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與健美》雜誌由世界健美聯合會主辦,是國際上最權威的健美專業雜誌,創始人是現代「健美之父」喬·韋德
本文作者是美國著名李小龍研究家、李小龍夫人琳達女士授權的李小龍筆記與遺稿整理人、「振藩截拳道核心」主要成員、《肌肉與健美》高級記者約翰·立托(john1itt1e)。
本文以詳實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和生動細膩的筆觸,全面總結、分析了一代傳奇功夫大師李小龍塑造鋼鐵般人體魄的幕後秘奧與訓練歷程。文章甫經面世,便受到世界各國讀者的熱烈歡迎,不少國家的武術與健美專刊還先後翻譯、轉載過本文。
值此李小龍宗師折世二十九週年紀念之際,譯者特意根據美國原版《肌肉與健美》雜誌將這篇重要的參考文獻全文譯出,以饗廣大讀者。
在收集已故傳奇巨星李小龍(英文名bruce1ee——布魯斯·李)健身練習資料的過程中,《肌肉與健美》高級記者約翰·立托還專程拜訪了李小龍的獨子李國豪,並對他進行了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採訪。在那次談話後不久,1993年3月31日,李國豪就在美國北卡羅萊州拍攝影片《烏鴉》的過程中意外地死於一場據說是有預謀的「事故」(道具手槍裡射出了一顆致命的真子彈)。
在那次與李國豪的交談中,約翰·立托瞭解了許多鮮為人知的事情。並欣慰地看到年輕的李國豪正在子繼父業、向著武功的「最高境界」努力進取。事實上,從李國豪身上已經開始「折射」出當年他父親稱雄武壇、享譽世界的人魄力與卓越武功。
憑借一身肌肉稜角分明的「鋼筋鐵骨」與玩往而不勝的犀利拳腳,李小龍開創了「真功夫」的時代。全世界都為之嘖嘖稱奇,他如何練就如此高的武藝和強悍的體魄?在他離開我們後的2o多年,人們一直在研究、探索這一問題。直至今日,問題的答案才逐漸地為人們所認識。
從筆者(約翰·立托)所掌握的有關李小龍全部的練功材料中,我們以看到——力量練習佔有很大的比例。和一般人對力量練習的理解不同的是,李小龍的力量訓練突出在功能訓練方面——包括全身各部分肌肉、關節和相關組織的功能訓練。
與職業健美運動員的練習不同的是,李小龍並不追求大塊肌肉,而是注重身體每一塊肌肉,特別是關節的「韌性」力量訓練。任何目睹李小龍鼎盛時期的人都會被他那拳腳威力驚人的功夫所折服。
他是如何練就這副「鋼筋鐵骨」般的身體和那身神奇的功夫的呢?如何練就那雙稜角如鋼板的粗壯前臂和「搓衣板」般清晰的腰腹肌的呢?
