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四十三章 牧原


  文章寫到這里,其余的故事已接近尾聲了。卡西和都德夫人的离奇的際遇深深打動了喬治,像所有的年青人一樣,他覺得惊奇有趣,同時又對此事滿怀關切。他費盡周折地把艾莉查的賣身契寄給卡西。單据上面所載的姓名和時間与卡西記憶中的情況毫無二致。卡西,堅信艾莉查就是自己的女儿,她眼下要做的事就是追尋艾莉查出逃之后的行蹤線索。
  天緣巧合,命運把她和都德夫人緊緊聯系在一起。她們日夜兼程奔赴加拿大,一路上尋訪了無數個收容逃亡奴隸的据點,終于在阿默赫斯堡找到了一個傳教士,喬治夫婦初入加拿大時正是蒙他收留保護。由于從傳教士那里得到訊息,卡西和都德夫人追尋到蒙特利爾市,探听喬治一家的消息。
  喬治和艾莉查成為自由人已經五年了。喬治在一個著名的机械師開辦的工厂里獲得了一個安穩的職業,所掙的薪水足以持家,他們還生了一個女儿。
  哈里已經長成為一個英俊聰穎的少年,就讀于一所知名的學校,學識漸漸增多。阿默赫斯堡收容站的那位教士曾收留過喬治,他對卡西和都德夫人敘述的情況十分關注。都德大人請求他一同前往蒙特利爾尋找喬治,一切費用由夫人承擔。傳教士允諾了此行。
  黃昏時分,在蒙特利爾市郊的一座干淨整洁的公寓里,有一家人已經准備好晚飯,餐桌上面擺放整齊,舖著雪白的桌布。壁爐里紅色的火苗辟啪作響,興奮地跳躍著。房屋的一角安放著一張寬大的寫字桌,桌上舖著綠色桌布,擺著紙筆等文具。書桌上面的書架上排列著一本本精選過的書籍。
  這是喬治的書房。從前,他在艱辛的生活中抽取空暇時間學會了看書識字,一心一意地進取向上。現在,他仍然不輟努力,把全部業余時間都用來學習。
  此時他正坐在書桌旁讀著一本藏書,并且做著筆記。
  “喬治,過來,”艾莉查說,“你白天不在家里,趁我泡茶時一起說說話吧,快放下書。來呀。”
  小艾莉查也做出了迎合媽媽的舉動:她搖搖晃晃地跑到爸爸旁邊,想拿掉他的書,坐在他的膝上。
  “小机靈鬼!”喬治讓步了,男人在這种情況下總是不得不這樣做。
  “好啦。”艾莉查一邊切面包,一邊說。几年的光陰,使她看上去平添了几分成熟;身材略顯丰滿,有些家庭主婦的風范。在她身上我們能夠感受到她內心的幸福和恬靜。
  “哈里,寶貝,今天你的數學題做得好嗎?”喬治摸著哈里的頭發,問道。
  哈里頭上彎曲的頭發已經不見了,但是他的眼睛、睫毛和漂亮高聳的前額仍如從前一樣。他臉上泛著紅光,驕傲地回答:“我全都做完了,是我自己做的,爸爸!”
