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章那間擺滿西洋傢俱的會客室,對袁世凱來說是再t7了。西式沙發、法蘭西咖啡、從意大利國進口的精美的玻璃器皿,還有放在屋角的那具留聲機,似乎無時無刻不在向眾人昭示著,大清這位致力於推行洋務運動的中堂大人,對於日新月異的外間世界的熱情。然而此刻坐在這裡,袁世凱心中卻不免有著一份惴惴不安的心情。
遼河一戰,袁世凱手刃豐升阿,收攏北洋各部血戰營口,以赫赫戰功向天下人顯示了他曾經一舉平定朝鮮內亂時的那份手段,也無疑在同時,擺明車馬站到了皇上那邊。雖然於國家大義上講,他這樣做並沒有多少錯,甚至還是有功於江山社稷。但是他畢竟出身北洋,一生的功名前程都是從北洋,從李中堂的栽培中開始的,在這個無比敏感和微妙的時刻,選擇從朝局的一頭站到朝局的另一頭,且不說天下人會如何議論,單單只是此刻,中堂大人心中會如想呢?
世間的事情往往就是這樣,擺在明面上的大道理和深藏於時局背後的私情,通常都是糾纏不清的,所謂私心公論,其實說穿了就是一張紙,捅破了無非只有兩個字:利害。此時,天下大勢已經初顯端倪,自己此舉究竟是利多還是害多,袁世凱心中還是有數的,但對於一直提拔栽培自己的李中堂,他心中卻難免有種說不分明的感覺。
正在袁世凱心緒萬端的時候,一陣緩慢的腳步聲從屋外傳來,李鴻章在張佩綸的陪同下,邁著方步從外間走了進來。袁世凱慌忙起身上前,一個千跪在地上說道,「袁世凱參加中堂大人!」
「起來,起來說話……」李鴻章虛抬了一下手,緩步走到會客室中間的沙發上坐下,目光在袁世凱身上看了片刻,輕笑著說道,「慰庭穿上這身新建陸軍的軍服,看起來倒是蠻精神的嘛,呵呵……」
聽到中堂大人如此一番開場白,袁世凱心中也是忍不住一陣苦笑。
今日來拜見李鴻章之前,為了身上這身衣服他也是為難了許久。從北洋站隊站到了皇上那邊,袁世凱原本並不想穿這身有些顯眼的新建陸軍軍服拜見中堂大人,無端的讓人覺出幾分輕狂和張揚。然而此刻頭上的辮子已經剪掉了,無論是穿大清的官服還是平常的長衫,都顯得有些不倫不類。再則李中堂是何許人也,過分的刻意做作,反倒透出一股子虛飾矯情出來。左思右想之下,袁世凱也是把心一橫,與其躲躲閃閃失了身份,倒不如坦坦蕩蕩前來,橫豎都是眼前這個坎。
「中堂大人謬獎了,世凱愧不敢當!……」袁世凱低著頭,有些躲閃著李鴻章的目光。
李鴻章卻擺了擺手,似乎是沒有看到袁世凱此時些許窘迫的神態,隨意的指著沙發說道,「慰庭坐下說話,此間又沒有外人,何必如此拘禮?老夫這裡你又不是第一次來,坐下來說話。」
待一旁的長隨換過茶盞後,李鴻章撫著額頭,略微透出些蒼老的神色說道,「皇上昨日已經發來電報,你此行的來意老夫也多少清楚一些,說,這一仗你心中究竟是如何打算的,有什麼難處,儘管向老夫道來。」
聽李中堂問及戰事,袁世凱也收起了心中那份忐忑不安,思忖了片刻回答道,「皇上派世凱前來,為的正是山東半島的戰事。皇上估計日軍極有可能在山東半島登陸,向威海、登州、萊州等處發起進攻,進而與遼南之日軍殘部呼應,威脅我大清京畿安危。世凱此行,雖有皇上的旨意主持山東半島戰局,然其中掣肘為難之處甚多,卻非世凱一人之力可以為之,故而前來拜見中堂大人……」
