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武俠修真 > 鷹翼傳說

龍騰世紀 冷兵器大全 文 / 鷹翼傳說

    冷兵器一般指不利用火藥、炸藥等熱能打擊系統、熱動力機械系統和現代技術殺傷手段,在戰鬥中直接殺傷敵人,保護自己的武器裝備,廣義的冷兵器則指冷兵器時代所有的作戰裝備,冷兵器按材質可分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銅、鋼鐵等種;按用途可分為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進攻性兵器中又可分為格鬥、遠射和衛體三類;按作戰使用可分為步戰兵器、車戰兵器、騎戰兵器、水戰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結構形制可分為短兵器、長兵器、拋射兵器、系兵器、護體裝具、器械、兵車、戰船等。許多冷兵器是複合材料製成並兼有兩種以上的用途、性質的。因以其主要材料和用途、性質劃分類別。冷兵器出現於人類社會展的早期,由耕作、狩獵等勞動工具演變而成,隨著戰爭及生產水平的展,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由單一到多樣,由龐雜到統一的展完善過程。世界各國、各地r冷兵器的展過程各有特點,但基本可歸結為石木兵器時代、銅兵器時代、鐵兵器時代和冷兵器、火器並用時代。其中石木兵器時代延續的時間最長。銅兵器時代和鐵兵器時代是冷兵器的鼎盛時代,冷兵器與火器並用時代是冷兵器逐漸衰落的時代,但隨著科學技術的展,冷兵器更為精良,使用更為合理。冷兵器的性能,基本都是以近戰殺傷為主,在冷兵器時代,兵器只有量的提高,沒有質的突變。火器時代開始後,冷兵器已不是作戰的主要兵器,但由世它的特殊作用以及在各國、各地區的展迸程不同,冷兵器一直延用至今。

    古代鎧甲中護手配件。古代鏡甲開始沒有手套,後用度革、氈片等護住手背。精緻的金屬鎖子甲、鍛甲出現後,在護臂甲的下端躥出一塊葉片護住手背。歐洲是在13世紀初翻成了鎖子甲連指手套,後又製出五指分開的鎧甲手套。

    以紡織品製造的甲。主要使用於申國的明代、清代和古代波斯等地區。以棉、麻、織布等材料製成了由甲身、甲袖、甲裙組成,還有小臂,小腿護套等配件。甲表面或可染成彩色,釘有大顆的銅、鐵甲泡。綿甲用材比較輕軟,審衣寬大,戰鬥申較著鐵甲行動較為自如,沾濕後還可抵禦初級火器的射擊。2o世紀初,清王朝編練」新軍」,使用近代槍炮,綿甲與其它甲一同停止使用。

    亦作勾戟、鉤棘。古代兵器。《史記·秦始皇本紀》:」非淡於勾戳長鑲也。」裴驅集解引如淳日:」長刃矛也。」義日:」鉤

    似矛。刃下有鐵,橫方上鉤曲也。」謝靈運《撰徵賦》:」鉤棘末耀,隕前禽於金塘。」

    因餓體用銅製,而以秩為刃,故習稱鐵刃銅餓。迄今為止共出土三件。出土的鐵刃銅餓形狀大體相同,餓身一面扁平,一面微凸。直內,內上有一圓孔。茬餓劈與內之間有闌。兩件銅餓的鐵刃都已殘損。一件殘長米,闌寬8,5厘米;另一件殘長8·4厘米,闌寬5厘米。據有關單位對鐵刃銅絨的鐵刃部分進行的x射線透視,知鐵刃殘存部分包入青銅器身內約1厘米。又通過化學分析和金相學考察,鐵刃系隕鐵鍛制而成。鐵刃銅餓時代屬商代晚期或西周初期。

