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穿越之風生水起

龍騰世紀 第二十章 春哥不出,誰與爭鋒? 文 / 穿越之風生水起

    義宗,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家。,。,。韓非子曰:「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其時諸侯爭霸,群雄並起。墨子這人是比較黑的,人稱阿黑哥,小黑。嗯,不是我不當大哥好多年的那個柯受良。丫的跟他相比,拍馬也趕不。阿黑哥早年「學儒家之業,受孔子之術」,後來他看到儒家學說的種種弊端,於是獨立門戶,開創了墨家學派。畢生為之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為墨家學說的揚光大和實施濟世而奔走呼號。

    在其晚年和身後,墨家漸漸成了最有影響的學說,與儒家學說分庭抗禮,並大有凌駕其之勢。以至於孟子哀歎:墨翟之言盈天下。荀子更是說:禮樂滅息,聖人隱伏,墨術行。韓非也說:世之顯學,儒墨也。

    先秦諸學,綜一而論,無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墨家則注重品行的完善,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並且墨家亦不像儒家那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鼓勵弟子們以苦為樂。換一句話來說,也就是喜歡搞自虐。譬如我們所熟悉的皮鞭、滴蠟等等。

    春秋時尚武、養士之風盛行。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等人府中食客數千,其實食客就是所謂的「士」。士分文士和劍士。文士即謀士,劍士即武士。劍士好勇鬥狠,但也講究知恩圖報,經常有劍士為了報答主人的知遇之恩而不惜以身相殉。

    墨子覷之而云:「任,損己而益人矣。」並贊之為「義」。說萬事莫貴於義。興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便是真正的大義。

    楚惠王年間,公輸盤幫楚國造雲梯準備攻打宋國。墨子知道後,從齊國起程,日夜不停,歷經十天,奔走千里,廢了三雙鞋子,腳底重繭,趕到楚國見公輸般和楚王,阻止其攻宋。說服公輸盤後,再見楚王。楚王不聽,墨子讓公輸盤為攻,自己為守,演示戰爭。公輸盤九攻之,墨子九拒之。公輸攻已盡,而墨子守有餘。公輸欲殺墨子以絕其患,墨子置生死於不顧,坦然說道:「你殺了我也沒有用,我的弟子禽猾離已經帶著守城器械和三百弟子到宋國去了。」楚王無奈的說道:「吾請無攻宋矣。」當時楚是大國,宋是小國,可以想像楚國如果攻打宋的話,宋肯定是滅國之災,肯定是生靈塗炭,血流千里。墨子以一己之力,直言說楚,不但體現他膽識過人,而且還表現了他為了大義而不顧個人生死的英雄氣概。這種精神正是任俠精神的起源,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可見始於墨子。墨子是第一個真正的俠之大者。墨家,俠者也。

    後來,墨子又多次說服齊國不要攻打魯國,說服楚國停止攻打衛國。墨子之後,有個墨家弟子叫孟勝的,是墨家鉅子,也就是掌門人。他有個好朋叫陽城君的,是楚國人。他讓孟勝幫他守城。有一次楚國內亂陽城君出逃,楚國收回了陽城。孟勝即因此自殺以殉朋之義,同時赴死的有墨家子弟八十三人。又如郭家朱解,亦為墨家子弟,重一諾而輕生死。

    墨子主張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命。其後流傳下去,又分為許多流派。譬如今天的義宗,便即是往昔的墨子,由非攻一道分支而來。

    因為墨家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嚴密紀律的團體,最高領袖被稱為「鉅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鉅子的指導,聽從指揮,可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旋轉腳跟後退。可以說儼然已具黑社會的雛形。另外墨家多與執政勢力相對抗,是以後來的黑社會也有「不得勾結官府」之一項大戒。只不過時至今日,則成了多多益善了。