李鴻章輕輕敲打著沙發。眉頭卻緊緊地皺在了一起。「你說地意思老夫明白。但是皇上何以認定日軍就會攻打山東半島?」
「遼河一戰。日軍征清第一軍和第二軍均遭重創。後勤輜重被毀。旅順又被我軍收復。不得已狼狽退往遼南。此刻。整個遼東、遼南地戰局主動權已經完全掌握在我軍手中。日軍要扭轉不利地局面。只能選擇在我兵力薄弱地山東半島發起攻勢……」袁世凱話還未說完。卻看到李鴻章苦笑著搖了搖頭。
「慰庭啊。山東半島地局面老夫何嘗不知。雖有近三萬人佈防。但是兵力一撒開。便如同當日之遼東遼南。處處設防。處處受制於人。況且山東巡撫李秉衡那裡。不要說是你。恐怕老夫這個直隸總督也是鞭長莫及。老夫所能左右地無非只有威海一處。要調動山東各營。非有朝廷地旨意不可。」說到此處。李鴻章不免也是黯然地歎了口氣。
李鴻章地歎息中。其實還含著另一層沒有說出來地意思。此時大清地這個局面。當真是稀罕到了極處。即便是不懂朝局地。也能一眼看地明白。太后和朝廷中樞在京城裡面。主持著朝廷各項事務。而皇上卻又在田莊台一線主持戰事。整個國家此時彷彿有兩個朝廷一般。這究竟該聽誰地。恐怕此刻天下這些督撫們心中都是一片茫然。
而於戰事。李鴻章戎馬半生。其中地厲害透徹分明。戰事當中最忌諱地就是這種舉手投足都顧慮重重地局面。戰機稍縱即逝。一旦應對不及。轉眼便可能是滅頂之災。
「中堂大人所言。世凱心中深知。以世凱地資望能力。也不敢有獨立支撐山東局面地想法。況且以世凱看來。即便有皇上地旨意。山東巡撫李秉衡也未必會聽從調遣。所以世凱只有一願。懇請中堂大人准允世凱前往威海。主持威海地防禦……」說著。袁世凱猛地上前跪在李鴻章面前。沉鬱焦急中連聲音都有些顫抖了。
「中堂大人,威海之存亡不僅關係著山東之戰局,更是關係著我北洋的生死。眼下北洋艦隊被日軍艦隊封鎖於海港內,威海若失,日軍利用威海各處的炮台向我北洋艦隊攻擊,頃刻間便是全軍覆沒的局面。雖然魯鈍,但也深知北洋艦隊凝聚著中堂大人半生是我北洋能夠傲然屹立於天下的根基。沒有了北洋艦隊,我北洋還能叫做北洋嗎?……世凱蒙中堂大人栽培提拔,心中未嘗有一日忘記中堂大人的教誨,值此生死存亡之時,世凱何能獨身事外,世凱願前往威海,縱然拋去世凱的性命,也要替中堂大人,替我北洋保住這最後的根基。世凱懇請中堂大人准允!」
袁世凱的這層意思,皇上在電文中已經略有提及,李鴻章是何等聰明之人,怎麼會不明白皇上在此時派袁世凱去威海的用意。只是此刻見袁世凱說的如此懇切,心中也不免微微的波瀾起伏。
袁世凱原是北洋夾袋中的人物,甲午一戰卻選擇站在了皇上那邊,以李鴻章的胸襟氣量,再加之大清面臨如此艱難的戰事大局,自然不會在此時和袁世凱計較什麼。只是眼看著自己一手拔擢之人,忽然之間棄自己而去,心中難免也有著一份難言的惆悵。難道自己盡半生心血打造的北洋,真的到了風雨飄搖日暮窮途,連一個袁世凱也留不住了?
