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1ine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thusspakezarathustra)」後的翻譯和體會o.o.o.1.1.x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thusspakezarathustra)這本書我看的是九州出版社的英漢對照版,我偏好讀英文原著,因為中文翻譯不可能像原作作者尼采一樣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和哲學家,翻譯後的東西不可避免地損失了不少原作作者的意境,雖然我看的這個版子翻譯的還算工整。作為讀者,我把我從原文中讀到的較少修改地記錄下來,但是卻會以我對之的理解作為主線,串聯起我對這本書的思路歷程,還是有點意義的吧?原著很長。我的翻譯很有可能中途而廢,所以讀者對此不要抱什麼期望。
我寫詩歌不是為了當詩人而寫的,莫名其妙地一詩歌就被寫出來了。
我看哲學著作並進行哲學思考也不是我為了當哲學家,而是我現了我自己思想的欠缺,希望填補一點自己的無知的程度,不知不覺地思想就自動地流溢出來了。
歡迎轉載本文,但請註明出處以及該書中文翻譯者sun1ine,但是,請不要將本文用於盈利性的目的。因為作為翻譯者的我翻譯此書的初衷以及主要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盈利。
這裡我說的本文僅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thusspakezarathustra)sun1in譯本。
我看的英文版據稱是根據的版本所譯,英文譯者:thomas,似乎是近代英語,和現代英語不太一樣,所以我不提供完整的原著,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網絡上自行下載。
也就是說我翻譯的是英文翻譯版,並非德文原版,而該英文版也附有對照的中文翻譯,並且十分的工整,好像沒有我自己去翻譯的需要。促使我進行翻譯的原因可能部分地在於,我感受完英文翻譯之後,覺中文翻譯的意境與之相比似乎不太相稱,也就是說我從英文翻譯中感受到的,如果僅僅從中文翻譯的閱讀中,可能就感受不到?!但這僅僅是我個人的感覺而已。(不知道從德文翻譯到英文是不是如此?)所以,才嘗試進行的翻譯,純粹為了自娛自樂。
本人亦並非專業翻譯家,專業是「計算機信息管理」,英文水平尚且通不過大學英語四級,(數年前考過多次,均以終,目前閱讀能力可能是略微提高了一點,這不,讀了好幾本英文版的著作了嗎?其他的能力?可能全部都要退化到快要接近弱智的底線了吧?),當時學習英文的目的是彌補欠缺,雖然略微讀了少許自學考英語專業的部分課程,但是能夠通過的尚且好像沒有一門。所以就我的英文水平自然也不可能翻出什麼好東西的。
而德文只是看過新東方的網絡教程的字母部分第一課的幾分之一,要產生欣賞德文文章的優美感的可能性,暫時似乎是幾近於無的。因此,目前,我是不會去閱讀德文原版的,原因在於我尚有這點自知之明,知道目前的我尚未存在這麼個基礎。至於提高德文閱讀水平這個基礎,目前我沒有這個打算,只能順其自然吧。
但是上面所述的似乎並不影響我去閱讀和感受英語?我似乎能夠慢慢地欣賞這本英文翻譯和中文翻譯對照本,而且現在也不需要去翻老古董一般的字典,lingoes的即時指翻十分的快捷!獲取翻譯的時間節省了不少,比起過去,就比較少地妨礙我去感受英文翻譯的的優美了。
此外關於尼采本人的著作,不管是德文原著(這個目前我也看不懂啊?)還是其他語言的翻譯,我在讀這本書之前,一點都沒有讀過,但是從書中、網絡上他人對於尼采的評論我確實是讀了一點的,由此我才有去尋找,現,購買,閱讀這本書的可能,否則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即使看到這本書,我也很難產生去翻一下的念頭吧?由此可見,我對尼采思想的理解幾乎是空白的,下面的體會是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激或者說是聯繫到的,所以請勿將我當成是對尼采思想有什麼理解的人,我僅僅是一個尋求者而已,因無知而尋求,並將我思考的痕跡記錄下來而已,現在仍然是無知,也不希望在什麼方面變成「有知」的。
我寫作目的也不是為了盈利或者出名什麼的,所以如果有的讀者的期望是存在於我目前並不存在的基礎上的,那麼我只能致以我真摯的歉意了,從某些方面來說,我確實是令您失望了。
原文作者尼采,全名弗裡德裡希·威廉·尼采(friedriietzsche,1844年1o月15日-19oo年8月25日),享年55歲。
順便說說一下nietzsche為什麼中文叫「尼采」,尼采是德國人,他的名的字母拼寫可能和通常的英文單詞相比顯得十分怪異,nie就像中文的「你」,tzsch合起來只一個輔音,合起來音就像中文的「你吃呃」,太通俗了,大概考慮換個好看一點的詞表示吧?最後就變成「尼采」了。
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後一部分。
先說說標題,thusspakezarathustra。
spake是speak的過去式,我前面說過這是近代英語的版本了,不是當代的,就像has被寫成hath一樣,讀這本書可能需要隨時加載一本字典屏幕上。
thus是副詞,「如此」的意思,修飾動詞spake,兩詞合起來就成了「如是說」了。
zarathustra查拉圖斯特拉=zoroaster瑣羅亞斯德,波斯人,是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創始人,一位先知,也就是說人們相信他是上帝派來領導和教育他們的,(公元前bc)約628年至約551年,生平不詳,本書尼采就從他開始來描繪自己思想中的世界。
o拉圖斯特拉的序言
三十歲的查拉圖斯特拉離開他的家和湖泊,進入山脈隱居,在那裡他感受到自己的靈魂和孤獨,這樣十年都沒有厭倦。一天,在玫瑰色的晨曦中隨著太陽的升起,他的觀念轉變了,並對著太陽感慨。
你這個偉大的星辰啊!如果你不去照耀那些被你照耀著的人們的話,那麼現在你的快樂還存在嗎?