    也正是因為墨家常與極其龐大的國家機器相對抗,是以他的展逐漸式微。五百多年前,完顏氏得了天下,定國號為「正」。正朝一十七年,天降暴雨,洪河氾濫,兩岸殃及災民無數,墨家隱秘子弟一呼百應,率眾攻入縣城,開倉放糧,救濟災民。後來為心懷不軌者謀之,立意造反。十九年大敗,墨者幾乎被殺之殆盡,鉅子令遺失。再後來,倖存之人為躲避官兵追捕剿殺,隱於山中,改稱號為義宗。領則呼為宗主。

    本朝尊元帝開國,其中義宗亦為之搖旗,助力輔多。得天下後,義宗拒官不受,復又歸隱。但尊元帝情知義宗並非忠於自己一氏,而是忠於一個「義」字。義宗能助他得國,倘若其後族子弟不肖,陷民於水火,義宗又必會揭竿而起,造反謀逆。而義宗組織隱秘,其中多為武功高強之士,端的是一支與人爭戰的奇兵。是以密意囑咐丞相劉元章,借口義宗內部之亂,悄悄捕殺義宗之人,開槍地不要。

    而義宗自春秋墨家流傳至今日,忽興忽衰,也算有了與國家機器長期鬥爭的經驗,幾乎各個省派都有義宗的分支組織,大致分為黑、白、紫、黃、藍、青、金等七門。每門有門主一名,副門主及長老若干,統歸於總舵義宗宗主轄令。宗主持鉅子令,下又設刑堂、輕堂、關堂、弒堂等堂口,入我門來,皆為兄弟。不論年歲,以排行為號。因義宗大多為葛衣麻鞋,因此自總舵義宗宗主以下,按職位高低又分別稱呼為:黑頂、平肩、山兄、長綾、布衣、麻鞋等,其組織之嚴密,較之流傳更廣,勢力更厚的丐幫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譬如麻鞋一職,便是尋常堂口或分門的兄弟,無論是你有多少錢,有多大權勢,身衣物或可替換,但除了麻鞋之外,並不能穿皮靴,滑靴之類。

    便是本朝的開國大帝,據傳其在借用義宗勢力之時,便也拜了山頭,號為義宗的平肩,因此本朝自尊元帝以下,皇帝龍袍及其他服飾亦是不敢在肩頭處描龍覆物。義宗有許多武功高強之輩,尊元帝雖得了天下,卻也深以為忌,怕這些高來高去之人來和自己為難。

    但義宗內又隱約分為鷹派和鴿派,一派誓不做官,堅守義字。另一派則以為可與官府相交,藉機壯大本宗。尊元帝滅義宗而不得,又不能公然行事,是以便在背地裡搞鬼,分化義宗,使之內亂,亦無法再於朝廷為難,也算是極高明的釜底抽薪之策。立國二百餘年以來,義宗始終無法下齊心,合力一致。

    那女子姓曾名珂,在義宗青門中排行第九,因此呼為九妹。姓立的那大漢則是排行第一,呼為大哥。本名叫做立行春。青門勢力在義宗諸門中最弱,乃是義宗布衣之職,管轄遼北一帶事務。其另有門主一名,職位為平肩。另有副門主和長老數人,職位則為山兄,和長綾。

    曾珂喝了些水,見大夥兒都不知曉義宗的來歷,因此略略一說,便即沉沉睡去。她呼吸遠較那立行春為重,想必是內力修為尚淺。今日一戰,那拔人雖未身穿朝廷服飾,卻是由京城的六扇門牽頭,聯合當地的捕快和軍營中的好手,著了便裝圍殺。

    數月之前,青門門主歐陽遠給人打傷,聞聽遼北將軍富忠得了兩隻千年雪蟾,正是起死回生的療傷聖藥,因此立行春便帶了一眾部屬前去盜藥。不想富忠已然派了一支精兵,護送雪蟾進京,奉於聖元帝。立行春等人在當地的堂口中探得明白,於月兒谷一戰,死了百多兄弟,方才奪得一隻千年雪蟾,一路行來,眼看離處在寧古塔養傷的門主已近,卻不想在此地給人困,眾人苦苦撐得一個多時辰,除他和曾珂得我相救外,其餘人都送了性命。

