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靈大陸歷二千零十六年七月中旬,一場前所未有的傳染病從武靈帝國開始迅速向整個大陸蔓延,而我通過端木商會收集的信息很快判斷這應該是地球上所謂的「黑死病」—即鼠疫。1、鼠疫概念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桿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傳染病,也叫做黑死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高熱、淋巴結腫痛、出血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本病遠在2000年前即有記載。世界上曾發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發生在公元6世紀,從地中海地區傳入歐洲,死亡近1億人;第二次發生在14世紀,波及歐、亞、非;第三次是18世紀,傳播32個國家。14世紀大流行時波及我國。1793年雲南師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當時「東死鼠,西死鼠,人見死鼠如見虎。鼠死不幾日,人死如圻堵」。中醫上認為鼠疫疫癘(烈性傳染病)之一。一名核瘟。見《鼠疫抉微》。由感染疫鼠之穢氣,疫毒侵入血分所致。《鼠疫約編》:「何謂鼠疫,疫將作而鼠先斃,人觸其氣,遂成為疫。」其疫發病急驟,寒戰發熱,頭痛面赤,肢節酸痛劇烈,多見在腋、胯部起核塊,紅腫痛熱,或兼見血證(衄血、吐血、便血、尿血),或咳逆上氣,或神志昏迷,週身紫赤,唇焦舌黑,當急報衛生防疫部門。治宜清血熱、解疫毒,兼以活血化瘀。參見疫、疫癘等條。鼠疫桿菌屬耶爾森氏菌屬。為革蘭染色陰性短小桿菌,長約1∼1.5μm寬約0.5∼0.7μm,兩端染色較深。無鞭毛,不能活動,不形成芽胞。在動物體內和早期培養中有莢膜。可在變通培養基上生長。在陳舊培養基及化膿病灶中呈多形性。2、鼠疫桿菌的抗原成份菌鼠疫桿的抗原成份:(1)莢膜fi(fractioni)抗原莢膜fi(fractioni)抗原,其分為兩種:一種是多糖蛋白質(f--i)。另一種為蛋白質(f--ib)。抗原性較強,特異性較高,有白細胞吞噬作用,可用凝集、補體結合或間接血凝檢測;(2)毒力v/w抗原毒力v/w抗原。在細胞表面,v抗原是蛋白質,可使機體產生保護性抗體,w抗原為脂蛋白,不能使機體產生保護力。v/w抗原結合物有促使產生莢膜,抑制吞噬作用,並有在細胞內保護細菌生長繁殖的能力,故與細菌的侵襲力有關。3、鼠疫桿菌產生的毒素鼠疫桿菌產生二種毒素。(1)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質)一為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質),對小鼠和大鼠有很強毒性;(2)內毒素(脂多糖)另一為內毒素(脂多糖),較其它革蘭氏陰性菌內毒素毒性強,能引起發熱、dic、組織器官內溶血、中毒休克、局部及全身施瓦茨曼(shwartzman)反應。鼠疫桿菌在低溫及有機體生存時間較長,在膿痰中存活10∼20天,屍體內可活數周至數月,蚤糞中能存活1個月以上;對光、熱、乾燥及一般消毒劑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時即死,加熱55c15分鐘或100c1分鐘、5%石炭酸、5%來蘇,0.1**、5∼10%氯胺均可將病菌殺死。4、傳染源傳染源:鼠疫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間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間流行。鼠間鼠疫傳染源(儲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貓、豹等,其中黃鼠屬和旱獺屬最重要。家鼠中的黃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間鼠疫重要傳染源。當每公頃地區發現1至1.5只以上的鼠疫死鼠,該地區又有居民點的話,此地爆發人間鼠疫的危險極高。各型患者均可成為傳染源,因肺鼠疫可通過飛沫傳播,故鼠疫傳染源以肺型鼠疫最為重要。敗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傳染性。腺鼠疫僅在膿腫破潰後或被蚤吸血時才起傳染源作用。三種鼠疫類型可相互發展為對方型。5、傳播途徑傳播途徑:動物和人間鼠疫的傳播主要以鼠蚤為媒介。當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後,細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當蚤再吸入血時,病菌隨吸進之血反吐,注入動物或人體內。蚤糞也含有鼠疫桿菌,可因搔癢進入皮內。此種「鼠→蚤→人」的傳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傳播方式。少數可因直播接觸病人的痰液、膿液或病獸的皮、血、肉經破損皮膚或粘膜受染。肺鼠疫患者可借飛沫傳播,造成人間肺鼠疫大流行。6、易感性人群易感性人群對鼠疫普遍易感,無性別年齡差別。病後可獲持久免疫力。預防接種可獲一定免疫力。鼠疫桿菌侵入皮膚後,靠莢膜、v/w抗原吞噬細胞吞噬,先有局部繁殖,隨後又靠透明質酸及溶纖維素等作用,迅速經有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結繁殖,引起原發性淋巴結炎(腺鼠疫)。淋巴結裡大量繁殖的病菌及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感染、敗血症和嚴重中毒症狀。脾、肝、肺、中樞神經系統等均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發生繼發性肺鼠疫。病菌如直接經呼吸道吸入,則病菌先在局部淋巴組織繁殖。繼而播及肺部,引起原發性肺鼠疫。在原發性肺鼠疫基礎上,病菌侵入血流,又形成敗血症,稱繼發性敗血型鼠疫。少數感染極嚴重者,病菌迅速直接入血,並在其中繁殖,稱原發性敗血型鼠疫,病死率極高。鼠疫基本病變是血管和淋巴管內皮細胞損害及急性出血性、壞死性病變。淋巴結腫常與周圍組織融合,形成大小腫塊,呈暗紅或灰黃色;脾、骨髓有廣泛出血;皮膚粘膜有出血點,漿膜腔發生血性積液;心、肝、腎可見出血性炎症。肺鼠疫呈支氣管或大葉性肺炎,支氣管及肺泡有出血性漿液性滲出以及散在細菌栓塞引起的壞死性結節。雖然鼠疫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疾病,然主要的病菌媒介並非是老鼠本身,而是毫不起眼的跳蚤。齧齒類動物對鼠疫大多有免疫力,然寄生在它們身上的跳蚤則不然。跳蚤會死於鼠疫。不過諷刺的是,鼠疫的散播過程,其實是整個死亡過程本身。跳蚤吸食齧齒類動物身上的帶有鼠疫桿菌的血液後,其消化管部分會被一種由繁殖中的病菌與血塊混合的東西所阻塞。病蚤乃開始肌腸轆轆而變得飢不擇食,以致凡是會移動的生物──不論是否為平時的宿主類生物,他幾乎都會往上跳吸食血液。但由於腸道被堵住無法消化的關係,病蚤除了無法止饑外,更會在吸血的同時吐出帶有鼠疫桿菌的血液,因而將鼠疫桿菌傳播至被吸血的宿主。最後病蚤會迅速地從一個宿主跳到另一個宿主,無所不螫,在執行一個不可能滿足的任務之後,進一步把鼠疫傳播開來。所有的鼠疫,包括淋巴腺病不明顯的病例,皆可引起敗血性鼠疫,經由血液感染身體各部位,若病菌侵入肺部造成肺炎後,更會造成次發性肺鼠疫。感染者會把富含病菌的痰與飛沫傳播,進一步擴大鼠疫病情,並造成局部地區的爆發或毀滅性的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