而此時,眼見袁世凱話語中流露出的對北洋的情意,饒是深沉如斯的李鴻章,也忍不住心中一動,且不論袁世凱的這份情意是真是假,威海關係北洋生死存亡卻是無疑的。
沉默片刻,李鴻章伸手扶起袁世凱說道,「慰庭之心,老夫何嘗不知。你是我北洋出去的人,營口一戰,你能收攏北洋各部力挽狂瀾,替我北洋挽回了顏面,你可知老夫心中是何等樣的歡喜,又如何會不准允你前往威海?然則老夫之心,慰庭未必全然懂得啊………今日我大清面臨的局面,乃是三千年未有之危局,國家積弱,外敵環侍,老夫歷半生心血所為之事,不外乎是修修補補,希望我大清有朝一日能夠自強而已,只可惜老夫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老夫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或許要靠你們去做了,慰庭,此去威海,你不要有什麼顧忌,儘管放膽施為,有什麼想法就對老夫講出來。」
袁世凱心中一顫,萬沒有想到心裡深處的那點計較,被李中堂一言就點了出來,不僅沒有絲毫責怪之意,話語中還隱然已經有要將北洋交付於自己的意思,如此胸襟氣魄,中堂大人果然是中堂大人啊!……
壓住心中翻湧的激動感慨,袁世凱不再猶豫當即沉聲說道,「中堂大人,世凱此去威海,無有別的要求,只懇請中堂大人授世凱以專斷之權,節制威海北洋各部,以求事權統一。世凱當不負中堂大人之期望,誓死守住威海,守住北洋的血脈和我大清的氣運。」
向李鴻章要專斷之權,除了心底深處的那層意思外,威海眼前的困境也逼迫袁世凱不得不如此為之。王士珍率部抵達威海後,因與駐防威海的北洋各部互不統屬,處境顯得非常尷尬。一旦開戰,指揮上便存在很大的問題。而威海主將戴宗騫與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在威海防禦上又意見不一,整個威海此時防禦顯得極為混亂。袁世凱若不能有節制各部的權利,縱然前往也是毫無用處。
「接到皇上的電報後,老夫已經向朝廷上折,請朝廷授你幫辦北洋軍務的名義,此外,老夫也已向威海丁汝昌和戴宗發電,威海之防禦,由你一言決之。」李鴻章望著面前的袁世凱,輕輕一笑說道。
袁世凱一怔,頓時明白過來,自己原本還擔心李中堂對自己有所猜忌,沒有想到自己所顧慮的李中堂不僅全都考慮到,還提前做了安排。
心中的那份激動和惶恐混雜著,竟是半分也說不出話來,剛想俯身跪下,卻被李鴻章一抬手攔住了。
「軍務緊急,我也不多留你了。記住老夫的一句話,北洋,不只是我李鴻章的北洋,更是我大清的北洋………」挽住袁世凱的手臂,李鴻章的神情透出一種難言的滄桑,那份目光卻又亮的出奇。
「世凱告退,請中堂大人放心,守不住威海,世凱也無顏再見中堂大人了。」說罷,世凱俯身施禮,轉頭大步離去。
望著袁世凱離去的背影,站著一旁的張佩綸忽然低聲問道,「中堂,難道皇上真的有意打算將北洋交與袁世凱,中堂大人將來又何以立足?」
「幼樵,難道到了此時你還看不出來,甲午一戰後,無論勝負,都不會有北洋了……」李鴻章苦笑著歎了口氣,用力的擺了擺手,「遼河一戰後,老夫想了許久,一個此前籍籍無名的刑天居然都能一戰而讓天下震動,老夫不服老是不行了。有些事情,不是我們能做到的,是到了該交給別的人去做的時候了。這就是時勢,是潮流,即便是我李鴻章也是擋不住這個潮流的,我所能做到的,無非就是送他們一程罷了……」