這裡我們第一次向世人公開他的健身訓練日記,供大家學習,最重要的是能夠付諸於實踐,正如李小龍曾經說過的那樣:「光有理論還不行,必須用於實踐;光有決心還不行,必須付諸於行動。」(「knoingisnotenough,ap1y;i11ingisnotenough,emustdo.」)
李小龍那身結實的肌肉、令人生畏的線條輪廓和難以置信的爆力,都代表著一種獨有的神威和氣勢,他的肌肉質量是舉世無雙的。在他的功夫訓練中經常會滲進一些特殊的力量練習,如啞鈴的前臂組合練習和持啞鈴跳越障礙以及踩樁等,以增強平衡和協調感。
儘管李小龍從未參加過任何形式的健美比賽,但是,很多世界著名健美運動員都仰慕這種獨特的力量練習和據此所練就的素質與肌肉,其中包括綽號「大塊頭」的婁·弗裡格諾、肖恩·雷、麥·馬特拉佐、凱文·利弗斯·弗萊克斯·韋斯、莎倫·布魯諾以及現在的奧林匹亞先生和小姐多里安·耶茨和琳達·莫莉等等。他們都表過個人觀點和文章,稱李小龍對他們的健美生涯有很強烈的影響。
李小龍的力量訓練是以幫助其每一部分肌體都能「出功夫」為目標進行的。也就是說他練就的肌肉不光「漂亮」,還必須具備足夠的「殺傷力」。他認為人體先應該具備良好的度、靈敏性、柔韌性和耐力素質,然後才是最大的絕對力量。如果沒有先前這些素質做基礎,而是片面去追求「肌肉塊」,在和人較量時就會「猶如斗上場被斗年士耍弄的一頭野牛,或者像一台破拖拉機追趕一隻野兔。」(摘自李小龍遺著《截拳道之道》,taoofjeetkunedo,奧哈拉出版集團)。
李小龍的一位名叫赫伯·傑克森(herbja)的老朋友和訓練夥伴說道,李小龍的力量練習總是在追求一種別人難以想像目標和方式。
在6o年代末和7o年代初,李小龍購進和「創造」了大量健身器材。赫伯說,1973年李在他香港的「棲鶴小築」別墅內讓人建造了一間「綜合練功房」,並請人高價製作了一個用鋼架鋼索和棉皮包製作的既可進攻又可退防的可*縱的「陪練」,很遺憾——在這「陪練」即將出世之前李小龍就告別了塵世。在後來談到製作這個「鋼陪練」的原因時,赫伯說,道理很簡單,李打夠了沙袋,又沒有任何人能夠吃得住他的拳腳,他已經到了和「機器」練習的程度了。在談到力量練習時,赫伯說李小龍特別喜愛力量訓練,並且氣力驚人。
丹尼·伊魯山度(dannyinosanto)是李小龍的另一位好朋友,也是現在惟一一位被李小龍授權傳授武藝的教練(譯者註:本文寫於1994年),他是李小龍的助教,曾輔助李小龍創立截拳道。
伊魯山度回憶說,李小龍具有一種極快的度力量,這種爆力在平時健身房裡的各種練習中就得以體現,而更多的是持械或空手的各種協調練習。別看李小龍看上去精瘦精瘦的,但是只要他舉臂抬腿,殺傷力是足以致命的。
李小龍曾舉例對他說,一個能臥推4oo磅的人可能在重器械項目如擲鉛球中取得好成績,然而他無法協調動員全身各部肌肉展示對擊能力。李小龍過人的力量和度以及結合出色的身體靈敏協調能力,使他成為眾多搏擊者中的佼佼者。
所有和李小龍接觸過的人,包括空手道冠軍、影星查克·羅禮士都有這樣的感覺,如果以每磅體重計算,李小龍肯定是世界上動作度最快的人之一。
以置信的力量
李小龍的力量素質是群的,根據被稱美國跆拳道之父的李俊久(jhoonrhee)所述,他曾和李小龍交過手,深深被李小龍的武功、度力量所征服。他說:「李小龍真是天才人物,我從未見過如此強壯的人,他可以單手用一隻食指來做俯臥撐,而我用四個指頭撐都很吃力。」
曾是李小龍徒弟的2.23米高的大個子籃球運動員卡裡姆·阿布杜爾·賈巴爾(kareemabdu1-jabber)回憶說,李非常有力精幹。他總是度特別快,動作像貓一樣敏捷。李還獨創了一種他稱為「升旗」的下腹肌練習方法。
