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立鼎1894

正文 第二零三章 楊浩的仇人遍天下 文 / 魯東道夫

    看到李經方的臉色變化,李鴻章就明白他心裡頭是怎麼想的了。

    知子莫若父。中堂大人焉能不知這個辦了六年外交,視野早就開闊超人一等的大兒子,有著尋常人不可比的強烈企圖心?若非他一直牢牢的拘著不讓其亂動,恐怕此時已經鬧出什麼不可收拾的麻煩了。

    李經方,外人稱之為「小合肥」。只有叫錯的本名,沒有起錯的外號。於此可見其才能膽魄,非同一般。

    李鴻章心裡頭跟明鏡兒似的,大兒子這是與楊浩起了惺惺之心,感到人才難得,不忍讓自己下手收拾啊!

    當下微微一笑:「放心,現下他還有大用處。沒見近日朝中清流一黨呱噪的動靜小了不少?卻有一分是他的功勞。」

    李經方忍不住道:「也幸虧了他的真知灼見,才讓天下人知曉父親的苦心運籌,才有今天的局面。不必因為兵勢的不利,就把一切罪責都推到您頭上。」

    李鴻章搖搖頭:「他也沒那麼好。其實就是一個比那些人稍微消息靈通些,膽子大些而已。骨子裡頭,還是在不斷地揭開大清瘡疤,早晚得把眾人都逼急了,聯手把他收拾掉!」

    李經方也無話可說了。

    若論拉仇恨的水平,恐怕天下間無人可比楊浩了。

    在商界,他的突然崛起,用大量的洋貨衝擊市場,讓英法德美等國很是不舒坦。畢竟這時代的購買力就那麼大,你弄來的東西不但多,價格低廉還質量好。讓本來就陷入經濟危機的列強連傾銷的對象都沒了。

    大清國蛋糕雖然大。卻絕對容不下更多人插手進來分潤。沒看英國人對俄國美國嚴防死守的麼?

    之後在金融方面。楊浩插手銀行業和借款給李鴻章,又是一筆。

    雖然炎華商業銀行不攬儲,但卻把四個大集團勢力的資金給憑空攔截了上千萬兩之巨!隨後的實業投資扶助工程,更是要斷了英法的商業根基。這事兒首先就不能忍!

    然後,英國人都計劃好了的,在中日戰爭中兩頭吃利息。以英鎊對白銀一比四的比例借款出去,以一比七來收賬,基本金翻一番不說。利息也得翻一倍。這起碼是幾千萬兩銀子的收益啊!楊浩插手先搶了幾百萬去,聽說最近有意繼續摻和,放貸更多!

    至於英國人會不會把他視為打破遠東佈局的額外力量,現在還沒消息。不過李經方相信,以英國人的霸道,絕對容忍不了太久。

    之後是政治上。楊浩通過《國聞報》,把李鴻章的淮軍派系,翁同龢的清流派系,甚至是李蓮英的太監體系,全都連皮帶骨的給揭開老底子。

    中日衝突以來的幾個月。幾乎每一次都把李鴻章的用人、政治判斷和軍事部署給批駁的不成體統。偏偏最後他總是能說對了,如今天下間無不將楊浩視作大軍事家。大明白人。

    把翁同龢搞吐血,導致清流旗幟轟然倒塌,帝黨措手不及,如今還沒緩過勁來。他們不恨死楊浩才怪。

    把李蓮英掌控的皇宮內部,和親王貝勒們一起下手在修園子的項目中吃拿卡要,肆無忌憚的往自己兜裡摟錢,也被《國聞報》捅出來。這筆賬還要算到他頭上。

    最後一樣,楊浩把《欽定四庫全書萃要》弄出來,狠狠坑了皇家一大筆錢。後來宮裡頭專人對照,發現什麼特麼收集整理的,壓根就是唯一的一套翻版出來的!上面的印記都一模一樣!

    雖然不知道他是怎麼做到的,歸根到底這事兒太敏感。滿清辛辛苦苦搞了二百五十年字獄,到今天卻被楊浩一把掀開遮羞布,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這兩個月來,不管滿清怎麼嚴防死守,全國各地依舊出現了許多粗製濫造的非法出版物。其中就包括不成體系的《萃要》,另外還有《滿清禁毀書目》之類不得了的玩意。

    但最最不能容忍的,還是幾種造謠污蔑抹黑清廷的小說話本。

    因為《國聞報》連載《大宋豪俠傳》帶來的轟動效應,被說書人很快傳播的天下皆知。後來出的單行本更是引起空前的武俠熱潮,不少混不下去的人如同發現新世界一般,紛紛投入到創作類似的小說當中。

    一開始清廷也沒當回事,但沒過多久,一本名為《書劍恩仇錄》的小說悄然流傳開來。裡面竟然把乾隆說成是海寧陳家的後代,且以陳家有兩塊御賜之「愛日堂」、「春暉堂」牌匾為證。

    用的都是唐朝孟郊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一典故。乾隆若不是陳家之子,談得上報答父母如春暉一般的深恩嗎?

    還有一本《神劍驚天刺雍正》,乾脆就是現成兒的評書本,說書人照著背過了連掐高-潮的功夫都省了。可問題是,這書裡寫的是字獄冤殺大儒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刺殺雍正皇帝割了他腦袋的戲碼!

    雍正怎麼死的,至今仍是清室密不外傳的秘密。如今有人拿小說來胡說八道,活活兒的往滿清臉上潑髒水,當真不能忍啊!

