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1926之崛起

龍騰世紀 第601章抗戰上海淞滬抗戰 文 / 深藍2000

    ~日期:~10月17日~

    第六百零一章抗戰上毫滬抗戰

    日本駐上很領事和第一外遣艦隊司令接連發出威脅,就是傻瓜都知道此事絕不會善了。日本人的照會發給了上盒政府,但民眾都盯著南京,市政府說到頭得聽中央的。

    上盒長已經不是張群,九一八事變後,張群此時認為中國正處於貧弱和內戰的境地,無力單獨抗擊日本v群的言行引起上海抗日救國團體的不滿,指責張群是親日派,因此,他辭去了上盒市長一職。到武漢任鄂豫皖「剿匪」總司令部黨政委員會常務委員兼政務指導委員會常務委員,主持武漢行營政治處∠盒長改由吳鐵城擔任。

    而此時的南京政府,現在正亂成一團,既無決策力又無執行力,更無財力,堪稱三無政府。

    現在南京政府的掌門人,是在蔣介石下野後,出任行政院長的孫科。

    迫使蔣介石下野,這樣的結果讓廣東各派系的大佬們都很滿意。不過既然蔣介石已經下野了,總得有人來接這個攤子吧。誰來呢?

    本來,最有資格也最想接替蔣介石,就是汪精衛和胡漢民了,費了這麼大的力氣,不就是為了這個位子嗎。可廣東派的這兩位超級大佬卻各有各的派系,誰出面來執政都會遭到另一派的反對,甚至很可能還沒組成新政府,自己就會先打起來,搞不好還很可能讓他們深惡痛絕的蔣介石再撿個便宜。

    即便汪精衛和胡漢民兩人有這個覺悟,肯讓出這個位子,他們也不能這麼做,他們必須得為自己的派繫著想,否則那就是自毀長城,以後誰還會跟著自己跑,為自己賣命呢。

    可不是他們兩位接任,那麼誰又有這個資歷,這個職務能先交給誰來過渡呢?

    經反覆磋商後,雙方達成一致。

    接任蔣介石位子的,除了汪精衛和胡漢民之外,還真無第三人選,這個位置暫時可以先放著,那是需要包括支持蔣介石的全體中央委員在一起選舉的。可出任行政首腦,也就是行政院長的人選可以先推舉出來。

    關於這個人選,第一要是廣東派自己的人。第二,立場最好能在汪、胡兩派中相對中立。第三,這個人自己也應該有一定的號召力。

    選來選去,廣東派最後挑中「國父」、大總統、國民黨創始人兼總理孫中山的長子孫科,就由這個中國最大的「官二代」來組建新政府……

    看看這位官二代的政治履歷,你就知道「官二代」的優勢有多大。

    黨員是要講黨齡的,孫科是1907年加入同盟會的,資歷看起來很老啊。可你再看看人家是啥時候生的,1895年。也就是說,孫科12歲就算是同盟會會員了,12歲的孩子,還在檀香山念中學呢,可就是比不少拋頭顱灑熱血的志士資格老。

    再來看孫科的革命履歷,辛亥、二次革命、護國討袁,當黨齡比孫科還要小一年的蔣介石等人冒著槍林彈雨,死中求生時,孫科還安安穩穩的在美國讀書。

    但這並不妨礙孫科以火箭般的速度在黨內竄升。1917年,也就是孫科22歲的時候,他才從美國回國到了廣東,就當上了大元帥府秘書,僅僅4年後,26歲的孫科就在廣州當上了市長。1923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中央委員一共只有9人,全部由孫中山指定。他的兒子,28歲的孫科就成了九委員之一,也是最年輕的一個中央委員。

    孫中山當真是「舉賢不避親」。

    年輕若真能有為,也算是孫中山慧眼識人了!

    孫中山如此提拔自己的兒子孫科,如果他有超出常人的本事也不是說不過去,那這個孫科真有讓人刮目相看的本事嗎?

