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崇禎七年

《》棉花糖小說 第956章 九七四 做得很好 文 / 竹下梨

    「對了。」董策問道:「現下窯廠有多少人了?」

    「屬下正想說這個事兒來著。」張寒道:「這些時日以來,每每來一批流民,屬下就從中遴選曾經在窯廠做過事的人進來,實在是找不到的話,就招些身強力轉,身體強健的過來幹活兒,現下窯廠有一百五十多人了。」

    董策點點頭,這個人數和磚的產量的比例,倒也還在他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他示意張寒接著說下去。

    張寒道:「第二個差事,是屬下管著畜牧養殖司。」

    說到這兒,他臉色就有些發苦,苦笑道:「大人您要求的,在您回來的時候,豬羊之類的大牲口,至少要五百頭,雞鴨鵝之類的家禽,則是要過千。只是萬物生發繁衍,自有其規律,屬下也實在是無法控制,一個月前,屬下瞧著還差一些。是以便著人去周圍的村落軍堡裡四處採買,把能買到的都買到了,總算是把這個額度給補上了。只不過,大人您撥給咱們的銀錢,也花的差不多了。」

    董策笑著點了點他:「你這廝,還跟本官哭窮。」

    他忽然話鋒一轉,道:「待會兒把賬簿送來本官瞧瞧。」

    張寒點頭應是。

    董策哪怕是再信任張寒,這種銀錢上的事情,他也會看的。這不是信不過手下這些人,而是為了他們好,董策這麼時時刻刻的盯著,他們貪墨的機會就會少得多。

    董策看了眼周仲和石進,道:「軍中之事,乃是重中之重,咱們待會兒再說。」

    他看向周伯:「周伯,先說你那一攤子事情。」

    「是,大人。」周伯很是沉穩的點點頭,輕咳一聲,道:「現下屬下管的這一塊兒,鐵匠有二百七十人,木匠有二百人,泥瓦匠有八十七人。王四十六那邊製造攻城器械的匠人,則是達到了三十人,這個比較少,因為這等匠人,著實是比較難招。」

    董策滿意的點點頭:「能做到這個程度,算是不錯了。」

    「不過,這個還不是重點。」董策盯著他,緩緩道:「本官當初要求的,五十五斤重的全身鐵甲,要打造五百套。魯密銃,要打造二百支,如何了?」

    周伯嘴角露出一抹笑意,沉聲道:「回大人的話,這些新招募來的鐵匠,除了原先就打造過火銃的被屬下分去熱兵器組那邊打造魯密銃以外,其它所有人都被屬下打發去打造鐵甲了。造甲的人數本來就已經相當之不少,十月初的時候便是達到了五百套,那些原先打造哥薩克騎兵刀和長矛的鐵匠,在打造夠了數目之後,屬下也讓他們去造甲,現在冷兵器組那邊都在造甲,說來也巧,今日一大早屬下剛去問了,現下造出來的全身鐵甲已經達到了五百八十三套。」

    「好!」董策拍了拍桌子,笑道:「今日都是好消息,你們都很給本官爭氣!沒有讓本官失望。」

    「多謝大人誇獎。」周伯彎了彎腰,接著道:「還有魯密銃,現下熱兵器組那邊人也不少了,更增加了許多之前就打過火銃的匠人,您走的時候魯密銃就有不少,現在數目則是達到了二百六十七支。」

    「好,好,好。」

    董策連著叫了三聲好。

    有了這些堅實的全身鐵葉甲,有了這些威力十足的魯密銃,他的許多計劃,就可以提上日程來了。

    「還有。」

    周伯繼續道:「大人您吩咐要在城內建的一百座要作為封賞的宅院,現下建好了五十座。」

    「行,先就這些吧,五十座,也差不多了。」董策道。

    他之前準備建一百座,但現在感覺這個數兒太大了些,太多了點兒,其實五十座就足夠了。畢竟要達到第六等爵位,才能賞賜宅院,而在一年半載之內,能達到這個爵位的,也不會超過五十人。