7o年代美式自由搏擊的倡導者喬·劉易斯(joe1eis)曾拜過李小龍為師。喬回憶說,按照李的身體和體重來說,他具備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他可以把34公斤重的槓鈴直臂水平前伸、收回,再伸出靜止「鎖住」控2o秒鐘!這對一名體重62公斤的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即使一個9o公斤重的人都未必做得到。
伊魯山度說的比這更「玄」,他說曾親眼目睹李把56公斤的槓鈴水平前舉
並停留片刻。李小龍在美國的第一個徒弟傑西·格洛弗(jesseg1over)也回憶說,師傅經常做這樣一種練習:一手持32公斤啞鈴水平前舉接一個順勢後擺,然後呈側舉至肩部水平並堅持數秒,這重量對一般人提擺尚有困難,更不用說做動作了。
此外,李小龍還有很多「小絕活」,如可以輕鬆地把手指插進一罐未開封的「可口可樂」,或者一個側踢使一隻45公斤的沙袋破裂。美國著名柔術大師威利·傑伊(e11yjay)回憶說,他最後一次看到李小龍是李小龍住在好萊塢時。「那時李剛剛把家從卡佛城搬到洛杉磯貝爾空港。在李小龍新家的院內,懸掛有兩隻很重的沙袋,大約有135公斤重,我幾乎都移不動它,然而李對我說,『嗨,威利,看著!』接著他就飛起一腳把它踢悠得老高,幾乎碰到了天花板,然後又重重彈回來,李小龍的力量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李小龍的絕招還有他的「寸拳」(one-inch)。他擊出的「寸勁」可將一名體重45公斤以上的人擊出相當一段距離。泛美柔道冠軍海沃德·小本(hayardnishioka)曾領教過這種拳的滋味,每當一提起這件事他就不無傷感地說,怎麼也沒想到李的拳頭竟如此厲害。當時他從後面抱住李,以為李動彈不了,沒想到李只**了一下身體,回頭就是一拳,小本只覺得自己飛行一段後撞到牆上再摔倒在地上,就這一拳使小本躺倒很久才恢復。
和李小龍同時期的武林高手一談到李都有一種恐懼感,特別是李小龍的度。他們共同的感覺是現李小龍出奇地快,並能夠事先察覺對手意圖,即使是和對手同時出擊也是李先擊中對方。李小龍另一名徒弟道格·帕爾默(doungpa1mer)是這樣評價他師傅的:「布魯斯的全盛期就像麥克爾·喬丹和默罕默德·阿里一樣稱霸於自己的領域,不是別人不行,而是他實在太出色了。」
鐵人李小龍的第一步計劃
儘管李小龍具有乎常人的素質天賦,但是他仍然很崇拜具有相似群素質的選手,他曾寫道:「訓練不僅能提高體能,而且還能培養精神和感情,它需要智力和天賦的高度結合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摘自李小龍遺著《截拳道之道》)從生理學的角度講,強大的力量來源於肌纖維的增粗和神經系統的高度完善。
李小龍的妻子琳達說,布魯斯生前有收集健美明星圖片和資料的嗜好,其中包括拉裡·斯科特、大衛·德雷珀和當時還不太為人所知的年輕小伙子——阿諾德·施瓦辛格。
在收集過程中,李小龍把這些著名選手適合自己的訓練內容和計劃「裁剪」下來並粘貼到專門的筆記本上。伊魯山度回憶說:「布魯斯每次回『中國城』的武館時都帶回一堆從外面買來的健美雜誌,然後從中精選,結束以後對我說,『丹,這三個夥計都說這是展肌肉線條清晰度的最佳方法,真是太棒了。』然後他就會親自去體驗。」
