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被窩裡啃書198215dai的打賞。
航空動力數據跟汽車發動機行車數據的原理都一樣,都是靠著長年累月的數據來達到發動機的最佳效率,只不過航空發動機的運行數據採集比汽車發動機的數據採集要繁長很多,這不是說航空發動機的數據採集在技術上有多高,它沒什麼技術難度,關鍵是你要沉下心來,一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做數據採集的工作,這項工作沒有絲毫的激/情非常的枯燥,一做就是好幾十年,人的一生全都奉獻給數據了。
有了龐大的數據庫,現代化高性能的數字化航空發動機才會成為可能,後世的秦嶺就是模仿的美制f110發動機,之所以搞了幾十年還達不到要求除了加工工藝、材料工藝等因素之外,航空動力運行數據庫這一關鍵環節的缺失也是其原因之一,中國一直都不知道搞航空發動機還要採集航空動力運行數據的說法,一直到2010年前後才知道現代高性能的航空發動機離不開數據庫的支持,而歐美俄三國卻早已經做了好幾十年了,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心臟的悲哀。
為什麼航空動力運行數據對現代航空發動機這麼重要?這其實跟航空發動機的控制系統有關,航空發動機跟汽車發動機一樣,對升功率有著極高的要求,升功率越高發動機的性能就越好,如何提高昇功率?普遍的做法就是用電腦來管理發動機,以前對發動機的管理採用的是機械式管理,系統複雜效率又低,自計算機誕生以後,人們便想到用計算機來管理發動機,這樣一來不但可以節約大量的零配件減輕發動機的負重,其效率也會大幅的提高,但這些都要建立在各項數據的採集之上,沒有各種數據的支撐,全權數字化航空發動機永遠只是一個空中樓閣。
比如以汽車發動機為例,八十年代一種叫vvt的技術在汽車發動機上流行起來,這種vvt技術可以使空氣更加充分的進入到燃燒室內,使得每一滴汽油都能夠更加充分的燃燒,到時候發動機就可以獲得更加充沛的動力,從而達到省油,減排的目的。
這vvt技術,中名既可變氣門正時技術,說白了也就是發動機的呼吸技術,發動機在運行的時候,通過電控單元,根據發動機各處所顯示的數據,來隨著發動機的運轉,不停的調整氣缸上面的進氣門開合的時間還有角度,從而能夠讓空氣最大限量的進入到汽缸內部,和汽油達到一個最佳的混合比,進行燃燒,釋放能量。這樣就可以提高燃燒效率,並且達到省油的目的,和得到相應的更加強大的功率……
這種技術在航空發動機上也有類似的技術,只是各個國家各個航空發動機公司對他的命名各不相同,但原理都是相同的,跟汽車的vvt技術一樣都是通過計算機來管理控制的,這就需要大量的數據來作為支撐,否則你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去調整,讓發動機的功率達到最佳效果。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很多很多的技術,都跟數據庫有關,它是現代航空發動機技術的一部分,現代航空發動機離了它就玩不轉。
凌世哲之所以提到這個,是因為他要賺錢,不管是飛機還是航空發動機,都需要海量的資金投入,但是政府不給他投入一分錢,所有的資金都要自己籌集,航空發動機的研發週期又非常的長,需要的資金海了去了,光靠安佈雷拉公司給他輸血顯然是不行的,必須學會自己造血,航空動力系統電子設備以及軟硬件技術,就是安佈雷拉航空動力部門的經濟來源,從它上面賺到的錢在作為航空發動機的研發經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聽完凌世哲的講述,大家明白了他對航空動力部門的未來發展構想,但是眾人還是沒有明白凌世哲為什麼會選擇t-30發動機這個試驗品,說了半天卻得打這麼一答案顯然是跑題了嘛。
凌世哲自己也知道帶偏了題,沒等他們追問,繼續解釋道:「自德國在二戰末期研發出世界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以來,就標誌著世界航空從此進入噴氣式時代,二戰結束以後,美蘇從德國得到噴氣式發動機技術,沒有幾年就搞出了自己的噴氣式飛機,比如米格-15、f-84佩刀等,這時候的發動機被稱為第一代噴氣式發動機。
六十年代f-4第二代戰機開始裝備部隊,它所使用的是兩台通用電氣公司生產的j79-ge-17a軸流式渦輪噴氣發動機,這種發動機被稱為第二代發動機,而我們引進的t-30發動機以及英國的斯貝發動機屬於第三代發動機,從從第三**始航空發動機就進入了渦扇時代,因此t-30、英國的斯貝又被稱為第一代渦扇發動機。
其實從美國開始研製第二代航空發動機就發現,第二代發動機雖然也是渦噴技術,但是其技術難度遠遠超過了第一代渦噴動力技術,生產採購成本也遠遠高於第一代發動機。
你們想想,光是第二代渦噴成本都這麼高了,那麼到第三代的渦扇發動機,它的成本將會高到什麼地步?所以開始有人提出標準化、模塊化的慨念,希望以此來減少發動機的研發和生產成本,即根據美國國內的工業體系標準來確立
工業標準和公差標準進行設計和製造航空發動機,具體做法是利用現代工業生產流程控制、六個標準差(就是後世ge公司提出的大名鼎鼎的六個西格碼)、全程質量控制等科學管理標準,來對發動機研發生產進行全面的質量管理,再在這個基礎上研發出一款標準通用的核心機,以這款核心機來研發出大推、中推、民用等各種發動機,這樣既能拓展航空發動機的使用領域,又能最大程度的節約成本。
