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網游動漫 > 歲月

龍騰世紀 第二卷 南京 南京第二章 節 大潰退(二) 文 / 歲月

    其實吳福線、錫澄線兩道國防工事線之所以沒有能夠揮作用,包括委員長-蔣中正在內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是有很大責任的。

    早在9月1日,大本營就曾電令胡宗南的第1軍進行吳福線工事的修理。9月3日,大本營又改令第3戰區副司令長官-顧祝同將軍指派部隊負責修整國防工事,並構築步兵野戰工事。

    「查吳福、澄錫與滬杭各線陣地編成,除原有國防永久工事外,步兵掩體、指揮所、了望所、交通壕、障礙物、陣地交通路等多未完成。茲規定吳福線及錫澄線工事,由馮司令長官、顧副司令長官指派部隊擔任,滬杭線由張總司令奎指派該區部隊擔任,分別負責構築,統限9月2o日以前完成。」當時大本營給顧祝同的電文也不過如此寥寥幾句。

    接到電文之後,顧祝同認為兵力不足,根本就無法進行部署,於是回電稱「限期內可完成永久工事之修整,至於步兵線野戰諸工事,請鈞座指定部隊擔任。」

    在這種情況下,大本營於9月1o日致電第3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命令以第66軍擔任吳福線守備,並負責構築步兵野戰工事。而相應的命令則是更進一步的指示到位「查吳福陣地,應增強之步兵工事,急需構築完成。茲著由66軍擔任構築並守備。其部署應如下:

    「該軍以1師擔任吳江至陽澄湖以南陣地之守備。與步兵工事之構築,其主力控制於吳縣附近,並以步兵1團任殿山湖西南莘塔鎮、周莊、陳墓及澄湖以西、同裡鎮以東、真義鎮各據點之守備與步兵工事之構築。

    該軍以1師擔任湘城鎮經常熟至福山鎮陣地之守備與步兵工事之構築,其主力控制於楊尖鎮附近,並以一部任梅李鎮、滸浦鎮各據點之守備與步兵工事之構築。

    該軍以教導旅任福山鎮以西鹿苑鎮、西塘橋、楊捨營、合興街及其以北雙橋西、新橋各據點之守備與步兵工事之構築。

    其部署及步兵工事。限於9月2o日以前完成。具報為要。

    所有吳福陣地未完成之永久、半永久工事,著由城塞組派員會同該軍長迅完成……)」

    由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傾全力於淞滬會戰,力求在上海一舉擊敗入侵之日軍,9月12日,軍委會調第3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為第6戰區司令長官。由蔣委員長親自兼任第3戰區司令長官。這種環境下。第66軍於9月15日剛剛到達吳福線。還沒有來得及展開工事修整,便又被調至淞滬戰場投入戰鬥。

    直至9月24日,才由軍事委員會執行部主任兼軍法總監-唐生智、第3戰區副司令長官-顧祝同共同決定抽調第33師地三個團和第76師率領臨時征的民工修整、構築吳福線工事。1o月1日完成修整。但未部署守備部隊。也正是因為這樣,沒有部署守備部隊。在日軍的追擊下,中**隊只能在還沒站穩腳根的情況下再一次撤退,而日軍則再跟進一步。不從軍事上談,僅從心理角度上講,整個淞滬撤退就是一場大潰敗了。

    自從11月11日,上海陷落之後,南京的氣氛就頓時緊張了起來。誰都已經意識到了南京所面臨地危機了。而中日之間地這場戰爭究竟會展成什麼樣,也沒有人知道。

    而自從1o月局勢惡變以來,有關於南京是守還是放棄的問題就一直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爭論的焦點。一個方面南京是中國的都,抗戰初期不戰而棄,對全國民眾沒法交代,更是影響士氣與抗戰熱情。更何況,南京是國際觀瞻所在,國民政府特使-蔣百里此時正奔走於歐洲,尋求國際上的支持。在這種情況,如何能夠輕言放棄南京。

    可是要是守南京,上海作戰中,**精銳部隊傷亡慘重,此時正向皖南集結休整,就現在地形勢來說,根本就無法再與日軍對決,南京守不守?如果不守?怎麼給國民做出交代?如果守,誰來守?怎麼守?這是一個很大地問題,很難做出地決定。

    自從日軍第1o軍登6上海之後,整個11月中旬,淞滬戰局形勢急轉直下,日軍華中方面軍數路疾進,直逼南京,此時南京已然危在旦夕。

    11月12日,國民政府通過《中央日報》表《告南京市民書》,這更是使得南京市民的恐慌心理進一步加劇。而城郊外已經出現了大批從上海戰場撤下來的部隊,這多少使得南京市內地緊張情緒更是火上澆油樣的升級了。

