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我愛大明朝

正文 第七十六章 拯救千戶王睿(下) 文 / 春天的熊

    時間:2014-10-3123:39:49字數:4195

    謝遷,成化十一年中進士一甲第一名(即狀元),弘治八年同李東陽入內閣參與政務。

    他這人,什麼都好,就是有些迂腐,輕武功重治。兵部尚書馬升曾提出北疆邊警,餉費不足,要求增加南方兩稅折銀的數字。謝遷表示反對,他說:先朝因為南方賦稅較重,所以用折合銀兩的辦法來減輕。如果再提出增加,恐怕百姓不堪負擔。結果馬升提出的議案沒有被通過。

    民為本,君王社稷次之的思想觀念很濃重——輕徭薄賦、善待萬民即可,邊警不邊警、缺餉不缺餉,這他娘的,重要麼?

    「人民軍隊是人民政府的堅強後盾,必須大力支持軍隊建設」,這種「激進」言論,若是被他聽見,必會嗤之以鼻——「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才是治國王道,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乃禍亂根源,暴君所為,亡國之兆……」

    不管怎樣,他確是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他只是在治國理念上有些守舊,僅此而已!

    朝會一散,他便憂心忡忡、火急火燎的趕去華殿,準備教授太子學業。

    聖上確是心思縝密,步步為營,大臣們設置的種種難題,都被他一一化解,今日更是輕而易舉,便將數百名百戶以上世襲將官們的聯名上書——這麼一「難題」給化解咯。

    他這「改一改」衛所軍制的想法,已然愈發不可阻擋——今日朝會,大臣們不過是憑著一股子「不怕死」的精神在死扛(實際就是死磕),可扛得了初一,扛得了十五麼?

    治國大政,單靠「死扛」是改變不了什麼的,頂多只能令聖上的想法緩上一緩。得有什麼說法,能讓他徹底死了這條心才好。

    弘治十一年,威寧伯曾提起了這事兒,雖說轉眼間便被大臣們的口水淹沒了,可這才時隔兩年,聖上卻又舊事重提——聖上春秋鼎盛,若是不能徹底讓他死了這條心,攔得了他初一,攔不了他十五啊!

    聖上什麼都好,就是有些愛瞎折騰。衛所軍制實行了上百年,沒見出什麼問題,可到了他手裡,卻要來個全盤否定,他的「英明神武」難道能蓋過太祖、成祖皇帝了?

    這衛所軍制以軍屯養兵,每年不知能為朝廷節省多少支出,可聖上說改便改,若真是改了,那往後每年都得拿出多少銀子來填補「軍餉」這麼個「無底洞」?煌煌盛世,莫不是大修內政,勸課農桑,這無緣無故多出來的軍餉支出,若是能用於天下百姓身上,豈不更好?

    突然憑增了大筆軍餉開支,那賦稅徵收,是不是又要上調?

    聖上太胡來了!

    衛所軍制牽一髮而動全身,哪有他想的那般容易!

    再則,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太祖以來,我朝君臣和諧(朱元璋、朱棣時候,謝大學士的這個想法實在很自欺欺人),士大夫們拿主意君決策,這大明江山不治理得井井有條麼?

    這衛所軍制一改,勢必會令士大夫們失去「掛帥、監軍」之權,武人地位必將應勢而漲,獨立於臣之外。這他娘的,士大夫們都不能治軍了,還談什麼「君臣共治天下」?

    祖製成法,存在了百餘年,便是有它存在的道理。

    做了十餘年皇帝,聖上早已不是那個老實巴交、循規蹈矩的少年天子,而愈發變得好大喜功,剛愎自用了!

    「今日回去,得寫個折子,好好同聖上說說這事兒……」

    「可這些道理,兩年前便向他提過,現再舊話重提,能讓他徹底死了『改一改』衛所軍制的心思?」

    難!

    謝遷苦笑搖頭,「姑且一試罷……」

    他一路埋頭深思,抬頭一看,華殿已在眼前。

    華殿即東宮,是太子朱厚照生活學習的場所,始建於明初,位於外朝協和門以東,與武英殿東西遙對。

    華殿主殿為工字形平面。前殿即華殿,南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明間開六扇三交六碗菱花隔扇門,次間、梢間均為檻窗,各開四扇三交六碗菱花隔扇窗。東西山牆各開一方窗。殿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華門。後殿曰主敬殿,規制與華殿略似而進深稍淺。前後殿間以穿廊相連。東西配殿分別是本仁殿、集義殿。

    謝遷一入華殿,便見著朱厚照正襟危坐,儀容整齊的正等著他來。

    嘶!

