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武俠修真 > 王朝偽皇帝

龍騰世紀 第七十五章 「討好」朝鮮 文 / 王朝偽皇帝

    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我按照七王的建議讓馬樹華南撤回防,不再與金兵野外對攻,反過頭來經營鞏固薊鎮以北奪得的大片土地,這個戰略轉變使馬樹華的大軍與鄭紀的邊防部隊連成了一片,將長城外特別是薊鎮以北漢軍控制的地方向北推進了一百五十多里,如此一來皇太極要想從征北軍後頭截斷馬樹華與後方的聯繫已經不可能,如果他冒險出重兵與在薊鎮北站穩腳跟並且後面還有鄭紀十萬邊防軍鎮作依托的馬樹華進行正面對攻,必然損失太大,以金國很少的人口來進行這種「死人製造機」似的作戰顯然不合算,所以皇太極在確信馬樹華不再向北推進的情況下,很明智的脫離了大部隊接觸,而是代之以小股騎兵進行不厭其煩的騷擾,這樣漢金雙方就進入了一種不戰不和的微妙境地。

    對於皇太極那份措辭嚴厲的國書,我給他回了一份措辭更加嚴厲的聖諭(國書是國對國的,而聖諭則是君對臣的,這個區別就是要在名分上壓皇太極一頭),我在聖諭裡說,女真各部本是大漢努爾干都司治下夷民,建州頑逆努爾哈次也本是大漢在冊的低等官吏。大漢賞賜女真各部於白山黑水間生息,這本是天恩浩蕩,不想努爾哈次假借天威行奸計滅亡海西女真等部,奪人土地,掠人妻女,自封汗王與朝廷作對,並興賊兵騷擾九邊百姓,實在是大逆不道,努爾哈次暴亡,已受天譴,皇太極不思悔改,依然稱王對抗天朝,大漢興兵討逆,本就是要讓皇太極幡然悔悟,使女真夷民不受滅頂之災,如果他依然不改,征北天兵兵鋒北指,不日便可踏平賊穴,讓皇太極死無全屍。

    聖諭傳向金國的同時,朝廷也弄了幾份給了東蒙古兀良哈等部王公和朝鮮國王。這幾份聖諭才是起關鍵作用的。本來我一直對東蒙古各部與朝鮮在大漢與金國交兵時的傾向很是擔心,但經過這些日子的觀察,東蒙古各部除了已經歸順金國並被編為蒙古八旗的幾個部落外,大部分蒙古王公都採取了觀望的態度,而朝鮮更是連點動靜都沒有,彷彿壓根沒這個國家似的。

    這正是我所期望的,原來皇太極在向大漢出提前供奉歲幣那件事的時候,也向東蒙古和朝鮮說了這件事,其目的就是告訴東蒙古各部和朝鮮,漢朝都對他皇太極服服帖帖,你們這些小國家、小部落就老老實實歸順大金吧,也免得大金的鐵騎打過去讓你們沒有活路。我現在也以同樣的方式向東蒙古和朝鮮聖諭,這就是與皇太極針鋒相對的爭奪搖擺不定的中間力量,使他們不至於在我與皇太極爭鬥時倒向皇太極一邊。

    「皇上大喜啊!」當我與七王爺正在御書房商討對金國下一步行動時,兵部左侍郎史景隆滿面喜色的拿著份幾奏章跑了進來,「皇上,東蒙古有動靜了。」

    「噢,怎麼說?」我頓時來了精神,東蒙古終於做出反應了,看史景隆的表情,東蒙古的行為一定是對大漢有利的。

    史景隆把那幾個奏章都堆在了我面前的書案上,興沖沖的說道:「東蒙古兀良哈順寧王、賢義王、安樂王三部聯合向朝廷上表,說金虜多年欺壓東蒙古各部,東蒙古各部雖一心拱衛朝廷,與金虜勢不兩立,但怎奈力量懸殊,始終未能逐滅女真人,並且還有多位王公含恨而逝,實乃蒙古各部共同大恨。近聞大漢天朝出兵平賊,皇太極大敗,東蒙各部人心振奮,知道大漢聖主治國,天朝大興已在眼前,故一鼓作氣驅逐金虜使臣,興鐵騎東進襄助大漢天兵。此時東蒙古兀良哈各部幾個王爺已經派使臣來我大漢,乞望皇上體察他們一片效忠之心。」

    東蒙古兀良哈的王爺們終於轉過頭來投靠大漢了,就是在一年前他們還假惺惺的派使臣來要求同意他們向金國稱臣,現在居然把金國稱為金虜了。難道真的是他們知天命、畏天道嗎?這純粹是異想天開,要不是馬樹華在關外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我就是敲鑼打鼓的去求他們,這些東蒙古的騎牆派也不會理我的,看來還是打勝仗管用啊,什麼道義不道義純粹是……肚子裡排出的氣。

    「皇上,東蒙古此次來歸看的就是馬樹華打掉了皇太極的威風,這事當好好嘉獎馬樹華才是。」七王興奮但又有點失落的建議道。

    我寬慰的笑了笑:「馬樹華有功勞不假,朕自然也少不了他的賞賜。不過要沒有王爺的舉薦,他也得不了這個大功。要賞也得先賞王爺,等他們回來一起賞吧。」

    七王很有點不好意思,躬了躬身道:「臣不敢居功,臣剛才失禮了。」

    我沒再與七王說閒話,向史景隆吩咐道:「東蒙古兀良哈來歸,這是大事,必然會影響東蒙古其餘各部,你兵部要和他們接頭商討調軍的事,其他的事讓理藩院與他們交涉,有什麼進展,報與朕。」

