,用兵倒也不敢有絲毫輕慢了。
  董卓大軍趕到的消息,早有探子報入袁紹的盟軍帥營,袁紹慌忙召集眾諸侯商議。
  曹操道:「董卓屯兵虎牢關,我軍中路被堵,宜以一半兵力破之。」
  袁紹於是下令王匡、喬瑁、鮑信、袁遺、孔融、張揚、陶謙、公孫瓚等,八路諸侯,開赴虎牢關迎敵,曹操負責後備軍往來接應。
  八路諸侯,各自起兵前赴虎牢關。河內大守玉匡,領兵一萬,先行趕到。
  呂布不等王匡札住陣腳,便率鐵騎三千,搶先衝殺而來,王匡慌忙布下陣勢,準備迎戰。但見呂布手執方天戟,座下赤兔馬,果然十分威勇,不由暗讚道:「果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此人萬萬不可輕敵。」
  思忖間,呂布已快馳到陣前,王匡無奈,轉身問屬下將領道:「你們誰敢出戰?」
  後面一將,縱馬挺槍而出,乃河內名將方悅。方悅拍馬上前,截住呂布,挺槍便刺。呂布方天戟一沉,他神力過人,早把方悅的銀槍震開。呂布趁勢一戟掃來,登時把方悅掃落馬下,再一戟刺下,方悅登時命喪。
  王匡軍登時大敗,四散潰逃。呂布東奔西突,戟掃尖挑,殺人無數,如人無人之境。王匡正危急間,喬瑁、袁遺兩軍趕到,三路兵馬,且戰且走。呂布又殺了近千盟軍兵將,才引軍回返關下。
  王匡、喬瑁、袁遺三路諸侯,近三萬大軍,被呂布一輪衝殺,竟折損過半,直退了三十里路,才紮下營寨。不久其餘五路大軍亦趕到,王匡向眾諸侯力言呂布英勇,無人可敵,正慌亂間,探子來報,說呂布又率軍前來挑戰,八路諸侯無奈,只好一齊上馬,迎出陣前。
  呂布一馬當先,風馳電掣,前來衝陣,上黨太守張揚部將穆順,出馬挺槍迎戰。剛打個照面,便被呂布疾起一孰,刺於馬下,眾諸侯均相覷失色。
  此時北海大守孔融部將武安國,按捺不住,使雙錘飛馬而出。呂布挺戟拍馬來迎,戰了數十回合,一裁削斷武安國的手腕,武安國被迫棄錘而逃。八路諸侯齊出,這才把武安國救回,眾諸侯均感惶恐。
  曹操道:「呂布果然英勇無敵,如今唯有會集十八路諸侯,商議破敵之策。若擒了呂布,則董卓不難殲滅。」
  眾諸侯正商議間,呂布又引兵殺到,八路諸侯唯有一齊迎出接戰。其中惱了一位白馬將軍公孫瓚,他不信呂布當真無敵,便親自挺槍躍馬,直取呂布。
  不料呂布神力驚人,公孫瓚用的是雙搠短兵器,呂布的方天戟長達丈二,一戟刺來,公孫瓚的雙搠根本無法招架。
  因此不到五個回合,公孫瓚便敗走疾退,呂布知公孫瓚的身份,心想殺得此人,可抵敵兵一萬,於是拍馬疾追,只見那赤兔馬眨眼便追到公孫瓚身後不到十丈了,呂布心喜,拍馬衝前,一戟向公孫瓚背後刺來。
  公孫瓚這位白馬將軍,眼看就要英名盡喪。就在此時,張飛圓睜環眼,倒豎虎鬚挺丈八蛇矛,飛馬直撲呂布,一面大叫道:「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翼德在此!先吃我一矛。」
  呂布一聽後面風聲呼呼作響,知張飛驍勇,便不敢冒險,回轉身來,迎擊張飛。假如他直刺公孫瓚,背後便空門大露,吃虧的事,呂布從來不幹。
