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代簡王(朱桂)在時,也曾造福過大同一方,可他老人家在位時,從來只尊奉太祖皇帝與建皇帝,這自是引起了永樂皇帝的不滿」,朱充耀終於以「毒誓」唬住了朱素慎,進而開始闡述起代王府這一「牛掰祖訓」的由來,「成祖曾賜璽書給先祖代簡王,說:『聞弟縱戮取財,國人甚苦,告者數矣,望弟好自為之……』,又賜敕列代簡王三十二條罪狀,下令王府不得擅役軍民、斂財物,且召代簡王入朝,可代簡王不去。成祖第二次召他時,在中途把他遣還,把王府的三護衛革去,直到永樂十六年才行恢復……」
朱素慎一愣:「代簡王既是造福一方,成祖怎的又說他『縱戮取財,國人甚苦,告者數矣』哩?」
她回頭瞧著身後還站著幾個士卒,便揮了揮手,示意他等退下,只留著方程陪著她——朱素慎連太祖皇帝都敢「譭謗」,自是不在乎再來聽聽成祖皇帝的「八卦」,可這種事,還是不要讓「外人」知道的好。
「欲加其罪何患無辭」,朱充耀缺了的兩顆門牙分外打眼——嘴一張便能讓朱素慎瞧得一清二楚,「永樂皇帝敢將建皇帝趕跑,再來誣蔑一代王府又算得了什麼?他這完全是黑白顛倒,是非倒置,不過就是瞧著代簡王不大願意搭理他,心內有氣而已……」
永樂即位之初,其皇位的「合法性」確是不怎麼能得以「公認」:他打著「靖難」的旗幟起兵——「靖」指平息,掃平,清除,「靖難」代表平定禍亂,平息戰亂,掃平奸臣的意思;可他娘的太祖才去,建一朝誰又是「禍亂與奸臣」?沒有!
是以,他這所謂的「靖難」,天下之間,哪怕是個瞎子都能看出來他是在幹什麼——爭奪皇位罷!
代簡王「不大願意搭理他」,也屬正常。
「……可他第二次招代簡王入朝,中途卻又將代簡王遣返,你道他是良心發現,不願再行冤枉好人麼?」朱充耀扭頭噴了口痰,「代簡王造福大同一方,甚得大同民心,成祖皇帝這次召代簡王入朝,終於激起了大同民憤,迫於此點,成祖才不得不這般做法……」
「召代簡王入朝」,便會「激起大同民憤」?
這是因為:通常情況下,皇帝們想要「做掉」某某大將、某某王爺之前,都會有一驚人的「相似之舉」——召你入朝!
一不過生日,二又不辦酒宴,平白無故之下召你入朝,你道皇帝們整天都是吃飽了沒事幹,真是想你想到要發瘋了麼?——恰恰相反,他們的時間都是很寶貴的,尤其是像太祖、成祖、弘治這樣的「工作狂」,一天到晚可真沒什麼閒工夫,毫無緣由的去「召見」誰。
在你的地盤上將你「做掉」,自是大為不便,以「入朝召見」為由,將你忽悠進他的地盤,這他娘就方便多了——他為刀俎,你為魚肉,他想橫著切便橫著切,想豎著切便豎著切!
代簡王也不是個蠢蛋:成祖皇帝第一次召見他時,他就不去——老子病了!
可「生病」這種事,可一不可二——你他娘老生病,也說不過去罷?這不又將成祖皇帝在當蠢蛋搞了!
是以,第二次召見,代簡王不去也得去了——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您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吶!
可代簡王前腳剛走,大同巡撫的「小報告」便送到了永樂皇帝的桌子上——大同百姓齊聚代王府,翹首以待代王平安歸來。
永樂一朝,為了防止他的兄弟侄子們「以他為榜樣」,便加強了對藩王的監視控制:藩王一舉一動,地方官都要及時上奏,否則,有關官員全部從重杖罪!
永樂得到這麼個消息,自是得黑著臉將代簡王「半路遣返」。
「……可代簡王回了王府,見了這麼個狀況,便嚇了一大跳」,朱充耀哭著臉,「大同百姓本也是一番好意,可他等這般做法,不是在越幫越忙,只會教成祖皇帝重新考慮著該怎樣才能將我代王府連根拔起麼?」
朱素慎不明白軍需供給的「配給制」與「採購制」之間的區別,但這種政治上的「門門道道」,她卻是一點即透——你代簡王不怎麼願意搭理成祖皇帝就算了,還他娘的這般得民心,你讓成祖皇帝怎麼想?他還能不能愉快的做皇帝,愉快的睡覺了?
