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異界神帝王

正文 第一百九十六章 佛界增援 文 / 戰靈子

    就在雙方對峙之時,一道道祥光突然出現,原來是佛界的增援趕到。

    佛教

    如將佛教比作一個修行學校。也就是分成不同的年級,有小學、中學、大學、研究僧。

    研究僧也分: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

    小學生叫:沙彌;

    中學生叫:沙門;

    大學生叫:和尚;

    學士叫:羅漢;

    碩士叫:菩薩;

    博士叫:佛。

    博士後:佛祖。

    菩薩,正規含義是:覺,有情。所以他的愛心滿滿的,大慈大悲。

    佛:正規含義:覺者。他不會渡眾生。他會用他的手指指引人們修行,沿著他開創的道路前進。

    在佛教裡面如果從佛祖釋迦牟尼向下排的話是:佛,菩薩,羅漢,聲聞,帝釋,比丘。

    如果按照佛教僧團向下排:比丘(和尚),沙彌(准和尚),居士(俗家弟子)。

    另外比丘是代表受過具足戒(250條戒律)的出家人

    沙彌是受了沙彌戒的出家人(十戒)

    居士是受了菩薩戒的在家信佛人(五戒)

    佛教徒所敬拜的對象約可分成佛部、菩薩部、明王部、天部、眷屬部等五類。

    一、分類

    (一)佛部

    佛,是佛教中最受尊敬、最高級和最受敬拜的對象,主要的共有十五佛;但有的佛廣受敬拜,有的佛卻遭冷落。十五佛中。僅釋迦牟尼佛,曾在印度有過做人的歷史。後被神化,成了上帝一般。其它的十四佛。都無歷史根據。因為佛教特別注重人修道、人開悟,人成佛的三個人的修行佛道過程,所以任何佛、菩薩如沒有在這世界做過人、修過道的歷史,便只能把他看成是一種想像中的崇拜對像罷了。但佛教卻另編出一套神話,說某佛在無量劫前如何發心修道而成佛,但都無歷史根據,不足無信。

    佛,梵buddha,意為知、悟。原指佛教修道人知道明白了佛教的因緣法等教理而言,本無任何神秘色彩。與釋迦同時代的耆那教教祖尼提陀菩提子(niganthanataputu),也被他的信徒稱為buddha呢!但釋迦經後代佛教徒予以神化後,佛陀釋迦也變成有如上帝一般了。佛教覺生雜誌在社論中指出,先就佛陀而言,後來,漸次神聖化、神秘化,無形中人間的、歷史的佛陀,慢慢地被一幕幕的神話掩飾成非人間寓言的佛陀了。……觀今日信仰佛陀者。或視諸為神明,或比諸為上帝,神佛不分……(見該利,一九六一年三月十五日)

    十五佛的名稱稱是:釋迦牟尼佛、大日如來、盧遮那佛、阿彌陀佛、藥師如來、寶生如來、不空成就如來、開敷華王如來、天鼓雷音如來、寶幢如來、一字金輪佛頂、佛眼佛母尊、多寶如來、定光如來。如來。梵是tathagata意為如實地到達、宣示如實之理者、如實的覺者、如實的教師。如,如實(tatha),來。到達(gata)。此如來為釋迦的十個稱號之一,以後。如來也被用別的佛上。

    除以上主佛十五尊外,另又有三千佛的說法。根據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現在賢劫千名經、未來星宿千佛名經等所載。在過去、現在及未來三世,佛名多至三千。其中且有什麼南無電燈光佛、南無光遊戲佛之類的,真是無奇不有。再根據賢劫經第八歎古品,當喻星宿劫時,有八萬佛出現,重清淨劫時,有八萬四千佛出世。在佛教中既然大家都是佛,所以佛也就顯得不希奇了。南傳小乘佛教泰國,只尊釋迦牟尼佛一位,保持了大乘佛教發生前的遺風,泰國的幾個大寺院,只供奉釋迦一佛,小乘佛教不信釋迦佛以外的佛及菩薩。

    (二)菩薩部

    菩薩,又作菩提薩陲,梵bodhisattva,意為覺有情,bodhi(覺,菩提),sattva(有情,眾生)。根據梵原意,凡是修行大乘佛教的佛教徒,就都是bodhisattva;佛教勸人發菩提心,就是發菩薩心。我國已故太虛法師說:凡發菩提心學佛者,都可以叫做菩薩。所以,菩薩原是佛教中一個極普通的稱呼,既適用於僧尼,也適用於在家學佛的居士們。

    佛教把全宇宙的靈界與佛界劃入十界之中,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阿修羅界、人間界、天上界,以上稱為六迷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以上為四悟界。即是說,佛是最高,菩薩次之。據說菩薩(修道人)修行共有五十二位,漸次上進。從四十一位至五十位,稱作十地,以上便是等覺、妙覺位、最後一個便是佛位。

