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崇禎王朝

龍騰世紀 第四十二章 文 / 崇禎王朝

    皇上的聖旨以八百里加急的形式被傳遞到福建,但是朝中的大臣都知道,雖然皇上想收復台灣,眼下朝廷的情況卻不允許皇上這麼做.

    崇禎心裡也明白,想要在兩三年之內收復台灣,是不可能的,因為朝廷沒有錢,雖說開了海禁,但是杯水車薪,根本就不夠用,還要想辦法增加財政收入啊。

    朝廷在江南開海禁,朝中的大臣們不是沒有反對,但他們的反對只是在口頭上而已,因為在隆慶、萬歷時期,事實上大明朝已經開放了海禁,只是朝廷上還沒有正式的下文,再有,凡是江南出來的官吏,還有江南一些大戶,誰都知道海外貿易利潤極大,誰都不乾淨,要是朝廷真的貫徹祖宗之法,實行嚴厲的海禁,他們誰都跑不了。

    與其偷偷摸摸的幹,不如大家一齊財,所以崇禎皇帝才大度的開放海禁,而且一下子開了四個通商口岸,你好我好大家好,明面上為了自己忠臣的名聲,大臣一股腦的反對,暗地裡,大家對開海禁是拍手稱快,這就是朝廷。

    崇禎手裡翻閱著廠衛關於東南的情報,都是關於一些東林人員參與海外貿易的情況,號稱「東林浪子」的錢謙益就從海外貿易中賺了不少的錢;崇禎心說,我說錢謙益他們一幫子江南大臣對開海怎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原來都不乾淨啊。

    錢龍錫,王怍遠從遼東傳來消息,他們已經和在高台堡的蒙古部落領見過面了,據那些蒙古領說,還有一些蒙古部落的領聽說朝廷將開放「馬市」,那些領正在趕往高台堡。

    說實在的,這是一個好消息,越來越多的蒙古部落歸附大明,使朝廷在塞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是崇禎巴不得的好事,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蒙古來歸附朝廷,使得本來緊張的財政越的緊張起來,山西、陝甘,都需要朝廷的救濟,再加上一個蒙古,朝廷上哪找糧食去啊。

    崇禎考慮來考慮去,覺得必須找幾個地方實行有限的官紳一體納糧,否則朝廷非破產不可。隨即,在當天的平台召對的時候,崇禎提出,鑒於朝廷現在府庫空虛,應該在山西、陝甘和遼東實行官紳一體納糧。

    根據傳統,有功名的士紳是不用交納糧餉賦稅的,這就意味著,佔有大量土地的士紳不用交納國家的賦稅,廣大的無地和少地的貧苦的農民、商人、市民負擔著整個帝國的開銷。如果想要提到國家的財政收入,最好的辦法就是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但是現在崇禎不能那麼做,一旦實行全國範圍的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那麼那些官紳可能就會聯合起來對抗朝廷,迫使朝廷向他們讓步。出現這種混亂的局面,無疑會幫後金一個大忙。

    因為如此,崇禎才會決定在山西、陝甘和遼東實行官紳一體納糧。內閣也知道如果實行這項措施能減少朝廷的不少負擔,可是自古以來的政策不是說改就改的。內閣就這項政策議論了整整兩天,事關重大,如果草率行事必然會會犯得眾冤。

    在崇禎二年夏,朝廷正式下召,為東林平反「六君子案」和「七君子案」以及在天啟年間被迫害的朝廷大臣,並為他們恢復名譽,去世的追封謚號。

    緊接著,內閣在皇帝的命令下,宣佈在山西、陝甘和遼東實行官紳一體納糧,詔書下達後,舉朝嘩然。各地的士子,官紳紛紛上書,請求朝廷收回成命,不要改祖宗的規矩,但是惟獨山西、陝甘和遼東十分的平靜。

    山西、陝甘兩個地方正在鬧民變,各種起義軍紛紛的湧現出來,兩地官府的注意裡正集中在怎麼剿滅這些「叛軍」的身上,說句實在話,山西、陝甘兩地的官員還是比較贊同朝廷的政策的,如果大家都有飯吃,誰會起來造反?

