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崇禎王朝

龍騰世紀 第六十九章 文 / 崇禎王朝

    任命梁廷棟為遵化巡撫的事情就這麼的定下來了.不過,錢龍錫和孫承宗那裡又傳來消息,說是以方哲等為的幾十個蒙古部落紛紛要求內附,因為事關重大,沒有朝廷明確的旨意,錢龍錫和孫承宗不敢決斷,所以請求朝廷明示。不過在奏章的末尾,錢龍錫和孫承宗表示朝廷應該積極的應對蒙古要求內附的請求。

    內閣接到這份奏章後,韓獷等人就開始了緊急的磋商。因為錢龍錫和孫承宗在奏章裡表示同意接受蒙古內附的請求。隨意內閣當中,也比較傾向於接受蒙古內附的請求。對於朝廷如何對待歸附的蒙古部落,那就按照朝廷慣例就好了。

    大明王朝對待歸附蒙古部落的辦法,一是:有些蒙古部落在草原實在是混不下去,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這些蒙古部落領就帶領這所轄民眾,遷移到明朝的邊境地區,然後上表請求明朝政府接納自己。

    對於這種情況,明朝就在邊境地區劃出一塊土地,然後任命要求歸附的蒙古部落領官職,讓他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然後這些蒙古人就是大明王朝的子民;軍隊就是大明王朝的軍隊。而這些蒙古人也是十分忠於明王朝的。

    還有一種就是一些蒙古部落看到明王朝十分的強大,而自己又靠近明朝。為了保全自己的部落,那怎麼辦啊,乾脆就向明朝皇帝上表,要求歸附朝廷,年年給朝廷上供。但是,這些蒙古諸部名面上歸附明朝,但是暗地裡,一直不服明王朝的管理,是找機會要捅明王朝幾刀。其中的代表就是明初的兀良哈部。

    當然,內閣不可能讓這些要求內附的蒙古部落仿照兀良哈部的例子。內閣的計劃是讓這些要求內附的蒙古部落遷移的明朝的邊境地區,後朝廷提供錢糧讓他們安家落戶。而那些蒙古領,朝廷一律賜予官職,還是讓他們統領所轄部落。總的來說,就是給那些蒙古部落高度的自治權。

    內閣擬定完計劃以後,就送交到了崇禎皇帝那裡。崇禎皇帝看到錢龍錫和孫承宗的奏章,以及內閣的處理意見以後,開始覺得很好,但是崇禎仔細一想,又覺得有些不對勁啊。想想後,崇禎才恍然大悟。

    如果把要求內附的蒙古部落全遷移到明朝境內,先,這要花費朝廷多少的錢糧,如果實在朝廷財政充裕的情況下還可以,但是,現在朝廷沒有錢;再有,那麼多蒙古民眾前來歸附,朝廷有那麼多的土地來養活他們嗎?現在朝廷連中原的民眾都快養不活了。

    所以崇禎皇帝思量了一會兒,就吩咐王承恩,讓內閣大臣到德政殿見駕。等到內閣大臣到德政殿後,崇禎皇帝已經在德政殿裡了。

    群臣施禮後,崇禎皇帝就開始說正事。崇禎皇帝說道:難道非得讓這些蒙古民眾內遷嗎?

    內閣看到皇上對內閣草擬的意見有些不同意。內閣大臣思量了一會兒,韓獷說道:蒙古事務衙門曾經提出過一條意見,就是不內遷要求內附的蒙古,而是將內地的民眾遷移過去。然後任命那些蒙古部落領為武官,而民政事務官員由朝廷派遣。

    崇禎皇帝一聽,這是一個好辦法啊。以往內附都是內遷,朝廷還要花錢置地來安置那些蒙古民眾。這一回如果搞外遷,即增加了朝廷在草原的影響力,又能有效的控制內附的蒙古部落,何樂而不為。

    內閣看到皇上偏重於外遷,成基命就出列說道:啟稟萬歲,如果要外遷,朝廷是有些困難的。先,如果要外遷民眾的話,有多少民眾願意到塞外生活;其次,朝廷怎麼來保護這些外遷民眾的安全;再有,朝廷是不是有足夠的錢糧在塞外建造城池。