    :六響槍兵器譜投射兵器

    提高矛的投擲距離、打擊力量和準確性的拋射裝置。投矛器是一塊扁平的骨頭或木頭製成的小板

    (長3o一15o厘米),板上裝有矛桿托架和握把,握把上有指槽。投矛器出現在太古時期,在考古掘時曾在上舊石器時代地層現了投矛器

    (公元前1一1·2萬年)。澳洲土著民族下巴西的印第安人和其他一些民族都曾使用過投矛器。

    射彈丸的弓。彈弓早於射箭的弓弩出現,原為打獵工具,後也用於作戰格鬥。明清兩代軍中,也有身懷彈弓做為暗器的。彈弓彈力較小,弓脂多用竹製,外裹牛筋,內襯牛角,強弓內襯鋼片,以增加彈力。弓弦絲製,也有用牛筋劈絲,混合人、雜絲編成。強弓需四個力才能晚開。普通弓為兩個半力。強弓射出彈丸,著人即斃命。弓長約十八拳,如拳寬2寸,則弓長3.6尺。一般彈丸用粘土和膠團製成,曬至極乾,即可使用,也有鋼鐵彈丸。

    投擲兵器。它原是原始人的行獵工具。古代埃及人和其它一些國家中也把它作為兵器。它是有一定長度、角度和形狀

    (十字形,折角形等)的薄片或曲棒,拋出後飛旋轉,利用空氣動力原理呈曲線擊向敵人,如擊不中目標可借助自身的迴旋力飛回來。

    射箭用的器械。起源於原始社會,初將樹枝弩曲用繩索繃緊即成,以後在製作技術上不斷展,選材、配料、製作程序和規格逐步充實,精良。但弓的基本動力原理和形制沒有改變,即由弓背,弓弦兩部分組成,射箭時拉引弓弦使弓背弩曲度加大,利用弓背曲伸的彈力將箭彈射出去。使用方法有雙臂拉引,也有腳手並用拉引的

    (如古代印度弓)。弓是古人戰爭中遠距離打擊約有利武器,自人類出現戰爭到近代槍炮大量使用為止,弓的作用是任何武器無法替代的。

    古代射箭用的器械。起源於原始社會,初將樹枝弩曲用繩索繃緊即成,以後各代在製作技術上都有展,選材、配料、製作程序都有嚴格的規定。原始的制弓材料為單一材料,由竹木製成,後展為複合材料,一般由獸角、筋、竹木材、絲、漆、膠等復合而成。弓的種類繁多,如春秋戰國時分王弓、弧弓、夾弓、庚弓、唐弓和大弓六種。王弓,弧弓用於守城和車戰;夾弓、廢弓用於打獵和飛射飛鳥。漢代分虎賈弓、雕弓、角端弓、路弓、疆弓。唐代分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種,長弓步兵用,角弓騎兵用,稍弓、格弓皇朝禁衛軍用。

    中世紀英國弓箭。英國13世紀大力展弓箭部隊,並對弓具進行改迸,逐漸用長弓取代十字弓。長弓用榆木、棒木和羅勒木製成,後來主要用紫杉木製造。最好的紫杉木並不產於英國,而是從意大利和西班牙進口的。長弓的長度為6英尺,箭長3英尺。弓身的中間用手握住的地方為1·5英吋寬,往兩端方向逐漸變細。弓的兩端用角料鑲包。弓架的前部為圓形,後面是平的。長弓射程是十字弓的兩倍

    (最遠達4oo碼,有效射程接近25o碼),而且射箭率要高得多

    (每分鐘可1o至12箭)。在技術熟練的英國士兵手中,長弓的命中率大大高於十字弓。它更輕便、更容易掌握,適用於散兵射擊或齊射。就當時來說,它是戰場上最有效和用途最廣的單兵武器。長弓的不足之處是弓過硬,技術要求高,必須經過長期訓練的弓手才能掌握它。

