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崇禎王朝

龍騰世紀 第一百六十四章 首輔之爭 文 / 崇禎王朝

    崇禎六年一月初,鑒於山西兵力空虛以及陝西「流寇」有像其境內流動,與山西境內的「流寇」匯合的跡象,於是朝廷命令三千營派兵馬五千,即刻馳援山西,至於說四川、河南等省,朝廷兵力緊張,你們還是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吧

    對於這樣的安排,無論是朝中大臣還是四川、河南等省,都不能說什麼,因為山西本身因為旱災嚴重,就有相當規模的「流寇」在作亂;再加上察哈爾林丹汗的擾邊行動,致使山西的大部分兵力都被山西總督與宣大總督調集在朝廷與察哈爾部接壤地區與林丹汗的兵馬交戰、對峙當中。

    而山西巡撫耿如杞手中的兵馬少的可憐,這點兵馬別說消滅山西本省的「流寇」了,連限制本地「流寇」作亂都有些困難,更不要說陝西的「流寇」又要過山西來討生活的當下了,要是朝廷再不派援兵的話,山西就要亂成一鍋粥了。

    而朝廷派遣三千營五千士卒開赴山西剿殺這些「流寇」與農民軍,從這點上可以看出,朝廷是多麼的重視山西的局勢以及對「流寇」、農民軍的擔憂。因為在林丹汗扣邊、宣大危急的時候,朝廷都沒有派遣三千營增援宣大一線。

    要知道當初三千營是明成祖以三千蒙古騎兵為骨幹所組成的騎兵部隊,嘉靖二十九年將三千營改稱神樞營,到了崇禎時期,整訓京軍時又復立三千營,並抽調效忠明朝的各蒙古部落的精銳騎兵為骨幹所組成,當然了,三千營的實際人數不止三千人,經過孫承宗整編後,編有十營,其總兵力包括備兵共計五萬餘人。

    因為三千營全部由騎兵所組成,所以三千營就成了明朝的戰略機動部隊,是朝廷不可輕易動用的部隊之一。於是眾朝臣明白了,朝廷是不會追究洪承疇用殘酷的手段來血腥鎮壓陝甘民眾鬧事的,最起碼是不會深究的。

    當然了,陝甘、山西的事情離朝堂有些太遠了,雖然說洪承疇的手段過於嚴酷,但是只要西北的局勢平靜,不起波瀾,又有誰會認真的去計較洪承疇這個被當今天子所看重的封疆大吏那些叛逆是不是有些過於狠刻,有著功夫還不如在朝堂爭權奪利呢。

    而在當今的朝堂上,平靜的表面下可謂是暗流洶湧,究其原因,是因為內閣輔韓爌在新年的大朝會上,表示自己已經六十九歲了,精力已經大不如前,處理朝政時有些力不從心了,為了朝廷能夠正常的運轉,於是韓爌請求辭職,頤養天年。

    雖然崇禎皇帝以及朝廷中的眾位大大臣極力的挽留韓爌,但是韓爌去意堅決,於是朝廷只能同意勉強同意韓爌去職退休,並積極開展補選內閣輔的工作。

    雖然韓爌自己表示出自己要離職的意願,但是無論是崇禎皇帝還是朝廷中的大臣們是不會同意韓爌立即回家頤養天年的,畢竟朝廷更換的是輔大臣,如果韓爌現在去職的話,朝廷非得癱瘓不可,於是在新任輔沒有選出的情況下,繼續行使內閣輔的權利,新一任的輔被選出為止。

    雖然朝廷上表面上一直是異常的平靜,朝廷內閣、六部、都察院、翰林院等政府機構表面上雖然各司其職但是一股洶湧的暗流卻始終潛藏在朝堂的各個角落,而這些暗流圍繞的卻是一個中心,那就是新輔的選拔。

    要知道,內閣輔這個位置太誘人了,只要能榮登輔寶座,就可以毫無顧忌的一展心中抱負,利用自己數十年來所學、所知,在各部的協助、在內閣各位同仁的努力之下,重新振興大明王朝,好在青史上重墨濃彩的留下一筆,這不正是文官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嗎。

