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我愛大明朝

正文 第五十三章 初現端倪 文 / 春天的熊

    時間:2014-10-1123:14:23字數:3041

    王千戶大人的「乾坤大挪移」不但未能達到如期效果——煽起牟指揮使對傅尚書與許侍郎的敵視,反還招來了牟指揮使的一頓臭罵,事後更是下達了一連串莫名其妙的命令,直將平江伯的案子推向了令他二人更加「頭痛欲裂」的地步——不但違背了他二人關於「牟指揮使同平江伯是一夥的」猜測,而弘治皇帝的「意思」,也變得更加深不可測。

    平江伯一案,愈發變得撲朔迷離,不可揣度。

    此外,北鎮撫大權的突然交還,更讓牟指揮使其人憑添了幾分神秘色彩——愈發的教王花花與王睿又敬又怕!

    王花花又驚又喜,他這北鎮撫大權的回歸,當真是有點兒——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牟指揮使離開之後,王花花也迫不及待要走——這廝,明日即可接掌北鎮撫司大權,這會兒是急不可耐的要去做他的「準備事宜」了。他心願得償,對猜測弘治皇帝「意圖」的事兒也顯得興趣盎,反倒對牟指揮使大現唯唯諾諾之態。

    王睿心底一跳——牟指揮使這馭下手段,確是高明得緊,面對著王花花這樣的「關係戶」,他「略施小計」,將他架空一段時間過後,便果真將他收拾得服服帖帖。牟指揮使往後若是再給王花花下達些命令指示,後者也絕不會再行「陰奉陽違」之舉的了!

    王睿一人坐在室內,瞧著千戶所院內西南角的紫籐愣愣出神。

    紫籐是京城的特色,在標準的或大型的四合院都植有紫籐。千戶所內的紫籐正值吐艷之時,但見一串串碩大的花穗垂掛枝頭,紫中帶藍,燦若雲霞。灰褐色的枝蔓如龍蛇般蜿蜒。炎熱的夏季,驕陽似火,在籐蘿架下的濃蔭下乘涼,確是能帶人進入清涼世界,暑汗全消。

    牟指揮使今日突然下達的「指示」,直將王睿過去對於平江伯的種種猜想悉數推翻,這讓他有一種「深深的挫敗感」——愈發覺著命運的不可自主。

    靜下心緒,細思過往,平江伯一案從初始到現在,其所有細節一一呈現,王睿試圖由這些支離破碎的細節當中,把握其內在聯繫。

    先是牟指揮使突然將這案子交給了一直都不受他待見的北鎮撫王花花,而王花花手底下無人可用,只得轉而將這案子交給王睿——牟指揮使說這般安排,不是「欺生」,而是出於平江伯一案能「公正處理」的考慮,今日又說「你倆,倒也確是沒有節外生枝」……

    什麼叫「沒有節外生枝」?

    王睿心底一跳,頓覺一身冰涼:一切安排就緒,所有事情照著原有規劃穩步前行,不出紕漏,才叫「沒有節外生枝」!

    平江伯一案,竟是弘治皇帝與牟指揮使所「安排」好的?

    若真是如此,保國公也當是其中參與者之一——他繞了個圈子,迫使王千戶大人不敢對平江伯使用大刑,不但是出於他同平江伯之間的「私人關係」考慮,應當更也是為了保住「不出紕漏」——錦衣衛的一通大刑用下來,誰敢保證平江伯不會因為扛不住而「招」出一些神馬「不該招」的東西來?

    既是這樣,那平江伯所謂的「怯懦懼戰」之罪,則完完全全只是一個幌子,用以說來給別人聽——人平江伯被打入詔獄,總得有個被下獄的理由罷。

    更也是出於這樣的原因,牟指揮使才會將他這「案子」交給「毫無根基,沒有後台」的王花花與王睿來處理,其目的,也是為了保證不會「陰錯陽差,假戲真做」——真他娘的將平江伯的「怯懦懼戰」之罪給「坐實」,亦或是像牟指揮使說的那般,會「節外生枝」。

    大明帝都中的官僚之間,盤根錯枝,相互交織,密密麻麻宛如一張巨大的蜘蛛網,誰知道「辦案人員」會不會因為「私人關係」,稀里糊塗之下聽取「七大嬸八大姑、張二叔與李同窗」的「意見」,或是為了討好那某某某(主要是指與平江伯不能一塊兒愉快玩耍的小夥伴們,譬如:傅尚書與許侍郎),而「擅做主張」,「遵照聖意」——對平江伯「落井下石」!

    萬幸,北鎮撫大人與王千戶大人,雖然也有點兒「犯迷糊」——差點兒信了許老騙子的鬼話,但終究沒有因為「要去討好誰」,而「節外生枝」,造成「任何意外」。

    弘治皇帝、保國公、牟指揮使,應當都是知道北疆大同的「實情」,卻偏偏又以「顛倒黑白」的罪名——「怯懦懼戰」之罪,將平江伯打入詔獄,為的便是「掩人耳目」。

    掩人耳目?