  “好极了,儿子,”喬治說,“要靠自己的能力做事,你今后的机會可要比你可怜的爸爸好得多。”
  就在這時傳來了輕輕的敲門聲,艾莉查一邊答應著,一邊去開門。她高興地喊道:“噢,是你呀!”喬治轉過身來,看見了傳教士。艾莉查請他走進屋里,并且請同來的兩個女人就座。
  按照本來安排的程序,這位傳教士在路上就告誡大家要遵循他所策划的步驟進行,如果事先沒有其他變化,事情可不能開門見山就暴露出來。
  傳教士入座之后,用手帕拭拭嘴角,准備按原定計划演出開場白。然而都德夫人的舉動卻使他慌了手腳。她緊緊擁抱著喬治,大聲說:“喬治!喬治!難道你不認識我了嗎?我是你姐姐埃米琳!”這樣一來,整個計划全被打亂了,全部真象立刻暴露出來。
  卡西坐在那里倒是心平气和,如果小艾莉查沒有突然出現在眼前,她本來能夠演好自己的角色。這個小女孩的身材、相貌和頭發与她當年的女儿就像是從同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小姑娘始終看著她的臉,卡西不由自主地把她抱在怀里,動情地說:“寶貝,我是媽媽呀!”這句話是如此情真,連她自己都以為眼前的小女孩真的是當年的艾莉查。
  想要這件事有條有理地按步驟進行可真是不容易!傳教士終于使大家平靜下來,道出了原本該最初上演的開場白。他的講話成功地抓住了眾人的情感,每個人都在低聲哭泣。古往今來的演講者若能把場景渲染到如此境地,真可以自慰了。
  他們全都跪在地上,好心的傳教士開始祈禱。——在這心情激蕩的時刻,惟有祈禱上帝,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上帝愛的怀抱里,人們的心魂才得以安宁。禱畢,他們站起身來,這重新團聚的一家人彼此擁抱在一起,心中充滿了對上帝的尊崇、信賴之情。上帝以种种不可預料的方式把他們從重重險阻中牽引到一起來。
  在加拿大流亡者中有一位傳教士,他的筆記紀實比小說更加真實、离奇。奴隸制肆虐地摧殘許多家庭,像狂風橫卷殘葉一樣使人們骨肉离散,如此凄慘的故事怎能不离奇曲折、扣人心弦?失散了多年的人們,往往以為親人已經死去,卻能夠在這個避風港里意外相聚——這里就是一條永遠的安全海岸線。每一個初次踏上這塊土地的人都會受到熱烈的歡迎,因為他們的到來也許會帶來一些仍然桎梏于奴隸制的親人的訊息,包括他們的母親、姐妹、妻子或儿女。
  在加拿大,許多成功地逃亡至此的奴隸往往會從原路返回,回到危机四伏的大陸去尋找自己的親人,希圖救她們脫离苦海。這類英勇事跡數不胜數,每當此時,死亡和酷刑的威脅都被他們遠遠拋在腦后。
  我們曾經听過一位傳教士講述的故事:有個年青人返回大陸時兩次被捉住,遭受了殘酷的鞭打,可是他最后還是逃回來了。我們听過別人念他寫給朋友的信,信中說他還想第三次返回大陸搭救他的妹妹。善良的讀者啊,他是英雄人物呢,還是一個罪犯?你難道不愿為姐妹而犧牲自己嗎?你能夠指責他嗎?
  閒言少敘,還是來看一看我們的朋友吧。意外的惊喜使他們止不住淚水,過了許久才拭去淚,漸漸平靜下來。全家人親親密密地圍坐在桌子周圍,只有卡西始終把小艾莉查抱在膝上,時不時地緊緊摟抱她,使小家伙很好奇。當小艾莉查要往她嘴里塞糕點時,她十分執拗地拒絕說她有比糕點更好吃的東西,所以不想吃糕點。
  卡西很快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一兩天以后讀者在她身上一定已看不出昔日的痕跡。她臉色柔和,蘊含著圣洁的信任之情,從前的蒼白憔悴已經消失得干干淨淨。她完全与自己的親人融合到一起,她愛著這兩個孩子,似乎他們就是她長久以來一直期待的人。她對小艾莉查所投入的愛心比對艾莉查更加深厚。她曾經失去的女儿与眼前的小艾莉查容顏姿態一模一樣。這個小女孩就像是一條花朵一樣的絢麗芬芳的系帶,把卡西母女的感情維系起來,使她們互相愛戀。艾莉查常常讀《圣經》,她心地虔誠、信念堅定,使母親那疲憊不堪、支离破碎的心靈得到了正确的引導。卡西接受了這指引,也變成了虔誠的基督徒。
  一兩天后都德夫人向弟弟詳細講述了自己的經歷。丈夫留下了一筆丰厚的遺產,她想拿出來以供全家花銷,因此征詢喬治的意見,可以用這筆錢派上什么用途。喬治說:“我想上學,埃米琳。讀書始終是我最大的心愿。其他的事你就不用費心了。”
  他們做好充分准備后啟程去法國,打算在那里暫住几年。全家人帶著埃米琳一起乘船出航。這艘輪船上的大副為埃米琳的姿色所傾倒,抵港后不久就与她結婚了。
  喬治在法國一所大學里攻讀了四年,接受了系統的教育。他的學習熱情很高,成績十分优异。
  后來法國發生暴動,他們全家人為了避禍又回到美國。
  喬治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素質很高的人,在他致友人的一封信中,他的情感与才華得到了充分展示:
  
  “我并不知自己的前程如何,對此我持有困惑心理。的确,我可以像你說的那樣很輕松地冒充白人,混入美國的白人圈子。我的膚色很淺,我妻子和家里其他成員的膚色也很難看出是黑人。如果社會默許,我們是可以冒充白人來生活的。但我們卻不想這樣做!”
