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刻的紫禁城裡裡頭都快要鬧翻,皇太極繞道蒙古擄掠京畿造成了大明朝廷內部的激烈的鬥爭.一些在天啟年間投靠閹黨的而在崇禎朝受到排擠的官員終於抓到機會反擊了。雖然前些天被皇上壓下去了,但是因為京城戒嚴,京軍中的紀律部隊在城門口的嚴格盤查,毆打了一些想要外逃的官員,這些官員也不是省油的燈,自己竟然堂堂的大明官員,竟然被那些士兵毆打,這不是反了天嗎。
那些被毆打的官員開始憎恨起兵部尚書孫承宗,他們認為孫承宗太目中無人了,竟然鼓惑他建立的京軍找自己的麻煩,再說,自古刑不上大夫,他們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當著平民百姓的面來毆打自己。
這一定是孫承宗指使的,這個愁一定要報,於是這兩伙人開始聯合起來,一方面他們準備推翻這屆內閣,為自己撈區利益;另一方面因為崇禎元年的「大計」,他們可是要被逼到絕路了,新賬舊賬一起算。
本來,後金扣邊,威脅京師,朝廷上下應該同心協力的應付眼前的危局,有什麼事也應該暫時的放下。但是這些官員偏不,在他們的眼裡,只有自己的利益,什麼民族大義、國家利益跟他們都沒有關係。
內閣一方面要調兵遣將的應付後金的進攻,另外還要應付這些官員的挑戰,剛開始他們還能應付,但是後來那些官員的鬧的越來越大,內閣實在是壓不住了,彈劾內閣的折子每天都向雪花似的飛來。在巨大的壓力下,內閣頂不住了。
內閣只好找皇帝幫忙,崇禎剛開始也沒有怎麼在意這些折子,但是眼看局勢越來越混亂,內閣已經沒有辦法正常工作了,崇禎皇帝只好舉行大朝會,在御前辯論一番,崇禎也打算利用這個機會好好整頓一下這些京官。
就在高起潛回京的這天,崇禎在皇極殿前的廣場舉行了大朝會,在京城的四品以上的官員都出席了這次朝會。
不到京城,不知道官員多。在內城的大街上,一個雞蛋砸著十個人,其中有七個是官員,而且都是五品以上的官員,其餘三個不是皇親就是國戚。京城四品以上的官員,少說也有三、四百人。這麼多的人,皇極殿根本就裝不下,所以只能選擇在皇極殿前的廣場了。
而時間,也沒有選擇以往的時間。照慣例,早朝的時間在早晨五點左右,而官員一般在凌晨三點左右起床,然後整理儀容,到午門前的廣場集合。
如果崇禎這麼辦的話,大冬天的,眾多的官員在清晨的寒風中在午門前等一個多小時,然後入宮,又在皇極殿前的廣場上餓著肚子互相的噴口水。一些年輕氣壯的官員好說,可是那些五、六十歲的官員,天知道他們能不能挺得住,如果再有十幾個官員倒下,其他的官員當然無所謂了,反正崇禎看他們不怎麼順眼,要是內閣中的官員倒下就不好玩了,畢竟內閣的官員年歲已經大了。
崇禎皇帝將時間改在了中午,畢竟中午的氣溫能高些,讓那些官員少受些罪。對於崇禎皇帝的決定,大多數的大臣都衷心的擁護,畢竟誰也不願意餓著肚子在寒風中互相吐口水,要是嗆著風可不是那麼的好受。
中午的時候,幾百位官員齊聚午門,有些官員看見維持秩序的京營士兵,眼睛裡都快要噴出火來,如果眼神能殺人的話,維持秩序的士兵已經被殺死好幾回了。不用說,這肯定是想要混出城,因為不守紀律被士兵教訓過的官員。
官員們等候了差不多半個時辰,午門上的鐘鼓響起,眾多官員趕緊按照官員等級的大小,迅的排好隊。又等了大概半個時辰,宮門打開。眾位官員走進到了皇極殿前的廣場。
