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網游動漫 > 歲月

龍騰世紀 第二章 節 對峙(二) 文 / 歲月

    漢的陷落已經成了鐵板釘釘上的事實了,隨著月2團所屬的由佐野虎太大佐指揮的機械化追擊隊進佔漢口市;在江南的波田支隊於2日5,從賓陽門突入了武昌城;次日下午,第5師團所屬的由高品彪大佐指揮的步兵第聯隊,從武昌渡過長江,攻佔了漢陽.武漢三鎮便是完全的陷落了。

    由於在24夜,武漢中國守軍各部均已按計劃撤離市區。所以在第9師團攻佔了賀勝橋,第27師團佔領了桃林鎮,並切斷了粵漢鐵路的時候,整個武漢方面的守軍已撤至湘北及鄂西地區,日軍攻擊城內的時候,武漢已成不設防的地區。

    其實早在畑俊六大將的華中派遣軍攻佔武漢以前的月7日,日本政府就下達了『關於攻佔武漢後之慶祝活動和中心口號等即作規定』,要求在軍部佔領武漢的公報表後,各新聞媒體迅即以無線電廣播,鳴放汽笛、施放宣傳氣球、張貼消息等方法,使民眾周知這一重大事件。同時需要在政府部門、學校、工廠、商社、各社團、市民、鄉村之間,由官方舉行慶祝會,各民間機構需組織各種慰問團,由社會名流率領,前往戰地進行慰問勞軍,參拜神社,慰問出征軍人及戰歿者親屬,等等各類祝捷活動。所有各類祝捷會,均須體現『宣揚皇威、感激皇軍,為建設日本之大業勇往直前』之思想。

    當佔領武漢的消息傳出後,在日本各地和佔領地-台灣、朝鮮、滿州各地,均按照政府之命令,舉行了大規模的祝捷會,東瀛島國上下,到處張燈結綵。東京市民更是在皇宮外的櫻圖門前、位於三宅阪的6軍省、參謀本部周圍徹夜狂歡。

    月28日上午時,昭和天皇-~:宮載仁親王大將,海軍軍令部次長-古賀峰一中將,就『**』(日本官方稱自己的軍隊為**)攻佔武漢三鎮及附近地區一事,賜以敕語「吾6、海軍諸部隊之緊密適切協力,克服長途之幾多困難,終於擊摧眾敵達成攻佔武漢之目的,朕對此深感欣慰。望將此旨傳告眾將士。」

    月3,在6海軍佔領中國廣州、武漢地區的事實下,日本政府又提出『日、滿、華善鄰提攜,以建立東亞新秩序』的主張,並以大日本帝國政府的名義,表聲明:

    帝國政府聲明

    昭和十三年十一月三日

    今憑陛下之御稜威,帝國6海軍已攻略廣東、武漢三鎮,定中國之要域,國民政府僅為一地方政權。」」.」」然該政府如堅持抗日容共政策,直至將其殲滅,帝國決不收兵。帝國所冀求者,在於建設和確保東亞永遠安定之新秩序,此次征戰之最終目的亦在於此。

    該新秩序之建設,以日、滿、華三國合作,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樹立互助連環之關係為根本,希望在東亞確立國際正義,達成共同防共、創造新文化,實現經濟結合。此實為有助於東亞安定和促進世界進步之方法。

    帝國所希望於中國者,在於分擔建設東亞新秩序之任務。帝國希望中國國民,能理解我國之真意,並與帝國協力。如國民政府拋棄從來之指導政策,更換人選,取得新生成果,而參加新秩序建設,我方並不拒絕。

    帝國深信。列國對帝國之意圖。亦能正確認識。以適應東亞之新形勢。就中對盟邦各國從來之厚誼。深致謝意。

    東亞新秩序之建設。淵源於我之肇國精神。完成此一建設。是賦予現代日本國民之光榮任務。帝國在國內各方面將斷然進行必要之改革。以圖愈益擴充國家之總體力量。排除萬難。為達成斯業而邁進。

    茲政府聲明。為帝國不動之方針與決意。

    而此時地國民政府上下卻是在忙著調整湘贛一線地部署。對於日本人這種近乎無賴地所謂狗屁聲明。倒是沒幾個人將這些草紙當回事。管他什麼天皇敕語、政府聲明、民間祝捷。國民政府現在要之任務是重新調整部署。準備長期抗戰下去。

    客觀上說。武漢會戰地確算得上是一次大捷。拋開此會戰相比之下給予日軍地重創不說。單就這場歷4半月。以中**隊主動撤出武漢而告結束地會戰本身而言。就具有著重大意義。『守武漢而不戰於武漢』地思想貫穿了整個作戰。武漢會戰不但給予了日軍以重創。

