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第一軍閥

正文 第093章 第三次產業革命 文 / 落雨流痕

    當然,十分之一與五分之二的比喻太大了一些,中華民國與歐美在海軍發展的財政支出比例並沒有那麼高。

    「歐美國家,這是不自量力,還是自尋死路呀!」謝葆璋在會議上到了這個情報後不由輕鬆的笑了起來。

    歐美國家的經濟總量,只有中華民國自身的二分之一,如果再加上中華民國那些附屬國的經濟,那就比歐美國家更多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華民國就算是造出比歐美國家多出兩倍噸位的海軍都有足夠的底氣。

    歐美國家竟然造出了比中華民國還要多出一倍的戰列艦,這不是不自量力是什麼?而戰列艦已經是落後的玩意了,中華民國都不打算發展太過,而是開始暗中大力研發航母技術,而歐美國家現在把精力放在戰列艦上,那麼航母的研究與製造必然會缺乏資金,這不是自尋死路是什麼?

    當然,如果財團支持,資金不是問題。

    但是歐美真要發展航母技術中華民國也不怕,畢竟中華民國經濟總量優勢擺在那裡,工業規模優勢擺在那裡,歐美國家力量又比較分散,如何能夠與中華民國抗衡。

    「不過看樣子,羅斯柴爾德財團和美國財團還有挑逗的餘地,說不定我們只要再搞個戰列艦製造計劃,說不定他們還會跟進。」軍情局局長孫振東對情報分析之後估計道。

    「現在多造戰列艦也就是浪費錢。」江渝卻是不想再造戰列艦,「我們現在就算造出更多戰列艦,實際上也沒什麼用。因為戰爭的主動權在我們手上而不是在歐美國家手上。我們真正要發動全面戰爭的時候,現在造出來的戰列艦早就落後了。所以我們也不需要再造戰列艦,倒是可以虛晃一槍。」

    「虛晃一槍?」謝葆璋困惑的問道:「我們假裝要製造一批戰列艦嗎?」

    「不僅是如此,我們還要故意營造出中華民國要建造出一支數量無比龐大的海軍,從而滅掉歐美的趨勢。從而讓歐美把大量的勞動力消耗在軍事建設上。從而使我們中華民國將精力放在內部建設和技術研發上面。當真正爆發全面戰爭的時候,歐美國家建設起來的軍事設施和海軍船隻,都將成為一堆落後而無用的玩意。」江渝說出了想法,然後對孫振東問道:「軍情局有沒有能力將這個計劃故意洩漏出去?」

    「如果要故意洩露出計劃是沒問題的,軍情局已經收買了十幾個歐美間諜,同時扯出了一堆歐美間諜,這些間諜都還未拔出,就是為了留著給敵人洩漏虛假情報。但是,如果我們太容易就把這個所謂的絕密計劃洩漏出去,恐怕會讓歐美國家感覺可信度不高。因此我們在洩漏計劃的時候需要嚴密策劃一番。並且最重要的是要有相應的動作進行配合。」孫振東回答道。

    「這個計劃非常好,如果真的能讓歐美上當,那麼起碼能消耗掉他們不少的勞動力資源。」謝葆璋十分認同的說道。對於如今的中國海軍來說,戰列艦已經不是主要的追求了,中國海軍追求的是更高級的航母、潛艇等裝備,也就是說海軍下一步的動作,一是抓緊訓練海軍。以提高兵員素質,二就是將財力傾斜到技術研發方面。

    「好,那就這麼辦。」江渝點頭道,這個欺騙計劃便確定實施,最高統帥部海軍統帥中心與軍情局接著開始完善這個計劃的實施細節。

    ……

    1922年,中華民國的電子計算機研究中心內。用晶體管和硅片等原件,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

    中華民國的電子計算機技術,直接跨越到了第三代電子計算機的高度。不過突破的只是核心技術,邊緣技術還處於大幅度的空白階段。

    但是核心技術的突破才是主要的。

    電子計算機工程顯然是一個大工程,這個電子計算機研究中心位於甘肅酒泉,參與這個工程的人員達到了八萬人。

    從編程到半導體材料製造,等等配套的人員、技術都紛紛出現。

    但是真正知道在研究什麼的人。卻只有接觸到了電子計算機的那少部分人,其他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在研究什麼。他們只是按照任務要求,完成局部的準備、研發。

    這個電子計算機對於中華民國來說有重大的意義,因為電子計算機對於人類生產力的提升有巨大意義的。

    任何科研活動,普遍都離不開計算,甚至是海量的計算。如果靠人力來計算,不僅耗時耗力,還容易算錯。

    就如研究核裂變技術,就需要進行大量的計算。

    如果中華民國能夠研究出運行速度更快的計算機,那麼相當於在進行某項技術研究時,要算一個月的計算量,幾分中內就可以算完,從而使科研速度大大的提升,科研成本極大的縮減,從而帶動其他領域的技術飛速發展。