這就是李小龍在1969年時的狀態,但是他是如何對健美和力量訓練感興趣的呢?一種推測可能是他和嚴鏡海(英文名jamesyimm1ee)在加州奧克蘭認識後受嚴的影響所致。嚴鏡海有很多「背景」和「關係」,他曾和當時著名健美選手史蒂夫·裡夫斯、克蘭茜·羅斯、傑克·拉蘭以及日本著名舉重運動員、奧運會冠軍湯米·片崗一起訓練了很長時間,而且積累了豐富的訓練方法。在李小龍和琳達結婚後不久,他們由西雅圖搬來奧克蘭,和嚴鏡海一家住在一起,所以李小龍有機會和嚴鏡海一起練習。
然而《李小龍傳》的編寫者、來自紐約的喬治·泰恩說,布魯斯在遇到嚴鏡海前幾年在香港時就有力量練習的記錄和裸露上身肌肉的照片。根據泰恩的資料,李小龍的大姐李秋源(phoebe1ee,菲比·李)有一次將她男朋友羅伯特·陳帶回家,陳是一名健美運動員,身體很強壯,雖然李小龍馬上就要返回他的出生地美國,但他對陳說以後回香港再安排和他一起訓練。
不管誰是李小龍位健美啟蒙者,所有李小龍的傳記作者都一致認為李小龍
在1965年以前很少進行力量練習,他當時主要還是練習詠春拳等中國傳統功夫。傑西·格洛弗回憶說,布魯斯18歲時到達西雅圖,他的訓練只有擊打柚木製作的「模仿靶」,一些單、雙槓練習,健美*和柔韌練習。但過了不久,布魯斯就有一些力量練習,如拉負重滑輪和用短棒繩系3o千克啞鈴進行「卷腕」練習前臂。格洛弗還補充說,布魯斯特別注重關節力量訓練,因為認為要力先要使關節強壯,並傳遞擊打時所迸的強大力量。
轉折點
這些看似簡單然而有效的力量練習,結合武術功夫的訓練,使得李小龍在6o年代初就已小有名氣。但是一直到了1964年,他才得以對力量和其他素質的理解更加深入,因為他一直在舊金山他的「武館」傳授武藝,在1964年下半年他身不由己地捲入一場對他身心具有強大震撼力的「大比武」之中。
那是當李小龍正準備向他的學生傳藝時,門突然被一夥人踢開,進來的是幾個中國武術高手,他們是當地中國社團的「代表」。據琳達說,當時她正好在場,並懷有他們的後代——李國豪8個月的身孕。這些「代表」走到李小龍面前,給了他一個最後能牒:「要麼停止向非東方人傳武,要麼和我們比武!」
「我教給任何想學的人!」李小龍回答說:「我不在意他們的膚色,只要懷有真誠,我就教!」(是真實的,因為格洛弗本人就是一個美籍非洲人,他說布魯斯的學生包括了「聯合國」以外國家的人,包括了世界上不同種族和信仰的人。)
但是1964年在舊金山的「中國城」,把中國武術的秘密傳授給西方人,在當地華人武術社團被認為是一種背叛行為。雙方的態度很自然地導致一場「比武」。在開始前這些中國武術高手曾說過李最好關閉這所「所館」,否則的話……
根據那些瞭解和曾與李小龍訓練過的人說,李小龍是個有名的火爆性子,從未受過「挑戰」或「愚弄」,只見他緩緩地戴上拳套,控制一下情緒,經過一陣激烈的交手就把那位與他比武的「功夫高手」打跑了。
儘管李小龍功征服了「挑戰者」,但是在這場較量中他的體能消耗很大。琳達回憶說布魯斯當時真是累極了,他認為這次「較量」的時間不應該這麼長,都是由於自己「殺傷力」還不夠所致,他當時真是難過極了。
通過這次搏鬥,使得李小龍認識到真正的「武功」不光是一招一勢的拳腳,而且還必須具備人的體能與力量素質,他把這次事件看做是一個起點,從此之後他更專門收集和埋頭苦練,這也就是李小龍對力量練習認識的轉折點。
求知若渴
李小龍馬上訂閱了所有能找到的健康和健美運動雜誌,包括喬·韋德的《美國先生》和《健美者與力量》(musc1ebui1der/poer)。他把這個雜誌有價值的部分裁剪下來並整理保存好,在洛杉磯時他只要一有空就逛各書店尋找健美雜誌,他所懼的有從本世紀初到6o年代的各種各樣的力量練習雜誌的書籍,他對這方面知識的渴望幾乎到了瘋的程度。