    沒有使得中國守軍陷入到如同守南京地那樣地噩夢中區、第5區地外圍抵抗並最終成功組織撤退。顯然就是一種勝利。/

    就戰役而言,日軍最終佔領了武漢三鎮,並控制了武漢-這個中國的腹心地區,的確是取得了勝利,但就戰略角度而言,日本人卻是未能實現其原先的戰略企圖。

    當初日本大本營認為只要攻佔漢口、廣州,就能支配中國,也鑒於此認識,日本御前會議才決定動武漢會戰,迅攻佔武漢,以迫使中國政府屈服。而為此,日本政府還規定須以集中國家力量,以在本年內達到戰爭目的、結束對中國的戰爭。

    但是現在,武漢會戰結束了,日軍一心想進行的、意在切斷中國南方生命線的廣州攻略也結束了,可是結果呢?中國政府既未因武漢、廣州的失守而屈服,日本政府期望的戰爭也未因日軍佔領武漢、廣州而結束。

    正如中國政府在武漢失守後,所表的聲明中所寫那樣:「一時之進退變化,絕不能動搖我國抗戰之決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絕不能影響於抗戰之全局,四萬萬中國人更哀戚、更堅忍、更踏實、更刻苦、更猛勇奮進,戮力於全面、持久的抗戰。」

    日本大本營提出的『戰決』的戰略方針也因為這次曠日持久的會戰而被徹底粉碎,由於由於中**隊的堅強抗擊,日本6軍動用了當時能夠集結的最大兵力,以配置給華中派遣軍,其中用於進攻的編制人員約25萬人,會戰期間曾補充四五次人員,投入的總兵力當在3人左右,並協同揮了6、海、空裝備上的絕對優勢,苦4半月,不但沒有殲滅中**隊的主力部隊,更沒有沒有使中**隊的抗戰意志和戰鬥力有所減退,反而使自己的有生力量遭到了嚴重的損失,此戰而下,傷亡十萬之眾,更有萬家嶺之戰令一個師團損之半數這樣的戰事。可見日軍之困境。

    誠然,自盧溝橋事變為啟,至武漢會戰結束,這5個半月的時間,幾乎是日軍佔據了絕對優勢,在日軍咄咄逼人的進攻下,國民政府軍屢屢敗退,但整體從戰略上來說,日軍雖然佔領了中國中部以東的包括南京、上海、武漢這樣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城市在內的所有重要城市、港口、重要鐵路等交通命脈,但卻未能達到戰決的目的,反使自己陷入戰爭泥潭,暴露出戰爭潛力嚴重不足的弱點,不得不面對戰爭持久化的嚴酷現實。

    武漢會戰以後,本來就感兵力不足的日軍,隨著戰線的延長,兵力益感到不足,再也無力再組織像淞滬、徐州和武漢會戰這樣大規模的、以攻城略地為目標的戰略進攻,而被迫轉為戰略防禦。而這就使中國的抗戰由戰略防禦階段展為戰略相持階段,日本則陷入了它最不願意看到的持久戰的泥淖之中,無法自拔。

    這樣,戰爭前景也變得模糊起來,中國國民政府雖然撤守了大片領土,但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打破了日軍戰決的狂妄計劃,並使得沿海大批工廠內遷,掩護全國轉入戰時體制。雖然日軍在戰役上攻城掠地,在戰略上卻力不從心;中國在戰役上屢屢失利,在戰略上卻初見勝算,由此開始,方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

    儘管戰場上的力量對比,日方仍佔上風。日方雖無力繼續戰略進攻,僅能實施戰役性的有限攻勢,而中國也還不足以進行戰略反攻,僅能在抗擊日軍有限攻勢時實施局部反擊。而日本的對華政策也轉變為:由軍事打擊為主、政治誘降為輔,改為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由以主要兵力進行正面戰場的作戰,改為轉移兵力進行敵後戰場的『治安』作戰。

    因而可以這樣來評價武漢會戰,這種戰事不僅使日軍又遭到一次戰略性的失敗,而且成為日本由戰略進攻走向戰略保守的轉折點。

    而這個時候,74軍上下的數萬官兵卻不知道什麼是轉折點,什麼是持久抗戰,因為這個時候,他們正在緊急開拔的途中。

    由於武漢淪陷,華中另一重鎮-長沙已經處於日軍的嚴重威脅之下。為了保衛長沙,月5,74接到第9戰區的命令,調往長沙以東的永安等地,就地防禦。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