    修行佛教的佛教徒便是菩薩的思想,以後也逐漸起了變化,予以神化,最後竟產生了許多非人的、想像中的天上菩薩出來了。這些在天上宇宙間菩薩,有男有女,據說能賜人幸福與快樂。

    菩薩部中較重要的菩薩有:聖觀音、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如意輪觀、不空絹觀音、馬頭觀音、准提觀音、三十三體觀音、葉衣觀音、大白衣觀音、彌勒菩薩、普賢菩薩、大勢至菩薩、殊菩薩、地藏菩薩、藥上菩薩、藥王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延命菩薩、五大虛空藏菩薩、大隨求菩薩。另又有廿五菩薩的說法,自觀世音菩薩至無邊身菩薩,共廿五尊。據說他們都是保護那些念阿彌陀佛名號的菩薩。另有已死去的印度名佛教徒馬鳴、龍樹、世親三人。也都被稱為菩薩。以上的許多菩薩都受佛教徒敬拜。

    除以上的佛、菩薩外,佛教中尚有鬼神的明王部的神明: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孔雀明王、馬頭明王、大元帥明王……等三十四尊。另有天部鬼神:昆沙門天、廣目天、梵天、吉祥天、阿修羅

    王、大黑天、日天、月天、寶藏天女……等三十四尊另又有眷屬部神將:藥師十二神將、般若守護十六善神、普賢十羅剎女、十六羅……等九十八尊。以上的許多鬼神。各有專司,或為佛教的護法。或賜人福樂,或服侍於天界等不一,他(她)們有的廣受佛教徒敬拜。單是以上五部的佛、菩薩、神、鬼等的數目,便多至兩百尊左右。

    (三)羅漢

    羅漢,阿羅漢的簡稱,梵名(arhat)。最早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意譯上有三層解釋:一說可以幫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煩惱;二說可以接受天地間人天供養;三說可以幫人不再受輪迴之苦。即殺賊、應供、無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淨,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盤(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於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淨,隨緣教化度眾。

    1、地位

    阿羅漢,即自覺者,在大乘佛教中羅漢低於佛,菩薩,為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中羅漢則是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果位。

    佛教認為,獲得羅漢這一果位即斷盡一切煩惱。應受天人的供應,不再生死輪迴。

    羅漢,阿羅漢的簡稱,梵名(arhat)。最早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意譯上有三層解釋:一說可以幫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煩惱;二說可以接受天地間人天供養;三說可以幫人不再受輪迴之苦。即殺賊、應供、無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淨,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盤(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於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淨。隨緣教化度眾。

    另就阿羅漢之種類而論,聲聞四果中之阿羅漢。依其根性利鈍之差別,可分為六種。據雜阿毗曇心論卷五、俱捨論卷二十五等所舉,即:

    (1)退法阿羅漢,又作退相阿羅漢,指遭遇小惡緣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

    (2)思法阿羅漢,又作死相阿羅漢,指由於憂懼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

    (3)護法阿羅漢,又作守相阿羅漢,指能守護而不致退失果位者。

    (4)安住法阿羅漢,又作住相阿羅漢,指不退亦不進,而安住於果位者。

    (5)堪達法阿羅漢,又作可進相阿羅漢,指能迅速精進,而達於不動法者。

    (6)不動法阿羅漢,又作不壞相阿羅漢,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

    上述六種阿羅漢中,前五種為鈍根者,故得時解脫或時愛心解脫,而後者系屬利根者,故得不時解脫或不動心解脫。詳言之,倘若能遇善因緣而得入定之解脫,稱為時解脫;隨時可入定,而無須等待某種特定因緣之解脫,稱為不時解脫。又善護自己所得之阿羅漢果,並解脫煩惱者,稱為時愛心解脫;不再由於煩惱而退失果位之解脫者,稱為不動心解脫。此外,不動法阿羅漢以其利根之形成,又分為兩種,即:

    a、本來生就不動種性者,稱為不退法阿羅漢、不退相阿羅漢。

    b、由精進修行而達不動法者,稱為不動法阿羅漢。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為七種阿羅漢。若再加緣覺、佛,則總稱九種阿羅漢,又稱為九無學。

    另據中阿含經卷三十、成實論卷一等所舉,以慧解脫、俱解脫取代緣覺、佛,而形成另一種九無學。其中,藉智慧力以解脫煩惱之阿羅漢,稱為慧解脫阿羅漢。若得滅盡定,而於心、智慧兩方面悉皆解脫之阿羅漢,則稱俱解脫阿羅漢。此二者再加無疑解脫阿羅漢(在俱解脫中通達一切義,而得四無礙解者),則成三種阿羅漢。(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