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編輯手札

龍騰世紀 姜維生平 - 轉 文 / 編輯手札

    姜維(2o2-264),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人,三國未期蜀國名將。

    姜維自幼少孤,和母親一起生活。他喜好鄭玄的經學,在郡中做上計掾,不久,任州中從事。姜維的父親姜冏曾為郡中功曹,羌

    族、戎族叛亂時,他親自保護郡太守,戰死在疆場。因此,魏朝賜姜維中郎,命他參與管理本郡的軍事。

    建興六年(魏太和二年,228年)春,蜀丞相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今甘肅東南部山地)。派鎮東將軍趙雲、揚武將軍鄧芝佔據箕

    谷(今陝西寶雞南),佯從斜谷道(今陝西眉縣西南)攻鄖,以牽制魏軍主力。魏明帝曹叡派曹真率關右諸軍,在郿重兵設防,諸葛亮卻

    親率大軍攻祁山。時天水太守馬遵正帶姜維和功曹梁緒、主薄尹賞、主記梁虔等人隨雍州刺史郭淮在各地視察。馬遵聞蜀軍至祁山後

    ,諸縣響應,郭淮聞後,決定東行,回上邽守備。馬遵疑姜維等人有異心,於是,也乘夜隨郭淮至上邽。姜維現馬遵已走,忙追隨

    其後,可惜晚了一步,待姜維等人至上邽,城門已閉,不肯放其入城。姜維等人又返回冀縣,冀縣也不放姜維等人等進城。姜維等害

    怕,只好去投諸葛亮。時蜀軍先鋒馬稷因違背諸葛亮的部署,又不聽裨將軍王平勸阻,擅自放棄街亭,依山立寨,以為據高臨下擊魏

    軍勢如破竹。結果被魏左將軍張郃擊敗,失守戰略要地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南隴城鎮,一說今天水東南)。馬稷喪失街亭,使諸葛亮的

    主力側翼受威脅,整個作戰計劃遭到破壞。諸葛亮只好攻克西縣,率千餘戶和姜維等人班師。姜維於是同其母失散。

    諸葛亮喜姜維有膽智,命其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姜維時年二十七歲。

    諸葛亮給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寫信,對姜維讚賞不已,信中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

    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信中還說:「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

    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三國誌·蜀書·姜維傳》)。不久,姜維就升任中監軍、征西大將軍。

    孫盛《雜記》記載,姜維投奔諸葛亮,跟母親失散了。後來,他接到母親的書信,讓他設法回去。姜維說:「良田百頃,不在一

    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這記載不太可信。因為姜維粗知學術,待母不至如此。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軍1o萬出斜谷攻魏,為魏大將軍司馬懿所拒。二軍相持百餘日。其間,諸葛亮數番挑戰,司

    馬懿堅壁不出,欲待蜀軍糧盡,相機反攻。諸葛亮派入送司馬懿女人衣服羞辱之,欲激司馬懿出戰,司馬懿仍不出戰。為平息部屬不

    滿情緒,故意上表請戰,魏明帝派衛尉辛毗為軍師制止之。以後,諸葛亮一來挑戰,司馬懿就要帶兵出擊,辛毗杖節立於軍門,司馬

    懿便不出兵。辛毗一到,姜維就對諸葛亮說:「辛佐治杖節而到,賊不復出矣。」諸葛亮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

    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資治通鑒·卷第七十二》)!八月,諸葛亮病故於五丈原(今陝

    西眉縣西南)軍中,蜀將秘不喪,整軍後退。當地百姓見蜀軍撤走,向司馬懿報告,司馬懿出兵追擊,姜維令楊儀返旗鳴鼓,做出

    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為中計,急忙收軍退回,不敢逼近。於是蜀軍安全而撤,百姓作諺語道:「死諸葛走生仲達」(《晉書·宣帝

    傳》)。姜維回成都後,任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

    延熙元年(238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駐紮漢中。蔣琬升大司馬後,任命姜維為司馬,多次率領偏師西進。延熙六年(243年),姜

    維升任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

    延熙九年(246年),汶山郡(郡治綿質,今四川汶川西南)平康縣(今四川松潘西)的少數民族聚眾起事,反抗蜀漢統治。姜維率軍

    征討,恩威並施,迅平定。

    延熙十年(247年),姜維升任衛將軍,與大將軍費柿共錄尚書事。同年,汶山郡平康縣的夷族起事,姜維率兵討平。不久,雍州(

    治長安,今西安西北)、涼州(治姑臧,今甘肅武威)等地區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維率兵出隴右(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接應,