從那以後直到1973年去世,李小龍積聚了大量的有關哲學、武術的書籍,另外還有約4oo冊有關健身、健美,運動訓練學、營養學和舉午等方面的書籍,他仔細鑽研,把其中有價值的部分劃線,並在空白處註明。
訓練計劃
經過鑽研大量資料和信息,李小龍彙編了一套適合自己並能最大限度地展力量,又相對不增長體重的訓練計劃。它包括每週3次的訓練內容,恢復手段和營養等,尤其是把素質練習和武功練習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得其本已很高深的武功昇華至幾乎完美的程度。
結果證明這樣做的效果是驚人的。李小龍的訓練模式包括人體素質所需用的三個核心原則——展柔韌素質的伸展拉長練習,展力量素質的負重器械練習,以及展循環呼吸系統的有氧訓練。他的訓練計劃幾乎是完美無缺的。
赫伯·傑克森說,李從不在訓練館內練習,李認為他在自己的天地練習時更能集中注意力。他的健身器材都是最「新型」的。李小龍安排的力量訓練比重很大,彷彿是要把失去的時間彌補回來,而且改變了過去對力量訓練的看法。
事實上,他從中受益匪淺,並把這計劃傳授給最常來館訓練的學生之一——卡裡姆·阿布杜爾·賈巴爾。賈巴爾對《肌肉與健美》雜誌記者說:「布魯斯是在197o年夏讓我進行力量訓練的,那是每週3次的計劃,大多數內容都是布魯斯經常練習的,雖然我當時只能做每項兩組各12次,但是它的確有效!」
李小龍對力量練習簡直到了「瘋狂」的地步。據伊魯山度回憶,除每週3次
力量訓練外,李還在武功練習中滲入很多相似的練習。他說:「李小龍在武功練習喲常手持啞鈴進行拳擊練習,每次練習進行12組,每組1oo次,雙手各持1、2、3、4、5、6、7和1o磅啞鈴進行『金字塔形』遞增6組,然後再依次遞減重量,進行6組拳擊模仿。李曾讓我和他一起練過一次,哇,練習後三角肌和手臂是如此酸痛!」
但還不僅僅是這些。李小龍在那三天的力量訓練日和未負重練功以外的時間裡,就會用啞鈴「洩」多餘能量。「他就是那副啞鈴。」琳達說道。他從來不閒著。當電視裡有拳擊賽時,他經常是邊看邊持鈴「模仿」,即使是在看書時,也是一隻手拿著書而另一隻手做著啞鈴練習,真是不可思議。
力大無比的前臂
李小龍尤其注重前臂訓練,以增強他的握力和擊拳力量。他的妻子琳達說他對前臂練習幾乎到了「入迷」的地步,只要有人採用任何一種新的前臂練習方法,他一定要想辦法得到它,他甚至讓他的一位在舊金山的老朋友李鴻新(英文名gee1ee,喬治·李)給他製造幾種握力練習器。
李鴻新說:「小龍經常把設計草圖給我,然後讓我按照要求和規格去完成,當然了,我也不傻。」他笑笑後接著說,「我知道小龍設計的這些器械對練習肌肉是很有效的,所以我往往給他寄一個的同時也留一個在家自己練。」
鮑勃·沃爾(boba11)是李小龍的另一位朋友,他還在李小龍主演的《猛龍過江》《龍爭虎鬥》《死亡遊戲》等3部影片中扮演過角色。他說李小龍力大無比的前臂在他的功夫中佔有很突出的位置。他說:「布魯斯的前臂和身體的比例是我所見的人中最大的,他不但前臂異常達,而且還擁有一雙鐵拳和十隻鋼指,真是太可怕了。」
奧林匹亞健美先生多里安·耶茨這樣評價李小龍:「他渾身每塊肌肉是如此結實,擊出的力量是如此可怕,他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人。」李小龍的拳頭是令人生畏的,他曾將一個由鋼絲條編製的頭盔一拳擊個「坑」,而這個頭盔事實上已經經受住了好幾次砸擊!