    孫科死的時候,蔣介石在公開場合評價他「氣量恢弘,才識遠大」、「功在國家,聲馳寰宇」,不過讓人尷尬的是,前幾年,保存在美國圖書館的蔣介石日記逐步曝光,蔣介石在日記裡卻大罵孫科是「阿斗」。

    其實,說孫科是阿斗,恐怕還不是蔣介石的原創發明。給孫科當副手的陳銘樞,日後在回憶錄中也說,「孫科向來是沒有肩膀的,早在廣東時,就有人叫他阿斗官」。

    阿斗是誰,大家都知道。既然地球人都知道,大伙怎麼會弄他上台呢?

    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下來,父死子繼深入人心。就像我們近鄰的日本韓國,朝鮮就更不要說了,政治世家比比皆是。

    不過,汪精衛和胡漢民同意孫科上台,應該還有一個不能明說的原因。

    劉阿斗再笨,至少也有一個長處,那就是比較聽話。諸葛亮包攬軍政,說是權相也不為過,但阿斗就從來沒給諸葛亮多少牽制,或者他根本就沒這個能力。胡漢民和汪精衛兩個大派系都願意把不是自己派系的孫科推出去接蔣介石的班,恐怕多少也相信孫科不至於脫出他們的掌控。

    國難關頭,選了個阿斗「官二代」上台,有國民黨的中央委員當時就大罵,孫科是總理的不肖之子,為人好色好貨,且不負責任,怎能擔任非潮期的大事?這豈不是兒戲?

    可是,為了平衡黨內派系利益,兒戲也成了真。孫科在一片贊和聲中上了台。此時,風雲日緊,戰爭已經迫在眉睫了。

    新年新氣象,1932年元旦,孫科領銜的新一屆國民政府成立了。

    新官上任,孫科自然很想點起三把火。可是不管燒哪把火,首先你都得有錢。都說錢不是萬能的,可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這話實在一點不假。

    新政府剛開張,首先熱鬧起來的是軍政部,天南地北跑來的軍人一大堆,幹啥呢?都是來催著要軍餉的。當兵是為了啥,吃糧啊。你要欠餉幾個月,部隊可是要嘩變的。漫說別人了,陳銘樞當上了新政府的行政院副院長,但是他的嫡系部隊,19路軍副總指揮蔡廷鍇也一樣跑到南京來催要軍需。

    俗話說,當家才知柴米貴,等孫科翻完賬本,頓時就頭大了←個1931年年度,南京政府的軍費開支要3億銀元,還債付息還要2億3800萬元♀樣,31年度南京政府的年度開支就要6.83億元,可年度收入卻只有5.53億元,虧空就有一個多億。而且,南京政府那是年年虧,31年的虧空還不算是最多的呢。

    這虧空怎麼解決?只有借錢。孫科上台前的財政部長是宋子文,有他在,總會有辦法給蔣介石籌措來他需要的錢款,這事根本就用不著蔣介石操心。

    只不過,孫科政府一上台,這情況可就不一樣了。

    要知道,蔣介石是被逼下台的,哪裡還會給你留什麼家底。打開國庫一看,要錢,那是空空如也,要欠條,那倒是放著一堆。沒啥說的,要填上這個虧空,只能按葫蘆畫瓢,借錢。

    只是,借錢,問誰借,又誰來出面幫你借?

    往年南京政府的慣例,借錢,都是由南京政府財政部發行公債,到上盒場上由江浙金融財閥來認購。因為實際認購價只有票面價的五六折,銷售一向還可以。可是這回孫科政府上台情況不一樣,第一,借款是要有抵押的,不管你是拿鹽稅抵押還是關稅抵押,總之要有抵押品。但南京政府連著幾年借錢下來,能作抵押品的東西已經不多了。第二個,孫科這回是廣東派壓倒了江浙派才上了台,但是操控上盒場的可是江浙財閥,跟蔣介石、宋子文是同氣連枝,跟儂廣東小赤佬可沒啥關係。

    借錢這事情,有講究,誰出面很重要,那得有人脈。

    啥叫人脈?財政部長宋子文就是人脈。不管是搞鹽稅改革還是跟洋人談關稅調整,那都是一把好手,在江浙財閥堆裡可是如魚得水。可蔣介石被逼下野,宋子文立馬就辭職而轉任中央銀行行長。而且宋子文不但自己辭職,還把財政部的中層以上幹部全部帶走,甚至把財政部的檔案文書也全部帶走。

    找宋子文,不用想孫科也知道他不會替自己幹。宋子文不幹,那找誰呢?