    古埃及的弓在世界古代史上是較為精良的。新王國時期埃及人的弓一般是用圓木條製成。長度5一5·5英尺,中間粗兩端逐漸細尖。也有複合材料製成的弓,在木弓上嵌以羚羊角片,外覆一條牛筋,用棕憫樹皮將各種復合件緊纏在木弓上。復合弓力量大,射程遠,但不易拉開。箭桿長度22一34英吋不等。箭桿材料有木棍、蘆葦等,金屬箭頭,通常有三支羽毛做尾翼。

    亞述人的弓弦長度一般短於埃及弓,最長約4英尺。弓用木料製成,亞述人的弓分角形弓和曲形弓。角形弓整個弓男一樣粗細,曲形弓則從中問到兩端由棍變細,角形弓較小。使用也少。二種弓的兩端均有芍紐

    (後被雕成鴨),節紐附近刻有溝槽,用以掛弓弦。弓的攜帶方法可直攘背茬背上或放入弓鞘內亞述人的箭桿直細,大約用蘆葦或輕質木材製成。箭頭用青銅或鐵製造。箭頭菱形,扁平。箭頭中夾帶一條隆起的線以增加強度,下端有洞,嵌人箭桿。箭尾有兩道羽翅,末端有溝槽以便於搭在弓弦上。

    在現已掘出的考古材料中,現過印度河文明時期

    (約公元前23oo一前175o年)的青銅箭頭。礙箭是古代印度各兵種普遍使用的武器。典型的印度弓箭在《中阿含經》的《箭喻經》中有詳細記載:弓的材料為朽、桑、概。角,扎弓的材料為牛筋、樟鹿筋·絲、弓弦為筋、絲、絲寧、麻;箭纏為牛筋、樟鹿筋·絲;箭羽為飄鴻毛、雕弩毛、鶴毛;

    中國古代拋百器械。在中國最早拋射石彈的器械稱為」石包」,晉代以後出現「石包」字。春秋時軍隊已裝備石包,漢代以後大量使用。形制逐漸完善,多樣。唐代李簽著《太白陰經》載,石包

    體是木料製成,接合部採用鐵件。石包應用槓桿原理,以人力拉拽射。形狀類似北方農村井邊打水的吊桿---------桔棒。石包

    中心有條石包柱,埋在地上,或架在架上,有的裝在車上。柱頂端橫放一條富於彈性的石包梢,利用它的彈力射石彈。石包

    梢長約工5一2·8丈,輕型戰石包為單根石包梢,重一些的則為合股

    石包梢。根據射石彈的重量有兩梢,三梢、五梢、七梢,最多達到十三梢。石包

    梢選用優質木料經過特殊加工而成,使它既堅固,又有彈性。石包梢越多,射出的石彈越重量,射距離越遠。石包

    梢的一端要放彈案,另一端拴著石包索。每條石包索由1一2人拉拽。普通單梢用4o人拽,大型的則需上百人拽,最重要的十三梢

    石包

    要用2oo多人才能拽得動。在施放時,將石彈放入皮案內,用很多人各自握繩一條,聽號令一齊用力猛拉,利用槓桿的原理和離心力作用,把石彈拋至敵方。根據實際作戰需要,戰

    石包

    有不同的種類。初期的拋車變換射向困難,後來明一種可以左右旋轉的」旋風拋車」。南北朝時,將拋車裝在車上隨軍刀·虧動,稱」拍車」。梁元帝時,有人將其裝在戰船,稱」拍船」。唐代的拋車比過去的大,稱」將軍