    與魏雍州刺史郭淮、討蜀護軍夏侯霸戰於洮西(洮水以西)。胡族領白虎文、治無戴等率部降蜀,姜維將其遷至蜀境。未遷走者皆為

    郭淮擊平。

    延熙十二年(249年),朝廷授予姜維符節。秋,姜維督軍進攻雍州(今陝西關中及甘肅東部),依傍曲山(今甘肅岷縣東百里)築兩

    城。姜維熟悉隴西風俗民情,欲誘羌胡歸蜀,以控制該地區。派牙門將句安、李歆等人駐守,並聯合羌胡人進攻附近各郡。魏軍則以

    征西將軍郭淮與雍州刺吏陳泰統兵抵禦。郭淮採取圍城打援策略,命陳泰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進圍曲城(今甘肅岷縣東漳南)

    ,切斷交通及水源,曲城蜀軍困窘不堪。姜維被迫領兵救援,進至牛頭山(甘肅岷縣東南,洮河南岸),為陳泰軍所阻。姜維聞郭淮率

    軍進逼洮水,企圖切斷退路,迅率軍撤回。而句安、李歆等人因孤立無援,最終降魏。郭淮又西擊羌人各部,留鄧艾屯白水(今甘

    肅白龍江)北岸,以防蜀軍反攻。姜維聞訊後,令廖化駐軍白水南岸牽制鄧艾,自率重兵奔襲洮城(今甘肅臨潭西南)。後為鄧艾所識

    破,並於當夜搶佔洮城,姜維只得撤軍退走。

    延熙十三年(25o年)十二月,姜維再次出兵隴右(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聯合羌人,攻魏西平未克,俘魏中郎將郭循而還。

    姜維認為自己熟悉西部風俗,又依仗才兼文武,想用羌族、胡族為羽翼,並說「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三國誌·蜀書·姜

    維傳》)。因此,他常常提出要大舉興兵。費禕多次制止他,撥給他的部隊也從未過萬人。

    費禕還對姜維說:「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不如且保國治民,謹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

    ,無為希冀徼幸,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資治通鑒·卷第七十六》)。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費禕去世,姜維得行其志。三月,吳太傅諸葛恪再次興師攻魏,兵2o萬進攻淮南(參見南安、合肥之戰

    )。姜維也乘機率數萬人出石營(今甘肅省西和縣西北),經董亭(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包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率軍解圍,進至

    洛門(即洛門聚,今甘肅甘谷西)時,姜維因久攻南安不克,軍糧已盡,撤圍退走。

    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維主持蜀國內外軍事。二月,魏中書令李豐與皇后之父光祿大夫張緝等密謀廢易大臣,欲以太常夏侯玄