    孫科想來想去,想到了孔祥熙。孫科清楚,孔祥熙對於自己這位風風光光的小舅子還是很羨慕的,確切地說甚至還很嫉妒。

    只不過,孫科還是太天真了,宋子文不幫他幹,孔祥熙這個蔣介石的連襟也一樣不會幫著他,雖然財政部長那個位子孔祥熙很喜歡。

    讓你借不了錢,這僅僅是一招。還有一招,叫釜底抽薪。本來你的財政收入就不夠抵得上支出了,現在我連你這點財政收入再砍下去一刀。

    蔣介石下台前,一下子突擊改組了四個省政府,江浙贛甘四省都換上自己的親信,湖北河南等省也早就是蔣的親信任省主席。等孫科政府上台,這些諸侯突然膽子都大了起來,明目張膽地紛紛截留稅款。

    而且,一個個還都理直氣壯。你不是還欠著我的軍費沒給嗎?老子要剿匪,要賑災,不截留稅款,你能給我錢嗎?

    結果,孫科上台後才發現,一項項一列列的國庫收入,每月到頭來只有上海的稅款700萬元能進賬。可看看要支出的,每月的軍費就有1800萬,政務費要400萬♀缺口未免也太大了吧?

    無奈之下,孫科只得把自己的一個親信黃漢梁提拔上來代任財政部長♀黃部長確實也很賣命,拚死拚活籌到了一筆錢,多少呢?300萬元,孫科看了簡直要暈過去。

    300萬元,孫科政府維持一天都不夠,還要差上幾萬。

    對孫科政府來說,讓人焦頭爛額的不但是錢的問題。還有一個更要命的問題,那就是怎麼都繞不開的問題,那就是中日問題!

    想當初,孫科和廣東派在台下的時候,罵起蔣介石來一個比一個厲害,罵得最狠的,就是蔣介石的外交政策。比如罵蔣介石採取的是無辦法,無責任、無抵抗之對日政策,必將亡國亡種等等等等。

    站著罵人是很爽,現在蔣介石下野,真挑上這副滌,孫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1月1號,就在孫科新政府宣誓就職的當天,張學良就給孫科政府送上一份「厚禮」,東北軍不戰而退,放棄錦州全軍退入關內,將東北大好河山徹底丟棄。

    這讓很想好好大幹一場的孫科不由目瞪口呆,緩過勁來後,一再電令張學良不得入關,要在錦州抵抗,可張學良就是不理。

    新政府是打著抗日的旗號上台的,可一上來就丟了錦州,新政府卻什麼辦法都沒有。媒體首先忍不住了,上海《申報》首先開罵……÷政府成立,新外交當局曰打破國難當用外交手段≒段則如何?人民引領以望,錦州又陷落,熱河又告急,手段仍不可聞,不可見……

    沒錢又沒本事,更指揮不動那些軍隊和地方大佬的孫科,被逼無奈,1月4號,這位政府首腦首次接見記者談新政府大政方針,孫科放下身段,直言:「確定大體方針,在汪、胡、蔣三常委未到京以前,政治尚少中心,故未能率爾決定。」

    可三位超級大佬誰都不給孫科面子,不僅蔣介石根本不理孫科,就是推薦他上台的汪精衛和胡漢民也不肯來南京,這兩人不管孫科如何千呼萬喚,就是不來。似乎都要看他這位前太子的笑話。

    孫科的外交政策總不能一直這麼躲貓貓下去。孫院長不吭聲,孫院長的外交部長忍不住了,這位部長說,本政府的外交新政策,應該對日絕交。

    這話一出,頓時炸了鍋。蔣介石一改之前莫談國事的態度,在溪口第一個跳出來公開大罵這位外交部長的「對日絕交」政策,說部長先生只顧自己言語痛快,卻不掂量自己的份量,不明利害,不負責任。

    一個轉身,剛被人痛罵對日外交不負責任的蔣介石,下了野也學著樣子罵起台上的人不負責任了,真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不過,惹得蔣介石痛罵的這位外交部長是誰呢?蔣介石為什麼罵得這麼凶呢?

