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望到夕陽晴

龍騰世紀 七 西公 文 / 望到夕陽晴

    第12節七西公

    「華北平原,坦盪開闊,沃野千里。」林改新當初在離開四面環山的省城時,特意察看了一下原城縣地方志和關於華北平原的一些地理書籍,他對這句話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年多前,林改新第一次來西公報到,站在金沙河邊上的那一刻,他這個多年生活在山區的孩子,自然而然地想起這句話,並不由自主地感歎,「華北平原,真的坦蕩、開闊、肥沃啊!」

    「蜿蜒小河,碧波蕩漾,清澈見底。」這是林改新對繞西公村而過的金沙河的美好印象。帶著這種美好印象,他刻意在金沙河岸停留了一會。

    在這一會裡,他思潮起伏,浮想聯翩,而且有些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就是自己的目的地?

    這裡就是自己事業的端?

    他試圖懂河邊這個安詳、溫厚的村莊;

    他極力想透過這座村莊透視自己的未來;

    他渴望融入這條幾乎延伸到天邊的河流……

    這條金沙河,是京杭大運河的一個支流,也是華北平原西南邊緣上最普通的大河支流之一,它承載了兩個有著淵源的村莊——西公村、東公村及它們共同的歷史。

    它們共同的歷史一直從渺茫的久遠流傳到今天,流傳到今天這個初秋。

    初秋,碧藍的天空被肆意舒展的白雲托起,碧藍潔白之上是限的柔軟和深邃;藍天白雲下是被濃郁的豐收氣息充盈著的廣闊田野和散落在田野中童話般的田園、村莊。

    村莊裡,各家的院子裡都在涼曬著收穫下來的秋的果實,有芝麻、有綠豆、有向日葵、有玉米……,但主要還是棉花。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這裡的人們根據氣候適應性和市場經濟需要,已經形成統一的固定種植習慣,那就是種植經濟作物——棉花。

    只要你放眼在廣闊的農田掃上一眼,這一點就明確誤地被證實。墨綠的棉花葉子片片相交,接天連地,告訴我們這裡的棉花種植是農業的主體。其他的作物僅僅星星點點的點綴,儘管是點綴,也足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足以使田野繽紛五彩,不再使連綿限的田野單調、枯燥。

    西公2

    西公村,千八口人,不算多,但也算是方圓幾十里內比較大的個村子了。

    計劃生育政策實行三十多年來,村裡人口增長不再那麼快,人均土地卻還是很少。拿西公村本身來說,人均不過一畝地,華北平原上就是這樣,村多人密耕地少。

    出的村來放眼望去,儘是墨綠、肥壯的棉田,顯得如此廣闊,又生機勃勃。

    廣闊的棉田被金沙河分為兩片,河東那一片歸屬東公村,河西這一片自然是西公村村民們精心種植起來的。

    本來,西公、東公兩村是一家,叫做公莊村,全市聞名。一是因為公姓人在歷史上出過很多名人,做官的、經商的、搞學問的,幾乎佔盡各行各業;二是因為這個村子很大,人口很多,但比較和諧、穩定,不像其他村子選個村支書都困難重重——要麼不同姓氏的家族相互爭鬥,多敗俱傷,要麼誰都不樂意出頭來做;要麼就是賄選,選一次失敗一次,最後不得不由鄉黨委任命;三是公家村有自己的產業支柱,棉花加工廠在全市知名,儘管幾乎全部是家族式的,但就目前來看效益不錯。這畢竟是公家村的傳統產業,不知往上追溯到多少代,老祖宗們都是依靠棉花加工來維持著溫飽有餘的生活的。

    自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最後一次重新劃分地理區劃起,公家村被市裡以金沙河為界劃分為兩個村,這就是西公和東公,而且這兩個村被劃進了不同的兩個縣,原城縣和新城縣。

    從此,有著血脈聯繫的兩個村,因為兩個縣城的不同政策而走上了不同的展道路。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河東不見娶親的,河西不見死人的;不娶親的人變多,不死人的人變少。」這是當地人們流傳著一句民諺,意思是金沙河西岸娶親都是悄悄的,不樂意被外人知曉;金沙河東岸死個人也是悄悄地埋掉,自然也是因為不樂意被外人知曉。

    這民諺的本質就是,金沙河東岸娶親都不領取結婚證,目的是想多生幾個孩子;金沙河西岸死人都不舉行喪禮,目的是逃避火化,想為逝去的親人保存完整的屍。

    從這個現象完全可以判斷出,金沙河東岸的新城縣在抓計劃生育上比較鬆弛,而在抓火化上很是緊張;金沙河西岸的原城縣前恰與其相反。

    在這大好收穫季節裡,人們心旁騖,想的就是多收穫、多變賣、多攢錢,要把全年勞動付出換來的收穫成果——棉花,一朵不落地顆粒歸倉,盡量多為以後的日子多儲備、多存款。

    因為,大多數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要給兒子蓋新房、娶媳婦,要給父母準備養老送終的錢財,要預留下家人生病鬧災的救急錢……

    總之,有備患,趁著自己還有勞動能力,把對付所有可能生的事情的資金,全都盡可能地預備下。萬一像公學來這樣少亡,自己對老人孩子也有個交代。

    在這種群體意識下,大家都起勁地建設著自己家庭的經濟大廈。多數家庭留下足夠種田用的勞動力後,其他的都出外打工或經商去了。

    你看,這廣闊的棉田里摘棉花的,儘是有些歲數的人,基本看不到大姑娘、小伙子,因為外出打工或經商的就是他們這個年齡的。

    西公村,千八口人,不算多,但也算是方圓幾十里內比較大的個村子了。

    計劃生育政策實行三十多年來,村裡人口增長不再那麼快,人均土地卻還是很少。拿西公村本身來說,人均不過一畝地,華北平原上就是這樣,村多人密耕地少。

    出的村來放眼望去,儘是墨綠、肥壯的棉田,顯得如此廣闊,又生機勃勃。

    廣闊的棉田被金沙河分為兩片,河東那一片歸屬東公村,河西這一片自然是西公村村民們精心種植起來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