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天朝之夢

正文 第839章 第三條道路 狂求 文 / 大羅羅

    現在,大明的土地的確很多。

    根據殖民地部和農業部的估計,光是在東北一地,可以開墾出來的耕地就多達7億畝(後世東北三省加上內蒙東部地區就有耕地4.6億畝,現在東北的面積足足多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開墾7億畝耕地的數字還是比較保守的),交州省有耕地3千萬畝,婆羅洲開墾出2億畝耕地(種植園)也毫無問題,新疆最少可以墾出5千萬畝,漠南、漠北蒙古最少也可以開墾出5千萬畝,東西伯利亞最少可以開墾出4千萬畝,哈薩克汗國起碼能開墾出1.5億畝。

    林林總總加在一塊兒,可以給中國農民種植的土地頓時就增加了一倍有餘!而且這幾年,大明百姓移民的目的地不僅是大明所控制的地盤,還包括南北美洲、澳洲和南洋各國,大規模的輸出移民,又大大緩解了國內人口增長的壓力,還減少了對糧食的需求。

    這樣一來,有一個原先不敢想像的問題將要出現在中國人民面前——糧食多了怎麼辦?是真的多!24億畝耕地的產量必然大於12億畝,而且除了24億畝耕地之外,還有數量不亞於此的草場在生產牛肉、羊肉,所以食品的供應很可能將會不足轉向嚴重過剩。

    因而大明帝國在未來,必須要設法降低糧食的單產……這個事情聽上去有點不可思議,但事實就是如此!現在大明漢地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很低,但是單位畝產卻很高的。中國的農業走的是勞動密集型,而非土地密集型的路線。所追求的目標不是從種地中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是用有限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口。而片面追求高產所付出的代價,就是大量的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之上。

    所以在沒有現代農業技術的情況下,中國能用12億畝土地養活4.5億甚至更多的人口。同時又造成了9個中國農業人口只能供養1個中國城市人口的局面——這是因為人均耕地太少。精耕細作和開墾山地、坡地等地產量農田所需的勞動力又太多。

    而在現在的英國本土,1個農業人口可以供養2個以上的城市人口。換句話說,中國的總人口雖然是英國的20倍,但是由於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低下。中國農業人口可以供養的城市人口只相當於英國的3倍。如果再扣除各自城市人口中不會參與勞動生產的官僚、貴族、大地主、家庭婦女(這個時代中國城市婦女參加勞動生產的比例很低)、宗教人士、軍人等等的數字。中國城市勞動人口的數量。恐怕和英國差不了多少。靠這點勞動人口,恐怕很難讓大明帝國在工業化道路上走得更遠。

    更糟糕的是。由於農業勞動生產率太低,平均每個中國農民手中並沒有多少可供銷售的農產品。也就是說,中國農民缺乏可以交換工業品的農產品,因而也無法形成真正龐大的農村市場!

    簡單計算一下就知道了。如果9個農民只能供養1個城市人口,那麼這9個農民每年的貨幣收入之和肯定小于于1個城市人口每年花費在農產品上的開支。這是一個少到了可悲的數字,在扣除了大明皇朝收取的皇糧國稅之後,就更加少得可憐了——當然,皇糧國稅是不能免除的,一個以農業為經濟支柱的國家怎麼可能免除農業稅?所以傳說中的龐大的農村市場也沒有的事情。

    因此中國要想迅速實現工業化的道路只有兩條,一是對外擴張。獲取大片新土地,然後在這些新土地上發展土地密集型的農業,再用新土地生產的廉價糧食衝擊漢地市場,造成大量小農破產進入城市或前往遙遠的新土地。同時讓漢地農業也走上土地密集型的道路。通過土地兼併誕生出大量的資產階級農場主。這也是西方的先發工業國所普遍實行的工業化路線,也是目前朱皇帝這個反動資本家皇帝為大明帝國選擇的工業化道路。所以朱濟世根本不會去抑制兼併,反而還在有意鼓勵兼併。

    而另一條道路則是國家嚴格控制下的農業集體化!用國家的力量對有限的農產品進行最「合理」的分配。以便在農產品總體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擠出足夠的農產品滿足工業原料(比如棉花)、城市人口和出口換匯(不一定是出口糧食,經濟作物同樣需要使用耕地)等三個方面的需求。由此造成的後果,當然是農村的長期饑饉……而這條道路,則是在外部環境惡劣,帝國主義虎視眈眈和無法實現對外擴張的情況不得已而為之的。對大明帝國來說,並不是特別適用。所以朱濟世現在搞的集體化,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快殖民,搶佔地盤,並不是想通過集體化對農產品進行「合理」分配。

    不過朱濟世替朝鮮王國所選擇的,則是第三條道路,平分土地但是不實行農業集體化。有點像歷史上50年代後的台灣、日本和韓國。這三個國家或地區的確也完成了工業化,但是他們的工業化積累並不來源於農業,而是來源於先發的工業化國家。

    平分土地在那裡所起到的作用,僅僅是維護社會穩定和養活更多的人口——穩定的社會環境有利於吸收外資,而數量眾多的人口則很容易轉化為廉價勞動力,如果再加上義務教育制度的實行,則能夠為工業化提供足夠多的價廉物美的勞動力。

    這樣的工業化道路當然是可行的,但也有不少致命的弱點。首先是起步較慢,歷史上的日本、韓國、台灣,除了日本擁有戰前遺留下來的底子,很快實現了工業化,韓國和台灣的工業化起步都非常緩慢,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實現「起飛」。

    其次是對外力的依賴太大,不僅市場、原材料、資本、技術都依賴外國,甚至在走上工業化道路之後還要從外國進口糧食養活本國人民,就連本身的安全都依靠美國保護!如果沒有美國,台灣和南韓早在50年代就被別人統一了。而日本不是gc就是走軍國主義的老路。

    所以大明帝國本身想用平分土地的路子來實現工業化是根本不現實的。不過依附於大明的朝鮮倒是可以這麼做,有大明帝國這個巨無霸可以依靠,朝鮮人有的是時間可以慢慢發展,晚一點走上工業化道路也不要緊,反正沒有什麼帝國主義敢來打朝鮮的主意。而在大明的工業化進程基本結束之後,也必然會有資本流入朝鮮。

    當然,這番「好意」,朱濟世並不打算和閔致祿說,就是說了他也聽不懂。朱皇帝擺擺手道:「總之,大明自有大明的國情,朝鮮自由朝鮮的情況,是不能走一個路子的。如今朝鮮大亂,李朝覆亡,朱氏新興,自然可以重新定規矩!重新分配全國土地,也是新朝新氣象的一種。朕意已決,爾無需多言,只要謹慎從事,你們驪興閔氏在朝鮮的地位,自然安如泰山!」

    看著閔致祿一臉忐忑的離去,朱濟世又瞧瞧那個被千葉佐那子抱著的小姑娘。看上去好像挺機靈的,膽子也不小,至少不認生,也不知道和朱國宏那小子能不能和諧相處?

    朱濟世回頭看了看皇后:「香梅,這個小姑娘給誰帶?要不讓瑪麗亞去調教她怎麼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