    要說這人還真不一般,此人叫陳友仁,是一位連中國話都說不好的中華民國外交部長♀一點,前無古人,恐怕以後也沒來者了。

    不過,可別以為這人是老外,陳友仁是標準的黃皮膚黑眼睛,陳部長祖上是客家人,陳部長自己出生在加勒比合的特立尼達,中文那是不行的,不過英文卻是呱呱叫。陳友仁當年不是搞外交的,而是當律師的,在國外做律師做得風生水起,有自己的種植園,還投資石油,有自己的別墅,還定期去度假。拿現在的說法,這位陳律師絕對是一個成功人士。

    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陳律師熱血澎湃,就跟49年那會一樣,他和很多衡華人一起回國效力,當過北洋政府的法律顧問,自己辦過報,後來做了孫中山的英文秘書,到北伐時,陳律師已經是國民政府的外交部長了,要說這資歷可老得很。

    不過,對這位年齡比自己差不多都要大十歲的陳老部長,老蔣可是真的很頭疼。當初孫科上台,蔣介石就勸過孫科,不要讓陳友仁當外交部長。老蔣之所以這麼顧慮,是因為這位陳部長在當年的民國外交界,練的絕對是獨門獨派的絕技功夫。

    陳友仁與其夫人張荔英,兩人不僅相差將近30歲,而且陳友仁是有名的國民黨左派,張荔英之父卻是國民黨右派元老張靜江.陳友仁比這位岳父還要大一歲.

    金庸的武俠小說,很多人都看過。如果要拿外交來跟武功做個比較,那麼當年民國外交界最擅長的功夫,可以說是太極拳。太極拳講究的是借力打力,說穿了,也就是以夷制夷♀是按照當時的實際情況所選則的招數,應該說,以民國此時的勢力,還是比較切合實際的。

    陳友仁主張的外交政策,走得卻是七傷拳的路數,威力巨大,對自己也是頗有危險。

    陳友仁的外交政策,歷來被認為是「革命外交」,態度強硬,對列強決不輕易低頭♀樣的強硬外交,陳友仁嘗到過甜頭。

    1927年英國水兵和武漢示威民眾發生衝突,陳友仁限令英國水兵24小時退出租界,並與英國外交代表據理力爭,成功的以和平手段收回漢口、九江兩大租界。

    能在頭號老牌列強大英帝國的手中虎口奪食,陳友仁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憤青,絕對是有勇有謀。但是這件事情之後,英美等國至少是明顯的偏向南京的蔣介石,對武漢政府的外部環境,只有變得更加艱難。

    說到底,練七傷拳,前提是自己要內功高。而要打革命外交,歸根結底是要自己有實力。否則,傷敵雖重,對自己的傷害也不會小。

    而這回,陳友仁打出的對日絕交口號,引來大批民眾的叫好聲,卻也引來黨內一片罵聲。尤其是蔣介石一開口,國民黨內傾蔣派系就好似得到了皇帝口諭一般,紛紛公開開罵。

    好在這時,遠在東北的宋哲武發出通電,表示堅決支持外交部對日絕交的主張。有了宋哲武這位能征善戰抵抗外敵的英雄支持,不僅陳友仁信心更足,也讓孫科不由大喜過望。

    宋哲武認為,陳友仁的主張並非沒有道理,中國人一門心思想讓各國干涉,讓列強強硬制裁日本,以夷制夷,原則上是對的,說到底,在此時的國際環境之下,中國和日本全面開戰的確不妥,中國需要時間來整合內部。

    可不全面開戰,至少在口頭上要有所表示。否則,列強會問,你說自己受了日本人欺負,可你自己對日本怎麼還是眉來眼去的呢?其實,僅僅在一年之後,南京政府不少人也同樣提議對日絕交,包括當時的外交部長也紛紛贊成對日絕交。比如伍朝樞就說過,「非對日絕交不能表示我國自重人格,而引起列強之注意。」可見,對日絕交並不是什麼很傻很天真的憤青主張。而且陳友仁自己在政府會議上也講得很明白,「對日絕交並非與日開戰,乃一種引起國際間同情之手段而已。」