    代替司馬師為大將軍。事洩,司馬師殺李豐、夏侯玄等,廢張皇后,魏國一時陷於混亂。魏狄道長李簡密向蜀漢請降。六月,姜維乘

    機率軍攻魏,李簡獻城降,姜維占狄道(今甘肅臨洮)。十月,姜維率軍進圍襄武(魏隴西郡治,今甘肅隴西南)。魏將徐質反擊,蜀前

    軍蕩寇將軍張嶷戰死。姜維率軍繼至,擊敗魏軍,斬殺徐質。魏軍撤退,姜維乘勝進擊,破河關(今甘肅臨夏西北)、臨洮(今甘肅岷

    縣)等縣,並遷河關、臨洮、狄道三縣民入川,率軍撤回。

    延熙十八年(255年)七月,蜀衛將軍姜維乘魏大將軍司馬師病亡之際,督車騎將軍夏侯霸、征西大將軍張翼等數萬人攻魏(參見狄

    道之戰)。八月,到達枹罕(今甘肅臨夏東北),遂向狄道(今甘肅臨洮)進軍。魏征西將軍陳泰命雍州刺史王經率所部進駐狄道,待他

    率主力自陳倉(今陝西寶雞東)到達後,再鉗擊蜀軍。王經不俟陳泰軍至即擅擊蜀軍,姜維率軍先後故關(今甘肅臨洮北)、洮西大敗王

    經,魏軍大部傷亡或逃亡,損兵數萬,王經只殘部萬人還保狄道。姜維乘勝圍狄道城。魏大將軍司馬昭命長水校尉鄧艾出任安西將軍

    ,與陳泰併力抗擊蜀軍,並遣太尉司馬孚為後援。陳泰與鄧艾軍會合後,分三路進至隴西,避開蜀軍,出其不意地繞過高城嶺(今甘

    肅渭源西北),進至狄道東南山上,燃火擊鼓與城內聯絡,守軍見援軍至,士氣大振。姜維即督軍沿山進攻,被魏軍擊退。這時陳泰

    揚言截斷蜀軍退路,姜維遂於九月二十五日撤軍退走鍾堤(今甘肅臨洮南)。

    延熙十九年(256年)正月,姜維在駐地被後主封為大將軍。六月,姜維與鎮西將軍胡濟約定在上邽(今甘肅天水)會合。七月,姜

    維率先出兵祁山(參見段谷之戰),聞鄧艾有備,乃改從董亭(今甘肅武山南)攻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鄧艾軍搶佔武城山(今甘肅武

    山西南)據險拒守。姜維見地利已失,強攻難克,乃夜渡渭水東進,沿山進取上邽。兩軍戰於段谷(今甘肅天水西南)。胡濟失期未至。蜀軍交戰不利,士卒潰散,死傷甚眾。百姓因此埋怨姜維,而隴山以西的地方也趁機騷亂起來。姜維敗歸,謝過引責,自請貶為後

    將軍,行大將軍事。

    延熙二十年(257年)五月,魏將諸葛誕聯合東吳在淮南起兵反司馬昭。司馬昭調關中兵力東下討伐諸葛誕。姜維乘機攻魏秦川(渭

    水流域)。十二月,姜維率兵數萬出駱谷(今陝西周至西南),到達沈嶺(今陝西周至南)。當時,魏在長城(今陝西周至南)積存大量軍

    糧,且防守薄弱。聞姜維至,眾皆惶懼。魏征西將軍司馬望和安西將軍鄧艾恐姜維襲奪長城,立即合軍據守。姜維軍進至芒水(今陝

    西周至黑水),依山為營。司馬望、鄧艾軍近水築寨。蜀軍多次挑戰,魏軍堅守不出,兩軍長期對峙。景耀元年(258年)三、四月間,

    姜維聞諸葛誕敗亡,遂引軍而還。並再次被任命為大將軍。

    姜維屢次北伐,不但未見成效,反而弄得民困兵疲。於是,不再輕易對外用兵,轉過頭來,致力於加強漢中的守禦。

    當年劉備留魏延鎮守漢中,各個營寨都充實兵力,抵禦外寇。敵人來進攻,使其不得入一步。後來漢中之戰,王平抵拒曹爽,用

    的就是這種辦法。姜維認真研究了蜀中形勢,提出了「斂兵聚谷」的新策略。

    姜維認為,「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

    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臣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

    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三國誌·蜀書·姜維傳》)。

    朝廷也覺得姜維的辦法不錯,便命令漢中都督胡濟退駐延壽、監軍王含駐守樂城,護軍蔣斌駐守漢城。又在西安、建威、武衛、

    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等地建立軍營駐防。

    其實,斂軍聚谷之法,弊大利小,等於是自棄險要,自拆樊籬。

    景耀五年(262年)十月,姜維起兵再度攻魏,攻入洮陽境。魏征西將軍鄧艾率兵迎戰。鄧艾抓住姜維懸師遠征,戰線長,給養困

    難,難以持久的弱點。搶佔有利地勢,在洮陽以東的侯和(今卓尼東北)設陣,以逸待勞,阻擊蜀軍,雙方激戰後,魏軍起反擊,蜀

    軍大敗,損失嚴重。姜維只得退往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此後,蜀軍實力大減,轉為被動防禦態勢。