    而且計算機還可以用於軍事計算,從而使參謀部能夠快速的得到各種數據,以提高指揮效率,並提高反應速度。而時間,往往是勝利的基礎。

    江渝甚至是親自主持電子計算機的研發,由於他的精確指揮,各配套單位對各自任務的攻關幾乎沒有走什麼彎路,攻關速度極為驚人。

    此前,中華民國已經將晶體管計算機研發了出來。目前已經製造出了十幾台成熟的晶體管計算機,運算速度在加減法方面,一秒可以完成5000次計算,平方、立方等計算方面,一秒可以完成50次。

    這十幾台電子計算機成為了中華民國的絕密,但是不進行應用,就相當於是無效,因此江渝將這些計算機分配給全國各區域的研究基地,在這些研究基地內成立絕密的計算中心。

    各研究中心、研究所需要計算什麼複雜的東西,就可以送到計算中心去,而這些研究中心和研究所根本就不知道計算中心內有電子計算機。他們只是發現。這個計算中心的計算速度極快,讓他們得到了一個又一個極為興奮的數據。

    以往他們要得出這些數字,都得花費極多的時間,往往計算一個數據,需要動用幾十人、上百人,一些大型的研究工程,動用的計算人員甚至超過了上千人。此前每一個研究基地,起碼有幾千名數學專業的人員,在不斷的從事著計算再計算的任務。

    如今的計算中心,卻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出他們想要的數據。他們卻並不怎麼驚訝,因為之前這些數據都是交由江渝計算的,江渝腦海中能夠連接後世的網絡。也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快速的計算,因此他們早就習慣成自然了。

    這十幾台電子管計算機的應用,使中華民國的科研速度快速提升,成本也降低了不少,但是江渝卻是有點看不上這些電子管計算機。這些電子管計算機實在太笨重了,就算是發展到了極致,還是很笨重,而且性能連後世的手機都比不上,但是卻使他從各種計算任務中解脫了出來。

    但性能太差,還是主要問題。

    因此江渝決定向集成電路計算機跨越式發展。集成電路計算機雖然沒有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性能高,但是卻也是1964~1971之間的技術,屬於第三代計算機。

    第三代電子計算機即是將三種電子元件結合到一片小小的硅片上;同時使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單一的半導體芯片上。於是可以使計算機變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這種計算機還可以建立操作系統,使得計算機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協調下可以同時運行許多不同的程序。

    十二年後的中華民國,已經培養出了一大批數理化專業人才,這些本國人才被大量招募進了科研機構。

    而那些歐美科學家。則不斷的被中華民國調離絕密技術的科研攻關,以免技術洩漏到歐美。

    技術是中華民國崛起的根本。因此不得不重視,對技術上的保密之嚴密,甚至超過了軍事上的保密力度。

    那些參與了機密技術研發的人員,除了少數可以重點防控的歐美科學家之外,其他的不僅要土生土長,家庭成員還要安置到保護區,免得被他國特工利用,同時在人員接觸上都要進行監控,可謂是堵得密不透風。

    顯然電子計算機的出現,使中華民國手上掌握了一大批價值極高的數據,這些數據若是洩漏,將造成比較嚴重的後果,那就是西方人可以依照這些數據,再某些研究領域內迅速完成攻關。

    而在最關鍵的精密製造業上,電子計算機的出現,顯然是能夠提升研究精度的,不過這些方面的數據,江渝不是自己算出來了,就是通過網絡上找到的專業書籍裡找到了答案。

    江渝的存在,也是之前中華民國科技研發的核心,也是中華民國精密製造業能夠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但是,江渝顯然是分身乏術的,他不可能去計算太多的東西,所以的部分科研工作的計算,都是靠人力計算,現在有了計算機,計算效率是幾百倍、幾千倍的提升。

    相比西方人研究出一個玩意就要進行宣佈,中華民國卻是秘而不宣。

    這主要是國際環境的問題,歷史上白種人主宰地球,沒什麼有力的競爭對手,也就可以高調宣佈。同時他們也需要讓更多的科研人員知道這些東西,以便於更多人參與研究,才能找到突破方向。

    不同的是,中華民國有明確的突破方向,因此根本不用那麼多參與研發,只需要建立一個專門的研究中心就行了。

    這個專門的研究中心,已經有了研究方向。同時,中華民國將歐美視為必然要發生一場戰爭的敵人,自然是不能讓他們找到研究方向的。

    人類的科技進步,主要是那些科研方向起到的作用。在這條看不見摸不著的道路上,那些科研工作者不知道走了多少次彎路,不知道消耗多少精力和物力才摸索到了正確的方向。

    也就是說,要想不使歐美國家提前發明出那些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連那種東西的存在都不清楚,也就完全沒有那方面的研究意識。