  呂布回身迎鬥張飛,公孫瓚因此揀回一命,對張飛的神勇救命之恩,不由十分感佩。
  張飛與呂布斗了五十回合,呂布的方天戟連半點破綻也沒有,而且呂布身經百戰,張飛實戰不多,因此憑張飛驍勇亦難奈呂布何。張飛鬥得性起,不由哇哇大叫道:「好個三姓家奴!果然技藝出眾,張飛今日便與你大戰三百回合,拼出生死勝敗來。」
  呂布的生身父親早逝,其後由丁原收為義子,呂布殺害丁原,改投董卓,又拜董卓為義父,因此是名副其實的「反骨仔——三姓家奴」,而呂布亦最恨別人揭他這塊傷疤,他見張飛三番數次辱他,怒火中燒,恨怒至極,巴不得折張飛的骨,煎張飛的皮,因此鬥志大旺,比平日更加熾烈。
  兩人又鬥了二三十個回合,依然難分勝負,雙方也佔不到半點便宜。
  關羽在陣前觀戰,不由大怒,將戰馬猛一拍,揮舞八十二斤重的青龍偃月刀,疾衝上前,從後面一刀向呂布劈去。
  呂布果然武藝出眾,他與張飛激鬥中,仍可回身一戰,擋住關羽的大刀,又毫不懼怯,猛戰關、張二人的夾攻。
  三人又鬥了二三十個回合,按實力比較,關、張二人均有萬夫莫敵之勇,呂布雖然神勇,但在兩人夾攻之下,雙拳也難敵四手。不過此時呂布怒火中燒,咬牙切齒誓要斬張飛的人頭,因此鬥意極旺,一反常態,三人一時間竟鬥成平手。
  劉備見關、張二人,仍鬥不贏呂布一人,心中惱怒,把馬一拍,亦舞動雙股刀,加入戰陣,直取呂布。
  由於劉備的加入,呂布狂怒的心神反而冷靜下來,他已經醒悟,在關、張二人的夾擊之下,他自己其實已陷於久戰必敗的危避,劉備的武藝比不上關、張二人,他之所以加入戰陣,只是欲借關、張二人之力,斬他呂布的人頭,以立聲威罷。
  呂布窺破了劉、關、張三人的心思,便尋思脫身之計,吃虧的勾當,呂布如何肯做?他再鬥一會,便忽然把方天戟猛地一回,疾刺劉備的面門,劉備的武功是遼西白馬將軍公孫瓚所授,公孫瓚僅能接住呂布五個回合,劉備自然無法破解呂布狠辣的一記殺著,不得不疾速向後閃避。
  呂布認準劉備,窮追不放,劉備不由險象橫生。關羽、張飛二人,恐呂布狗急跳牆,傷了劉備,只好放鬆了對呂布逐漸收緊的死亡羅網。
  呂布趁機把馬頭一撥,斜刺衝出劉、關、張三人組成的包圍圈,由於他的赤兔馬快,眨眼便退出十里外了。
  劉、關、張三人,率少許親兵一路追殺,八路諸侯亦趁機揮軍掩殺過來。呂布軍馬,潰不成軍,損傷過半,連關下的營亦守不住,只好狼狽退入虎牢關上去了。
  劉、關、張三人,直追呂布殺到關下。張飛突見關上西面城樓,有青羅傘蓋閃現,便厲聲大叫道:「此必董卓!不如先衝上關,斬此國賊。」
  張飛拍馬衝到關前,但他所帶的親兵不多,關上箭矢、石塊又如雨般飛下。劉備怕傷了張飛,便下令他先行退回,等待八路諸侯的大軍趕來,再作打算。
  八路諸侯的大軍,隔了一會,才衝殺而至,但董卓軍已全部退入關上去了。劉備眼見因自己兵弱力微,錯失了一個直搗關上,活捉董卓的良機,不由暗自歎息。他此時才猛然醒悟,在群雄竟逐,他的「漢室宗親」名號,根本毫無價值,最重要的是他自己本身掌握的實力,他目下的實力微弱,根本難有所成。自此之後,劉備便向如何擴大自己的實力這一關鍵點上著眼了。