    謝大學士倒吸了一口涼氣。

    這他娘的,今兒個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他稍退了幾步,置身於屋簷之外,抬頭一瞧——今兒個這太陽,還是東邊出來的咧!

    遲到、早退、神遊太虛、流著哈喇子打瞌睡——這他娘的,才是太子爺該有的表現!

    事為反常,必出蹊蹺——太子爺,今兒個莫非是又有了什麼新花樣?

    「見過先生,先生可用了午膳?」謝大學士正在提高警惕,朱小太子卻站了起來,衝著他執學生禮以見之。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謝大學士打定了主意,便也回了一禮:「謝太子殿下關心,老臣已用過午膳。殿下今日能這般準時來上課,實乃我朝之福,萬民之福,老臣之福也……」

    又來又來,動不動就天下萬民加老臣,煩不煩吶?

    若不是「有任務在身」,本太子爺才不樂意巴巴的便趕來瞧你那張酸臉。

    「這都是先生教導有方,學生才能靜下心來,決意跟著先生好生學習,不懂就問」,朱厚照有著天生賣萌裝老實的資本——他那肉嘟嘟粉嫩嫩的小臉蛋兒,總能憑空給人三分好感。

    謝大學士竟還當了真,當即真是老懷大慰,竟「激動」得老淚閃閃:「殿下折煞老臣了!殿下既是如此好學,老臣今日不若給殿下再多加一課……」

    「再多加一課」!?

    朱厚照嚇了一跳,趕緊扯開話題,進入正題:「先生,聽說父皇正在著手欲革除我朝衛所軍制,可真有此事?」

    蒼天開眼,太子殿下終於關心起政事來了!

    謝大學士原本憂鬱的心情,瞬間敞亮了許多:「陛下確是正欲大展拳腳,動一動我朝的衛所軍制,不知太子殿下,對這事兒,可有甚看法?」

    朱厚照小手一擺,小腦袋一搖:「我能有什麼看法,我倒是極想聽聽先生的看法……」

    好!

    太子打小聰敏,可惜玩心甚濃,大把精力都沒用在正道兒上,這回終於開了竅,找到屬於他「該干該想該感興趣」的事兒了!

    「聖上革除衛所軍制,大有勢在必行之勢。可這衛所軍制,一乃百年祖制,不可輕言廢止;二則牽扯太廣,若行革除,必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再則,衛所軍制下的將士,聽從聖上指揮,服從朝臣調配,自古便是定制,今番若行革除,大明武人必登堂入朝參與政事,殿下吶,武人懂不懂治國暫且不說,但武人若參與治國,朝野內外必興黷武之風……」

    謝大學士唾沫橫飛,越說越激動:「殿下吶,自古以來,窮兵黷武便是衰亡之兆,先有楊隋,後有蒙元,這都是血淋淋的教訓。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是太祖皇帝定下的規矩,聖上這麼一弄,必會使武人坐大,獨成一脈。屆時,朝廷哪還能一門心思大修內政,勸課農桑……」

    朱厚照使勁的點著頭——若是不這樣,他怕自個兒會「一不小心」,又瞌睡了過去。

    「殿下吶,天下以民為本,民以農桑為本,聖上只需照著祖製成法,養民生息即可,卻非要去動那衛所軍制做甚……」

    「先生說得非常在理」,朱厚照深覺扛不住了,只得出言將謝大學士打斷——瞌睡蟲已然入侵,有些昏昏欲睡,他得趕在沒睡著之前,完成朱素慎交給他的「任務」,「先生當以這番話來勸諫父皇才是,父皇是個講道理的人,他若是聽得先生這番道理,興許就不會再想著要來『動一動』衛所軍制咧……」

    謝遷苦笑著搖了搖頭:「沒用的,這番話,老臣兩年之前便同聖上說過,聖上若是聽了進去,現在也不會再舊事重提咧……」

    「照著先生的說法,莫非父皇這革除衛所軍制的想法,是攔不住,也是即將要成為現實的了?」朱厚照精神大提——父皇與大臣們之間的「較量」,這情形發展,當真竟與姑姑昨日說的一模一樣了!