她點了點頭:「百姓們想法簡單,自是揣度不了帝王心思,他等這般做法,確是只會教成祖皇帝更為猜忌代王府。」
「此其一」,朱充耀又抹了抹嘴:缺了兩顆門牙,又說了這麼多話——鮮血拌著口水老他娘往外流,「其二,成祖皇帝即位後,為防止『靖難』再現,不但大肆限制藩王活動,且還大行削藩……」
永樂即位後,對他的兄弟侄子們,制定了一系列約束制度,其中更不乏「奇怪、苛刻」之舉:如二王不得相見,不得擅離封地;王府發放一應事務,地方官要立即奏聞,必待欽准,方許奉行,否則治以重罪。王府官亦改用高年不第舉人、落職知縣等擔任,成了位置閒散之地。——這些都還說得過去!
最他娘讓人「抓狂」是:即使出城省墓,也要申請,得到允許後才能成行;如無故出城遊玩,地方官也要及時上奏,否則,官直至罷官,武官降級調邊疆……
毫無「人性化」可言了!
至於「削藩」方面,他做起來也是「大張旗鼓、得心應手」:建帝的三個弟弟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尚未就藩,朱棣就將他們降為郡王並讓朱允熥、朱允熞就藩,但當年就將二人召到燕京,廢為庶人,禁錮於鳳陽,只留朱允熙給朱標奉祀。
或以謀反等罪名,分別削去藩王們的封爵、屬官、護衛,取消統領駐軍的權力,如藉故削去代王、岷王的護衛、官屬,齊、谷王先後被廢為庶人;或者將要塞地區的藩王遷入內地,如寧王朱權遷往南昌……
朱棣這麼一整——由於宗藩條例多,宗室動輒得咎,藩王勢力經過多次、多方面的削奪之後,已絕對不能與皇權對抗,皇族內部武力奪位的可能性正逐漸消失。那些好飲醇酒、近婦人的藩王,因其對朝廷沒有威脅而被稱為「賢王」,受到獎勵。宗室成了不農不仕、啖民脂膏、被軟禁於封地內的典型寄生階層。
偉大的朱棣,偉大的永樂皇帝!
「……為免去成祖皇帝對我代王府的猜忌,更為能將代王府於成祖皇帝的削藩浪潮中保下來,先祖代簡王便乾脆一反常態,由『造福一方』變作『禍害一方』,且還將此作為祖訓,嚴令代王子孫不得行任何『造福大同』之舉……」
高!
牛掰!
朱素慎不服不行:代王府於大同一地名聲爛完,成了大同百姓們眼中的「一坨屎」,成祖皇帝便也懶得來注意代王府了——這麼「一坨屎」,明顯對皇位構不成任何威脅!
難怪自代簡王朱桂以來,代王府惡霸層出不窮的「光榮傳統」與「光輝歷史」便從未出現過「斷層」現象,原來竟是這麼一回事兒……
「如此一來,先祖代簡王不但果真得以壽終正寢,代王府在他老人家的這條『祖訓』之下,竟也繁榮昌盛至今」,——只管「縱戮取財」,不管散財去「造福一方」,大同又沒有人能拿它咋滴,代王府能不「繁榮昌盛至今」麼?朱充耀面色古怪,不知當笑還是當哭,「代簡王還說,『這般一來,也不算是受了永樂皇帝的誣蔑,豈不甚好』……」
代簡王朱桂,這「自污自保之策」,當真是名副其實的沒有受到成祖皇帝的「冤枉誣蔑」:我明明沒有「縱戮取財,(致使)國人甚苦」,你卻硬是要這般說,那為了「證明我的清白」,我便乾脆就照著你說的去做罷——坐實你給老子定下的「罪名」,老子也不算是受了「誣蔑」!
朱素慎聽明白了,可她繼而又皺著眉頭:「永樂一朝的事兒,都過已去了幾十年,代王府的這麼一『祖訓』,按理說也沒有必要再行延續了罷?可我見著代王府,卻似是要將這『祖訓』繼續不打折扣、堅定不移的執行下去咧,這總歸,是不好的罷?」
朱充耀點了點頭,繼而又搖了搖頭:「從惡容易從善難,大同一地,我代王府百年老字號的『名聲』,早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哪能輕易便能轉變大同百姓們對我代王府的這一『看法』與『認識』?」
「再則」,朱充耀雙搖一瞇,突然又露出一副「賤兮兮」的模樣兒來,「這麼條『祖訓』,遵循起來,於我代王府而言,貌似是只有好處而沒有壞處,那我等又為何不去『遵循』,卻反而要自討虧吃的花費大力氣去改變大同百姓對我代王府的『看法』?沒道理要這般做罷!」r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