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真的這麼說?」張士道聽徐道覆傳達完盧循關於他的水師的事情,興奮地問道.他在臨海訓練水師有一年多了,終於能夠有上陣的機會了。
「將軍確實是這麼說的,但是將軍不想讓我們永嘉的水師過早地被晉庭現,所以他希望你能夠在臨海之外的地方找一處水師基地,作為進攻晉安郡的跳板,這一個水師基地最好能夠使你們自給自足,減少與永嘉的聯繫,以免被晉庭現。」徐道覆接著說到。
「嗯,這個我早就想到了,將軍的意思是不想過早地明擺著和晉庭衝突,即使是我們水師也一樣。我心中早有一處合適的水師基地,這個島嶼足夠的大而且氣候溫和土壤肥沃,足夠支持我們水師在那裡獨立展。」
「哦?還有這樣的地方?德祖,你說的是什麼地方呢?」徐道覆好奇地道。
「孫吳黃龍二年,吳主孫權派遣衛溫、諸葛直萬人甲士渡海前往夷洲,第二年從夷洲帶回來了一批願意服從教化的夷洲之民。我所指的這個地方就是夷洲。」張士道接著道:
「《臨海水土異物誌》曾經記載:夷州乃是夷人所住之異地,並且距離位於長江河口的臨海郡有二千里之遠,氣候風土都比長江一帶溫暖。夷州在臨海郡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人皆髡頭,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種荊為蕃鄣。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舅姑子父,男女臥息共一大床。交會之時,各不相避。能作細布,亦作斑文。布刻畫,其內有文章,好以為飾也。……」
「二千里?那它距離晉安郡有多遠?」徐道覆怕這個夷洲距離侯官太遠,那來往就不大方便了。
「不遠,也就是五百里左右的樣子,來往風帆快行駛,只要五六個時辰就到了。只要將軍一聲令下,我軍水師可以立即由夷洲出攻克侯官,從背後給予晉軍以致命一擊,斷氣後路以及糧道。」張士道信心滿滿地說,看來就是徐道覆今天沒有來,他也會就這件事情和盧循說的。
「照你這麼一說,這個夷洲確實是一個合適之地。只是這是大事情,就夷洲是否能夠成為水師基地一事,我們應該向將軍以及郡丞大人陳述,再做決定。」他們只是軍事長,是否在夷洲建立水師基地的事情必須由盧循決定。
「嗯,那這件事情就麻煩將軍了。」張士道對徐道覆說到。他們二人其實是老相識了,孫恩在琅琊27人起兵的時候就有徐道覆和張士道二人,只是二人一直分管不同的部隊,所以實際上並沒有太多的接觸。
「時間緊迫,那我現在就走了,告辭!」徐道覆向張士道告辭,星夜趕回永寧城,繞是一個風風火火啊!
永寧城太守府。因為永嘉郡太守盧循不在,所以這個太守府也就成為了他所指定的副手永嘉郡丞劉穆之辦公的地方了。不過劉穆之可不敢在盧循的太守寶座上辦公,他有自己的辦公房間的。
徐道覆趕到永寧城的時候,已是深夜,按照古人的習慣這個時候已經要睡覺了,那麼早上才能早起做事。什麼是早起?就是現在的三四點鐘的樣子。
顧不上休息,徐道覆徑直朝著太守府跑去,他知道劉穆之現在絕對還沒有睡覺,以他的習慣,現在絕對還在太守府中處理公務,直到很晚很晚的時候他才會上床休息,早上很早的時候他又會起來。這也是徐道覆佩服他的地方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啊。
「德祖說的真是夷洲?」劉穆之聽完徐道覆的轉覆,問道。
「嗯,他所說的就是那個夷洲。」徐道覆回答。
徐道覆不知道劉穆之為什麼要重複問兩遍,劉穆之並沒有告訴他,這個夷洲可比他們想像的大多了,夷洲所佔的面積大約有半個揚州大,雖然山地廣大,但是事宜耕種之地也非常之多,能夠比得過十幾個永嘉郡和臨海郡加起來的面積之大了。
「據晉安來報,晉安的晉軍已經開始向延平集結了,所以現在軍情緊急,這件事不需要和將軍請示了,命令德祖即刻率領水師前往夷洲。同時可以在臨海當地尋找自願前往夷洲的居民,一同前往夷洲。來年開春所需要的農具以及種子由我們送過去。叫仲靜配合德祖的行動。」劉穆之作出決定道。