  “我的怜憫之心全部都寄托在母親的种族,而不是父親的种族。在父親眼里我只是一匹优質的馬或一條好狗而已,而母親才把我看成一個孩子。我和母親在那殘酷的拍賣會上被迫分离,直到她去世我再也沒能見上她一面。可我知道她愛我,從心里明白她對我怀有深厚的愛心。每當我想起母親的苦楚磨折和我少年時期的苦難,想起妻子的痛苦和頑強抗爭,想起姐姐在新奧爾良奴隸市場上被拍賣的遭遇,盡管我力圖不使自己心里產生背棄基督教義的念頭——我這樣說是可以原諒的吧——但我決不愿做美國人,不愿和他們一致。”
  “我宁愿希望上天把我的膚色變得更黑一些而不是變淺,因為我要与遭受壓制和奴役的非洲黑人种族同呼吸、共命運。”
  “我的靈魂里急切地渴求著能獵得一個非洲國家的國籍。我希望這個國家能夠真正獨立,在全世界民族之林中巍然屹立,凡是屬于這個國家的人們都享有真正的自由權利。可是這樣的國度在哪里呢?我怎樣去尋找她?海地不屬于這樣的國家,海地人民的基礎素質不是很优秀。正像河流永遠不能超越它的源頭一樣,海地的主要民族性格柔順、怯懦,所以其他次要民族若想翻身獨立,至少需要几個世紀的時間才能改變現狀。”
  “我應該到何處尋找它?我看到了非洲沿海的一個共和國,她的國民出類拔萃,其中很多人憑借自我教育和頑強的力量跳出了奴隸制的牢籠。這個共和國家經歷了一個薄弱的准備階段,終于得到了世界的承認——其中包括英國和法國。我想去尋找那個人人都能主宰自己的國度!”
  “我知道你們一定都不會贊同我,可是你們在責備我之前請先听听我的理由。我居住在法國時曾經怀著极大的興趣關注著美國黑人同胞的際遇,我也始終留意著殖民主義者和廢奴主義者之間的矛盾沖突。身在他鄉异地、作為一個旁觀者,我所得到的感触,是我作為當局者時根本無法感受到的。這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了。”
  “我明白,高高在上的奴隸主們為了達到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曾試圖以這個共和國——利比里亞共和國——為工具,采取各种陰險手段來壓制我們、阻礙我們的解放斗爭。我心里只有一個疑問:上帝難道不存在嗎?他對人世間的計謀和手段洞若觀火,難道他不能識破這些陰謀,通過給予他們有力的打擊來成全我們,使我們建立自己的國家嗎?”
  “現今社會里,一夜之間就可以誕生一個新的國家。剛剛成立的國家往往都擁有現成的有關教科文与國計民生等重要問題的方針政策,所以只要把這些政策付諸實踐就可以了,而不必自己去重新摸索。但愿我們能夠團結起來,殫精竭力以建成偉業。我們和我們的后代必定會擁有一片美麗、壯觀的非洲土地。在非洲海岸,黑人同胞們將開創文明的高潮、拓展基督教義的精神,建立眾多個富強的、屬于我們自己的共和國家。這些國家將飛速發展,像熱帶植物一樣成長繁榮起來,直至永恒。”
  “你是否會指議我會拋棄曾經同甘共苦的同胞們?不,我不這樣看。如果我在生命中离棄他們一分一秒,那么上帝也會拋棄我!身在美國,我能給他們盡什么心意呢?難道我能夠斬斷他們身上的鐐銬嗎?僅憑一人之力無法做到這一點有。如果我成為共和國的一員,我們就可以運用共和國在國際輿論中所擁有的發言權來發布宣言,為我們自己辯護、呼吁;只有單個人的力量根本不能行使這一權利。”
  “我堅信總有一天歐洲會成為自由國度的聯合体——如果在歐洲,奴隸制和其他所有不平等現象都被徹底根除,如果其他歐洲國家也像英國和法國一樣承認我們的社會地位和權利,那么我們將在自由國家的會議上高聲呼吁,為我們這個磨難重重、被奴役被壓迫的民族申冤雪恥!等到那一時刻,宣揚自由和進步的美國不可能拒絕抹去鑲在她國徽上的那兩道象征著恥辱的斜線。因為她不愿在公眾面前蒙上恥辱的標志,何況這种恥辱對于美國和黑人同胞來說都是隱患。”
