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抗戰之無敵複製中心

正文 第44章 血肉磨坊(七) 文 / 汪羽

    第四十四章血肉磨坊(七)

    9月21日,中**隊調整部署。國府軍事委員會調整第三戰區部署:顧祝同任副司令長官,朱紹良任中央作戰司令,陳誠任左翼作戰司令、前敵總指揮,張發奎任右翼作戰司令。馮玉祥調任華北第六戰區司令官。此時,日軍到上海參戰有第11、第3兩個整師及第13、第16、第101、第9師各一部,計10萬餘人,炮300餘門,坦克200餘輛,飛機200餘架,與中國第九、第五、第十九集團軍對峙於北站、楊行、施相公廟、瀏河一線,展開激烈攻守戰。日第3、第13師主力又進攻瀏河公路,被中**隊遏阻。

    9月23日,張治中辭去前線職務,轉調中國大本營管理部部長。

    9月22日,日軍谷川支隊開始登陸;第101師團於吳淞、上海之間登陸,朝第3師團左翼推進。日軍主力突穿**第十八軍陣地。

    9月26日,江灣、閘北中國守軍在煙幕彈掩護下進攻,中**隊退至大場、新涇橋、唐家橋帶。

    9月27日,日軍第9師團於吳淞、上海之間登陸。

    9月30日,日步、炮、空協同全線進攻,相繼突破萬橋、嚴宅、陸橋陣地,全線轉移陳行、廣福、施相公廟、瀏河一線。

    10月1日,日軍第13師團於吳淞、上海之間登陸,被定位為二線兵團。10月4日,日本作戰部長下村定召開會議研究「是否擴大華北方面的作戰以實施山東作戰,或將其停留於適當戰線轉用兵團於上海方面」,作戰課課長武籐章強調應實施山東作戰,但內部最終決定:「目前最重要的任務在上海方面的積極行動,以期獲得戰果。」隔日,決定轉用華北兵力將主戰場移至上海。下村定部長的著眼點在於想將敵軍主力予以擊破,截斷上海經濟迫使國民政府屈服。日本陸軍省制定〈昭和12年度對華北作戰計劃〉:「對華中方面原計劃以第九軍佔領上海附近,但中**隊增加了兵力,構築了防禦工事,因此計劃新編第十軍從杭州灣登陸,兩軍策應向南京作戰。」

    10月5日,美國總統羅斯福於芝加哥舉行隔離演說(quarantinespeech):「(日本)現在已出現了無宣戰佈告或警告,無正當理由就被空襲,殺戮包括婦孺在內的一般市民。這好戰傾向有逐漸流行蔓延之虞,應由愛好和平的國民共同給予防阻隔離。」中國駐美大使王正廷:「美國總統演說,全國響應,中南美各國亦均贊助……美國在九國公約會議可能將主張先禮後兵,設法調停;不遂,與各國採取制裁方法……」但陳公博在巴黎與中國駐歐使節開會後不表樂觀:「因為他們態度都不很積極。」10月6日,日本外務省河相達夫對於美國總統措詞強硬的演說作回應:「現在世界上『有資源國家』與『無資源國家』的爭執,熱烈討論資源、原料分配不公的問題,如不能矯正此不公平,而『有資源國家』拒絕對既得利益讓步時,是否除了戰爭外別無他法?」

    10月7日,日軍第3、第9師團在**第87師及第一軍正面由蘊藻濱北岸強渡,指向大場。**加以狙擊並激戰數日。

    10月8日,日本參謀本部二宮義清少佐視查完上海戰況回報:「日本軍兵力強但缺乏彈藥,軍官死傷因狙擊所致,應改變服裝。中國步兵的戰法在於『緊跟對方步兵』;跟著對方以利用手榴彈或迫擊炮來分勝敗,另外也有避免受日軍炮擊的目的。」10月9日,日本外務省:「日本的行為是屬於自衛。」10月12日,何應欽:「戰事發生至今,**在淞滬死傷達六萬三千餘人。中國空軍損失約四十架,海軍幾已被全滅。

    10月15日以後,第21集團軍到達

    10月17日,**第二十一集團軍到達前線。上海派遣軍戰況並不理想(9月11日至10月20日,日軍只推進5公里),預定於14日對大場鎮的攻擊被迫延期,甚至原先的二線兵團(第13師團)也投入一線作戰,故日本參謀本部決議將主戰場由華北移至華中,在中國東北待命之第18師團及華北之第6、16師團及國內之第114師團、後備部隊兩個聯隊,均使用於上海方面;第16師團,預定由白茆口登陸。由於日本本土僅剩近衛、第7兩師團,顯見參謀本部對上海作戰期待極大。由於上海作戰消耗過大,日軍感到幾乎沒有餘力為而後的太原會戰增加兵力。日本陸軍省要求上海派遣軍於九國公約開會前攻下閘北、嘉定。

    10月18日,**軍事委員會作戰組第一部劉斐因「不明原因」提供錯誤情報:「日軍有在杭州灣登陸企圖,估計最多一個師,不會對上海戰局有影響。

    10月22日,日軍向大場發動攻擊。顧祝同電何應欽:「聞敵將有三個師團來滬增援,其先頭部隊26日可抵滬。」

    10月25日,日軍突破大場、新涇橋陣地。

    10月26日早,陳誠陣地司令部所在地大場鎮(上海市)失守,蘊藻濱被日軍突破。江灣、閘北中國守軍向虹橋鎮、小南翔撤退,以一部留蘇州河北岸要點及四行倉庫阻止日軍。**自上海市區撤退:「本軍以達成持久抗戰之目的,除以一部據守鐵道沿線附近諸點外,將南翔以東陣地逐次轉移於吳淞江南岸。」陳誠、白崇禧、李宗仁均建議撤守蘇州河防線陣地,往吳福線、錫澄線移轉,蔣中正一度同意,但隨後又下令回防。晚,**撤出閘北。

    10月27日,守衛「大場防線」的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第五二四團第二營400餘人(報紙宣稱「八百壯士」),由團附參謀謝晉元兼任代理副團長,營長楊瑞符率領,潛伏於蘇州河北岸之四行倉庫,掩護大軍撤退。在日軍包圍下,該營沿途收容傷兵、散兵。事後該營不願離開陣地,宣誓與敵周旋,悲壯激烈。女童軍楊惠敏更在日軍戰機掃射之下,將國旗送予部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槍炮下飄揚。倉庫上懸國旗,英軍勸其退入租界亦遭拒絕,上海人民以食物用品慰勞者,不絕於途。蘇州河畔國人展望此一幕血之鬥爭,無不感動而泣,全國人心由八百壯士所表現之精神,益為奮發。國民革命軍孤軍奮戰,擊退敵人數十次進攻。同時,上海人民也以極大熱情支持壯士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