徐道覆自然也是明白事理的人,知道現在軍情緊急而且盧循也確實授予了劉穆之這個自己處理的權力,所以領命而去。
劉穆之一聲令下,在郭澄之一手指揮下,整個臨海郡快地運轉了起來,這就是保甲制度的好處。整個臨海郡成為了一個整體,只要上面有需要下面自然會開動機器配合行動。
現在正是冬季農閒季節,許多農民都空閒在家。郭澄之和劉穆之一樣都是讀書人自然早就從書中知道了夷洲的重要性,對於劉穆之這個決定是非常地贊同,所以給予了非常高的待遇給那些願意隨軍前往夷洲的農民。
去開夷洲的農民三年不需要交稅,所有的農具和物資全部由臨海郡提供。還有其他若干獎勵政策。在這些政策的鼓動下,有不少農民願意跟著張士道的水師前往夷洲。
盧循的水師或許人數上不怎麼多,但是船是足夠多的,當然這也是孫恩留給盧循的最主要的遺產之一了。為了能夠有足夠的船隻開往夷洲,郭澄之在當地僱傭了足夠的漁民掌船,其中有不少漁民去過夷洲,因此還省下了嚮導的錢。
一切準備妥當後,張士道率領著水師五千人以及移民兩萬人以及大量農具還有生活物資的船隊前往夷洲。時值冬月,風從西北而來,順著風勢和水流,張士道不過用了二十幾天的時間就到達了夷洲北部的一個叫從裡的地方。
從從裡登6後,張士道看到這裡地形平坦,地勢開闊,樹木茂密。還有一條河流從這裡入海,形成了一個不小的水灣,水灣中間還有一個河間小島島上面對自己這邊還有一個凹口,正是一個利於建立水師基地的地方。
張士道當即命令所有的船員下船在附近伐木造房,並在很短的時間裡在那條河流的北岸建立了一個木頭營寨。為了方便起見,張士道給這條河流命名為臨海溪,也能夠讓這些百姓不忘自己是從哪裡來的。
此地氣候確實比臨海溫暖,此時是三月份。雖然臨海郡此時還因為氣候不到,還是農閒時分的時候,這裡已經基本上能夠進行農業耕種了。
按照古籍記載,夷洲是有人居住的。為了避免和這些原住民生衝突,張士道命令四千水師在那個河間島上打造營地,為將來進一步建立水師營地做準備。
自己則帶著一千人開始在四周探尋起來。在深入五十里左右的地方,張士道都沒有現任何有人煙的景象。為此他沒有再深入進去進行探查,而是返回了臨海溪營地。自己這麼大的目標,還是讓別人自己來找吧。
在把周圍的荒地清掃一空之後,農民開始了在夷洲的墾荒歷程。張士道一方面命令加緊打造臨海島(那個河間小島)的水師營地,一方面命令在岸上的水師部隊保護好這些開荒的農民的安全。同時命令那些農民只得在這五十里範圍裡面耕作,不得出這個範圍。
作為第一批開墾民是很辛苦的事情,既要防範野獸的襲擊又沒有物資的積累。好在郭澄之派往夷洲的船隊裡面有專門攜帶糧食的船。這些巨大的樓船裡面儲藏了足夠的糧食物資足夠這些開荒民熬到第一年糧食成熟的時候。
為了行政上的簡便,張士道把這兩萬移民按照軍隊的模式編成了十戶百戶千戶的模式,每十戶有一個十戶長,這樣既沒有改變原先的保甲制度的合理性,又適應了在當時進行管理的需要。
當一切都開始走向正軌的時候,張士道才派了一支令兵回到臨海向劉穆之等回報了自己的情況。在得知張士道一切都正常運作的時候,劉穆之等人也不禁鬆了一口氣,畢竟這是自己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誰知道會遇見什麼呢?
在得知夷洲的地形和氣候非常適合於農耕之後,劉穆之甚至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把臨海和永嘉郡的民眾大規模遷往夷洲。
臨海二郡畢竟離揚州腹地太近了,而且地形平坦沒有什麼險要關卡可以阻隔,不像建安等郡一樣。若是和晉庭生了衝突這裡絕對是第一個被攻擊的地方,與其把這麼多的人民讓給劉裕,還不如把他們帶到夷洲去。只是此事實在太過於重大,劉穆之覺得還是要和盧循商量一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