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崇禎王朝

龍騰世紀 第三十三章 文 / 崇禎王朝

    其實就崇禎皇帝的本意來說,不想由東林黨人來擔任這個要職,因為東林黨人現今的勢力已經很大了,內閣除了王永光外,幾乎全是或者是親東林的官員。這令崇禎皇帝非常的不爽,雖然這些東林官員一心為國,公忠體民,不過這些官員太自以為是,就認為自己才是忠臣,一心一意為社稷著想,明顯的自大狂。

    崇禎一轉念,覺得這個職位還是由功勳貴族擔任的好,因為這次的改革明顯要觸動在京城的貴族階層的利益,阻力會非常的大。

    為了減少阻力,分化貴族階層,為以後的改革鋪路,這個職位最好由開明的,有能力的功勳之後擔任;否則,這次的改革只能用較強硬的手段來推行,那後果可能就會引起整個皇家,功勳貴族的集體反抗,,那樣的話不可避免的引起政壇的地震,對以後的改革就會有百害而無一利。

    想到此處崇禎皇帝打定主意,為了減少改革的阻力,爭取部分功勳貴族的支持,這個重要的職位只能由這個階層的人士擔任,而且沒得選擇。

    但是這個階層大都不復先祖的忠勇,現在他們只會吃喝嫖賭,五毒俱全。想想這些人的先祖,歷盡艱險,披肝瀝膽,轉戰南北,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爵位,而他們的後代卻不學無術,只會吃先祖的老本,真令人心寒啊。如果他們的先祖在天有靈的話,很可能從墳墓裡爬出來抽這些不肖子孫。

    沒有好的人選,這個問題只好擱置下來,明天朝會再議。今天會見朝臣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整頓吏治,提前進行察查大計。

    由於天啟皇帝未受到全面系統的儒家教育,而其父泰昌皇帝因服紅丸即位僅一月餘就駕崩了,所以未及準備,天啟皇帝就匆匆即位因為位受到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不高,其謀略之粗疏,是明朝皇帝是僅見的。

    因為皇帝文化程度不高,又癡心於木匠活,所以朝廷的日常政務就漸漸的落入大太監魏忠賢和皇帝的乳母客氏的手中。

    魏忠賢和客氏欺君罔上,利用皇帝的信任,勾結朝廷奸佞小人,排斥、打擊朝廷中的正直之士,東林人士皆被罷斥、排擠出朝廷,閹黨勢力迅膨脹,氣勢日趨囂張,朝廷出現了「內外大權,一歸忠賢」的局面。

    魏忠賢專政,使朝政雪上加霜,各地大員,為了爭先恐後的巴結,獻媚於魏忠賢和客氏,加緊收刮民脂民膏。

    崇禎皇帝即位,剷除閹黨,罷黜閹黨閣員;但這也是在中央範圍內對官員的大的調整。地方上,還有部分閹黨官員以及無能庸碌之輩還在擔任地方要職,所以崇禎皇帝要借這次察查大計罷黜這些人,另選賢能。

    對於皇上想提前進行察查大計,韓獷覺得現在進行有些過於急躁,朝廷剛剛經過了一次大的變動,此時朝廷最需要的是穩定,一旦進行察查大計,難保不造**心浮動。所以韓獷對此持保留態度。

    錢龍錫,李標,劉鴻訓,王祚遠比較贊同,他們知道在天啟時期,尤其是天啟後期,吏治已經非常的**,崇禎初年的陝西民變就是因為當地官員為了自己的前途,隱瞞災情,致使災情擴大,引起民變。

    當然,崇禎皇帝也知道,這次的察查大計對現有官員的利益觸動較大。而且朝廷中樞剛剛經歷了一場風波,所以難保不會有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放出謠言,說這次的察查大計其實就是東林黨為了剷除閹黨以及在天啟年間和閹黨有瓜葛的官員。

    天才知道,在天啟年間有多少地方官員和閹黨有關聯;在那個政治環境下,各地官員有的是刻意巴結,有的是無可奈何,畢竟在哪個年代,為了能穩穩當當的為官,或多或少的都要與閹黨有瓜葛。

    其中的閹黨的官員,為了能順利的過關,只能鋌而走險,放出謠言,把水攪渾,利用大部分官員的恐懼心理,聯合這些官員,向朝廷施壓,迫使朝廷停止這次的察查大計。

    所以為了穩定大部分的官員,也為了利用在這次察查大計剷除閹黨官員,所以崇禎皇帝強勢的推動這次的察查大計,又為了這次察查定下了基調,本次察查的宗旨就是評審官員的政績與品德,決不涉及黨派的糾紛。

    韓獷等內閣官員見皇帝如此決斷,只能令命。在官場在混了這麼多年的韓獷等人明白,這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活,而且弄不好就會引火燒身。

    可是崇禎皇帝的第三項措施就招到大部分內閣官員的反對,那就是暫時的在陝甘、山西、遼東實行一定程度上的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錢謙益說道:自三皇五帝以來,士紳、官員就不當差、不納糧。而且,如果此例一開,各地是否都照此行使?

    錢龍錫,李標,劉鴻訓,王祚遠,曹於汴等表示反對。這可是一件大事,自古以來,官員、士紳就是不當差、不納糧。如果照崇禎皇帝的政策,要官員、士紳當差、納糧,雖然皇帝說就陝甘、山西、遼東實行,但這些在官油子看出來,皇帝嘴裡說只在陝甘、山西、遼東實行,但是保不準什麼時候借個引子,將這個政策推行到全國。

    就各位朝臣對這個皇帝的瞭解,這個事他崇禎十之**會幹出來。而且這個事,如果實行,那內閣就會把全天下的讀書人都得罪了。

    儘管這項政策有地域限制,但是政策的內容對現有的得利者觸動太大,而且朝廷現在剛剛推行新政,在推行這項政策,震動太大,所以朝臣極力的反對。

    崇禎皇帝見內閣、六部如此激烈的反對,只有作罷。這項政策只有壓後在和內閣討論了。

    第二天的朝會上,就皇帝所提議的改組京畿衙門的問題,果然引起了軒然大波,如果實行這項政策,那就意味著大量的功勳子弟要失業了。所以功勳貴族階層竭力的反對。不過皇帝已經於內閣、六部的大部分官員已經達成了默契,所以無論功勳貴族怎麼反對,改組京畿衙門的事情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功勳貴族見事情已經不可挽回,便力爭把這項改革對自己利益的影響降到最低。對九門提督的人選,各方都極力推薦自己的人選。

    崇禎皇帝及內閣為了平復功勳貴族的不滿情緒,就九門提督的人選,偏向於功勳貴族推選出來的人選,畢竟朝廷上最重要的就是平衡,絕對不能讓某個黨派獨大,否則這個皇帝就不用當了。

    最後九門提督的人選就確定為開國公常遇春的後代,常炎林。

    常炎林襲開國公爵位,而且在天啟朝深受天啟皇帝的信任,而且身世清白,在哪個混亂的年代並沒有和閹黨同流合污,最重要的是,常炎林和其他的功勳官僚子弟不同,其本身還是很有才華的,所以崇禎皇帝還是比較中意常炎林的。

    九門提督的人選確定以後,事情就好辦多了,而且讓常炎林做九門提督,既給了功勳貴族的面子,平復了因為這次改組而引起功勳貴族不滿,還減輕了這次改革的阻力,畢竟人家還要賣開國公這個面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