    對於成基命提出的疑問,崇禎皇帝也是很犯難。畢竟在明朝的時候,是沒有多少人願意到塞外生活的,畢竟在明朝民眾的心裡,塞外是不毛之地。

    還有,朝廷是不是有足夠的防衛力量來保證遷徙到塞外民眾的安全。本來朝廷的軍力就有些不夠用。如果在徵召軍隊的話,朝廷到底能撥出多少錢糧,是不是能夠組建一支有實力保衛塞外民眾的軍事力量。

    李標思量了一會說道:蒙古事務衙門的想法不失為好的辦法。如今因為天災,北方有很多的流民,朝廷為何部把這些流民遷移到塞外,讓他們在塞外安家,然後在這些流民當中挑選精壯,組成軍隊,保國安民,這樣朝廷即解決了部分流民的問題,又保障了朝廷在塞外的安全。

    眾人聽到李標的建議以後,都覺得是一個好辦法,不過還有一個問題,朝廷沒有錢。組織大規模的移民活動沒有錢糧是不行的。而恰巧朝廷財政困難,連官員的工資都快不出來了,那裡還有錢來組織大規模移民活動。

    王祚遠說道:既然不能大規模的移民,那就先遷移一部分民眾到塞外,在靠近遵化和遼西的熱河地區修建一座鎮城,兩座路城,陣穩腳跟後,然後逐城推進。

    眾人聽完後,覺得這個辦法好,步一步的來,怎麼幹還能打消那些蒙古部落對朝廷疑慮。於是在德政殿,崇禎皇帝於內閣共同決定,先期在熱河地區修築一座鎮城,修好之後,遷移三萬民眾過去。等到安頓好這三萬人後,在修築兩座路城,修好之後在遷移四到五萬人過去。

    不過這個鎮城修在哪裡,這是問題。最後眾人決定,將城池修建在塞外灤河的邊上。之所以修建在這裡,一是因為這裡是喀喇沁方哲部的地盤;二是這裡土地比較的肥沃,有力於耕種。所以才選擇這裡修築城池。

    既然皇上和內閣已經達成共識,所以內閣就在德政殿草擬聖旨,當崇禎皇帝看過之後,由司禮監加蓋皇帝的玉璽,然後由通政司快馬。往錢龍錫和孫承宗處。

    在洪山口大營,錢龍錫和孫承宗接到聖旨之後,相視一笑,心中的石頭總算落地了。有了聖旨之後,錢龍錫和孫承宗更有底氣了。錢龍錫想想後,就和孫承宗商量,乾脆在大營之中再次宴請那些蒙古領,然後在向他們宣佈朝廷的聖旨。

    孫承宗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於是孫承宗命人開始佈置大營,準備迎接那些蒙古領,而錢龍錫則是親自書寫請帖,邀請那些蒙古領前來赴宴。

    等到了晚上,明軍大營燈火通明處處是歡歌笑語。就在酒席之上,錢龍錫和孫承宗拿出聖旨,向那些要求內附的蒙古諸部宣讀朝廷的決定。

    那些蒙古領聽完聖旨之後,都是歡欣鼓舞,明朝不僅同意他們的內附請求,還賜予爵位與他們,怎麼能不滿心歡喜,在聖旨之中,崇禎將那些什麼親王啊,郡王,公爵、侯爵之大把大把灑向那些蒙古領,幾乎要把他們砸暈了。於是乎,根本就沒有人出來反對明朝在他們的地盤上修築城池,派遣官吏。

    在他們的心中,反正是要歸附明朝的,明朝要在自己的地盤築城,可以;派遣官吏,也行,反正那些明朝派遣的官員只管城中的事情,不妨礙自己的利益。錢龍錫和孫承宗看到這些蒙古領這麼的上道,他們心裡是更加的高興了。

    酒會一直持續到凌晨。這一場酒會,大家都喝醉了,所有的歸附明朝的蒙古領都是留宿在明朝大營當中。等到第二天,錢龍錫和孫承宗再次和那些蒙古領開會,因為朝廷要為他們準備金製的文牒和大印,所以他們還是要留在洪山口的。

    崇禎三年元月十五日。明軍洪山口大營旌旗招展。朝廷正式冊封蒙古諸部的聖旨、文牒和大印送交到了錢龍錫和孫承宗處。

    在明軍大營,錢龍錫和孫承宗十分正式的將這些東西交到蒙古貴族的手裡,其中方哲被冊封為喀喇沁親王、哈喇慎諸部領有的被封為郡王、有的被封為國公、公爵。總之,明蒙雙方都十分的滿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