這種慨念一提出來就在美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人贊同也有人反對,還有一部分人選擇觀望,美國政府也受到這股思潮的影響,有很多人建議美國政府按照這個思路來做,但是反對者也是眾多,反對者理由是這個理論到底是正確還是錯誤誰也不知道,如果是正確倒還罷了,要是錯誤的呢?我們花費這麼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不就全部打了水漂?這對美國的工業是一項沉重的打擊,所以我們反對在沒有證明這套理論正確以前,盲目的把這個慨念列為標準。
&n
bsp;這樣贊同和反對兩方各執一詞僵持不下,美國政府見這樣鬧下去不是個辦法,繼續這麼鬧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損害美國未來的工業基礎,於是做出決定:既然雙方都僵持不下,那麼乾脆就做一個實驗來檢驗這套理論慨念正確與否,正確,我們就把這套理論作為標準,如果是錯誤的,那麼就放棄。
於是t-30發動機就在這種背景下誕生,這是一個全面採用全新理念設計的實驗性發動機,摻於的公司主要有三家,其他公司負責做配套,這三家公司分別是ge公司、普惠公司和霍克維奇公司(m1坦克發動機供應商),其中ge和普惠公司是絕對的主力,霍克公司只是來打醬油的,資金來源分別有美**方、ge、普惠三家來承擔。
經過五年的研**證,t-30驗證機終於在1965年誕生,經過各項嚴格的測試,證明了這項理論慨念是完全正確的,於是美國的航空發動機研發製造標準就此誕生,這項實驗對美國的未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影響到了歐洲和蘇聯,紛紛的建立了自己的航空發動機工業標準,至於中國,算了吧,他們現在已經進入了十年動亂時期,早把這個影響世界的大事件忘到腦後了。
t-30發動機的研發成功證明了大工業標準化工業體系理論的正確性,但它只是為了證明這套理論慨念的正確與否,既然證明了是正確的,這個項目很自然的就壽終正寢了,至於它的未來又如何?呵呵,很悲哀,1986年霍克維奇公司也就是當初參與實驗的三家公司之一,把t-30發動機從倉庫裡翻了出來,在t-30的基礎上進行從新設計,三年以後推出t-30的後續機型,t-49發動機,推重比達到了7.4,性能僅次於ge公司的f110發動機,可惜的是t-49發動機的核心機始終屬於第三代發動機,而f-110屬於第四代發動機,t-49發動機升級和改進空間比起第四代發動機來說已經不大,沒有採購的必要,於是被判了死刑,被永久的封存了起來。
凌世哲之所以選擇引進t-30發動機不單單是因為它的技術,更是因為它的思想,這台發動機集中了美國未來發動機所有的設計思路,學習和研究t-30發動機大大有利於中國在未來的發動機研發走在正確道路上,建設彎路,這比單純獲得技術顯得更加重要。
你知道一台發動機該怎樣設計才是正確的嗎?航空發動機的各項指標那麼多又那麼的高,你知道該怎樣去取捨嗎,你知道該怎樣去配比嗎,你知道我什麼要這麼設計嗎?你不知道,就算給了f-119的全套技術,你一樣也不能成為航空工業大國,因為你只會複製不會研發,更何況西方根本就不會把先進的發動機技術給你,一切只能靠你自己。
屋裡的人久久不語,所有的人全都沉浸在凌世哲剛才的話裡,他說的這些凌志高、王海等人從來都沒有想過,他們只是簡單的認為只要獲得了先進發動機技術,中國就會成為世界強國之列,但從來沒有想過比起那些所謂的先進技術,正確的研發理論思想卻更加重要,研發思路錯了,所有的東西都錯了,思路對了就一切都對了,至於路上遇到的各種技術問題,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早晚有一天都會攻克,比起簡單的技術追趕,凌世哲的思路無疑更顯前瞻性。
這就跟中國的紅/色/革/命是一個道理,中國的紅/色/革/命源於蘇聯,當初跟蘇聯一樣,中國的革/命重心一直都以城市的工人階級為中心,但是他們沒有想過,中國的因為長期的工業極端落後,工人的階級數量少的可憐,結果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暴/動都以失敗告終,最後老毛提出,中國的革命重心應該放在廣大的農村,而不應該放在城市,只有在農村我們才會有廣大的群眾基礎,革/命才會成功,結果不用說,重心放到農村以後,共/黨的不利局面一下次全被扭轉,路也越走越寬,最終獲得全面勝利。
這就是思路的作用,只有成功的思路才會帶你走向成功的彼岸,錯誤的思路只會帶著你走向失敗的終點,安佈雷拉公司以前從來都沒有搞過航空發動機,現在要從事這個行業,一開始就建立正確的思路直觀重要,萬事開頭難,只有建立的正確的思路方向,這路才會越走越寬,天才會越來越亮。
今天凌世哲把他們找來,與其說是商量還不如說是在給他們洗腦,未來怎麼發展凌世哲心裡早就有了一本賬,找他們過來吹風洗腦才是他今天的根本目的,只有他們認可了他的思想,他們在未來才會毫無保留的支持他,有了這幫核心班底的支持,凌世哲相信在未來沒以後邁不過去的坎。
王海華靜靜得看著坐在椅子上吸煙的凌世哲,他沒有想到這個年輕人居然精通北方的吹風洗腦的精髓,今天他們所有的人的腦子全都被眼前的這個年輕人給洗了一遍,面對這個看不透的年輕人,王海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不知過了多久,艾莉森打破沉默說道:「boss,你的想法我已經知道了,那麼我們接下來具體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