皇極殿前的廣場已經作了佈置,皇帝的御座皇極殿的門口,兩側是全副武裝的錦衣衛衛士,廣場的兩側也是全副武裝的禁軍。
按照慣例,群臣行三叩九拜的大禮,而皇上示意眾位大臣平身,因為廣場很大,官員很多,站在後邊的官員聽不清皇帝的話,只能按照前邊官員動作做,前邊的官員跪他們就跪,前邊官員肅立的站著,他們就站著。
因為反對派中,以溫體仁和周延儒資格最老,職位最高,自然而然的就以他倆為,朝會剛開始,以溫體仁和周延儒為的反對派就對以內閣為的當權派展開的激烈的辯論。
溫體仁一開始,就對內閣和東林展開了猛烈的炮轟,羅列內閣幾大罪樁:
其一:市米資盜,指責內閣和六部尚書以及一些行政官員贊同同蒙古結盟,在災荒的時候救濟蒙古,而蒙古並沒有遵守盟約,讓建酋借道蒙古繞邊。
其二:謀款誘敵,早在天啟年間,袁崇煥就提出「守為正著、為旁著、戰為奇著」的策略。崇禎皇帝重新起用袁崇煥,袁崇煥當然按照他的方法守衛遼西;再說,崇禎皇帝非常重用袁崇煥,給他一些特權,所以內閣中對他的一些做法不置可否。所以溫體仁就用這些攻擊內閣和袁崇煥。
其三:禦敵不利:皇太極率領騎兵圍攻大安口等邊境重鎮,接著突破邊關,深入明朝邊境地區,威脅京畿地區,內閣、兵部及邊關主要將領馬世龍竟然無計可施,讓建酋耀武揚威。
其四:專恃欺隱:內閣竟然利用皇帝的信任,在「大計」的時候殤心病狂的打擊異己,陷害無辜大臣,企圖把持朝政…
溫體仁侃侃而言,細數了九大罪樁,一條比一條狠,大有把內閣、六部等一大批東林及親東林的官員打入地獄,然後踏上億萬隻腳,讓他們永不升的架勢。
東林和親東林官員看到溫體仁等人顛倒黑白,指鹿為馬的行為,大為氣憤,等溫體仁說完,曹於汴、毛九華、章允儒等人立刻跳了出來,逐條批駁溫體仁羅列的罪狀,資助蒙古人是為了拉攏他們打擊後金,再說,蒙古不是提前向朝廷預警了嗎?
再說所謂的「謀款誘敵」更是無機之談,在內閣的支持下,袁崇煥收復了大小凌河及右屯,這種收復失地的行為怎麼能說是「謀款誘敵」?
「禦敵不利」,更始沒有根據,建酋勢大,但是明軍在內閣及馬世龍將軍的領導之下,節節的英勇的抵抗敵人,使敵人受到重大傷亡。
「專恃欺隱」則純粹是為閹黨及閹黨餘孽翻案,這是以溫體仁、周延儒為的亂黨及閹黨餘孽攻擊朝廷大員的愈加之罪。
曹於汴、毛九華、章允儒等人剛辯駁完,又有一些大臣跳出來指責內閣和兵部亂用職權,借京城戒嚴為由,指使和縱容京軍士兵肆機隨意毆打朝廷大臣,要求皇上嚴厲懲罰有關責任人。
對於反對派的指責,內閣和兵部是有枯難言,成立所謂的京軍紀律部隊是皇上的旨意,京軍紀律部隊的做法又是皇上授意的,內閣雖然反對,但是事情危急,為了京城的治安和安全,內閣是不得已才同意皇上的做法的,這件事怎麼也安不到內閣和兵部的頭上啊。
但是氣勢不能輸,東林這邊的御史言官跳出來指責部分官員在大敵當前之時,竟然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想著辦法的要製造混亂,企圖逃離前線,對於這樣的官員,朝廷應該治以重罪。
雙方你來我往,辯論的好不熱鬧,辯論激烈的時候,雙方鼻子頂著鼻子,在那裡互相的謾罵、指責。終於,由於辯論的太過激烈,情緒過於激動,從口水仗升級到了全武行。
別看這些大臣平時看起來文縐縐的,動起手來的聲勢也挺大,尤其的幾百人在皇極殿前的廣場,在皇上眼皮子底下,這樣的場景是大明開國兩百多年難得一見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