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一八六四之力挽狂瀾

龍騰世紀 第四十四章 再造山河(上) 文 / 澹寧居士

    在溫斯頓·康瓦裡斯率部投降後的第十天,英國財政大臣比爾·蓋特納、外交大臣理查·張伯倫來到了北京,他們是半個月前從倫敦出發的,當時授權溫斯頓·康瓦裡斯率部投降的命令剛剛發出。//免費電子書下載//他們此次是作為英國女王特使,拿著議會授權,就簽訂和約和修訂《北京條約》事宜來與清朝進行談判。

    覲見禮畢後,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授權總理王大臣奕訢、直隸總督曾國藩和理藩院左侍郎張繼全權負責談判事宜。

    談判被安排在紫禁城的文華殿,從當天上午一直到第二天凌晨,進行了整整一天一夜,除中英雙方的五名談判代表外,沒有人知道談判的具體議題和進程等細節。

    文華殿前當值的幾名侍衛和負責清掃天街的幾名細心的太監發現,談判結束後,比爾·蓋特納和理查·張伯倫在走出文華殿時臉色蒼白,腳步踉蹌,後者甚至還在下台階時摔了一跤,扭到了腳腕,最後在前者的攙扶下緩緩站起來,長歎一聲「這是英國外交的失敗」,然後一瘸一拐地走出了紫禁城,他們的背影看上去蒼老無力。

    至於奕訢、曾國藩和張繼,幾乎所有人都看得出他們平靜外表下掩飾不住的激動。由於熬夜疲倦的緣故,他們的臉色都顯得有些發暗,眼眶微微腫起,但是眉宇間滿是飛揚的神采。」「

    這部被後世稱為《中英新約》的條約全稱是《中英關於和平共處及發展彼此間貿易關係的條約》,條約主要內容如下:第一,廢除中英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簽訂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咸豐八年(1858年)簽訂的《天津條約》和咸豐十年(1860年)簽訂的《北京條約》,以上條約中關於治外法權、關稅協定、片面最惠國待遇內容的條款自動失效。第三,中方已支付給英方的歷次賠款,中方不再索回,其餘未結賠款,中方不再支付。第三,保留《南京條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中關於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規定,增開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溫州、湛江和北海等十處通商口岸。第四,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轄區包括香港島及其附近的九龍、新界,規定該地區主權為大清帝國所有但實行地方自治,由市民自發組織政府及其他公共服務機構,允許英國人自由出入香港並在此經商、傳教、遊學和居住,規定香港為國際自由港,實行最低進口關稅和離岸免稅政策。第五,中英互享最惠國待遇,彼此不設置貿易壁壘,中方鼓勵英國人到中國投資,英國先進生產技術專利優先轉讓給中國。第六,中英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和平共處,放棄以戰爭作為解決彼此間爭端的手段。

    這部條約無疑是中英雙方進行深度溝通和有效妥協的結果,深刻反映了中英雙方的現實力量對比。一方面,治外法權、關稅協定、片面最惠國待遇的廢除和中方不再支付其餘未結賠款的規定是中國贏得這場戰爭所導致的直接結果,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國力的上升。中方不再索回已支付給英方的歷次賠款則表現了中國為英國保留一份體面,也為自己積累一個潛在的盟友。此外,香港成為自由港、中英互享最惠國待遇、彼此不設置貿易壁壘等規定表明了中國對建設經濟、發展貿易和對外開放的重視,也反映了英國放棄原始競爭、轉向追求和解共生的政策取向。

    ……

    《中英新約》簽訂的消息一經傳出,世界輿論頓時嘩然,英國《泰晤士報》刊文指出「原始競爭時代已經過去,相互尊重贏得和解共生」,《金融時報》預言「十年之內,中國的廉價商品將充斥英國市場,英國本土輕工業將大幅萎縮,同時,中國將成為英國金融冒險家的樂園」。法國《費加羅報》則指出「新條約的簽訂是英國外交史上未有之巨敗」。美國《華爾街日報》最為搶眼,連續一周發表系列評論「日不落帝國日薄西山,星條旗之歌響徹世界」,從經濟規模、政治架構、文化傳承、社會活力和國際影響五個角度分析了英國衰落與美國崛起的必然性。,

    此外,歐美各主要國家政府紛紛召開會議,研判《中英新約》的簽訂會對國際局勢造成的影響以及中國下一步可能採取的策略和具體措施。美國哈佛大學甚至還出現了一個名為「《中英新約》協會」的組織,專門針對《中英新約》的簽訂可能給世界帶來的變化進行研究。

    ……

    無論如何,奕訢、曾國藩和張繼他們可以鬆一口氣了。

    ……

    《中英新約》簽訂後的第二天,午門廣場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慶功儀式。

    端門到午門的御道鋪上了紅地毯,午門廣場插滿了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和鑲藍的八旗旗幟,暢音閣的供奉們執著金瓜、玉鉞,用編鐘奏響了迎接勝利之師的《凱旋令》,廣場四周還圍著三層善撲營軍士,個個穿著簇新的黃馬褂,整個場面隆重、威嚴。

    同治皇帝站在午門之上,俯視著歡慶的海洋般的午門廣場,他仍舊顯得很瘦弱,雙頰深陷,眼窩發黑,但是滿臉的喜色使他看上去精神不錯,彷彿生命力在慢慢流回到他的身體。慈禧太后端坐在同治皇帝身後的御座上,面前是一扇紗制屏風。雖然看不清楚她的表情,想來也是滿臉喜色吧。畢竟此次一雪道光二十二年以來的國仇家恨,百年之後,史書也會在她的功勞簿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宗室貴胄和朝廷大員們依照爵位、官職的尊卑分列御道兩旁,站得整整齊齊,足足有兩百人之多。左邊隊伍以總理王大臣、恭親王奕訢為首,右邊隊伍則以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倭仁為首。此外,在京的四品以上官員、翰林院庶吉士、都察院的御史和國子監的監生們也都奉旨前來觀禮,至少有一千多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