這一番話中透出的淒涼意味,讓張佩綸也有些黯然神傷,多少風雨滄桑,中堂何曾有過如此的意氣消沉,這天下的大勢,當真已經是潮起潮落?……
無語中,卻看到李鴻章眼神中精光一閃,神色忽然變得異常的嚴峻,「至於這個袁世凱,老夫卻實在有些不放心。幼樵可知,這個袁世凱在13歲的時候就寫過一句詩,大澤龍方蟄,中原鹿正肥。13歲居然就有了逐鹿中原的念頭,其志不可小覷啊!將來若是羽翼豐滿,老夫擔心他會生出別樣的心思……」
「既然如此,中堂大人又為何將北洋交託與他?」張佩綸不解的問道。
「不交給他,又能交給誰呢?此刻天下還有誰能擔當如此重任?更何況這還是皇上的意思。」李鴻章搖了搖頭,有些無奈,又有些感慨的說道,「老夫所以如此,不僅是為著袁世凱有這份擔當和才幹,也是因為老夫此刻也看出來了,放眼天下,將來能夠鉗制袁世凱的,惟有當今皇上。以皇上的心智手段,機謀膽略,老夫又何苦杞人憂天呢?……」
…………………
十月的京城,瀰漫著初冬的陣陣寒意,而此時的京城內外卻顯得分外的熱鬧和喜慶。太后六十壽辰的慶典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雖然從宮裡面傳出來的消息,太后已經下旨要求萬壽大典的儀式一切從簡,並取消了若干典景工程和不必要的儀式,然而從九月二十五日,王大臣以及外省各大臣呈進萬壽貢物開始,將持續近半月的萬壽慶典的序幕便徐徐拉開,及至十月十日整個慶典達到**,其奢華壯觀的場面,讓前來出席儀式的西方各國公使和記者們也感到震驚和炫目不已。
《泰晤士報》記者莫裡遜在參觀完慶典儀式的當天,便在《泰晤士報》上發表了他那篇足以代表大多數西方人觀點的文章《帝國的憂慮》。據說英外務大臣金伯雷在看到這篇文章後,立刻向英國駐清國公使發來了電報,內容如何外界不得而知,但是在收到電報後的第二天,英法美三國公使便動身出發前往田莊台。
莫裡遜在《帝國的憂慮》中寫道:此刻,展現在我眼前的這個國家充滿了太多的混亂、矛盾和不可思議。很難想像,當一個國家正陷入一場可怕的戰爭中,當他的對手日本幾乎把整個國家的財力物力都投入到了這場戰爭時,這個國家的朝廷居然還能夠在這樣一個時刻,舉行這樣一場除了展示其浩大奢靡,幾乎完全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儀式。
而在這個儀式背後,卻似乎隱藏著一些奇怪的,而且不得不讓人產生困惑的現象。當清國皇太后用這場儀式來慶賀自己60歲生日的時候,清國的皇帝並沒有出現在儀式上。此刻,他正在遼河指揮著那支由他親手締造,並且已經讓世人震驚的軍隊,向遼南的日軍發動最後的攻勢,或許還極有可能如此前的田莊台戰役一樣,再次創造出一個輝煌的奇跡。
而清國那位最有權勢的總督李鴻章,也同樣沒有出現在皇太后的儀式上面,日軍在清國山東半島的登陸,正讓這位總督和他用半生時間創建的北洋經受著一場生死考驗。毫無疑問,這場戰爭已經讓這個總督的權勢受到了極大的削弱,如果再次面臨像遼東、遼南那樣的潰敗,或許這將極有可能是這位總督大人在清國政壇上最後一次亮相了。