1965年,李小龍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系列電視劇《青蜂俠》中扮演二號男主角加籐時,與「青蜂俠」的扮演者、好萊塢影視明星范·威廉姆斯(vani11iams)成了好朋友。兩人都擁有粗壯的前臂,但取得的方式不同,李是通過練功有目的的訓練獲得,而後者則通過多年「騎野牛」的競技表演和越野摩托而練就。這位身高1.86米(6英尺1英吋)、體重95公斤(21o磅)的大漢是當時惟一能和李小龍「掰手腕」較量的人,現在想起這些事來他還不好意思地說:「他(李)真是不可思議,我們之間不是一個級別的較量,我過他有4o磅,但是他的前臂是我所見同等體重的人中最粗壯的。」
李小龍在「掰手腕」比賽中總是獲勝。據赫伯·傑克森回憶說,李曾開玩笑說,準備當「此項目的世界冠軍」。李的另一位好朋友木村武之說,你如果抓住李的前臂,感覺就像抓住了「一根結實的棒球棒」。李小龍每天堅持練習前臂,他認為前臂的密度很大,所以必須每天給予它們一定量的刺激,才能夠強壯。
范·威廉姆斯回憶說:「布魯斯那時總是開車帶上琳達和布蘭頓(李國豪)
到我家來度週末,即使來我這裡他也不忘練習,總是隨身帶著練習的用的小玩意。他從不沾煙酒,是名真正潔身自好很不錯的人。當我在他死前約一個月看到他們時,他看上去真是棒極了,他的身體就像岩石一樣堅硬。」他說:「布魯斯很尊重我,只要我們在一起,氣氛就會馬上活躍起來,他還經常開玩笑,有一次他將一張粘貼物粘在我車子後窗上,上面寫著『《青蜂俠》保護此車』」。
當電視連續劇《青蜂俠》播出後,李小龍名聲大震,他訓練更加刻苦,並修改了計劃的部分內容,增加了器械重量,減少了次數,並在每項練習中相應增加兩組練習。
在李小龍身體各部分肌肉中,腹肌最結實,線條最清晰。
《黑帶》雜誌社經理三戶上原(metouyehara)回憶說,李小龍特別注意腹肌力量訓練,他說如果沒有強有力的腹肌,那麼干一切事情都「沒門兒」。琳達說,李練習腹肌簡直到了「入魔」的程度——仰臥起坐、羅馬練習椅、懸垂舉腿、倒掛起身……查克·羅禮士說,有一次到李家時,看見他把獨子李國豪放在腿上練習舉腿,同時雙手持啞鈴擴胸。
赫伯·傑克森說,李還告訴過他正確的倒掛起身方法不僅要向上「捲縮」,而且在到達上邊時身體扭轉,使深層腹肌和腹斜肌得到深度刺激。另外,李小龍還自己創造了一種難度很大的腹肌練習法,他稱其為「升旗」。當他躺在長凳上時,雙手握住頭上的固定物,肩部支撐凳面,腰腹和下肢筆直懸空,即使這樣,他還能做舉腿練習。
影片《龍爭虎鬥》的演員楊斯回憶說,在影片拍攝期間,他曾目睹了布魯斯的這一「升旗」絕活,真是驚呆了。他說李居然能把身體和下肢筆直懸在半空而且還能舉腿,真是不可思議!他說一個世界內不會再出現第二個這樣的能人了。
有氧訓練計劃
李小龍的人天賦是顯而易見的,他的體格可使任何健美運動員為之羨慕,他的所有計劃都是以改進肌肉線條為目的。李小龍認為,通過長期訓練身體最大肌肉群結合有氧練習的方法,可達到最大限度消耗脂肪的目的。
李小龍是有氧練習的積極倡導者,在健美界還未認識到有氧練習益處之前,他就熟知並積極採用,有時還在力量練習後進行有氧練習,他當時運用較多的計劃是15~45分鐘內跑3~1o公里。
鮑勃·沃爾回憶說:「布魯斯的8公里跑得還不錯,有時他會給自己出難題,有時會後退跑;有時會在大風天時跑;有時跑一公里,走一段,再跑一公里。」鮑勃說:「每次和我和他跑步都是一種受罪,布魯斯是名全能運動員,和他一起練習容易,他在任何練習中都好強。」