    掩誰的耳目?

    「唯有你初來乍到,於京中並無根基,亦更無靠山……」,這是王千戶大人接手平江伯一案後,牟指揮使對他的「教唆」。

    這「根基」、「靠山」是誰?

    也只有毫無「根基」與「靠山」的人,才能「公正處理平江伯一案」,從而不出紕漏,不「節外生枝」,最終才能「掩人耳目」!

    掩誰的耳目?

    「根基」與「靠山」,亦即朝廷大臣!

    以「怯懦懼戰」之罪為由,將平江伯打入詔獄,卻又不行坐實其「怯懦懼戰」之實,更如履薄冰一般,避開朝廷大臣「耳目」,弘治皇帝此舉,目的何在?

    朝政!

    繞開朝廷大臣的「朝政」,會是什麼「朝政」?

    不知道!

    但能肯定的是,弘治皇帝欲行的「朝政」,在其頒布之前,是不願讓大臣們知道的。

    縱觀大明一朝,大臣們與皇帝之間,形成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皇帝拿大臣們沒辦法,大臣們拿皇帝沒辦法。造成這一現象的「始作俑者」,便是大明的開國之君,朱元璋,他創建的官制度非常完善,通過宰相們的集體共管,集體擬票,就是提出處理的建議性意見,然後皇帝朱批表示肯與不肯,既節約皇帝時間,又將決策權牢牢控制。

    這在保證了皇權的同時,又擴大了大臣們的權力——某種程度上,實現了皇帝與士大夫的「共治天下」!

    弘治皇帝若欲行新政,確是要獲得大臣們的「贊同與支持」。

    他到底欲行怎樣的「新政」?

    不得而知,但他欲行的「新政」,應當,至少在目前,他是不願讓大臣們知道的。

    怎樣的「新政」,會是迫使弘治皇帝「不願讓大臣們知道」?

    當是大臣們不怎麼「願意支持」的「新政」!

    弘治皇帝並非庸君,所行的「新政」,也當不會是「亂七八糟,一同瞎搞」——那他所行的「新政」,應當就是有損大臣們的利益的!

    而牟指揮使與保國公、平江伯,則又屬於「不一樣的大臣」——錦衣衛歷來便是大明皇帝們手中的一把利刃,皇帝們的意志,便是錦衣衛的意志,錦衣衛的存在,便是以「只效忠於皇帝」為前提而存在的;保國公、平江伯則屬於帝國勳貴群體的代表,大名的勳貴們,其利益也是與皇帝們綁在一起的,他們享有世襲的爵位,大明在他們便在,大明亡他們便亡。當然,皇帝所行的種種「新政」,也當不會去損害勳貴們的利益,倘若哪個皇帝突然想要取消勳貴們的種種特權與「世襲爵祿」,想來他們也是不會答應的。

    而事實上,大明皇帝們所行的「新政」,也基本上沒有有損害了勳貴們利益的「案列」!

    是以,弘治皇帝的「新政」,毫無疑問,會得到這三人的「鼎力支持」——平江伯其人,甚至都願「以身犯險」!

    念及此處,王睿想起了牟指揮使突然下達的指示,他不禁心底一跳,暗地對弘治皇帝豎起了大拇指。

    「平江伯『同京中巨賈走得太近』,你二人將這事兒也『一查到底』!」

    這是牟指揮使的「指示」,亦即弘治皇帝的「意志」。

    「一查到底」,會牽扯出多少朝廷大臣?

    不可估量。

    這些「同京中巨賈走得太近」被牽扯的大臣,都是——參與出海走私的!

    朱元璋認為「倭寇起於市舶」,遂撤銷寧波市舶司,實行「海禁」。可海禁越嚴,走私獲利越豐,當商人們走私獲利達數十倍之多,這就促使走私活動日益猖獗,不但大明沿海「普通人民群眾積極踴躍的參與其中」,就連朝廷大臣們也「禁不住糖衣炮彈的襲擊與誘惑」,紛紛「做起了兼職」,參與其中。

    他們或直接參股,或替某某做後台「佔有干股」,或睜隻眼閉只眼收取賄賂。總之,大明猖獗的海上走私,少不了他們的「綿薄之力與一份功勞」!

    如此一來,弘治皇帝欲行的「新政」,也就呼之欲出——他當是要對出海走私一事,採取一些「不一樣的政策或是措施」!

    可牟指揮使又說「後日,必須得是後日,你二人方可著手進行全力偵查」?

    為何偏偏要隔上一日,非得待到後日,才行「著手進行全力偵查」?

    這空出來的一日,又會有些什麼安排?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