    姜維本非蜀人,托身蜀國,加上連年征戰,沒有建立什麼功績,所以頗遭非議。而當時蜀國後主劉禪無能,宮廷由宦官黃皓專權

    ,為所欲為。右大將軍閻宇見黃皓炙手可熱,便依附於他,於其勾結。黃皓想尋機廢掉姜維,扶閻宇掌管軍政大權。姜維疑心,頗為

    恐懼,於是,不再回成都,在沓中駐紮。

    據《華陽國志》記載,姜維對黃皓專權恣肆很不滿,曾上言後主,請求誅殺黃皓。後主說:「黃皓不過是一個奔走效力的小臣罷

    了。過去董允對他切齒痛恨,我常常感到遺憾。您大人大量,又何必介意他呢?」姜維見黃皓枝附葉連,勢力很大,感到自己失言,

    便告辭後主出宮。後主命黃皓到姜維那裡謝罪,姜維對黃皓說自己要到沓中種麥,以資軍用,實際是為躲避黃皓。

    景耀六年(263年),姜維表奏後主,說:「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

    以防未然」(《三國誌·蜀書·姜維傳》)。

    在這緊要關頭,黃皓不聽人言,卻信鬼神。他相信巫者的預言,認為敵人不會到來,稟告後主,把姜維的表章壓下,不予理睬,

    連大臣都不知道。

    同年八月,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將軍鄧艾率兵3萬餘人,由狄道(今甘肅臨洮)進軍,以牽制蜀大將軍姜維駐守沓中(今甘肅舟

    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率3萬餘人,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以切斷姜維退路;鍾會率主力1o余萬人,欲乘虛取漢中,

    然後直趨成都(參見魏滅蜀之戰)。

    直到魏將鍾會將要進入駱谷,鄧艾將要進入沓中時,黃皓這才派右車騎將軍廖化率軍去沓中援助姜維,派左車騎將軍張翼、輔國

    大將軍董厥等率兵去陽安關中(今陝西沔縣西),作為各個營寨的外援。並令漢中諸將放棄漢中外圍據點,收縮兵力退保漢城(今陝西

    勉縣東)、樂城。廖化進軍到達陰平,聞魏將諸葛緒正向建威迸,便停下來等待敵兵。

    鄧艾命天水太守王頎直攻姜維營地,命令隴西太守牽弘等人邀擊姜維的前部,而命令金城太守楊欣進擊甘松。姜維在沓中見鄧艾

    的軍隊攻來,又聽說鍾會進軍漢中,知漢中難保,立刻引兵東撤,急擺脫鄧艾,退往陰平。魏將楊欣等人追擊,直到疆川口,雙方大

    戰,姜維敗退,為搶先占橋頭(陰平東南)的諸葛緒所阻。姜維從孔函谷(今甘肅省武都縣孔幽水人白龍江處)佯作向北欲繞道而東,作

    出出兵攻擊諸葛緒後部的樣子,誘使諸葛緒離開橋頭三十里向北堵擊時,姜維乘機迅通過橋頭,與廖化、張翼等合兵,據守劍閣。

    諸葛緒趕去阻截,差了一天,沒有趕上。這一戰,姜維靈活用兵,暫時擺脫了被動局面。

    在陰平,姜維遇到了趕來增援他的廖化。姜維命廖化在陰平抵禦敵軍,自己想率軍往陽平關迎擊鍾會。

    由於蜀軍未對咽喉險道斜谷、駱谷、子午谷嚴加防守,被魏魏興太守劉欽佔領。鍾會遂幾路並進,直入漢中,留2萬人圍漢、樂

    二城,自率主力直下陽安關口,守將蔣舒降投,傅僉戰死,繼克關城(今陝西陽平關),鍾會攻樂城不下,聞關口已克,引兵長驅南下。這時,張翼、董厥才到漢壽,姜維、廖化也捨棄陰平退回,剛好和張翼等會合。於是,合兵退守劍閣,抵禦鍾會。

    鍾會寫信給姜維,企圖用故土關係招降他。信中說:「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

    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三國誌·蜀書·姜維傳》)。

    姜維沒有回信,而列營守險。鍾會不能克,雙方形成了對立之贄。魏軍因軍糧不繼,鍾會準備退兵。

    時鄧艾上書建議,出奇兵從陰平經江油(今四川江油北)、涪縣(今四川錦陽東),襲取成都。十月,鄧艾趁姜維被鍾會牽制在劍閣

    ,率軍自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南出劍閣兩百多里,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越過7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出其不意地

    直抵江油,迫降守將馬邈。並克綿竹,斬諸葛瞻。一鼓作氣、攻陷雒縣(今四川廣漢北),逼近成都。蜀後主劉禪驚恐失據,感到大勢

    已去,在主降派勸導下,決定向鄧艾請降。

    姜維等堅守劍閣,驚悉綿竹失守,接著,一日三驚,有的說後主想固守成都,有的說後主要向東投奔盟國東吳,有的說後主要向

    南進入建寧。姜維恐腹背受敵,即引軍退至巴西境,至郪縣(今四川射洪西)時,後主詔書傳來,命令全軍投降。姜維傷心落淚。但事

    已至此,只好奉詔到涪城向鍾會投降。「將士鹹怒,拔刀斫石」(《三國誌·蜀書·姜維傳》)。鄧艾率軍入成都,蜀漢滅亡。

    鍾會待姜維等甚厚,還他們原平的印號節蓋,鍾會與姜維出則同車,坐則同席。並對長史杜預說:「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