    而兩地的士紳,說實在的,已經被這些起義軍給弄怕了,如果出點錢糧能擺平起義軍,那是最好不過的。在遼東,本來糧餉就十分緊張,能多的一些額外的補助,何樂而不為啊。

    朝中的大佬又開始平復各地士紳的情緒,說實在的,這屆內閣真是不容易啊,光朝廷的新政就耗費的內閣的無數精力,就在內閣想盡辦法平復各方情緒的時候,崇禎皇帝又任命剛剛恢復名譽的惠世揚為山東巡撫。

    自從朝廷「梳理」完山東後,一直沒有派總督、巡撫一類的餓官員,只有一個山東布政使統管山東事務,內閣也一直建議皇上盡快的安排合適的官員就任山東巡撫,奈何皇上就是不表態,但是這個時候突然任命惠世揚為山東巡撫,無疑是對內閣的無聲的支持。

    雖然一些士紳連連上疏,奈何這屆內閣在各地的士子中有很大影響力,在輿論上,內閣沒落下風。而且,北方施行這項政策的士紳也沒怎麼反對,所以這件事沒過兩天就煙消雲散了。

    應該說崇禎二年夏對朝廷來說是一個難得的喘息的時間,西北的民變基本被控制住了,漠南蒙古的大部分領正在遼東和朝廷談判,應該說王怍遠和錢龍錫是非常有才華的,他倆代表朝廷已經和蒙古商定了一個撫賞方案,已經送交內閣討論,,如果這次能擺平蒙古,對朝廷來說那是一件大好事。

    但是後金不可能對明朝拉攏漠南蒙古一事做事不理,皇太極知道,一旦明朝政府成功的拉攏這些蒙古部落,那對後金不締於是當頭一棒。所以他想盡一切辦法來破壞這次談判,但終因為明朝防範嚴密,沒有得逞。

    現實逼得皇太極沒有辦法,遼西防線在袁崇煥的主持下,修築的密不透風,他想要提兵大舉進攻,實在是沒有把握,而切袁崇煥修建的大、小凌河及右屯等城堡也基本上修建完畢,要想進攻是難上加難,畢竟用自己人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教訓是異常深刻的。

    後金的旗主、貝勒也時常向皇太極進言,要求大汗盡快提兵進攻明朝,但是由於明朝的防線堅固,所以皇太極拒絕了他們的提議,皇太極在等,他要等明朝方面出現一個破綻,然後在大舉進攻。但是令人失望的是明朝方面至今也沒有任何的破綻,而且眼看那些蒙古領要效忠明庭了。皇太極很心裡很不是滋味。

    明蒙雙方經過了幾個月的談判,終於商定了撫賞細節,大部分漠南蒙古向明朝方面效忠,而明朝方面答應雙方開始互市。

    王怍遠和錢龍錫終於可以喘口氣了,依錢龍錫看來,朝廷多半會批准這個條款,因為這個條款對朝廷可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王怍遠也是很樂觀。雖然在寧遠的條件艱苦了一些,但是能順利完成朝廷的使命,兩人還是很高興的。突然有一個隨從近來稟報說袁崇煥大人求見,王怍遠和錢龍錫很是奇怪,蒙古一事已經解決,就等朝廷下旨了,袁崇煥到底有什麼事?

    王怍遠和錢龍錫也是不敢怠慢,急忙起身出門相迎。再客廳,賓主落座,說了一會兒閒話,袁崇煥口風一轉,說有一個蒙古領想將自己的一個愛女獻給皇上。

    王怍遠和錢龍錫一聽大吃一驚,皇上納妃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草率不得,再說這麼大的事情他兩也不敢自專,但是這三個人都覺得這正是一個好機會,如果辦成了,還怕蒙古不終於朝廷,三個人一商量,決定聯名上疏朝廷,求朝廷定奪。

    想要把女兒嫁進皇宮的是遊牧於明朝遼東邊境的一個部落領,手下三萬多騎兵,實力不凡,和袁崇煥的交情不錯,他知道,如果依附於明朝,那對部落來說絕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再說,也不是沒有蒙古部落向朝廷請求結親的先例。

    袁崇煥、王怍遠和錢龍錫聯名寫完奏章後,立即以加急的方式利用驛站送交朝廷,同時,王怍遠和錢龍錫決定在明晚設宴款待這個蒙古領。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強,在一些人有意的傳播下,其他的蒙古部落領知道可這件事情,他們十分吃驚,不禁感歎到方澤領使得好手段,竟然想到和大明皇上結親。同時他們也在考慮,是不是也在自己的子女中選出一個美貌的,爭取也和方澤一樣,請求來的欽差大臣向明皇稟報結親的意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