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崇禎王朝

龍騰世紀 第七十一章 文 / 崇禎王朝

    大明崇禎三年三月,朝廷生明顯的變化,先是一些西洋人堂而皇之的出現在朝廷當中,並且還被賜予官職.雖然一些朝臣反對,不過由於朝廷歷來比較開放,所以對於這些事情,朝臣們也沒有較真。

    還有就是成基命與孫承宗要求按慣例,請辭內閣,專心擔任吏部於兵部尚書。崇禎皇帝雖然極力挽留,奈何成基命與孫承宗十分堅決,並說如果皇上不允就辭去一切官職。崇禎皇帝只能批准他們的請求。

    成基命與孫承宗辭去內閣職位之後,他們的名聲反倒增長不少。原來因為他們違反朝廷祖制,以吏部尚書和兵部尚書的身份入閣,於是在輿論上有些人抨擊他們。這回他們自動請辭,輿論上風向一變,開始讚揚起他們風高靚傑。

    成基命與孫承宗離開內閣,那內閣人手就有些不夠用了。於是內閣官員就上疏皇上,要求遞補閣員。朝廷大臣們聽說內閣官員要求遞補閣員以後,就開始紛紛活動起來,一時間朝廷中暗流湧動。

    崇禎皇帝也覺得有必要增補閣員,於是就下旨,朝廷準備在四月十五日增補內閣官員。崇禎皇帝對手下大臣們私底下的動作是明若觀火,畢竟廠衛的那些番子們不是吃乾飯的。但是崇禎皇帝沒有採取任何的措施。

    因為崇禎皇帝知道,朝廷之中的黨派之爭重萬歷時期開始興起,歷經萬曆、泰昌、天啟三朝。要想在一夕之間撲滅包括東林在內的這些黨派,根本完不成也辦不到。既然這樣的話,那就慢慢的來吧,崇禎相信,這些問題總有一天會解決的。

    再說,崇禎皇帝還有更加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財政問題。自遼東努爾哈赤叛亂以來,朝廷的財政狀況是每況愈下,連年入不敷出。解決財政困難的方法不外乎是開源與節流兩種方法.

    說道開源,崇禎皇帝把海禁開了,這項措施每年為朝廷帶來了大筆的收入,不過僅僅開放海禁帶來的那些銀子還是不足以緩解朝廷財政緊張的狀況;崇禎皇帝開始思量,要將酒類列入專賣目錄。

    在明朝,酒類是不屬於朝廷專賣的。在民間,民眾只要有能力,就可以開酒坊,到市街上販賣,所以明朝人都比較好酒。比如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就很好酒,時常喝的伶仃大醉。而他們喝醉了之後還很沒有酒品,時不時的還耍酒瘋。

    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崇禎皇帝開始把主意打到酒的身上了。不過崇禎皇帝也沒有決定立即實行酒類專賣,他打算在遞補完內閣官員以後,再行與內閣商議此事。

    再說節流,因為皇帝的用度在典例上都是有規定的,在財政寬裕的時候這些花費是無所謂的。可是在面臨巨大的財政赤字的情況下,崇禎皇帝是能省則省。後宮在崇禎皇帝的影響之下,也是一改浮華的舊貌,上至周皇后,下至普通的宮女,都不在施胭脂,都是一律的略施粉黛,盡量的追求貼近自然。

    不過這些節省下來的錢對巨大的朝廷財政赤字不抵於是杯水車薪,不過這對朝政是有積極的影響的。由於崇禎皇帝將皇宮節省出來的開支都撥付給了國庫,所以崇禎皇帝的如此作為,就給全體國民做出了一個表率作用,崇禎皇帝明君的形象是越來越深入人心。

    崇禎皇帝為了賺錢是什麼招都想過。崇禎想過做生意,不過崇禎對生意上的事情是一竅不通,再說了,崇禎名下有不少實力不俗的皇商,生意上的事情有他們出面就行了。

    崇禎皇帝想到一件事,那就是在明朝現在還不能生產玻璃。因為明朝是對外開放的,所以玻璃在這個時候已經傳入明朝,不過有一些原因,明朝不能生產玻璃,明朝的工匠也探索過,但是出於一些原因,明朝玻璃沒生產,倒是生產出了琉璃。

