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趙德芳賢王之路

正文 2.八賢王稱號的由來,趙德芳現身的緣由 文 / 小龍土木

    本分析為筆者(小龍土木)原創分析

    「八賢王」是民間無人不知的人,多年以來人們都在討論他的原型是誰,總的來說有三個人:燕懿王趙德昭、秦康惠王、恭肅王趙元儼。

    三個原型人物是平輩兄弟(太祖之子:德昭、德芳——太宗之子:趙元儼)

    如果就原型分析「八賢王」來說,他們沒有一個人符合,那為何會出現「八賢王」?這就要從這個名稱何時出現的來說明了。

    一提到八賢王,就會讓人想起宋朝無數忠臣良將、能官幹吏:趙普、楊家將、曹彬、曹瑋、曹璨、包拯、寇准、狄青等等,那麼,這些人物的故事最早形成於何時呢?這一點很關鍵,他們的出現和塑造,就可以知道「八賢王」原型究竟最初是哪一個人。

    楊家將的故事最早成型於南宋,那時宋朝被金國南侵,都城撤至臨安,金朝軍隊對北宋皇陵大肆破壞,挖掘幾位皇帝、陪葬的忠臣(曹氏將軍父子、楊家將、包拯、寇准、狄青)的陵墓,借此洩憤,南宋皇族和百姓痛恨不已,但因為秦檜慫恿趙構主張南撤,致使岳飛收復的北宋失地再次淪陷,皇陵再次遭受恥辱的破壞,後來趙構子嗣病亡,自己的一脈皇族被抓到金國,面臨無人可立太子的境地,此時,趙構夢到一百多年來的傳聞,夢中他看到太宗親手殺死了太祖皇帝,太祖對他說,唯有將皇位還給太祖一脈,宋朝才會再延續下去,夢醒之後,趙構果真選了太祖的子嗣立為太子,這個被選中的孩子就是太祖之子的六世孫,也就是南宋第二個皇帝宋孝宗趙,孝宗算得上是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他注重孝道,主張北伐,即位之後為岳飛□□,重用主站將領(但他即位之時早已沒有像岳飛一般的武將了,而且趙構還坐著太上皇。)

    是時,民間對於趙構的做法和秦檜的痛恨到了極點,他們想到北宋時的忠臣良將,於是開始編出一門忠烈楊家將的故事,並將北宋有幸陪葬皇帝的忠臣們都加進了故事之中,而故事中很需要一位能協調各方的人,這個人身份要特殊,有權力,可以制約皇權,這個時候的皇帝正是太祖之子的後人,而在太祖死後曾被宋皇后所召,但卻被太宗捷足先登即位做了皇帝,後來他也不明不白的死去,如今他的後人做了皇帝,這一定是冥冥之中的定數,百姓也對自幼喪母,身為幼子的充滿同情。於是故事中協調各方、公正無私、制約皇權的人物也就進入了故事,但最初並沒有什麼封號,只稱王爺,一直到了元朝,雜劇中有《金水橋陳琳抱妝盒》《八大王開詔救忠臣》的劇目,有意思的是,元朝之時,有人向忽必烈推薦了趙孟為官(趙孟是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之一。趙孟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

    趙孟正是十世孫,正是因為他的特殊身份,元朝對他十分禮遇,初至京城,趙孟立即受到忽必烈的召見,元世祖讚賞其才貌,驚呼為「神仙中人」,給予種種禮遇,被任命為從五品官階的兵部郎中,兩年後任從四品的集賢直學士、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元世祖去世,元成宗需修《世祖實錄》,趙孟乃被召回京城為官,後來元仁宗登基,立即將趙孟升為從二品的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不過幾年,元仁宗又將趙孟晉陞為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死後被元英宗追封為魏國公,謚文敏。

    這種對前朝皇室之後的禮遇絕無僅有,民間百姓又對趙氏有極大的懷念,於是將故事升級,因為故事只涉及宋朝,所以元朝皇帝不加干涉,由此的故事不斷上升,權力越加擴大,百姓將北宋各個賢能之人的德行都加在了他的身上,到了明代,小說《北宋志傳》中稱為八王,後來更是形成了「八賢王」這個稱呼,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不是排行,而是一個合稱,即(一親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晉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參王、下殿不辭王)這是戲劇的加工和演變,最終才將流傳至今的定型,與楊家將抗遼事業聯繫起來,留傳民間,成為當時民族感情的一種寄托。

    而且在民間「八賢王」的傳聞很多,著名的有:藥王邳彤顯靈救賢王(宋朝所建的藥王廟就有這個故事)、「八賢王」親筆賜名君子裡(如今的君子裡仍有這個故事,還有一個石刻)、「八賢王」為龍崗賜名(龍崗鄉仍有此故事,並也成了戲劇的原型之一)

    在明朝之時,榮巷還為了紀念「八賢王」而建了宋帝廟,可見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小說、戲曲中的「八賢王」的確是虛構的人物,但其所以這樣虛構,也有其歷史的依據。

    據此,本人認為,民間塑造的「八賢王」確是。

    我自己十分喜歡宋史,也絕對是控,看到為「八賢王」的稱號爭論,實有困惑,依據史實、民間傳聞,自析這篇小述,不知各位朋友是否看得明白?

    最後我要說的是:因為當年台灣演員龍隆的八賢王,讓我走上追尋趙德芳的「旅程」,對於這個歷史人物,我有著難以說清的情結,只希望有一天,我能夠填補他的生平史實。因為,在我的心中,八賢王只有一個,那就是大宋太祖皇帝之子趙德芳。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