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編輯手札

龍騰世紀 科幻題材資料 相對論的發現-原子裂變 文 / 編輯手札

    1905年11月,愛因斯坦同樣在德國《物理學紀事》雜誌上發表了關於狹義相對論的第二篇文章:《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包含的能量

    有關嗎?》,這是一篇短文,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出一個物體的質量並不是恆定不變的,而是隨著運動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這就是運

    動中物體的「質增效應」。

    現在我們想像我們在推一輛小板車,板車很輕,上面什麼東西也沒有。假設這是一輛在真空中的「理想」板車,沒有任何摩擦力

    、也沒有任何阻力,因此,只要我們持續地推它,它的速度就越來越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質量也越來越大,起初像車上堆滿

    了鋼鐵,然後好像是裝著一座喜馬拉雅山、再然後好像是裝著一個地球、一個太陽系、一個銀河系……當小板車接近光速時,好像整

    個宇宙都裝在它上面——它的質量達到無窮大。這時,你無論施加多大力,無論推多長時間,它都不可能運動得再快一些。

    由此可見,光子既然以光速傳播,它的靜止質量就必須等於零,否則它的運動質量就會無窮大。

    當物體運動接近光速時,我們不斷地對物體施加外力,供給能量,可物體速度的增加越來越困難,我們施加的能量去哪兒了呢?

    其實能量並沒有消失,而是轉化為了質量。這就是說,物體質量的增加與動能增加有著密切聯繫,或者說物體的質量與能量之間有著

    密切聯繫。愛因斯坦在說明這種聯繫的過程中,提出了著名的質能關係式

    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即使是在不甚關心其實用價值的純理論型的物理學家看來也是驚心動魄的,而在絕大多數人眼裡

    ,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即能量是質量的900萬倍,是多麼誘人的前景呀!指甲蓋般大小的物質的質量如果完全消失,其釋

    放的能量是用以萬噸煤炭來計算的。

    遺憾的是,沒人能隨便減少質量,譬如一塊石頭,我們盡可以用錘子砸成小塊,然後碾成碎末,可是當你仔細地收集這些碎末後

    就會發現它的質量並未變化。

    但是,十幾年後的1939年,約裡奧·居裡、費米、西拉德這三位科學家分別獨立發現了鏈式反應,使人類找到了釋放巨大原子能

    的方法。鈾235的核收到中子轟擊就會發生裂變,分裂成兩個中等質量的新原子核,放出1∼3個中子,並釋放出巨大能量,這些中子

    又能引發其它鈾核再分裂,如此反覆,形成連鎖反應,不斷釋放巨大能量。這就是鏈式反應。

    鏈式反應使原子能成為殺傷力巨大的新武器。僅僅在幾年後,人類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爆炸成功,緊接著日本人遭受了人類歷史

    上最殘酷的懲罰,幾十萬人死傷,其中一部分人瞬間還被原成基本粒子,真成了魂飛魄散。e=mc2在給人間帶來希望之前,帶來的先

    是致命的創傷,這一切對於深愛和平的愛因斯坦來說無疑是一記重拳,直至臨死前他仍為此痛心不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