    於是在崇禎二年初,崇禎皇帝就在他的一座皇莊裡秘密的建起了一個玻璃作坊。到現在,已經生產出不少的玻璃製品。

    東西生產出來,但是要把這些東西賣出去。崇禎皇帝現在愁的是銷路。雖然崇禎皇帝手下有皇商,不過那些皇商是什麼貨色,崇禎皇帝心裡清楚。這些個皇商大部分都是草包,要是把事情讓他們辦,非辦砸了不可。

    於是崇禎皇帝只能通過錦衣衛的渠道,讓錦衣衛的番子化妝成商會的人,去請山西商會、安徽商會、浙江商會、福建商會和廣東商會的人請過來,讓他們代理自己的產品。

    為了掩護自己,崇禎皇帝打出華潤商行的旗號,這個所謂華潤商行的大掌櫃當然就是崇禎皇帝了。崇禎皇帝不僅要他們代理自己的產品,他還要成立銀行,當然眼下還只是叫做錢莊。

    崇禎皇帝知道如果要成立錢莊的話,必須要這些商會的通力合作。當然,為了換取這些商會的通力合作,崇禎皇帝也會允許這些商會參與錢莊的組建,不過崇禎皇帝會控股這些錢莊。

    這次崇禎皇帝召集這些錢莊來,只會和他們談玻璃買賣的事情,對於組建錢莊的事情,崇禎皇帝在確實瞭解和掌控這些商會以後,和他們慢慢的談的,畢竟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崇禎皇帝把見面的時間安排在五月,所以崇禎皇帝有足夠的時間來對付這些商會。

    就在崇禎皇帝愁於朝廷財政的時候,後金的皇太極也在極力努力擺平反對他的那些勢力。在皇太極安然的撤回瀋陽以後,後金不僅已經丟失了東沙河以西大片的領地,面對明軍凌厲的攻勢,索尼和濟爾哈朗已經把後金軍隊撤回到饒陽河以東地區。

    面對著這麼嚴重的局面,皇太極在瀋陽的大政殿舉行了大朝會。在朝會上,後金的眾多朝臣要求嚴厲的懲治蠱惑大汗繞道蒙古征明的大臣,矛頭直指範文程,當然,後金的那些滿族大臣可不滿足只懲罰範文程一個人,他們的目的是整個漢臣。

    不過在朝會上,皇太極並沒有同意這些滿族大臣的意見。皇太極明白,他需要這些所謂的漢臣為他出謀劃策,為他鞏固他的地位,所以皇太亟亟力的壓制這些反對意見。皇太極表示現在最需要的是打退袁崇煥所率領明軍的進攻。

    為了盡快的穩定局面,皇太極命令阿敏率領鑲藍旗軍為前鋒,兩白旗為主力,開赴前線,力圖將明軍打回大凌河去。皇太極安排完後,就命令阿敏率軍出征了。

    這個時候,阿敏剛剛率領他的鑲藍旗回到瀋陽,大軍未經過修養,又開赴遼西戰場。在朝堂上飽受攻擊的漢族大臣們一個個都是人精,他們知道,阿敏率領的軍隊勞師遠征,又未得充分的修養,前途堪憂。

    果不其然,阿敏順利的的度過饒陽河,一路上阿敏是高歌猛進,未遇到明軍的抵抗。阿敏漸漸的驕狂起來。當阿敏快要抵達東沙河的時候,突然遇到了以逸待勞的明軍祖大壽和何可綱等將領率領明軍的突然襲擊。

    面對明軍的優勢兵馬和明朝犀利的火器,阿敏損失慘重,要不是兩白旗的及時救援,阿敏的鑲藍旗損失會更大。

    阿敏敗走,但是因為後金八旗軍隊戰鬥力確實很強,明軍也是損失重大,無力追擊阿敏的敗軍,只得撤兵回到黑山要塞。

    阿敏吃了敗仗,而皇太極不可能在派援軍支援阿敏,所以當皇太極接到阿敏的敗報之後,就氣急敗壞的急召阿敏回到瀋陽。自此,明軍和後金軍隊開始在饒陽河和東沙河之間的廣大地域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