    所以無論是內閣的劉鴻訓、錢龍錫,王怍遠、錢謙益還是孫慎行、溫體仁、周延儒等等,明知道通向內閣輔寶座的路上充滿了荊棘,但是他們還是猶如飛蛾撲火般的一往無前的投入到內閣輔的爭奪戰當中。

    其實按照內閣的慣例,內閣輔的選拔不按資歷,而是按照入閣的先後順序,說白了就是誰先入內閣誰就是輔,而當今的內閣之中,除了韓爌早在天啟初年就進入內閣,其餘的比如劉鴻訓,他是在崇禎即位之後被他把入內閣。

    錢龍錫在天啟年間是南京吏部右侍郎,也是在崇禎即位之初進入內閣、更別提王怍遠了,至於說所謂的東林領袖錢謙益,他是萬曆三十八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天啟時典試浙江,轉右春坊中允,參與修《神家實錄》。之後受東林黨案牽連,削籍歸里。

    所以錢謙益雖然很有名氣,但是既沒有拿得出手的政績,也沒有在崇禎之前進入過內閣,所以錢謙益比別人並沒有什麼優勢,同樣是東林領袖孫慎行雖然和錢謙益一樣,但是在名聲與政績上卻比錢謙益強。

    而溫體仁和周延儒比內閣的其餘成員也沒有優勢,相反的,兩人因為在上次的會推當中與東林交惡,在士林的名聲不太好,雖然有既得利益的官員相助,但是他們之中繼任內閣輔的機會還是比較小的。

    雖然在內閣之中誰都沒有什麼太明顯的優勢,但是在六部大臣當中,有一個人無論是在聲望還是在資歷上,雖然不說是內閣輔的最佳人選,但卻是及其的合適人選,那個人就是現任的兵部尚書孫承宗。

    先孫承宗是天啟的老師,明天啟二年孫承宗升任為禮部右侍郎。後因明朝丟失廣寧,天啟帝以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奔赴遼東前線。而現今孫承宗又深受崇禎的信任。

    還有就是吏部尚書成基命與孫承宗是很要好的朋友,而且兩人在施政方針上也很有共同點,所以成基命雖然是是被認為是東林人,但是在內閣輔的人選上,成基命是比較傾向於孫承宗的。

    因為內閣裡面沒有最合適的人選,所以在理論上內閣成員都有當選內閣輔的可能,在加上政績和聲望頗高的孫承宗,注定了崇禎六年的內閣輔之選會非常的激烈與殘酷。

    對東林來說,把孫慎行或者是錢謙益推上內閣輔的寶座是上上之選,如果孫慎行或者是錢謙益能夠登上內閣輔的寶座,那東林的影響力就會進一步的擴大,東林一脈的官員也能會的更進一步掌握朝政,以實施東林的執政理念。

    對於劉鴻訓、錢龍錫,王怍遠來說,雖然他們可以算的上是親東林的官員,可是他們畢竟不是東林的核心成員,再說他們在執政理念上與東林還是稍有差異的,鴻訓、錢龍錫,王怍遠等人認為眼下朝廷應該消除不必要的爭議,大家在朝廷困難時期一起努力,復興明王朝。

    所以劉鴻訓、錢龍錫,王怍遠等人對東林還是頗有微詞,而他們自己身邊也聚集了一些相當一部分的大臣支持他們,這些人大部分是他們的好友、同鄉、同榜。這些人是非常希望他們自己的好友、同鄉、同榜能夠登上輔的寶座,那樣的話自己的仕途就會變得更加的坦蕩。

    這就造成一個結果,那就是假使劉鴻訓、錢龍錫,王怍遠沒有登上輔寶座的野心,那麼這些人也會想盡辦法來將其推上輔的寶座;更別說劉鴻訓、錢龍錫,王怍遠他們一干人也想登上輔的寶座了。

    至於溫體仁和周延儒,他們的身份就很尷尬了,因為和東林交惡,所以他們明白,只要東林中有一人登上輔寶座,他們的日子就不會好過,於是溫體仁和周延儒的要任務不是盯著輔的寶座,而是竭盡一切辦法不能讓孫慎行或者是錢謙益上位,之後,溫體仁和周延儒才能考慮輔的寶座終歸誰屬。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