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一種直而尖的刺殺兵器,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狩獵工具。在三國時期已經成為軍隊的主要裝備。它的缺點是刃部較長,刺殺不如槍那麼靈便,到晉代槍興起,矛逐漸衰落。
戟:在戈和矛的基礎上展而來,是矛和戈的結合體。它的優點是具有勾、啄、撞、刺四種效能,殺傷力很高,在三國時期盛行一時。典韋,呂布,張遼都是持戟的名將。
槍:一種刺擊兵器,和矛相似,據說黃帝時期就有了。三國時期大量使用槍,但當時槍刃銳長,還沒有脫離矛的形式,直到晉代,槍頭改進為短而尖的形式,比矛更加鋒利,逐漸取代了矛的地位。
長刀:安有長柄的大刀,是一種砍殺兵器,從配刀和專用與劈砍的短柄長刀展而來。最早有關長刀紀錄時期是在三國時代,據三國誌記載,典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又傳說關羽使用「青龍偃月刀」(不過目前還沒有確鑿證據,因三國誌記載關羽「刺」嚴良與馬下,「斬」其,刀可不是用來刺的)諸葛亮的祠廟並列在一處。「閟宮」出自《詩經》,這裡借指祠廟。原句本非律體,不能用平仄對仗格律衡量。
主要是刀和劍,刀身單刃,主要用於砍殺,劍身雙刃,主要用於刺殺,也兼有砍的功能。由於劍在砍殺的效能和堅韌度上不如刀,在三國時期已經不再作為軍隊的主要裝備,只是作為輔助兵器和防身武器。而刀,則在這個時期了軍隊的主要武器。
另外,匕在當時也是一種重要兵器,地位與長劍相當。一般官吏除佩劍外,有的還懷帶匕,有的軍隊也配備匕,如諸葛亮曾在百步(今四川成都)早匕五百把給騎士。
弓:眾所周知的彈射武器,三國時期大量裝備部隊,有角端弓、雕弓、路弓、疆弓等形制。弓的優點在於輕便靈巧,能遠距離殺傷敵軍,缺點是必須一手張弓,一手拉弦,影響準確度。
弩:安有臂的弓,弓臂上設有弩機。據說在戰國時期明,在三國時期得到進一步的展。蜀漢在在制弩技術上始終處於領先優勢,諸葛亮曾明一種新式連弩,稱為「元戎」,可一次裝十支箭,提高了射的度,當然攻擊距離和威力不免有所下降。弩的優點是比弓射得遠,命中率高,但沒有弓輕便,射度慢。
鐵蒺藜:又名鐵製,形如蒺藜,因此得名。它有三個銳利的尖,中央有孔,以便用繩索穿起來。把它大量布設在敵人行軍道路上可阻礙敵人行動,布設在戰場前沿可破壞敵軍戰鬥隊行。也可以算是古代的地雷了。
鹿砦:用來防禦的障礙物,上有竹尖、鐵刺。可阻擋敵步騎兵衝擊,有時也安置在陷坑內用以殺傷敵人。
拋車(投石車):在一個木架子上橫設一軸,軸的中間穿有韌性的長木桿左拋桿,桿的一端結上一個用繩索聯繫的皮囊,另一端結上幾十條到百多條繩索,聽號令一齊用力猛拉,利用槓桿原理和離心力作用把巨石拋出。當然拋出的不一定是石塊,也可以拋射火球等物。官渡之戰時,曹軍曾用拋石車機會袁紹軍的櫓樓。因出的石彈在空中飛行有聲音,當時叫做「霹靂車」。
雲梯:一種爬城用的工具。它用轉軸把兩個長兩丈以上的梯子連接在一起,並固定在車架上而製成。車架上有一個木棚,外用生牛皮加固,人員在棚內推車向城牆接近時,以此抵禦敵人弓矢的傷害。
望樓:這種車子安有輪子,可以推動。在一個八輪車上樹立兩根長柱,柱的上端設一轱轆軸,上有木屋,人在木屋內居高臨下觀察敵人行動。也可以安排弓箭手射擊。
木驢:是古代重要的攻城工具之一,用以掩蔽攻城人員在掘城牆,挖地道時免遭敵人矢石、縱火、木擂等的傷害。這種車下面有四輪,車上設一屋頂形木架,上面用生牛皮蒙上,並塗以泥漿,以防禦敵人的矢石和火攻。車內可容納十人,工程時將車推到城牆下,掩護人員作業。
火車:一種專門焚燒城門的工具,車上裝有爐灶,爐內盛滿油脂,用碳火燒沸,在車的四周堆積乾柴,將車推至城門下,縱火後離去。如城上敵人倒水滅火,由於油比水輕,火焰反而更高,更易將城門燒燬。
撞車:一種撞擊城門的工具,形如木驢以防禦矢石(可不像遊戲中那樣毫無防備地挨打)。在守城時也可以用來撞擊敵軍攻城雲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