    「聖意堅決,老臣怕是得無能為力了……」,謝大學士苦著老臉,歎了口氣。

    唉,等的便是您老這句話吶!

    朱厚照歪著小腦袋,也裝模作樣的歎了口氣:「先生吶,聽說太祖皇帝在定下這衛所軍制時,是有兩層考慮的,一是盼著能養兵百萬,而又不取民脂分毫,至於其二,卻始終未有人願意告訴我聽,不知先生,今日可否為我解此疑惑?」

    太祖皇帝定下衛所軍制的另一層「考慮」?

    謝大學士一愣,瞧著朱厚照小眼神兒內透出的若有若無的笑意,終於靈光一閃,恍然大悟:老他娘的光想著廢止衛所軍制會給大明朝政帶來的種種「不利」,倒還真將太祖皇帝定下這衛所軍制的「根本目的」給忘了!

    理清思路,謝大學士又覺著後背一涼:太子爺小小年紀,便有如此心智,他日登基為帝,若心思都在朝政上,這自是大明之福,若心思不在朝政上,仍是像往常那般只愛嬉戲玩耍,這他娘的,當真得是大明之禍了……

    明肇建伊始,即創建了獨具特色的衛所制度——「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外統之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而上十二衛為天子親軍者不與焉。征伐則命將充總兵官,調衛所軍領之;既旋則將上所配印,官軍各回衛所。蓋得唐府兵遺意。」衛所軍士兵取自世襲的軍戶:「其取兵,有從征,有歸附,……其軍皆世籍。」衛所軍的控制管理方式:「且五府握兵籍而不與調發,兵部得調發而不治兵事。其彼此之相制也若犬牙然,俯首而聽於治也。」

    由此可知,衛所軍制有三個基本特點:第一,軍戶制度使衛所軍兵源穩定,成分單一,「寓兵於民」,有利於國家對士兵的控制;第二,將軍隊的軍政和軍令——即管理權與指揮權一分為二,分屬兵部和五軍都督府,互不統轄,使「彼此之相制也若犬牙然」;第三,衛所軍平時分散屯駐,兵將分離,將不專兵,兵不私將,士兵和將領之間無法形成緊密的私人隸屬關係,這就是所謂的「蓋得唐府兵遺意」。

    這三個特點,最終達成了一個效果——衛所制度可以確保皇權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權皆出自朝廷」,故終洪武一朝雖不設監軍(這個東西,是他的寶貝兒子朱棣發明出來的),朱元璋卻能牢牢地掌握和控制軍隊,令其「俯首而聽於治」。

    也正是基於此——衛所軍制從各個方面保證了軍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故朱元璋在明初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中,得以無所顧忌地大張撻發,借「胡藍之獄」誅戮功臣宿將數萬人,「於是元功宿將相繼盡矣……勇力武健之士芟夷略盡,罕有存者」。在大屠殺面前,諸「元功宿將」束手待斃,無一稱兵作亂之舉,這也從另一方面有力的證實了衛所制度的內在制衡機制能有效的防止將帥專擅兵權,「犯上作亂」

    不得不說,衛所軍制對於維護**主義皇權統治,是有著不可替代的巨大功效:「將無專兵,兵無私將,永杜跋扈尾大之患,而成安攘無競之烈,計之周也!」

    言而總之總而言之,確保皇權,防止將帥「犯上作亂」——才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定下這衛所軍制的「另一層考慮」,也是其「根本目的」,至於那「能養兵百萬,而又不取民脂分毫」,不過是其附帶「功效」而已。

    朱元璋的帝王權謀之術,舉世之間,確是無可出其右者!

    而這般屬於帝王「陰暗心理」的考慮,自是不會有人對著朱厚照,來「願意告訴他聽」。朱厚照確是不知道太祖皇帝的這「另一層考慮」,他這個問題,不過是照著朱素慎告訴他的原話,對謝遷提了出來。

    謝遷謝大學士倒還真把朱厚照想得過於「智深若海」了——他只當朱厚照這是在繞著彎兒提醒他:拿太祖皇帝的這「另一層考慮」去向父皇提一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