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一代帝王劉義隆

龍騰世紀 第四十八章 政治的得失與官員的任免 文 / 一代帝王劉義隆

    從壽陽回京的官員和皇上說起了長沙王劉義欣,說長沙王初到豫州(治所在壽陽)時——晉宋之際南方政權往往在南方僑置北方郡縣,豫州田地荒毀,人民凋散,城郭頹敗,盜賊公行;長沙王下車伊始,就開始整頓郡縣,展生產,劫盜事,就下令郡縣嚴加誅討.如今境內畏服,道不拾遺,今年又獲豐收,庫藏漸趨完備。

    豫州有芍陂(古代淮河流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在今安徽壽縣南。隋唐後因陂在安豐縣境內,又名安豐塘),周圍良田有萬餘頃,但芍陂堤壩毀壞日久,每到夏秋之際百姓苦於乾旱。長沙王到達豫州後深入實地察看,然後派遣僚屬殷肅率領軍民加以修理。因舊時用以引淠水的溝渠年久失修,溝渠內荒草野樹堵塞了水流,殷肅就下令沿渠民眾伐木清淤,從而使淠水得以再次灌入芍陂,周圍良田再不受旱災之苦。

    最後,那回京的官員很肯定地說,不出數年,豫州必將成為國家的盛藩強鎮。

    劉義隆聞言大喜。長沙王既長於治民,且又是皇族同輩中年齡最長者,出於對他的尊重,劉義隆手詔問他對治理其它地方有無良策。接到詔問後不久,長沙王就淮水以西大江以北諸州郡所選用的郡守縣宰多為南征北戰的軍人,治民缺乏方法一事,上表答問:

    「江淮左右,土瘠民貧。近年以來,饑困相繼,百城凋敝,至今為甚。其間守宰多為軍人,雖有益於防守,但勞人武夫,不諳政術,統內官長,多非才授。東南各州郡縣百姓富足,尚且選賢任能,而江淮外接邊陲,豈可反此?願陛下敕令吏部,必使任得其人,如此江淮或可得治。」

    長沙王是有識見的:征戰是軍官們的長處,治民卻是他們的短處,自古以來都是如此。長沙王的上表,引起了劉義隆的重視:自己只知道江淮貧瘠,但不如長沙王清楚那裡還有用人不當的問題;自古以來,歷代君王往往任用軍人做地方官,那只是為了嘉獎他們,卻並不很在意那樣做也往往壞了地方的事務。

    劉義隆於是召集彭城王義康、殷景仁與劉湛商議此事,隨即又由此事頒詔天下:

    「近來農桑廢業,游食者眾,荒蕪不辟,良政寡聞;一時水旱,便有匱乏。若不深務根本,則豐產無因。郡守施政境內,縣宰親民之主,應思獎訓,導以良規,鹹使盡力,地無遺利,耕蠶樹藝,各盡其力。若有農桑出眾,歲末具列上聞。」

    不久,衛將軍、中書監、揚州刺史、太保王弘又因病而薨,時年五十四——這真應了中書舍人周糾的話:「王家將衰,賢者先殞。」

    王弘為人明敏有才思,退讓有禮節,既因民望所歸,所以行動必講禮法,包括他的書札儀體,人們都競相效仿,時人稱之為「王太保家法」。他雖然歷任宰輔,但是從不營謀私利,因此去世後家無餘財。劉義隆在再次親赴烏衣巷臨吊後,下詔:

    「王太保家財物匱乏,清約之美,同於古人。念及始終,情增淒歎。可賜錢百萬,米千斛。」

    此前,劉義隆曾打算一旦揚州刺史任缺,就把這個職位授給王曇,但如今王曇已先亡,他就有意授給殷景仁。司徒彭城王義康在劉義隆面前探聽他的口風,殷景仁也力薦義康擔任此職,加之彭城王義康自回京以來精於吏職,專心文案,明辨是非,無不精盡,朝野上下也都以此為美談。劉義隆也想起了先帝遺言:揚州、荊州,國家根本,輕易不得使外姓擔任。這樣,他就把揚州刺史這一重任授給了司徒義康。

    揚州刺史這一要職有了歸屬,劉義隆又想起了荊州,想起了臨川王劉義慶。

    荊州地處大江上游,是形勝之地,地廣兵強,是國家的軍事要地。身經百戰的先帝臨終遺詔諸子按兄弟排行依次居之,因此,謝晦被平定以後,劉義隆就把它授給了義康;義康入相,依次授給義恭。義恭之後,按兄弟行次應授予南譙王義宣了,但這一次,劉義隆作出了改變。一是因為義宣生來舌短,說起話來言語不清,而最重要的是他人才凡劣,在兄弟七人中他是最差的,讓他出任荊州,實在是讓人放心不下;二是因為臨川武烈王有大功於社稷,而作為臨川王繼嗣的義慶為人簡素,清淨寡慾,愛好文史,在宗室中有美譽,朝野也都對他寄予厚望,在他幼年時,先帝就曾在稠人廣座中讚賞他:「此兒是我家之豐城!」——豐城劍,一直是人們對傑出人才的贊詞。

    臨川王在太白星犯右執法之後,曾經執意要求離京外任,經劉義隆一番勸慰,他雖暫時放棄了這一念頭,但閒談時,他仍在皇上面前流露出居京多年想赴外任的意思。江夏王義恭既讓劉義隆擔心,且在江陵也已任滿三年,於是在殷景仁的建議下,劉義隆就對幾個兄弟作了一次大的調整:

    以江夏王義恭為征北將軍、南兗州刺史,鎮守京都建康的北大門廣陵,為了尊崇他的地位,又為他加了開府;以臨川王劉義慶為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雖不能居荊州,但他畢竟是六皇弟,於是就把他從外任調入京都,除了接任王弘的中書監外,又加他為中軍將軍;十九歲的小弟弟衡陽王劉義季也第一次以右將軍身份出京任南徐州刺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