與此同時,在清國的上海,一些奇怪的跡象表明,清國的一部分知識分子正試圖用自己有些蒼白的力量,去改變這個國家的未來。和清國三十多年來推行的洋務運動不同,這些知識分子成立了一個叫做強學會的團體,喊出了變法維新的口號,希望通過改變這個國家的政治制度,來改變這個國家落後衰弱的現實。此刻似乎還很難去評價這些人會對未來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因為他們的聲音幾乎沒有引起多大的震動,但是毫無疑問,這場戰爭正在影響著這個古老帝國內部,悄然的發生著一些變化。
但是,如果我們此時把目光延伸的更遠些,我們卻又會發現我們的思維似乎正在經受著某種痛苦的考驗。在這個帝國的南方,除了商業貿易因為這場戰爭變得有些艱難外,我們幾乎看不到任何戰爭帶來的影響,清國人依舊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中,迎接著每一天的到來,戰爭對他們來說,似乎是非常遙遠的事情。
我還曾經收到在清國西北西南內陸傳教的教士們寫來的信件,此刻在那裡的大多數清國百姓幾乎不知道這場戰爭,想像一下,在完全沒有鐵路等交通條件下,從清國的貴州省到清國的京城,幾乎要花上大半年的時間,清國龐大的土地和閉塞的交通信息傳遞,在此時讓這個國家內部形成了無比強烈的反差………
極少數清國人開始在思考他們國家的未來,但是絕大多數清國人依舊生活在他們封閉的世界中,對世界一無所知。這就是這個古老帝國的現狀。
更加讓人深思和憂慮的是,清國權力核心中正在發生的某種變化。清國那位一直沒有擁有足夠權力的皇帝,通過這場戰爭收穫了部分臣民的擁戴,和對一部分軍隊的控制權,我那位此刻正在田莊台陪伴清國皇帝的同行懷特先生,曾經一次次深情描述著他的觀點,此刻清國人已經把希望寄托在了他們的皇帝陛下身上,而這位皇帝將最終改變這個國家的命運。對此我表示疑問,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觀察,清國皇太后依然掌握著這個國家的權力,這其中還括了由這位皇太后提拔的大量官員。這些官員佔據著這個國家朝廷中的顯要位置,實際影響著這個國家的決策。
很難想像,如果那位清國皇帝擁有了足夠的權力,會選擇怎樣的方式去改變這樣的局面,這場宮廷中的權力爭奪,會讓這個國家內部變得更加混亂,還是會帶來某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此刻都還無法預見。
因為這位清國皇帝面對的不只是權力鬥爭,還有與日本人的這場戰爭,還有這個過於衰老而腳步沉重的國家。或許在對那位皇帝過分崇拜的懷特先生看來,一個人的力量能夠改變一個國家,可我卻並沒有看到這種奇跡發生的可能,至少現在沒有看到。但是清國這位忽然崛起的皇帝的影響力卻是毋庸置疑的,這個國家將發生些什麼,將出現怎樣的變化,在此刻無疑是這個帝國最深的憂慮,或許,這也將成為未來整個西方世界的憂慮。
……………
「山東的戰事情況如何?」光緒臉色鐵青的走進作戰指揮室內,將手中的白手套重重扔在桌上,沉著臉厲聲問道。
「何事惹得皇上發這麼大的火啊?」見皇上怒氣沖沖的樣子,吳紹基雙手端過一杯茶水,小心翼翼的問道。
光緒也不答話,接過茶水狠狠的喝了一大口,像是要把胸中的怒氣壓下去一般,過了片刻才用力的擺了擺手,嘴裡恨恨的擠出幾個字,「一群混賬!」
原來自從新建陸軍第一鎮和第二鎮開赴遼南後,
戰指揮部擬定的計劃,屯駐在山海關的兩萬餘人,由t6瑞帶一萬人趕赴山東,剩餘的一萬餘人調往田莊台進行整編,先把新建陸軍第三鎮的架子搭起來,順便也利用掃蕩遼東日軍殘部的機會來練兵。