十年了,你每天爬上山脈把光輝照耀到我的洞穴之中,如果我、我的鷹、我的蛇都不存在,那麼你可能早就厭倦了你的光輝和這一旅程了吧?
這是因為,我們每天清晨期待著,分享著你的光輝,並隨之祝福著吧?
看啊,現在我已經厭倦了我的智慧,就像一隻採得過度的蜜蜂,現在卻喪失了去接受它們的手心啊!
如果能夠贈予和傳播,使得聰明人從他們的愚蠢中獲得更多的樂趣、使得貧窮者從他們的富裕的裡面得到更大的快樂,我將十分地愉快。
因此我必須下降到黑暗深處:就像太陽每天傍晚作的那樣,進入大海深處,把光明帶給下界,你是多麼豐富的星辰啊!
像你一樣,我必須下降,就像人們所說的那樣,我將降臨在其中。
請祝福我吧,你如此沉默的目光,甚至能夠注視著極大的快樂卻又沒有一絲一毫的嫉妒之心。
這只杯子即將滿溢,流金一般地向四方流淌,請祝福吧,使此福音在各處迴響。
看吧!這只杯子又要再一次地把自己傾空了,與此同時,查拉圖斯特又一次地變成了人!
這樣,查拉圖斯特的下降再次重演了。
2oo8年2月1o日星期日
o拉圖斯特拉的序言翻譯的體會
o.o.o.1.1.1
翻譯中「十年了,你每天爬上山脈把光輝照耀到我的洞穴之中」,「洞穴」有什麼意義嗎?
僅在原作作者一生的著作中,我也現無數的解釋。
先談談我的體會,一個人可以挖個洞把自己裝進去,躲著,換個好聽的是「隱居」,也可能一不小心掉到一個洞穴中,爬不上來了,這個就變成了「陷阱」了,甚至洞裡的人已經死了,那麼這個「洞穴」不就變成了「墳墓」了嗎?而「太陽」對此一視同仁,毫不吝嗇地把光輝照耀到「洞穴」裡面,不管它們或者他們(她們)需要還是不需要,可見「太陽」是多麼的「豐富」啊!
在原作作者的《曙光》(daybreak)(注意這個被break的可能不是daydream哦!笑)中有一段:你難道不怕在每種類型的知識的洞穴中重新遇到自己的魔鬼嗎?這種魔鬼是一種遮蔽物,在它背後,真理隱藏了它自己。-摘自《onnietzshart》
這個魔鬼其實可以把它當成過去的自己,因為現在的自己是不斷的變化的,成為將來的自己,而過去的自己有可能被困在迷宮中,被割裂,成為魔鬼,其實還是自己造成的。那迷宮,尼采也用洞穴替代,中的魔鬼其實和自己是一體的,你如果硬要把它和自己割裂,那麼和用外科手術刀切除自己身體上一個病變的器官十分類似,只不過一個是精神上的,另一個是物理上的,物理上再生的希望很渺茫,你就指望你在自己精神上的閹割反倒能夠無數次地再生嗎?
那麼要如果對付迷宮中的魔鬼呢?我當然要給出一個可能吧?下面我將談談我自己是怎麼對待迷宮中的魔鬼的,當然這個對待的方法在不斷展中,不可能像我固定下來的這麼的簡單。
如果你確認現在的自己比之過去的自己確實已經展了,那麼現在的自己如果在那個過去的自己被困而成為魔鬼的迷宮中,是不是具有更多的找到出口的可能了呢?如果事實是現在的自己再次處於那個迷宮的時候,為什麼不去自信地去嘗試一下呢?沒一定還能從中走出來呢?