    然而,同樣的主張,不同的人提,效果是不一樣的,而陳友仁肯定不是自己人,這就是根本的區別。所以,在蔣介石看來,陳友仁的對日絕交,根本就是胡漢民借外侮反蔣的「陰謀」。既然是「陰謀」,那就必須挫敗。

    可一個月前,胡漢民等廣東派攜黨內大佬們逼迫蔣介石下台,那是何等的威勢,一個月後,蔣介石已經成了下野之身,說起來一點官職都沒有的蔣介石,在下野後,又憑什麼扭轉乾坤,去挫敗胡漢民的「陰謀」呢?

    外交的策略,就如武功的招數,效果有多少,還要看實力.正如張無忌的九陽神功在身,練七傷拳才不至於傷敵先傷己。

    宋哲武就屬於有神功護體的能人,宋哲武的通電在民間引起極大共鳴。只不過,並沒有扭轉國民黨內的反對派的優勢,這些人,包括蔣介石好像都沒有看到過宋哲武的通電,把火力一致對準陳友仁和孫科,就是不提宋哲武一個字。搞得宋哲武十分沒面子,本想再次發出通電,接到賈景德的勸阻電報,宋哲武只好怏怏作罷。

    下野,在很多人看來,是一種失敗的表現。軍閥混戰,戰敗者被迫宣佈下野,不問政事,這是中國的傳統。然而蔣介石不一樣,下野對他來說,僅僅是種以退為進的手段而已。

    就拿這次下野來說,看起來廣東派氣勢洶洶,但蔣介石看得很明白,這群人除了反蔣是共同目標外,其他方面卻是相互勾心鬥角,矛盾重重。

    對蔣介石來說,他只要保持自己的政治軍隊團體不離心,他就可以置身衝突之外,隨時來收拾這個殘局。因此,蔣介石在下野前,緊急處決了剛逮捕不久的第三黨領袖鄧演達。

    道理很簡單,鄧演達曾經是黃埔軍校教育長,在黃埔生中影響很大♀個人要是趁蔣介石下野幫助汪精衛、胡漢民拉走軍隊,那蔣介石下野就要弄假成真了。只要軍隊在手,政權丟了還能拿回來。

    果然,蔣介石轉身下野,交出政權,一根肉骨頭丟出去,廣東派很快就四分五裂。胡漢民想據西南遙控南京,和一心想當南京政府老大的孫科鬧起了矛盾。而汪精衛在上夯擊選出了十名汪記中央委員,這明顯是汪精衛在發展勢力,準備在選舉政治領袖時發力,這自然又遭到胡漢民的指責。僅僅一個月,廣東派就連貌合神離都做不到了,互相罵街的事情也多了起來。

    國民黨內三大常委,蔣介石、胡漢民、汪精衛〉力最強的,當然還是蔣介石,他牢牢掌握著全國最大的軍事集團,又有黨內部分元老支持〉力次之的,是胡漢民,他在黨內的聲望自然不用說了,而且他也有兩廣軍隊的支持,雖然槍桿子少了點,但畢竟也是實力派。而實力最差的,就是汪精衛了,以前支持他的軍隊,張發奎也好,馮玉祥、唐生智也好,都被蔣介石打成了光桿司令,他也就只能靠著一群中央委員為他搖旗吶喊。

    三大常委,誰都沒能力單獨控制大局,要破局,必然要兩人聯合才能贏得黨內大多數的支持。而最急於找出路,出價最低也最容易妥協的,就是汪精衛,因為他本錢最小♀一切,蔣介石看得也是明明白白。還在蔣介石下野前,雙方其實就已經開始了合作的試探。

    不過,汪精衛和蔣介石唱了多年對台戲,這邊罵對方是獨夫民賊,那邊把對方開除出黨然兩邊就要合作,總不能啥都沒說法,悶聲不響就復合了。那之前的互相指責不就成了笑話了嗎?重新合作,總得要找出共同點來,讓大家相信,兩個仇人把酒言歡,不是為了權力分配達成妥協,而是為國為民。