組建新建陸軍第三鎮進行的倒還比較順利,聶士成作為新建陸軍第三鎮統制,經歷了牛莊和田莊台的血戰後,算是真正把骨子裡的血性打出來了。這一次眼看著連北洋各部都開赴遼南建功立業,心裡也是憋了一股勁,很花了一番心思和力氣,從這一萬人中挑選了五千人編入新建陸軍第三鎮,加上田莊台一戰剩餘的五千人,進行了短暫的整編後,便按照光緒以打代練的方針,全軍向岫巖方向出擊,準備先掃清岫巖至大孤山一線的日軍殘部,再逐步向鳳凰城推進,以兵力上的優勢壓迫鳳凰城日軍第五師團向朝鮮退卻。
然而問題也就出在了聶士成率部離開遼河一線後,剩餘的那些從山海關調來的官兵,原本都是朝廷從各地綠營和練軍中徵調而來,向來軍紀散漫,營務鬆弛,再加上光緒此刻手裡又沒有一個統兵的軍官來掌總負責,這些人放在田莊台這裡,雖然明面上按照新建陸軍軍官的要求進行整訓,背地裡卻是偷雞摸狗,酗酒賭博,鬧騰出了不少事情。今日更好,兩幫人為了賭債居然連槍都用上了。
聽光緒三言兩語說明白原委後,吳紹基也是一臉的苦笑,「皇上何必為這些人動怒呢?朝廷軍隊的現狀皇上也不是不清楚,要真的拿的出手,又何至於甲午開戰以來一敗塗地?正如皇上所言,萬事總需一步一步做起,以微臣看來,既然是整訓,嚴明軍紀是首要之處,此刻倒確實需要一個人來整頓一下,不然會出大亂子的。」
「朕先前也是忽略了這個問題,沒有人啊……」光緒歎了口氣,臉色稍微有些平和下來,「朕原本以為有朕在這裡,這些人尚還不至於太過放肆,沒想到這些人居然連朕都不怕?整頓軍紀的事情朕已經交給杜懷川的軍法處了,不怕朕,朕倒是要看看他們怕不怕朕的刀!」
著,光緒神情一肅,擺了擺手說道,「這件事先不管它,山東的戰事如何啊?」
早已等候在一旁準備回稟的參謀軍官,趕忙跨前一步大聲稟報道,「回稟皇上,剛剛收到威海的電報,日軍兩個師團的兵力已經在榮成灣登陸,駐防榮成縣的山東河防營倉惶退卻,幸而電報局尚能忠於職守,在城破之際將消息發往了威海和煙台。現已證實,日軍已攻陷榮成縣,正在集結兵力準備向威海發起進攻。」
「對日軍的登陸進攻,山東巡撫李秉衡那裡是怎麼部署的?」光緒接過電文匆匆掃了兩眼,又接著問道。
山東李秉衡那裡的防務情況,光緒不是不想干預,是根本無法干預,正如此前遼南一戰旅順金州失守一樣,光緒給李鴻章連番去電,可旨意一到下面怎麼去執行,就根本控制不了。再加上此刻朝廷大權名義上也還在慈禧那裡,即便他是皇上,李秉衡也未必會聽從調度。
「山東巡撫李秉衡現已調集煙台的濟字右營、精健前營、泰靖左營和河防左營前往威海協防,只是形勢危急,微臣擔心這麼一點兵力根本無濟於事。」那個參謀軍官猶豫了一下,斷然說道。
光緒點了點頭,和他預計的差不多,山東方面對日軍的進攻依然準備不足,形勢確實嚴峻無比。
沉思了一會兒,他抬起頭這才注意到,眼前這個參謀軍官正是上次識破了日軍山縣有朋企圖誘使清軍各部出擊的齊廣洋。
這個傢伙倒是個人才啊,光緒想了想又繼續問道,「段瑞帶的那一萬人此刻到了何處啊?」
「回稟皇上,段大人所率部隊正晝夜兼程趕往山東,估計最遲三天後可抵達。袁世凱大人已經從威海發來電報,他請皇上放心,他必堅守威海不退半步。」
「袁世凱那裡有新建陸軍第二鎮的底子在那裡,朕倒還不是特別擔心,只是段瑞帶的那一萬人恐怕起不了多大用啊……」光緒搖了搖頭,想起今日發生的那起械鬥,心中的煩惱一時又增加了許多。這些人軍紀散漫,作戰能力可想而知,真到了關鍵時刻,以段瑞的資望恐怕很難彈壓的住,山東的戰局看來只有指望威海不失守了。