  “也許你會說黑人同胞与愛爾蘭人、德國人和瑞典人一樣擁有居住在美國的權利,完全可以与美國融為一体。我承認我的同胞們确實是享有這項權利的。我們應該与他們交游自如,溶入其中。我們也可以拋卻等級和膚色的限制,憑借自身的才華和實力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如果有人否定我們擁有的這一權利,那么他們也就否定了自己曾標榜的人人平等的人權理論。我們民族曾倍受摧殘,因此應要求償還。比起其他人來說我們更應該享有許多權利,更應該居住在美國。可我不愿這樣,我需要真正、完全地屬于我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我确信,憑借著汲取世界文明和基督之光的潤澤,我們非洲人民所具備的個性和特色將會充分展示于世人面前。非洲人的特色比起盎格魯——薩克森而言,在精神上更具有就力和內涵。”
  “堅韌、充滿生机的盎格魯——薩克森人民曾在國際爭端紛起的最初階段左右著世界許多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這個民族品質优秀,不辱使命。可我作為一名信仰基督的教徒,更加希冀一個新時代的誕生。我們立足于新時代的前沿翹首以待,但愿如今各個國家正在經歷著的痛苦和災難僅僅是和平年代誕生之前暫時的陣痛。”
  “非洲發展的指導精神必將是基督的教諭。非洲大陸的民族性格淳厚、寬容、情意深重,不擅長于高高在上地發號施令。他們深深銘記著愛的原則,牢記著寬容的教義,因為他們正是在苦難深重的生活中接受了上帝的指引,使他們從被侮辱、被傷害的處境中解脫出來。他們心中擁有了寬容和愛心,就能夠無所畏懼,所向披靡;他們的使命就是將寬容与愛的原則散播于非洲土地。”
  “我承認自身不具備這种精神,因為我身上流淌著一半薩克森民族躁動的血液。可我身邊伴隨著一位溫柔美麗、巧言善辯的上帝的使者。她總是把我從徘徊困惑中引入正途。是她使我听到了基督的召喚,叮囑我不忘行使民族的使命。我要以一個傳教士的身份,到非洲大陸去尋找我的國家。這是上帝為我指定的土地,我要用榮耀的語言來贊頌他:‘盡管你被冷落、被遺棄,沒有人愿意停留在這里,我卻要讓你享受世世代代的榮華富貴,使你成為永恒的榮耀之邦。’”
  “也許你會說我有些頭腦發熱,認為我并沒有認真思索過自己要為之投入的事業。不,實際上我周全地考慮過,也權衡過得失。利比里亞共和國是一個勤勞民族的國度,在那里,人人都要辛勤地勞作,那里并非傳說中的富貴之鄉。我渴望用自己的雙手去辛苦工作,任何艱辛和磨難都不能挫敗我。我的一生都將如此度過。我之所以想去非洲,正是因為我向往著呼吸自由的空气,非洲海岸不會令我失望。”
  “不管你對我所做的決定有什么意見,請你一定要信任我;你要明白,我把全部的身心和靈魂都獻給了我的同胞們。”
                   “喬治·哈里斯”

  几周以后,喬治与妻儿、姐姐和岳母揚帆出海前往非洲。如果我的預料准确,也許以后人們還會听到他的音訊。
  我還要敘述一下奧菲利亞小姐和托普西后來的經歷,另外再用一章的筆墨描述一下与喬治·希爾比辭別的場景。除此之外,對書中其他人物作者無需贅敘。
  奧菲利亞攜同托普西回到故鄉佛蒙特州。新英格蘭人對辦事條理清晰的人有一個諧趣的稱呼——“我們的人”。托普西剛來到這里,對于他們有條不紊的家居生活來說顯得有點不相稱,仿佛是被隔离在外的人物。奧菲利亞盡力教導托普西,不久她就成績卓著,得到了家人和四鄰的喜愛。她長到了成人的年齡,于是要求接受洗禮儀式,成為當地教會的教徒。她的才華智慧和熱情漸漸深入人心,因為她希望多多行善,所以被推荐去非洲,任傳教士職務。她那与生俱來的靈慧与充沛的精力,過去曾使她放蕩不羈,据說現在完全投入了教育事業中,用于為祖國儿童謀福利。
  附言:另外有一個消息會使母親們尤其欣慰:都德夫人几經查訪,前不久終于找到了卡西的儿子。他是個体質健壯、精力旺盛的青年,比母親早几年就逃亡了,進入北方的收容所;他也曾受過教育。他很快將要去非洲尋找自己的親人。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gd.cnread.net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