    立行春雖然受傷頗重,但呼吸均勻,偶有疼痛抽搐亦是一瞬而過,料來也是個能打能忍的好漢子,真男兒。我瞧他和曾珂睡得甚熟,天色漸黑,當下讓果籃子取出乾糧清水吃過,便在原地休息。只是擔心那拔人再次追近,是以一直不敢生起篝火。露營野餐輩子也沒少干,美女也有,就是少了帳蓬,而這遼北之地夜間又是極冷。倘若不是大夥兒準備充足,只怕一夜之間就會給凍成冰棍兒。更重要的是,雖然有美女,可是現下卻不能做那活塞運動,這一條才算讓哥們兒倒了胃口了。不過沒事瞄幾眼,間或揩揩油水,倒也是一大樂事。

    男人麼?無非就分為兩種。一種是好色的,另一種是十分好色的。除卻這兩種,便是太監無能者之流。心裡想什麼無所謂,就怕你裝b,真小人要比偽君子可愛得多。我好色,我承認,我是小人,我也承認。

    夜色漸深,我斜倚著一株大樹,亦是感覺到睡意侵襲,曾珂和果籃子睡在一塊兒,兩人身各蓋了一條厚厚的毛氈,思及覆於其下的溫香軟玉,哥們兒再想想她的名字,突然間忍不住呵呵低笑。

    記得輩子在網看過這麼一條追星族腦殘之流出的抗議,內容如下:

    最近網絡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喪心病狂地打出了「曾哥純爺們!鐵血真漢子!」的反動口號,妄圖製造「兩個爺們」、「一哥一弟」的局面來顛覆「一個春哥」的不爭事實,對此我們廣大春哥信徒表示強烈的譴責以及深深地憤怒!!!

    在此,我謹代表廣大春哥信徒再次重申「一個春哥」的立場永遠不變!世界只有一個春哥!只有春哥才是純純純爺們!鐵血真漢子!任何妄想通過製造「兩個爺們」、「一哥一弟」的局面來顛覆春哥純爺們地位的行為都是不得人心的!最終都是注定要失敗的!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春哥才是真命天子!!

    曾珂,曾亦珂,難怪我一聽到就覺得好熟悉,中間可不就只差了一個字?

    那曾哥和春哥我就不多說了,乃是世人聞名的英雄好漢,後人以詩言志,贊曾哥曰:

    曾哥真英雄,鐵血史泰龍。

    胸平數人爬,跨下能走馬。

    菊花百爆色不改,一夜十炮連珠。

    有道是,金槍不倒勝西門。

    誰曾想,擎天一柱賽黑人。

    曾哥不出手,廊夜店無人走。

    曾哥一出門,菊花滿地血滿盆。

    挺胸抬頭臀一頂,長白山鑽口井。

    雙手叉腰一放鬆,一箭雙鵰勝長弓。

    四境頌其名,聲名傳東瀛。

    倭人皆暴走,戶戶養狼狗。

    女捂前,男捂後,小泉倆手都不夠。

    鴨改行,雞嫁人,麻生滿屋跳大神。

    皇室無人聲,靖國無鬼魂。

    地動,山搖,雲密,風緊。

    地崩山摧,曾爺千里踏沙,星途豈為一人?

    大帝影不離,相伴協采富士菊。

    四境之內無人聲,男女捂臀皆啜泣。

    自此未經年,倭國無完人。

    世人聞之而色變,

    婦孺皆股慄,

    小兒止夜啼。

    電閃雷鳴夜,西天現祥瑞。

    三行字,願君心勉勵:

    武林至尊,曾哥爆龍。

    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春哥不出,誰與爭鋒?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