    這事兒若是放在五十年前,保不齊全天下一動員,立即就能給連人帶書一塊兒收繳抄沒,殺他個人頭滾滾。

    但問題是,如今滿清皇帝積極向西方明世界靠攏,正要作出一副政治清明、言論自由的假姿態來糊弄人。另外,全天下的各省督撫和軍政大權,也因為天平天國的鬧騰而重新回到了漢官手裡。如果大肆剿殺,把他們給弄惱怒了,逼反了,怎麼辦?

    翁同龢若在,那必定是要主動請纓,上下號召,聚集起一幫忠心耿耿的清流來。心甘情願當牛做馬的去把事兒給辦了。論凶狠歹毒程度。他們估計能比滿清更勝一籌。

    &nb

    sp;如今他不在了。清流魁首老的要看李鴻藻張之洞,年輕的要看張謇。至於張佩綸,如今剛剛得到官位,一時半會兒還鬧騰不起來。

    在中日合戰大計的節骨眼上,他們誰也顧不上其他的。李鴻章管不過來,或者乾脆假裝沒瞧見的話,其他人想管也有心無力。

    老百姓才不管那一套,先聽個新鮮刺激再說。

    說書的大多數不敢弄太過頭。自己的小命要緊啊。可架不住民間讀書人太多,都喜好半夜三更看**的快感。看完了還忍不住要討論一番心得,這下子消息就從民間慢慢的傳播開來。

    兩個月了,滿清發現時,該知道的幾乎都知道了。

    這種事兒還能是誰幹的?自然是楊浩和他的「華興會」一幫青年精英。

    他不光是干了,還在《國聞報》上假模假式的給了專題報道,肇事者目標卻指向日本人。

    經過幾個月的反日宣傳,如今大清國主要城市省份,都知道東洋小鼻子不是好玩意,忘恩負義沒有信譽。夾在東西方之間左搖右擺。兩面討好,卻又狼子野心圖謀侵吞中國。滅絕中華正朔。

    楊浩毫不客氣的把日本人自己倒騰的那些章轉載過來,其中就有日本人認定「既然元蒙和滿清能夠統治中國,那麼同樣作為東方化的日本一樣可以,中國人很溫順,一定能接受日本的統治方式」。

    以此為基礎,「日本人炮製了一系列醜聞謠言,暗中廣為傳播,其目的在於打擊朝廷正朔,擾亂輿論民心,為他們將來的侵略乃至統治打基礎」。

    日本人可不是想「入中華則中華之」的,他們是要把自己那套不倫不類的明體系強加過來。殺掉不聽話的,留下的人必須學日語,吃生魚生肉,大冬天不穿鞋,男女一起混浴,父親給女兒開苞上第一堂成人課……。

    要黑日本人,還有誰比楊浩手裡的資料更多?本身日本人到21世紀,仍舊保留許多讓外人難以理解的古怪習俗,在19世紀沒有完全開化時,就更是數不勝數。

    這年頭大清國不准私自出洋,日本到底什麼情況,李經方這樣的外交官都不一定能看到多少。平民百姓開始還能當奇聞來看,久而久之不免給潛移默化的產生巨大的排斥感。

    在此基礎上炮製出來的「陰謀論」,相信的人數不勝數。加上兩國正在開戰,本來還沒上升到後來那種程度的「國仇」,生生讓楊浩給推動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日本人一連串的麻煩還沒弄利索呢,連個抗議的渠道都沒有。哪怕最厚道昏庸的清廷官員,這時候也沒法替他們說話。

    謊言重複一千遍都可以成為真理,以《國聞報》如今的權威程度,相信的人佔了絕大多數。日本人固然跳進黃海也洗不清,清廷的耳目也被攪合的分不清東西南北。

    只有李鴻章,老奸巨猾,略微一分析,就照準了目標。在得知楊浩帶人於洞仙嶺阻擊日軍後,當即下令暗訪,果然順籐摸瓜的從沂州府日照縣,把楊浩的根子給挖出來。

    到了如此地步,李鴻章還看不出姓楊的沒安好心,那才是怪事!

    但問題在於,他查到的資料越多,疑惑就越多。楊氏崛起的速度太快太兇猛,那無盡的財源和先進到令列強都無法理解的技術實力,幾個月就弄出來的龐大工業群體,都像是有一股不可思議的神力在加持,在扶助。

    李鴻章同樣不排斥鬼神之說,孔聖人都「**之外存而不論」了,他豈能例外?

    太過詭異的狀況,令他一時拿不定主意,下不了手。

    現在,北洋水師慘勝,陸軍前途一片黑暗,他就更騰不出手來收拾楊浩——這大清國,畢竟還不是他李某人自己的。

    相反,李鴻章現在必須考慮一件事,那些遭受重創的戰艦怎麼辦?列強為了平衡中日力量,連炮彈都敢卡著不給發貨,更別提給他修鐵甲艦了。

    唯一能夠指望的,似乎只有楊浩!

    以前他還不能相信,但現在看到了東西,李鴻章信了。

    楊浩用實戰向他證明,不但能弄來槍炮,還能弄到與定遠艦一般大的鋼鐵貨輪,還能弄到先進的大炮。如今楊氏出品的大大小小各種噸位蒸汽船,和各種功率的蒸汽機,不斷地出現在沿海市場,其工業實力,已經不需要懷疑。

    靜靜地思考了許久,李鴻章問道:「有無消息,那楊浩幾日回返天津?」

    李經方身子輕輕一震,低下頭回答:「說是五日後。」

    李鴻章臉上看不出什麼表情,淡淡的道:「等他回來,你去把他找來衙門,老夫有話要問他。」

    李經方不知父親是否已經下定決心要殺人,心情異常複雜的應命:「是!」(……)

    ps:ps:字數少了寫起來都不得勁,今天試試三千五的章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