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大家多投投票票吧,在下一定會在保證三更外多更幾章的)
自皇帝與親任領錄尚書事陳膺會面後,皇帝就離開了詔獄寺,但所有詔獄寺的人全部被撤換,全部被編入禁軍,一個都不少,就連詔獄主管陳球也沒有落下。
這讓很是糾結的百官們壓根就不知道皇帝到底與李膺談了什麼,也不知道皇帝對那三百個太學生的決斷有沒有生改變。
然而每一個想探查消息的人都得不到一點消息,不過詔獄寺改了倒是真的,從詔獄寺的後勤調配來看,三百太學生的生活產絕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百官們終於鬆了一口氣,種種跡像表明,皇帝不打算清算他們。
而在這一個時刻,十常侍被奸的消息瞬間傳遍了洛陽城,伴隨著這一個消息下來的是大漢皇帝的一個詔書,詔書裡說的不是要選宮女,也不是要賣官,更不是又要建什麼像裸游館或者是流香渠之類的東西。
《罪已詔》
朕自幼無知,不學六經,不識武藝,才識淺薄,本不堪大用,奈何因孝桓皇帝無子嗣,朕貪天之,立帝登基,,,,,,今終除奸宦,然國家之變,百姓之難,皆出於朕身,朕本當自盡以謝天下,奈國事堅難,朕勉強維之,如若有錯,還望眾官百姓直指朕非,朕有則改之,無則加逸,不因以言罪人,欽此。
罪已詔!這就是劉鴻的罪已詔,這在古代,算是白話文了,這是劉鴻親自操刀寫的,當這道詔書下到錄尚書事李膺手裡的時候,李膺先激動的不是劉鴻在詔書中親自為他平反(他還需要平反嗎),也不是劉鴻親自點明他的忠義。
李膺激動的就是這一道在百官們看起來狗屁不通的詔書!
為什麼用這麼淺顯直白的文字,要知道,這樣的詔書下去,是會被人嘲笑的,哪個人原因自污呀,尤其是這個人還是皇帝。
那麼,皇帝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百姓看得懂聽得懂,理解得過來,身為一個皇帝,能在這種細技末節上如此注重,還不惜自污自已的名聲,表明了什麼,表明了這個皇帝是一個以百姓為主的皇帝。
這不就是他們這些清流黨人一直努力的方向嗎,他李膺為什麼會說「像我們這些品德高尚的人就應當聚在一起,跟那些邪惡的人戰鬥到底,為百姓為江山謀求最大的福祉。」?
還不是因為他李膺看到了百姓的苦,這時候百姓大都不認得字,所以一直以來都沒有話語權,受了什麼委屈有什麼冤枉都不知道怎麼向朝堂說,這個就是他李膺一直以來想要努力解決的事。
現在看到皇帝竟然是一個親民皇帝,李膺心中頓時像有一股清泉般注入他的心底,讓他衰弱得幾乎一陣風就能吹倒的身體變得堅挺了許多。
罪已詔自孝文皇帝起自劉鴻,總共有十五位皇帝下過罪已詔,劉鴻算是第十六位。
皇帝誅殺了十常侍!這個驚人的消息還沒有被已經沸騰了的洛陽臣民消化過來,這道詔書就像是在這已經沸騰的油鍋裡再滴下了一大滴的冰水,整個洛陽炸了。
皇帝將在明日大朝過後,在南宮門前官道上向大漢百姓請罪,到時所有大漢百姓有什麼意見有什麼不滿都可以對他直言相告,他皇帝用大漢的列祖列宗保證,意見好的會彩納,不好的也不怪罪。
這個事傳出來之後,莫說是洛陽百姓,就是拉上全天下的百姓也沒有一個人會信,但這個消息卻是確確實實是真的,詔書上寫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白帛黑字,想必皇帝不敢開這種玩笑吧。
嗯,也許還真的有可能,反正他荒唐事也做了不少,不過不管怎麼樣,明天姑且去看看熱鬧吧,是真是假還不是一眼的事?
赤朱袍,冠玉冕,登龍靴。很英俊,很瀟灑,可惜兩個熊貓眼完全破壞了這份氣質。
粉碎了十常侍,按理說,皇帝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了,可是一個晚上,劉鴻都沒有合上一次眼,整個洛陽城可以說是萬人空卷,齊卷自南宮門口,載歌載舞,歡聲雷動,哪怕是身處禁宮之中,有候門深似海之處之極境的皇宮內都清晰可聞,就是後來把劉鴻逼到了最遠的北宮極和殿都沒有辦合上眼。
即然沒辦睡覺,那就早點去德陽殿上等著大朝吧,打打坐是吧,找個宮女妹妹聊聊天是吧,早上五點是很快就到了的。
可是,就這麼一個小小的願望,劉鴻現都沒辦實現了,當劉鴻從側重門走進德陽殿時,黑壓壓的一片人頭和震天響的「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形成的級聲波差點就把全無心理準備,措不極防的劉鴻給擊倒在地。
有新任宗正劉洪帶頭的宗室,有由領錄尚書事領頭的百官,有由荀攸帶領的後一輩,有由鄭玄帶領的民間聲望極高的文人。
在這個時候,不論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大家都願意來到德陽殿裡見見這位生生忍了六年,一出手就誅光十常侍的皇帝。
縱觀這次行動,皇帝智計迭出,知人善用,有大局有謀略有手段,輕輕的一個推手,就推得十常侍自相殘殺,幾個名聲不顯的人讓皇帝運用得出神入化,如今三印曹操的名聲,早就傳遍洛陽城,傳得讓兩袁都不得不放棄彈駭曹操。
百官有黃門侍朗這個大蛋糕驅使,宗世有大漢中興的希望,又有加強皇權驅使,士族小輩有曹操和荀氏二人作榜樣,而民間人士,純屬高興了。
這個朝會是沒辦進行了,他們可以高興,劉鴻卻高興不起來,因為他看到眼前黑壓壓的能把容納萬人的德陽殿都擠得密不透風的人群。
他劉鴻實在沒把握,那些個一晚上在南宮門口載歌載舞的人們就是為了來吐他劉鴻苦水的。
想想那密集的聲音,劉鴻心裡那一片豎立親民形像的打算立馬被恐懼擊散。
想想吧,以洛陽百萬百姓的密度一人向他提個建議,那場面,,,,。
為了自已的政*治目的,做吧,效仿商鞅大大城門立木的典故!
這是從士家大族包圍的朝堂中突圍的最好途徑了。
(下一章,熹平三年至十三年大事記,直接跳到184年,也就是原來歷史上黃巾之亂的年代,那是英雄迭出的年代,郭嘉,戲志才,毛介,陳群,諸葛亮,五虎上將,太史慈,甘寧,,,這真是一個恐怖的年代)
ps:下一章之後,文風將會改變,因為第一卷純屬就是交待事情,所以寫得較為囉嗦,到黃巾之亂時,將會注重於謀略與戰爭。所以文風轉會全面改變,不會再哆哆嗦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