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一代帝王劉義隆

龍騰世紀 第九十五章 沈慶之圍剿蠻民武裝 文 / 一代帝王劉義隆

    劉義隆開始了再次北伐的具體的準備工作。

    元嘉二十二年初,他任命第三子、十六歲的武陵王劉駿為寧蠻校尉、雍州刺史,鎮守襄陽。襄陽是南北對峙時期的一座著名的邊鎮,它是南人阻擋北方勢力南犯的要衝,也是南人想要收復失地的前哨。但自東晉江左以來的一百多年間,還從沒有任何一位皇子去鎮守過襄陽。同年,他又任命第四子、十五歲的南平王劉鑠為安蠻校尉、南豫州刺史,隨即又撤了南豫州併入豫州,仍以劉鑠為豫州刺史,鎮守壽陽(在今安徽壽縣)。壽陽,也是南北對峙時的一座軍事重鎮。

    武陵王劉駿在赴任的途中受到了蠻人武裝力量的攔阻。

    自東晉以來,南方除漢族外,最大的民族就是蠻族,他們從長江中游、上游地區向東向北展。蠻族各部按所居地域區分,有豫州蠻、荊州蠻和雍州蠻,其中居武陵郡的也叫「五溪蠻」。各部蠻人分別由蠻王統帥,多者有幾千戶甚至上萬戶,少者也有幾百戶;在地域上他們不相連接,語言也不一致。他們多居處於深山幽谷之中,宜都、天門、巴東、建平以及長江以北諸郡的蠻人,都居處在深山重阻之中,人跡罕至。

    朝廷為了使蠻人納租服役,先後在蠻人地區設立了數十個郡縣,規定蠻人歸順者一戶只需交納穀物數斛,其餘無雜調,這比漢民的負擔要輕得多,因而它也誘使相鄰地區的漢民有時為逃避重賦而逃入蠻人地區。在自然災害或地方官吏治民不力的時候,這些蠻人,尤其是一些力量較強大的蠻族部落,往往會在蠻王的指揮下進攻漢人的城邑,搶掠商旅和漢民的財物。他們又時南時北,依違於劉宋和拓跋魏之間以獲取更大利益。

    原先劉道產任雍州刺史時治政有方,群蠻盡歸順劉道產,紛紛從山林中走出來在沔水(古代通稱漢水為沔水,又,沔水進入長江以後今湖北武漢以下的長江,古代也通稱為沔水)兩岸安居,那時村落相連,戶口一時繁盛。劉道產死後,諸蠻又故態復萌,致使抄掠騷擾無日無之。朝廷曾任命朱修之為征西司馬前往征討,但朱修之失利;劉義隆又任命頗為信任的沈慶之為建威將軍前往增援。因戰事不利,且死傷多,朱修之下獄,沈慶之獨自率軍征討,大敗沔水流域諸蠻,俘獲七千餘人。

    武陵王劉駿西赴襄陽,諸蠻重整旗鼓,再行抄掠騷擾,截斷驛道,致使武陵王的部伍水6受阻,不得不滯留在路上。不但如此,諸蠻還準備圍攻隨郡(在今湖北隨州市)。隨郡太守柳元景有謀略,長於作戰,儘管城內糧食短缺兵器少,他仍從現有六七百人中分出五百人埋伏於驛道邊;夜間見蠻人出來就舉火急攻,蠻人不知官軍多少,驚擾踐踏、赴水溺死者達千餘人。官軍趁夜色鼓噪追擊,又砍殺數百人。

    這樣武陵王才得以率領部伍重新上路。

    武陵王雖得以赴襄陽,但是諸蠻屢屢為寇使後方不安,劉義隆考慮到不久將大舉北伐,就想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於是再次重用沈慶之,讓他統帥中兵參軍王玄謨、隨郡太守柳元景和司空參軍宗愨諸部二萬人進駐沔水流域。諸將兵分八路,沈慶之殿後作眾軍節度。

    在這諸人中,除了王玄謨稍遜一籌,沈慶之、柳元景和宗愨都是出眾的戰將。

    此前伐蠻,官軍都駐紮在山腳下然後仰攻蠻人,這樣蠻人就得以居高臨下利用其弓箭飛石,因而屢屢得勝。沈慶之在察看地形後對諸將說:

    「若依舊法仍然必敗。去年風調雨順,諸蠻豐收儲備豐足,要靠圍困一時難以奏效,那只能使官軍受損。如今一改成法,各率所領到山上紮營,這樣出其不意,諸蠻必定驚恐;趁其驚亂,可不戰而勝!」

    於是諸路軍砍山開道,也不與蠻人交鋒,只顧搖旗吶喊,以亂蠻人軍心。看到官軍同樣佔據山險,蠻人見優勢已不復存在,並且擔心自己被困在山上,就紛紛潰散四逃。這樣,自冬至春,官軍有了蠻人丟棄在山上的糧食,省卻了驛道的運輸。

    不久,原已歸順的南新郡(治所在今湖北房縣)蠻帥田彥生帶領六千餘人反叛,圍攻郡縣。沈慶之派遣柳元景率領五千人急救。柳元景的軍隊還沒有到達,郡城已經被攻破;蠻人縱火焚燒,倉庫及廟舍都化為灰燼,隨後他們又驅逼城內吏民屯據附近白楊山。柳元景率軍追至山下,把山包圍成幾重。宗愨率所領將士先登,眾軍奮力急攻,大破蠻兵,威鎮諸山。群蠻這才叩頭請降。

    沈慶之患有頭風病,常常戴著狐皮帽;群蠻看見他的狐皮帽就害怕,稱他叫「蒼頭公」。看到他的軍隊,蠻人都會驚叫:

    「蒼頭公又來了!」

    攻破了田彥生的蠻軍,沈慶之就率軍從茹丘山到達檢城,又大敗諸蠻,斬三千級,俘虜蠻民二萬八千餘人,招降蠻民二萬五千餘人,收繳牛馬七百餘頭,糧食九萬餘斛;武陵王在白楚建了納降、受俘二城來安置蠻民。

    此後,只有幸諸山的犬羊蠻屢屢寇擾,沈慶之又率領眾軍前往討伐。

    官軍在山下依險要處築營,營中開門相通;沈慶之又命令諸軍只在營中打井取水,這樣就可防蠻兵下山燒營。有一天,蠻兵趁著大風在夜間下山,人人手舉火炬準備燒營——官兵營房多為幔布及草屋;蠻兵剛點燃,官兵就隨即澆滅。同時,官軍又多用弓弩夾射蠻兵,蠻兵不能抵擋,於是四散奔逃。後來因山高路險,又因夏雨正盛,不得已,沈慶之就下令建六處營壘在山下戍守。蠻兵被困日久,糧食匱乏,又紛紛下山歸降。這樣,官軍又俘獲數萬人。

    前後俘獲的數萬蠻民,沈慶之在請示朝廷後,把他們都遷往京都建康作為營戶——俘虜的民戶配置各地,歸軍隊管轄。

    這些蠻民後來就成了城裡人,他們的後人要是尋根問祖的話,會想起他們的祖先是這樣一個來歷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