  八路諸侯大軍趕抵虎牢關,卻按兵不動,先派人向袁紹告捷,但對劉、關、張三人的戰功,卻隻字不提,八路諸侯均有意無意,視三人的戰功為八路諸侯的功勞。
  袁紹接報,便下令駐守於汜水關下的孫堅,向汜水關進攻。
  孫堅固駐汜水關下,一直得不到接應,軍中缺糧,十分艱苦。他接袁紹之令,二話不說,便帶著程普、黃蓋二員大將,直馳袁術的營地。
  三人來袁術的大營,孫堅先向袁術出示袁紹下令進軍的命令,然後用他手持的鐵杖,朝地上狠狠的一畫,道:「我與董卓,素無仇怨,我之所以奮不顧身,親冒矢石殺敵,不過上為報國,下為袁將軍一家報董卓之仇罷了!而你卻扣住糧草不放,至令我軍缺糧,招致挫敗,你這是什麼居心?」
  袁術無言以對,只好把先前進言的謀士殺了,又以巧言辯解,暫時平息了孫堅的怒火。但袁術和孫堅,自此便結了極深的仇怨。
  孫堅恐怕袁術斷其糧草後援,也不敢放膽進攻,只是派出小隊兵馬,在汜水關下向董卓佯攻,虛應袁紹進攻的命令。
  一時之間,各路諸侯,為保存各自實力,誰也不願出全力進攻,盟軍與董卓軍也就僵持住了。
  董卓見盟軍兵強馬壯,他本欲收買盟軍中的孫堅,願意以自己的女兒,下嫁孫堅的兒子孫策,卻被孫堅一口拒絕。
  董卓因而難以窺破盟軍內部各自保存實力的弱點,心怯之下,先行退守洛陽。
  後來,董卓又擔心連洛陽亦難以堅守,便決定放棄洛陽,將國都遷到西面偏遠的長安城。
  董卓不理朝中大臣的反對,把反抗最激烈的大臣斬了,強行把漢獻帝劉協和上百萬人口遷往長安。離開洛陽時,董卓下令放火燒洛陽。洛陽的宮室、官府、民房全遭燒燬,洛陽方圓兩百里內,被一把火燒得雞犬不留,一片瓦礫。
  一路上,董卓用軍隊押解朝中臣民,百姓走得慢或不合董卓軍士心意的,均遭殺害,又縱容兵將燒殺擄掠、淫人妻女、奪人錢糧。洛陽到長安,千里路上,屍橫遍野,白骨成山,哭聲震天地,乾坤變色。
  因董卓挾漢獻帝及朝中大臣而行,盟軍打的是「匡扶漢室、扶持天子」的旗號,投鼠忌器,因此不敢進攻阻截,任由董卓遙遙千里,從洛陽遷到長安。
  抵達長安後,董卓自恃盟軍已奈何不了他,更為專橫跋扈,他自封太師,逼漢獻帝稱他為「尚父」,出入更使用天子儀仗。又令二十五萬民工,在距長安二百五十里的眉縣,建造他的行宮「郡塢城」,內藏金銀、美女無數,僅糧食便夠吃三十年。
  董卓殺人已殺紅了眼,幾乎已達喪心病狂的境地。一天,他召群臣飲宴,席間有數百名被誘降的「番兵」被押送進來。董卓便下令把這數百名番兵,光斬斷手足,剪斷舌頭,挖出眼珠,再放人熱鍋蒸煮,然後撈起,用大盤盛著,端上酒桌,逼百官享用。其中有尚未氣絕的兵士,在大盤中扭曲顫動。
  百官多半被嚇昏了,董卓卻神色不變,談笑自若。
  董卓的殘暴,今天下人民間之色變;漢獻帝劉協在董卓手上,朝不保夕,漢室朝廷,已徹底崩潰了。
  ------------------
  大唐書庫 獨家推出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