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轉世重生之吳三桂傳奇

第一卷 第四百九十二章 終返山西 文 / 醉死夢生

    第四百九十二章終返山西

    吳三桂警告了那幫太監宮女後,轉身來到偏廳,遼東大小將領早已在此等候,見吳三桂來此,忙起身行禮,口稱:「吳王千歲!」

    吳三桂一擺手,道:「好了,咱們不行這些虛禮。」看到祖大壽也已回來,問道:「舅父,可曾遇到李自成?」

    祖大壽點頭道:「李自成率萬餘軍卒企圖闖關,被咱埋伏了個正著,不過按你的吩咐,並未對其趕盡殺絕,殺了他們大多數兵馬,現在這些賊軍還剩兩三千人,已繞路關外,正向山西行進。」

    「嗯,這李自成現在不過是條小泥鰍而已,雖翻不起大浪,不過咱們正需要他來攪混大明這池水,看看這天下明臣還有多少人會聽朝廷號令,咱們也好借此機會將這些人一網打盡,免得日後再生事端。」說完吳三桂又轉頭向吳智問道:「詔書可曾發出?」

    「已派出近百信使,將詔書發往全國各地,七日內可傳遍大明各地!」吳智站起來答道。

    「好,命各地暗哨仔細打探各路明臣反應,看能有幾路兵馬奉命北上平亂,同時命大軍在京城休息一月,一月後,便是咱們大軍南下滅順的日子!」

    再說狼狽而逃的李自成,率領著千餘殘軍從關外繞了個大圈子,才來到山西高陽附近,從高山衛入關,終於返回到了山西。一路上不敢停歇,每天日夜行軍,終於在五月二日返回太原城。鎮守太原的文水伯陳永福到郊外迎接他進城,將晉王府作為李自成行宮。

    未等坐穩,李自成便也接到了大明朝新皇登基的詔書,看著詔書上新皇命南方各路明軍興兵伐順,李自成也是心驚不已,他對南方的明軍也是知之甚詳,雖然南方明軍中並無什麼大將,可卻有不下百萬軍卒。若是以前,這些人根本沒放在李自成眼中,只要佔了北京,完全可以傳檄而定,可如今不同往日,北方還有遼東虎視單單,若是南方明軍與其配合,同時攻向自己,自己的日子恐怕就真的不多了。

    為保山西不失,李自成不顧一路勞累,在宮中召集一次很機密的御前會議,討論固守山西的方略。他心中完全清楚,自古以來太原是兵家必爭之地,能夠守住太原,守住上黨,守住河東,就可以使全晉鞏固。全晉鞏固,就可以鞏固陝西。當然,河南洛陽一帶也十分重要,但如何守住全晉,是最關鍵的一著棋。可惜現在手中無兵,在山西只有大約二萬人,分佈在平陽、潞州、壽陽與澤州各處。如今到處不穩,幾乎是無地可守。陳永福手下只有四千人,加上新投降的三千人,不過七千之眾。

    死守太原之外,還要分出一部分人馬分守代州、雁門、介休、壽陽等地,鎮壓叛亂,而駐在太原城中的只有一千多人、這情況確實不穩。大家分析了當前形勢,都覺得大順的處境十分不利。現在首先要使山西全省安定下來,才能夠防備遼東前來進攻。

    而山西北方大同是一個門戶,如今卻已是無兵可派、無將可守,如果大同落入遼東手中,整個晉北就落入敵人之手,太原北邊就空虛了。不惟三關不能守,太原不能守,平陽也不能守,就連千里黃河都失去了屏障,處處可渡河。

    而在京城的吳三桂若想攻打山西,最近的路便是從平定州入山西,可這一路上要經過井陘、固關,都十分險要。李自成希望憑借太行山的天險,固守山西,然後力圖恢復。只要山西不失守,他大順江山就不至於失去,一旦創傷養好,就可以重新進入畿輔,奪取北京。但在這種使自己寬心的想法後面也埋藏著一種深深的憂慮。他不能忘記半個月來他所經歷的失敗,這是他以前沒有料想到的。

    山海關一戰幾乎使他的將士死傷了一半,剩餘下來的也變成了士氣不振的部隊。更不料在撫寧、玉田、薊州、居庸關接連敗北,他自己受傷不算,與他多年出生入死的親信將領一批一批死去,這些事使他想起來就十分難過,也十分害怕。他擔心山西如遭敵人進攻,或許無法死守。山西倘若失去,關中也無法固守。

    還有一件事情也使他感到吃驚和害怕的,是他沒有想到如今的百姓竟然那樣反對他,從高山衛一路南下,直到進入到太原前,這一路上百姓夜間燒燬自己的房屋,在曠野裡吶喊,騷擾他的部隊;又把路邊的水井都填了,使他的人馬都渴得要死。一到太原,李自成又獲悉山西、河南、山東各處都在叛亂,幾乎不可收拾。

    商議半天,李自成最後終於下令,命陳永福率五千軍卒北上大同,雙喜率八千精銳趕赴平定州,李自成率軍暫駐太原,待小張侯傷勢好轉後,再由小張侯守衛太原,自己再伺機而動。

    李自成現在也實在是手中無將,不然決不會對陳永福一名降將如此委以重任,在分別之際,李自成叫過陳永福,道:「我們相處時間不久,可是將軍的忠義之心,我早有所聞,所以對將軍特別倚重。如今國家有困難,又遇遼東軍進兵關內,望將軍努力保衛大同,能夠撐持多久就撐持多久。朕駐在太原,作將軍後援。只要關中人馬過河東來,朕親自率軍馳救太原,望將軍戮力殺敵,為國立功,名垂青史。「

    陳永福躬身說道:「臣從前守開封,與陛下為敵,使陛下精兵戰將多有損傷,陛下亦曾在開封城下受了箭傷。後來陛下不念舊怨,對臣以禮相待,又封為文水伯。臣聞前朝曾有君臣魚水之說,不意親自遇到聖主,如此恢宏大度,不念舊惡。臣自投誠陛下之時,已經對天發誓,此生此世就是肝腦塗地,也要報答陛下知遇之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