    「是,皇上。臣這就下去辦便是。理藩院敏誠做慣這事了,交給他沒問題。」史景隆說完便要出去。

    「史大人先回來。」七王爺叫住了史景隆,轉頭對我說道,「皇上,去年兀良哈部派使臣來時讓大漢朝廷很是失顏面,這次若是太過善待他們只怕不妥。不可讓他們以為自己太重要,不然以後不好駕御。」

    「嗯,說的也是。」我點頭道,「傳旨敏誠,接待蒙古使臣應當有禮有節,他們是作慣了這事的,裡面的分寸如何掌握不用朕交代吧?以後朝鮮來歸,就以蒙古例。」

    真是說曹操曹操到,我話音剛落,理藩院大臣敏誠就疾步走進御書房來了:「皇上,朝鮮來消息了。」

    我頓時樂了:「今天是什麼黃道吉日,怎麼這些外藩都選今天遣使投誠?」

    「皇上,朝鮮並非遣使投誠。」敏誠一臉緊急軍情的表情說道,現在是戰時,就連敏誠這種管「外交」的官也是一副「打仗」的表情,「據我遣朝使來報,東海倭國聞大漢出兵討伐金虜,乘機譴派三萬餘倭兵與浪人在朝鮮南部泗川道登岸,此時正向晉州突進。朝鮮國不敵倭寇,節節敗退。朝鮮國王李世仲向金國皇太極派使求援,說『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大金,而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大金』。現在皇太極忙於應付我征北天軍,只對朝鮮虛以委蛇。皇上,再這樣下去,朝鮮只怕不保。」

    「朝鮮國為何不向我大漢求援?」我酸溜溜的問道,這個朝鮮一向就是中國的附庸,現在倭寇犯邊,他們不向大漢求援,卻去求那個皇太極,它們把大漢放哪裡了?又把我放哪裡了?

    「皇上,這事也不能怪李世仲,大漢這些年退守長城,朝鮮整個北疆為金虜所掌控,金虜連年相逼,朝鮮表面上雖依然向大漢稱臣,可實際上已經是金虜附庸。現在他們有難,再加上漢金交兵,朝鮮雖然危急,但卻只敢向金虜求援,實在是因為對我大漢不放心啊。不過朝鮮雖是無禮,但倭寇卻更凶殘,前些年倭寇在我江南沿海為寇,很是難對付,不論怎樣,絕不可讓倭人控制了朝鮮,不然他們登岸之策成功,以後必然會成另一個金虜之禍。」七王爺從旁邊解釋道。

    這話說的有道理,小小朝鮮日子確實難過,周圍全是強國,誰來了都能統治他們,大漢勢力收縮,他們不向金國稱臣怎麼辦?我也不能太過計較了,要怪只能怪大漢的先帝們把江山弄沉淪了。

    「朝鮮之禍絕不能不管,小日本絕不是什麼好東西!」我揮拳說道,一想起日本人我心裡就忍不住生氣,這是所有中國青年人共同想法(那些不把自己當成中國人的除外),即使我來到異時空依然改變不了這個心理。

    「小……小日本?」七王爺他們不解的問道。

    噢,是倭寇。我沒去解釋什麼,接著說道:「倭寇凶殘是天下皆知的,他們要占朝鮮,只怕眼睛盯的是大漢的花花江山,要學那蒙元的倒行逆施。因此朝鮮咱們幫定了。」

    「皇上聖明,不過朝鮮並未向大漢求援,咱們出兵總得有個說法吧,不然貿然出兵朝鮮引起朝鮮國誤會,以為咱們是乘機滅亡其國,大漢便會與金朝倭三國同時結仇,實在是得不償失。」七王爺考慮深遠的說道。

    七王爺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沒被邀請便出兵這是名不正言不順,即使勝了也收不了朝鮮的心。這時我突然想起軍器局主管焦言秀以前跟我說的一句話,他說倭寇在海上缺少大型火器,敢於犯邊,所持的乃是精短火器。好,就這麼辦。

    「朝鮮既然未請我大漢出兵,那咱們就派水軍從朝鮮南邊海上阻擊倭寇運兵船,以火炮將其退路阻斷,然後向西北收口,使倭寇沒有退身之路,到時朝鮮國也應當明白大漢是在幫他們,必然誠心邀我漢軍登岸,然後我軍在朝鮮南北兩頭水6並進,即可消滅倭寇,並使朝鮮重新誠心歸附大漢。」

    七王爺和史景隆交換了個眼色,都點了點頭表示同意:「皇上聖明,就當如此。」

    呵呵,沒想到我和他們接觸久了,居然也有些軍事常識了。

    「那依你們之見,在海上阻擊倭寇,當派誰統兵為好?」我問了個實質性的細節問題。

    七王爺考慮了半天,向我推舉了一個人來。

    註:1592年日本豐臣秀吉率軍進攻朝鮮時,明廷救援朝鮮時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這裡因為故事需要作了改動並變成朝鮮國王的話,另外這裡說的朝鮮國王也並非歷史上的那一個,時間也不要對號入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