再聯想到此刻田莊台的局面,光緒沉默了一會兒,忽然心中一動,望著眼前的齊廣洋說道,「剛剛田莊台發生的事情,你在旁邊也聽到了,朕此刻打算讓你去統帶田莊台的這些士兵,你敢去嗎?」
齊廣洋微微一愣,隨即站得筆直大聲說道,「皇上但有所命,微臣赴湯蹈火,再所不辭。」
光緒靜靜的注視著齊廣洋,片刻後點了點頭說道,「勇於任事這很好,但是要把這些個混賬傢伙淬煉出來,比起打仗來並不輕鬆,朕會授你生殺予奪的大權,遇事要多動動腦筋,不要怕做錯,明白嗎?」
「微臣謹記皇上教誨!必不辜負皇上的期望,給皇上把這支軍隊淬煉出來。」驟然之間獲得皇上的拔擢,齊廣洋此刻臉上卻無有半分的興奮,神情反倒透著些許的嚴峻。
看來這個齊廣洋還是明白其中的艱難的,光緒點了點頭,揚手示意齊廣洋退下。
瞧著得了個空,一直站在旁邊的吳紹基忽然皺緊了眉頭說道,「皇上,有件事情微臣想向你稟報……」
光緒還很少見吳紹基這樣一副期期艾艾的樣子,忍不住笑罵道,「朕今日遇到的煩心事太多了,要是好事就告訴朕,壞事就不要說了,惹得朕雷霆大怒你也沒有好。」
「說不上是好事還是壞事,只是微臣琢磨著這件事情有些奇怪,」說著,吳紹基從懷中掏出一張電文抄件說道,「這是軍情處設在上海分站發來的密電,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一個強學會,還在
報》上鼓吹要變法維新,微臣不知道是不是皇上的意微臣有些拿不定主意………」
變法維新!光緒心中一驚,抓過電文看了起來,越看臉色越凝重,待到後來已經是壓抑不住的勃然怒火,「朕早就讓林啟兆告誡過康有為,此時正是舉國一心抗禦外侮的時候,變法維新的事情暫時不要提,以免橫生波折,亂了朕的大局,沒想到這個康有為居然膽敢連朕的旨意都置若罔聞,他究竟意欲何為啊?」
「皇上息怒,微臣以為不過是些士子清流們縱論朝政,於大局而言尚不至於有太大的阻礙,要不再讓林啟兆給他們敲敲警鐘?」見皇上發了大火,吳紹基小心翼翼的試探著問道。
「士子清流?康有為可不是普通的士子清流!……」光緒冷冷的哼了一聲,轉過頭看著吳紹基又問道,「你對他們口中所說的變法維新是怎麼看的啊?」
作為皇上身邊的近臣,上次光緒對提出變法的康有為等人的態度,吳紹基也是知道的,只是一直不是很明白皇上心中究竟是如何的想法。要說皇上贊同,卻為何又告誡康有為等人不要再提維新變法的事情,如果說不贊同,可皇上特意將康有為等人放到上海,分明又是有一番想法的。
此刻聽到皇上問自己,吳紹基思忖了一下回答道,「微臣對變法維新也略有耳聞,比如此次與我大清交戰之日本國,正是通過傚法西洋實行變法,才能在短短時間裡驟然崛起,只是,日本與我大清國情相差太大,對於我大清時候也要維新變法,微臣一時也是琢磨不明白………」
吳紹基的話說的很含糊,並沒有表示出實際的態度,但是光緒卻全然聽出了他話裡的那份謹慎,冷冷的看了一眼吳紹基說道,「你什麼時候也學會像別人一樣,去揣摩朕的心意了?」
吳紹基嚇得趕忙跪下說道,「微臣萬萬不敢,微臣只是確實對康有為等人提出的維新變法知之甚少,也不知道皇上的態度,所以不敢妄下斷論。」
「做臣子的,一味的揣度皇上的心思,以希迎合,到最後通常都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的,你要記住朕給你說的這句話。」光緒拍了拍吳紹基的肩膀,示意他站起來,接著又說道。