    南京是守是棄,問題已再不能拖下去了,日軍第1o軍在杭州灣登6後,最高統帥部就已經感到了事態地嚴重了,南京的防守問題不得不開始得到重視了。

    作為國民政府的軍事統帥機構,最高軍事委員會必須拿出斷然的決定。為此,最高軍事委員會連續召開相應會議。由於陳誠和顧祝同均未在南京,第一次會議也就由軍政部長、總參謀長-何應欽,副總參謀長-白崇禧,軍令部長-徐永昌,作戰廳廳長-劉斐參與。

    會議討論的主題便是是否南京。作戰廳廳長-劉斐認為日軍利用在淞滬會戰後的有利形勢,必然以優勢的海、6軍配合空中力量,沿長江、滬寧線、京杭線等水6交通線西進而。南京位於長江彎曲部,地形上背水,敵人可以由江面用海軍封鎖和炮擊南京;從6上也可以從蕪湖截斷後方交通線,然後海、6、空協同攻擊,則南京將處於立體包圍形勢下,不易防守;而且國民政府軍參加淞滬會戰的部隊損失都很大,不經過相當時期的補充整訓,也難以恢復戰鬥力。為貫徹持久抗戰方針,應避免在南京進行決戰。建議在南京作象徵性的適當抵抗,然後立即主動撤退,使用兵力不過13個團。

    何應欽、徐永昌亦表示同意南京不可死守。正在那就外圍外集結軍隊的陳誠、顧祝同在電文中也持類似的觀點。而更早之前,當最高統帥部決定淞滬戰線的各部隊後撤時,蔣委員長曾電召左翼軍總司令-陳誠到南京面商是否防守南京的問題。

    而陳誠當時就認為不應死守南京,並從軍事上陳說了不能守的諸多理由。從純軍事角度而言,避免在南京決戰是正確的,然從政治角度而言,都為國際觀瞻所繫,必要的有限防守還是需要的。但就得看怎麼守了。

    同樣,副總參謀長-白崇禧也認為南京不可死守。白崇禧認為應該直接放棄南京,因為在淞滬會戰中,**部隊傷亡數十萬,部隊損失慘重、疲憊至極,向南京集結的部隊也多是由上海方向撤退回來的,而且是一路敗退,士氣和戰鬥力均已不濟;反觀日軍,武器精良,攜新勝之威,且是水6空三軍立體掩殺而來,在此情況下,南京面臨的不是守與不守的問題,而是無法防守的問題。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聽後,只是陷入沉思,並沒有立即表態。因為白崇禧等人的理由,單從軍事角度來看,確實是正確的,是客觀的。而在此之前,德**事顧問團也曾建議將南京變為不設防城市。

    如果僅僅單純地從軍事角度看待南京的守棄問題,那倒是很簡單,南京大可不必守。但從政治上考慮放棄南京的後果。至於德國顧問所說的將南京變為不設防城市,似乎也不太現實。也正是因為這樣,第一次會議沒有做出最後決定,只是做出了同意淞滬會戰中損失較大的部隊調後方整補的決定。

    11月16日,軍事委員會再次召開會議。這次會議除了何應欽、白崇禧、徐永昌、劉斐等人外,參加會議的還有軍事委員會執行部主任兼軍法總監-唐生智,軍事委員會軍法執行總部副監、南京衛戍司令兼憲兵司令-谷正倫、軍令部長副部長-王俊。

    在過去的四天裡,經過連日來的思考,在會上,蔣委員長先確立了一個基本原則「南京是必須派兵守衛的。」

    對於委員長的這一觀點,軍事委員會執行部主任兼軍法總監-唐生智很是贊同,他認為南京作為中國的都,在國人心中的重要性,對國際視聽影響很大。同時唐生智還著重還提到了國父-中山先生的陵寢問題,南京不僅僅是中國都,又是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而且,為了掩護前方退卻下來的部隊的休整以及從後方增援而來的部隊的集中,應利用南京守衛作戰來阻止和延緩日軍的進攻,因此,唐生智力主固守南京。

    考慮到當時九國公約各國正在開會討論日軍的侵華問題,而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又代表德國政府也正在為中日戰爭的和平解決進行秘密調停。而且特別是在思想上蔣委員長認為「南京為全國都,必應固守」也是正是這樣,唐生智的建議很是符合了蔣委員長的心意。

    相對於11月12日的第一次會議的不了了之,16日的這次會議基本明確了守衛南京的態度。但至於是象徵性防守,還是以重兵死守以及由誰來守,軍委會還還沒做出決定。

    本站強烈推薦:最好的小說搜索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