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知景略是一片好意,小雲卻緩緩搖頭,將手抽回,遙望四周連綿起伏的青山,吟道:「羲皇雖聖隱荒山,靖節稱賢會斜川。此身何是廟堂客,曳尾泥途意自閒。」景略深感失望,歎息道:「人個有志,既然你心意已決,我也不好勉強!但我希望以後你能仔細考慮一下,我今日提出的這個建議。一旦改變主意,隨時可以來找我!」小雲微笑點頭,兩人隨即不再多言。
此後兩天中,二人結伴同游,足跡踏遍了方圓百里之內的山山水水。行跡一如兩年前親密,但年齡漸長,城府漸深,加之身份各不相同,有些話已經無法向對方提起。短暫相聚,終究還要分離。第三日清晨,兩人依依惜別,小雲跨上乘黃繼續向太和山進。飛行一個時辰,一座大山橫亙眼前。山勢連綿起伏,一眼難以望到盡頭。山中怪石嶙峋,巉巖巍峨,林木蔥鬱,霧氣氤氳,變化萬千,景色雄渾瑰麗,如同人間仙境。這就是「真武觀」的所在太和山。
小雲催動乘黃在山腳降落,將乘黃收入「須彌芥子壺」,然後沿盤山小路緩緩前行。偶爾有香客從身旁走過,三、五成群,神情肅穆,相互之間並不交談,只顧低頭趕路。山路兩旁的樹木都有數摟之粗,參天蔽日,陽光透過茂密的枝椏,投到地上形成一塊塊巴掌大小的極不規則的光斑。潺潺的流水聲,和密林深處不時傳出的鳥鳴蟬噪聲,相互交織在一起,環境愈顯幽靜。山風徐來,暑氣盡消,小雲透體生涼,不覺心曠神怡。心裡暗暗讚道:「太和山果然是一個修心養性的好地方!」
前行小半個時辰,沿途宮觀漸多,白牆青瓦的殿堂隨處可見。此前小雲曾聽木榮春說過,除「真武觀」之外,太和山上還有宮觀二十餘所。大多座落在深山密林之中,於人跡罕至之處,暗合道門韜光養晦之旨。而一些規模較大的宮觀,則建在低窪之處,緊鄰山路,東西南北都各開一門。殿宇高大,裝飾華美,氣象莊嚴宏大。如此佈局,暗含深意。宮觀建在低窪處,寓示道門謙恭卑下,決不盛氣凌人。地勢低窪,必能聚水,以此昭告天下,道門有海納百川之量。無論為人善惡,只要有志修道,道門決不會將其拒之門外。宮觀緊鄰山路,主要是為了方便年老體弱香客的出入。東西南北都開有門戶,寓示道門素懷兼濟天下之心,大開方便之門,廣納四方豪傑。
此刻小雲身臨其境,在看過這些宮觀的佈局後,對當初營建者的良苦用心,深感折服。沿山路繼續前行,穿過中天門,地勢漸高。山風吹來,寒氣逼人。山路蜿蜒曲折,不見半個人影,空山寂寂,飛鳥絕跡,只有終年不散的雲霧從身旁掠過。山路漸趨狹窄,遍地砂石,雜草叢生,野趣天成。山崖背陰處,仍有積雪未曾融化。密林間的枯枝敗葉,鋪在地上足足有數尺之厚,估計從未有人清掃過,任憑風霜雪雨侵蝕,慢慢自行腐化。偶爾有松鼠、野兔從林間閃過,它們並不怕人,神情怡然自得。沿途所見,天地之間一片和諧,雍雍穆穆,令人心情舒暢,渾然忘我。景色天然去雕飾,正暗合道法自然。
翻過一個小山頭,小雲眼前豁然開朗。群山環繞的山谷中,座落著一棟至少擁有數千間房舍的龐大建築群。它呈南北走向,沿中軸線依次排開五座高大殿堂。從南至北,依次增高。位於北頭的最後一座大殿,高度已達二十餘丈。歇山寶頂,重簷九脊,雄偉壯觀,頗有氣蓋山河之勢。屋脊寶瓶閃光,飛簷上卷,雕樑彩柱,飛金流碧,極顯富麗堂皇。依次排開的五座大殿,將整座建築分割成獨自存在、卻又前後串聯的五大院落。其餘數千間房舍較為低矮,分佈在五大殿周圍,形成眾星捧月之勢。佈局井然,法度森嚴。在蒼松翠柏之間,於群峰拱衛之下,整棟建築金碧輝煌,流光溢彩,分外醒目。氣勢恢宏,無與倫比,堪稱人間奇跡,它就是素有「天下第一觀」之稱的道門總壇「真武觀」。
小雲驚歎不已,於高山絕谷之中,興建規模如此之大的一棟建築,當初需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已經不可想像!可見前輩創業之艱難!而為了捍衛這所宮觀的尊嚴,又有多少人為之付出了寶貴的生命?想到這裡,暗自凜然。小雲曾聽木榮春講過,位於「真武觀」最北邊的那座最高大的殿堂,就是道教的日常議事之所,名為「無為堂」。道教的歷任掌教,和各堂堂主都住在這裡,是「真武觀」的樞紐中心。
位於「無為堂」正南方的殿堂,名為「真武殿」。殿內供奉的「真武大帝」,是老子的八十二化身之一,所以此殿又叫「祖師殿」。道教所有的重大典禮和儀式,一般都會選擇在這裡舉行。其餘三座殿堂,從北至南,依次是供奉五方天帝的「五帝殿」、供奉三垣二十八宿的「群星斗宿殿」和供奉後稷和十二地支的「先農地祇殿」。「真武觀」山門外,有一個長、寬都在數百丈左右的大型廣場,是道教舉行盛大聚會的重要場所。
小雲注視良久,方才沿山坡緩緩而下。穿過廣場,步入「真武觀」山門。前行不遠,一個中年道人從一旁的廂房中走出,將小雲攔下,道:「這位道友,真武觀是我教的根本重地,如無特殊緣由,請勿入內!」小雲道:「本人云歸鶴,法號紫微。」中年道人嚇了一跳,當即跪倒,叩道:「弟子清和,拜見掌教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