「你能看到日本的強大得益於其傚法西洋,也還算是有點見識的,今日朕就不妨對你講幾句透徹的話,關於這個變法維新,在朕看來,或許就是我們這個國家將來要走的路,但是法怎麼變,新政怎麼施行,卻不是康有為他們喊的那樣,在報紙上發表點文章,再邀約一些清流士子搞些什麼強學會,整日裡高喊著,要變法了,要變法了,這法就真的變了嗎?………笑話,那不過是書生意氣,做事情,要做大事,光有熱情是遠遠不夠的,要學會審時度勢,懂嗎?」
「微臣明白,微臣只是想不明白一點,既然皇上有維新變法的打算,此刻讓康有為他們造造聲勢,對於將來或許也是有些幫助的,皇上不是曾經一再說過嗎,要利用輿論……」聽出皇上沒有多少責怪的意思,吳紹基也把心中的疑惑敞了開來。
吳紹基終究還是個讀書人啊!光緒在心中暗暗搖了搖頭,索性乾脆把話給吳紹基挑明了,也讓他心中有個數。
「所謂變法,拋開其他的不談,變的首先是朝廷的制度,朝廷制度變更,波及的便是全國上下數十萬官員的職位,眼前這個時候,正是集舉國之力與日本血戰的關鍵時刻,康有為等人在這個時候提出變法維新,豈不是要把朕置於全國大大小小官員們的對立面?朕又如何去收天下之心?……」
吳紹基是何等機警之人,雖然皇上沒有說明,但是這一刻已是隱約明白了皇上的想法,皇上並非不贊同變法,只是眼下皇上心中,卻是放著一步大棋,看來皇上是下定決心要將天下大權從太后那裡拿回來了,這樣的時候,且不說變法是否可行,以皇上的心智,是決計不會在這樣的時候給自己樹敵的。
想明白了這一點,吳紹基心中一凜,再一次領受了這位皇上的心機手段,臉上不敢帶出半分以為然的神情,裝作沉吟的樣子猶豫著。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些事情是必須要想的深遠一些的。」似乎是看出了吳紹基心中的想法,光緒神情肅然的說道,「任何事情,沒有實力是斷然不行的,比如此次田莊台一戰,沒有新建陸軍,朕即便親征又如何能夠改變大局?………況且你真以為康有為是在為朕造勢,他是在為自己造勢,其行可恕,其心可誅!他有書生意氣無妨,朕恨的是他有私心!國家正在經受一場生死存亡之戰,這個時候不識大體顧大局,朕,豈能受他的蒙蔽。」
「既然如此,微臣立刻給林啟兆去電,讓他………」吳紹基的話還沒有說完,卻看見皇上目光一閃,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容,擺了擺手打斷了他的話。
「這件事情我們都不要出面,你在朝中不是還很有些人脈關係嗎?找幾個御史上份折子,讓朝廷出面把那個強學會查封了吧………」光緒嘴角露出一些淡淡的輕笑,「讓林啟兆給康有為帶句話,朕對他有顧全愛護之意,希望他也能體會朕的苦心,這個人,將來還是要用用的。」
讓朝廷出面當惡人,借力打力,吳紹基頓時領會了光緒的心思,當即沉聲說道,「請皇上放心,微臣立刻著手去辦。」
「朕的心何嘗真正放下來過?」光緒的笑容忽然變得有些苦澀,「有些事情將來你會慢慢明白的,不要讓朕等太久,要學會跟上朕的步伐,你也要多花點心思讀讀維新變法的書籍,天下大勢,是到了必須要變革的時候了,再不幡然革新,國將不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