    、太初不能勝也」(《三國誌·蜀書·姜維傳》)。

    不久,鍾會與鄧艾爭功,陷害鄧艾,魏元景五年(264年)正月,鍾會抵達成都,將鄧艾押往洛陽。鍾會心存異志,姜維看得很清

    楚。便想借鍾會構成魏國的內亂,然後伺機復國。便對鍾會說:「聞君自淮南已來,算無遺策,晉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復定蜀,威

    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謀,欲以此安歸乎!何不法陶硃公泛舟絕跡,全功保身邪!」鍾會道:「君言遠矣,我不能行。且為今之

    道,或未盡於此也。」

    姜維心領神會,說:「其他則君智力之所能,無煩於老夫矣」(《資治通鑒·卷第七十八》)。從此兩人感情越好起來。

    鍾會排除了有滅蜀大功的鄧艾,又掌握龐大的遠征軍,遂密謀反叛。鍾會想讓姜維率兵五萬為先鋒出斜谷,自領大軍隨後,前往

    洛陽爭奪天下。但司馬昭對鍾會懷有野心早有戒備,遣中護軍賈充率1萬步騎入蜀進佔樂城,隨即親率1o萬大軍進駐長安,使鍾會措

    手不及。鍾會知道司馬昭已經看破自己的意圖,遂扣押魏軍所有將領,並出示廢黜司馬昭的所謂太后遺詔。姜維見時機已到,便慫恿

    鍾會誅殺被扣將領,預謀趁機殺掉鍾會,恢復蜀漢。並密書與劉禪道:「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資治通鑒·卷第七十八》)。因鍾會遲疑而消息洩露,護軍胡烈之弟胡淵率烈部眾擂鼓吶喊而出,各營官兵為營救本部將領也一起

    響應,蜂擁殺入蜀宮,被拘宮內的將領們衝出與其部眾會合。雙方在宮城內外展開激戰,姜維、鍾會及部眾數百人被殺,蜀太子劉璿

    和姜維妻子也被誅殺。據《世說》記載,姜維死後屍被分解,人們現,其膽如斗。有人說是如升,膽不可能斗大。

    對於姜維的投降和降後的圖謀再起,後人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孫盛持否定態度,說他:「進不能奮節綿竹之下,退不能總帥五將,擁衛蜀主,思後圖之計,而乃反覆逆順之間,希違情於難冀

    之會,以衰弱之國,而屢觀兵於蘭秦,已滅之邦,冀理外之奇舉,不亦暗哉!」

    裴松之不同意孫盛的看法,比較客觀地評論這件事,他認為:「當時鐘會已到劍閣,姜維與將領們列營守險,阻擊鍾會,鍾會無

    法前進,已經準備退兵,姜維等保全蜀國的功勞,差一點就建成了。不料鄧艾偷渡陰平,出現在後方,諸葛瞻戰敗,成都自潰。在這

    種情況卜,姜維如果回師救援成都,鍾會則會進擊其後。形格勢禁,難以兩全。因此,如果責備姜維不能奮節綿竹、擁衛蜀主,那實

    在是強人所難,沒有道理。後來鍾會要坑殺魏將以舉大事,授予姜維重兵,讓他作前驅,假如不出意外,此事得成,而兵權握在姜維

    手中,那麼,殺掉鍾會,恢復蜀漢,也不是難事,也還是可能的。一般說來,在情理之外獲得成功,才算是『出奇』。我們不能因為

    事情沒有按預期展,出了差錯,就說姜維不好。試想,假如當年田單定計之後,機會不好,沒能成功,難道我們也說田單愚蠢暗昧

    嗎?」

    姜維為人,生性好學,生活儉樸。郤正曾寫文章評論他說:「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

    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

    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

    《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三國誌·蜀書·姜維傳》)。

    相比之下,裴松之和郤正說得盡情盡理,足以服人。

    但姜維屢次出師,導致民困兵疲。在最後一次功魏前,蜀右車騎將廖化曾說:「兵不戢,必**,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

    於寇,用之無厭,將何以存」(《資治通鑒·卷第七十八》)!結果終為廖化所言中。

    《三國誌》作者陳壽在評論姜維時也說:「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

    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