    「是,屬下醒得了。」周伯點頭道。他的事兒說完了,便即退下。

    「到你了。」董策衝著王羽道。

    「是。」王羽明顯沉穩了許多,眉宇間多了些凝練之氣,這會兒的他,已經是很成熟老練的一個官人了。

    「新兵大營已經建好了,足以容納五千新兵同時訓練,裡面有……」

    王羽還未說完,董策忽然打斷了他,道:「王羽,你的新兵大營,本官還沒去過,但是效果,本官已經瞧見了。現下這上百個殺手隊的新兵,都是從你的新兵大營裡出來的,對吧?」

    「是。」王羽應道。

    「不賴,都很不賴!想來,你這個差事幹的不壞。」董策道:「這新兵大營啊,你就別跟我說了,我自己去看。回頭咱再說。」

    「是。」

    王羽沒有多說,點頭應是。只是神色間也是多了幾分喜色,董策親自去看,自然便代表了格外的重視。

    他這兒說完,便是說完了。

    新兵大營以及軍中的事情,董策會跟石進、周仲、王羽另說。

    紀長運今日沒來,本來他是應該來的,這會兒他早就不用再在他哥哥那裡幫忙做事了,已經可以獨當一面,將磐石堡軍的後勤這塊兒事務給支撐起來。不過他昨日回家了,今日還沒來得及回來。

    估計他現在還不知道董策回來的消息。

    「還有一個問題,咱們不若一併討論了。」

    「現下咱們磐石堡以南,洢水河以北,甘河以西的這片土地,容納這三萬多百姓,幾乎已經是到了頭兒了,再多來,就塞不下了。若是再有流民來,咱們已經是無地可分。」李貴道:「屬下請您的指示,接下來再有流民來的話,該當往哪兒安置?」

    董策沉吟片刻,道:「這個且不著急,這幾日,本官四處走走看看,瞧瞧哪裡合適。」

    「是。」

    李貴應了一聲。

    董策忽然開口道:「有個事兒,得跟大夥兒說道說道。」

    眾人都把目光投向他。

    董策道:「國朝數百年,素來都是皇權不下縣,朝廷法令,到縣這一層,便算是到了頭兒了。縣下面還有官府麼?沒了!基本上都是靠著鄉間的士紳、宗族、鄉老在維持,沒有官府在直接管著。這樣有好處麼?有!朝廷要少養許多官員胥吏,可以少發許多俸祿,節省國庫開支。但是弊端呢?要我說,這弊端也是極大!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因著縣下面沒有官府的機構,導致咱們大明朝的動員能力,都是極大的下降!」

    「動員能力?」大夥兒聽了這個詞,都有些發懵,搞不懂什麼意思。

    「本官知道,這個詞兒你們不明白,不過沒關係,待會兒咱們再說。」

    董策接著道:「本官在這兒打個比方吧,朝廷政令到了縣那一級,縣裡要再往下傳,要讓所有人都知道,該怎麼傳呢?無非是要靠著衙役胥吏們去下面傳話,或者就是把士紳鄉老給召集來,告訴他們,然後再通過他們告訴所有人,多麻煩?多慢?」

    「這還只是傳達政令而已,若是要打仗,要徵兵,要加徵賦稅,加征徭役,怎麼辦?還是只能這麼辦!」

    「這麼辦的話,想要把事兒做成,就得給那些鄉老們施加壓力,或者是派衙役下鄉催逼,這都不是什麼好法子,速度慢,效率低,而且效果還不好。往往折騰出不少事情來,結果最後卻是沒把正事兒給做成。」

    「本官再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你們原先也都種地,是不是會發現,許多當年挖掘的溝渠,灌渠,後來都慢慢淤塞了?」

    「是。沒錯兒。」

    大夥兒紛紛應是,這個他們是有切身體會的。

    「不但你們有這體會,本官也有。」董策道:「蓑衣渡旁邊有一條溝渠,是洪武年間開鑿的,聽老人兒們說,後來淤塞了。後來萬曆年間,說要重新開鑿,然後光定這個事兒就定了好幾個月,大夥兒吵吵嚷嚷的,誰也不聽誰的。最後把事兒定下來,再各家出銀子,再召集大夥兒來幹活兒,到最後把溝渠重新挖通,整個過程竟是用了三年多!後來那灌渠又淤塞了,現在還淤著,現在也沒人管。」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