另一名曾和李小龍一起進行過有氧訓練的是卡裡姆·阿布杜爾·賈巴爾,這位美國nba前級明星回憶說:「當我們在197o年夏天一起訓練時,我們經常在李小龍家附近的洛杉磯貝爾空港羅絲蒙德大街頭跑步,有時我也跑山路,然後進行健美練習,有時他也採用騎45分鐘固定自行車,直到渾身大汗為止。」
赫伯·傑克森回憶說,布魯斯在騎固定自行車時會繫上一根韋德腰帶(類似於一種桑拿帶),他說:「那是氯汀橡膠製作的黑色腰帶,他在練習前把它繫在腰上,練習後不久開始加壓,只看到汗水像溪流一般淌下來,李感覺到這種腰帶對減少腰腹部脂肪很有效,不管他這種方法是否真的有效,他身上的確一點脂肪也沒有。另一項布魯斯喜歡的練習是跳繩。」
丹·伊魯山度也說:「布魯斯非常喜歡閱讀健美雜誌,除收集健美練習計劃外,還不斷地尋找適合他的運動營養補給品,如果現一種新的品種,他就會馬上買來,嘗試是否有效,如果不適合他的話,他就立刻選用另外的品種,他永遠都在進行實驗。」
一名本能訓練者
李小龍所有的訓練方法都是通過自己實踐得出的。他曾經說過:「反思自己的經歷,吸取精華,棄掉糟粕,這就是我獨特的訓練方法。」
他在6o年代末初步形成自己的訓練體系,為日後的深厚功底打下了基礎。所以在7o年代初期他已在為一名「本能訓練者」。正如喬·韋德說的:「一個人在一個訓練階段或訓練日,本能地感覺到自己該練什麼,自己的身體需要什麼,身心達到一種入境的程度,這就是走向完美的開始。」
李小龍在7o年代初的訓練完全是一種「本能」的訓練。鮑勃·沃爾在李小龍死後數次去過李在香港的家,他說:「李的每個房間都有幾種健身器械,他一有空就練幾下,他的車庫,對了,他從來就沒有在車庫裡停過車,因為裡面全都是健身器材,到處都是槓鈴和啞鈴,他時刻都在練習。」
沃爾說,那個時候李採用的是「兩練兩休」方法,但有時計劃也有所改變。一般情況下每項練習3~6組,每組15次左右,這個時期他的環索練習較多,每次練習都包括各種角度的環索練習,他一直在探索著不同的方法。
曾拜李小龍學過武藝的黃錦銘(teang,泰德·黃)回憶說,李經常進行不同角度的腹肌和上肢力量練習。他的臥推練習很像韋德「輕重訓練原則」的應用——用72公斤重量進行3組,每組1o次臥推,再用45公斤重量進行2o~3o次臥推,然後調高或調低臥推凳進行不同角度的練習。
黃錦銘還補充說,李還有一種獨特的「短距力法」,如在臥推時手臂只彎曲8厘米,然後再爆用力推直,有時還做一些等長收縮練習。
遺憾的是,雖然李小龍的本能訓練計劃和經驗的確具有寶貴的價值,但是現存的記錄卻少得可憐,大多數資料和記錄都只限於他逝世前幾年。
琳達·李說,布魯斯的體格在1971年下半年已達到最佳狀態,她說李小龍從1972年以後因片約太多和其他事情,訓練時間相對少了。她想了一下又說,那期間是一部片子緊接一部片子,回到香港後更是如此,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健美鍛煉。
儘管人們在評價體質時總是習慣以肌肉的達度為標準,但是沒人能夠否認李小龍那精幹達的身軀和出神入化的武功,他不愧為一代「武功傳奇」,儘管他英年早逝,但是他神化般的故事將永存人間。
古羅馬哲學家西涅卡說過:「生命,如果你知道如何去度過她有價值的時光,那將是永恆的。」李小龍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遺產的敬業精神,他充滿艱辛拚搏的一生是短暫的,然而卻是充實的,他留給後人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