所以我不畏懼迷宮中的魔鬼,相反我十分歡迎他們,他們是歷往的我,我願意和它們融合,相互分享離別之後的感受,從中更加深刻地體驗到自己。即使失敗,那比起主動地把這個迷宮加以封印要好,因為之後萬一「不幸地」再次處於其中了,那麼就自動放棄了走出迷宮的可能,因為即使現在的我和過去的我融合,走出了迷宮,那麼仍舊走不出自己下在迷宮之外的封印,這是自己創造的對自己來說是無解的迷宮,套在真實下的那個具有走出可能的迷宮之外,自己逼迫自己再度成為魔鬼,而且是更加強大的魔鬼!而且是在拒絕過去的自己被自己救贖的可能啊!
o.o.o.1.1.2
翻譯中「如果我、我的鷹、我的蛇都不存在」,那「鷹」和「蛇」是什麼啊,中國的讀者可能很難理解。
那麼試著去想像一下「鷹」和「蛇」各自具有什麼本性和象徵吧,當然也可以把它們外置,自己用第二人稱視野或者第三人稱視野去看,可能略微能夠現一點吧?
讀詩歌不是去確定,讀詩歌需要放開自己束縛已久的想像力的翅膀,去思想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否則從中還能得到些什麼呢?
視野不同得到的樂趣當然也不會是一樣的。我舉了幾個視野,但是實際上視野是無限的,我自己都不可能只用這幾個視野去看,所以讀者也不用我固定下來的去固定自己才好。
o.o.o.1.1.3
翻譯中「你是多麼豐富的星辰啊!」原文是「thouexuberantstar!」。
thou=you這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exuberant,這個詞很難翻譯啊。
如果我翻譯成「充沛」等似乎只是表現了量的程度,如果我翻成「富足」,那麼離原意似乎更遠了,我實在找不到一個恰當的詞可以表現這個意境,所以只用最樸實的「豐富」來涵蓋它,讓讀者通過自己的想像去體會原作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
o.o.o.1.1.4
原作中的「杯子」的這個象徵在詩歌散文中並不罕見。
例如泰戈爾的吉檀迦利gitanja1i篇的蘆笛(f1uteofreed)就與之類似。
o.o.o.1.1.x
上面的「o.o.o.1.1.x」是什麼意義呢?
前四位「x.x.x.x」表示原作的翻譯,後面的部分,如果有的話是翻譯者的體會,當然位數選擇要根據被翻的東東,並留有餘地,以更加包容的體系涵蓋被固定了的原文。這麼作的目的?好像就不用我說了吧?
2oo8年2月11日星期一
o.o.1.5
第一部(firstpart),五、快樂與熱情>
註:原文太長,精力不夠,即使是精選的部分也不能全部翻譯出來,只能選取其中部分的部分翻譯,如果是部分的翻譯,那麼引一點原文,想必不會是被禁止了的吧?
……
andnothingevi1groethintheeany1onger,un1essitbetheevi1thatgroethoutoft
如此,你就再也不會產生什麼罪惡,除非那罪惡是出自你自己準則之間的衝突。
……
mybrother,ifthoubefortunate,theni1tthouhaveonevirtueandnomore:thusgoestt
我的兄弟,如果幸運的話,你將擁有一條準則而不是更多-這會使你更容易地度過那座橋。
i11ustriousisittohavemanyvirtues,butahard1ot;andmanyaonehathgoneintothei1dernessandki11edhimse1f,begthebatt1ea
擁有很多準則會讓你出名,但這確實一個艱難的任務,很多人都在廢墟中自殺了,因為他們最後實在無法忍受準則之間的衝突以及這種衝突所存在的地方!
……
o.o.1.5.1.1
上文的virtues啊,原意不是應該是「美德」嗎?為什麼我要翻譯成「準則」呢?
很簡單,因為我是按照自己的體會翻譯的,當然了,我用「準則」也不太恰當,目的是揭示一點「美德」中隱藏的意義。
o.o.1.5.1.2
上文的i1derness,原文中的翻譯是「荒野」,而我的翻譯是「廢墟」,由於廢墟是人建造的,而荒野呢,則有其他的含義……
o.o.1.5.1.3
上文的evi1s,原文中的翻譯是「邪惡」,而我的翻譯是「罪惡」,擴充了「罪」的含義。
o.1.5.2.1
上文可能讓人聯想到,「聯繫」是重要的,這是「結構主義」的觀點,但是,請不要誤解譯者會認為「聯繫」就是「唯一」重要的,猜測原作者也不會如此地認為。
2oo8年6月9日星期一
o.1.5.2.2
「一條準則或由之而生的」是一個可能,而不是一個必然,否則可能不是god才能如此,無數programmed的robot同樣也能如此,而且它們所能達到的程度是人類所望塵莫及的……我想,後者對人類來說不是一個恰當的選擇,當然,god和robot之間或之外也不是虛無,因此並不能因為其中的一個來反對整體,我也沒有這麼想過。
o.1.5.2.3
否定「god」的,「god」也不會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放棄他們,他們用他們的探索在自己心中展出自己內在的「god」來取代那外在的「god」,其中的一些「programmed」出了「robot」,以此……他們仍然是「god」的選民……這同樣是一個可能。
不要誤解啊,因為我在寫完這句話後覺這句話寫得實在是太可能導致誤解了……
2oo8年6月21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