    正好,外交部長陳友仁認為應該對日絕交,蔣介石先出頭把陳友仁大罵一頓,指責陳友仁,「如絕交即為宣而不戰,則國必析」。

    汪精衛馬上迅速跟上稱:「我必反對一種論調,這種論調就是所謂的主戰派,試問一個剛剛圖謀強盛的中國,來與已經強盛的日本為敵,這不是以國家及民族為兒戲嗎?」。

    不過,汪精衛講話的關鍵,還在後面這句話:我看了蔣先生辭職後的一篇告國人的文字,即《東北問題與對日方針》的演講,認為蔣先生與我同心,余願與蔣先生精誠合作,共赴國難,挽大廈於將傾。

    就這樣,把對日絕交政策罵成是「國必析」的危機,那麼下野的蔣介石重新出山,就不是爭奪權力,而變成力挽狂瀾了。而汪精衛也可以自然而然的以阻止對日絕交政策,同心抒國難為理由,完成由蔣介石的仇敵到合作夥伴的華麗轉身。

    17日,兩個從北伐開始就相互對抗,互相視為仇敵的超級大佬在杭州相會。談笑間,在風景旖旎的杭州西子湖畔,國民黨的一場權力重組就此敲定。接下去的一切自然都是走過場而已。

    只不過,讓他們都沒想到的是,先是日本僧人死亡,接著日本人又燒了三友實業社,21日,日本總領事村井蒼松又向上盒長吳鐵城提出道歉、懲凶、賠償、解散抗日團體四項無理要求。22日,日本駐上海第1遣外艦隊司令鹽澤幸一發表恫嚇性聲明,以保護僑民為由加緊備戰,並從日本國內向上海調兵。

    這一切,都打亂了蔣介石和汪精衛商定的奪權步驟♀個時候實在不是動手的好時機,除非孫科自己下台。

    鹽澤幸一發表恫嚇性聲明的同一天,外交部長陳友仁以他獨有的方式,棄職而去,並發表聲明痛罵蔣介石。然而,除了遭到撤職和黨內懲戒處分,他什麼都無法改變。

    勉強能幫孫科撐起門面的外交部長辭職,財政又無法維持,外交政策又被蔣汪聯手否決,行政院長孫科的日子也到了頭,他也只能黯然下台,由汪精衛接過了行政院長這把金交椅。

    可就在國民黨內權力爭奪白熱化的時候,那邊上海的日本人卻沒停下腳步。就在蔣介石準備以勝利者的姿態重回南京時,燃燒的導火索終於燒到了上衡只火藥桶的邊緣。

    雖然還不知道日本政府已經擬定了對華的新方針,但是看到這份照會,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的官員們都意識到,日本人這回,包括政府,那是真想鬧事了。

    而上盒政府還發現,從25日開始,居住在虹口、閘北一帶的的日本僑民大批遷移往法租界,一些日本僑民還在陸戰隊司令部領取槍支彈藥,日本陸戰隊在租界街頭設置鐵絲網,堆放沙袋。

    所有的跡象表明,日本人可不是只打算嚇嚇你的,那時真想玩真的了。

    不過,在蔣介石和汪精衛看來,上海科不是北蒙和東北,這裡可是中華民國的經濟中心,江浙一帶打爛了,那可不得了。只是,日本人咄咄逼人,欺人太甚,絲毫不給國民政府一點顏面,這讓蔣介石著實氣憤難耐。

    不過,在怎麼氣憤也得忍,上海一打,日本人侵佔東北就更有借口了,何況他現在就是想打,也抽不出兵力和日本人打。

    不能打,那就只能暫時忍耐退讓,讓日本人找不到借口。

    此時駐守上海的,是陳銘樞、蔡廷鍇的十九路軍,對這些廣東兵蔣介石向來沒有好感,讓他們留在上海,很難保證不出事。

    暫時還沒有正式回到南京履職的蔣介石,一面指示何應欽以軍政部的名義下令十九路軍撤防上海,一面急電國民黨元老張靜江說服蔡廷鍇避免與日軍衝突,並調憲兵第16團接替上海第19路軍防務。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