    石包」或」擂石車」。《武經總要》記載了宋代十六種不同種類的石包,如雜石包、虎蹲石包、旋風五石包、車

    石包、柱腹石包、臥車石包、旋風車石包、合石包等。還有一種適於近戰的手石包。石包

    的威力很大,一般可射5o步一3oo步,(宋代每步6尺,合今1·4米)。每顆石彈重約數十斤,大者可達百斤以上。據《宋史·兵志》載,按照國家標準:上等單梢

    石包

    射程應在27o步以上,中等的為26o步,下等的為25o步。最早的炮彈是石製的。後來出現了特殊炮彈,如燃燒彈,化學彈等。後來也有用

    石包射毒燃球、燃幕彈、毒藥等化學戰劑的。有些小型戰石包

    使用泥彈,不僅便於製造,而且射出後立即」炸」得粉碎,不易被敵方拾起反射回來。石包

    在古代長期作為城市攻防戰的重型主要武器,火炮出現後逐漸被淘汰。

    中國最早見於實戰的拋石車。《三國誌·魏書》記載,公元2oo年曹操與袁紹官渡之戰,曹軍制石車,攻擊衰紹軍壁樓。因石時聲如霹靂,故名霹靂車。

    由扭絞的纖維繩的彈力帶動的投擲器,也稱弩炮包。此種投擲器於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31一4o4年)期間第一次出現於錫臘庫扎,在古希臘和羅馬的戰爭中圍攻要塞時使用過。輕便型彈射器也用於野戰,並安裝在艦船上進行海戰。彈射器的構造是:在堅固的木架上固定一束扭絞的繩索

    (皮帶、鬃繩)等。投擲槓桿的下端**繩內,上端有裝彈碗。裝彈時,把繩絞緊,槓桿被絞車幾乎拉成水平位置。投射時,槓桿有力地磕打在橫框的橫樑上,把所裝彈丸沿弩曲彈道拋出。彈射器可投擲石頭、石彈、金屬彈、圓木、箭、裝有燃燒著油脂的瓶罐、動物屍體等,在中世紀還投擲過球型彈、燃燒彈和爆炸彈。彈射器可將15o一-48o公斤重的石頭投擲25o一4oo米,可將箭相3o公斤重的石頭投擲85o米遠。據波利比阿的《歷史》記載,阿基米德設計的巨型投石器,曾把許多羅馬海軍的艦船打壞,打沉。花歐洲,到!4一t5世紀,彈射器曾相火炮同時使用。羅斯,有一種類似彈射器的裝置,叫投射機。

    依靠物體張力

    (如弓·木板弩曲時產它的力)拋射彈丸的大型投擲器。典型的靠鈕力射的拋石機由地上的堅固沉重的長方形框架,--根直立的彈射桿,頂上裝有橫樑的兩根結實的柱子構成。彈射桿的下端插在一根攤絞得很緊的水平繩索裡,繩索綁在長方形框架的兩端,正好位於支撐架下面的位置。平時繩索使彈射桿緊緊頂牢支撐架上的橫樑。彈射桿的頂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狀,有時在彈射桿的頂端裝一度彈袋。彈射時,先用絞盤將彈射桿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彈袋裡放進岩石或其他種類的彈體。當用扳機裝置鬆開絞盤繩索時,彈射桿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復到垂直位置,並與橫樑撞擊,產生的慣性力便將彈體以弧形軌道彈向目標。據考證,亞述軍事帝國時期,已開始用機械投擲石塊,據說可把大約1o公斤的石塊投射5oo一7oo米。後來猶太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也6續開始使用。

    利用重錘重力射的投射機器。出現於中世紀初期,使用至15世紀,主要用於圍攻和防守要塞。拋石機的槓桿力臂不等,可以圍繞固定在機架兩支柱間的軸上下自由轉動。筏槓桿的短臂上固定有一個重物--------重錘。裝填拋石機的時候,用絞車把槓桿長臂拉向機架底部,並向石袋裝彈。拋射時,急劇將槓桿長臂放開,裝彈的石袋快升起,重錘完全落下時,石彈從石袋中沿約45度角飛出。拋石機可將3o公斤左右的石彈拋14o一21o米遠,可將1oo公斤左右的石彈拋4o一7o米遠。

    古代印度史料中記載的一種對空投擲的器械。據《摩詞婆羅多》記載,列國時代國王薩爾瓦用」空中飛車」向敵城內投擲石塊,滿城降下石雨,(可能是投石器投射的石彈)。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