    而中華民國研究出的很多成果。已經很大程度的提前了西方人在很多領域的發展速度。

    就如機械化農業、工程機械的出現。以及各種電器的出現,都提前了。

    科研就像是一場賽跑,中華民國要想在這場賽跑中勝利,就必須做好保密工作。

    而科研的目的,無非就是轉化為生產力,而轉化為生產力的目的,無法就是贏得戰爭的勝利。

    如果沒有敵人的話,科技甚至可以不用怎麼發展,這樣還能更好的維持統治,科技的快速發展。也就意味著人類可能產生新的變革。

    計算機的出現,其目的就是為了方便科研,同時也方便作戰計算。科研的目的。就是提高生產力,從而提高戰爭能力。即,使生產速度更快,使建設速度更快。同時,使機器能造得更大、更精密。或是更小、更精密。

    不過此時歐美國家就算是通過間諜手段獲取了一些技術,也已經無法改變他們落後的局面了。

    因為中華民國的科研效率太高了,而且投入的資金太大了。

    1922年一年,中華民國投入到科研中的資金就高達50億元,這年頭的50億,是美國經濟總量的二十分之一了。如果美國要那麼搞的話。相當於每20個人當中就得有1個人的勞動成果要投入到科研的消耗當中。

    中華民國研究的技術是全面鋪開,大量的軍事技術研發出來後被儲存了起來,並未應用到生產力的提升上。

    因為生產力的提升。其目的就是為了戰爭的勝利。如果公開技術可能讓敵人的軍事力量變強,那麼就得把技術藏起來。

    技術研發全面鋪開的結果就是成果遍地開花,歐美國家不僅在科研效率上比不上,規模上更是比不上。

    不僅在衛星、核聚變、噴氣式飛機等等重大工程上進行了研究,同時連激光武器、電器武器等方面都進行了研究。像激光、電磁等超級武器的研究。後世太祖在開國後同樣也進行了研究,才使後來中國在尖端科技的理論水平比歐美都不落後。甚至還要更先進,只是精密製造業比不上,才造成了落後現象。

    就算是以當前的科技水平,可能在激光武器、電磁武器等超級武器方面的研究,搞不出什麼實質性的突破,但是只要建立了一個專業的研究所,先把理論摸索出來,先把人才培養出來,只要條件一達到,就能進行突破。

    中華民國顯然是把錢大量花到了科研上,而在軍事上,燒錢的海軍只是維持一個差不多的規模。

    儘管如今這個差不多的規模有72萬噸排水量,但是歐美的海軍排水量總噸位卻大大超過了這一規模。

    陸軍和空軍這一年的開支比較大,不過隨著戰爭的結束,花費開始減少。在陸軍和空軍方面,中華民國的花費卻是比歐美國家大得多。

    此時中華民國解決了紅色毛熊,可以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是裁軍,紅色毛熊完蛋後,周邊基本上沒有什麼國家能威脅到中華民國。

    歐洲不足為慮,歐洲人本身就不夠團結,就算是歐洲人要對中華民國進攻,顯然那麼大的動靜不可能察覺不到,而且還有烏克蘭、白俄羅斯、沙皇俄國做為緩衝區。因此裁軍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只要有空軍優勢,陸軍可以大量裁撤。

    第二個選擇,就是重兵壓境,逼迫歐美進入軍備競賽,從而使歐美在陸軍方面同樣消耗掉足夠多的勞動力,以遏制歐美發展速度。

    裁軍顯然是不可能的,中華民國需要一支高素質的軍隊,以保衛廣袤的疆域,同樣也需要震懾那些附屬國不生異心。

    當然,那些附屬國的掌控還是比較容易的,那些附屬國、傀儡國想要推翻中國財團在他們境內的壟斷地位,就必須通過武力,然而這些附屬國沒有戰爭工業,顯然是打不過中華民國的。

    最主要的還是建立一個預備役體系,使全面戰爭爆發後,可以徵召更多受過專業訓練的士兵。

    中華民國的海陸空三軍總數超過五百萬,而歐美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法美的兵力總量,已經下降到了不到三百萬的程度。

    特別是大量的美軍士兵回到美國後,隨即成為了消費的主力,也成為了建設的主力。

    此時中華民國,自然是要讓歐美國家,消耗更多的勞動力在軍事上的,士兵是不事生產的,是無法為財團建設各種資產的。唯一的作用,也許就是加大了軍火生產。

    因此中華民國開始製造假情報,以對歐美施加壓力。

    軍情局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佈局,好似在漫不經心中向一名美國間諜洩漏了一份海軍造艦計劃。

    這個計劃中,中華民國將在未來五年內,以製造商船的名義,秘密建造出超過30艘戰列艦,從而打造出一支足以輕鬆擊敗美國海軍的龐大艦隊,然後再兩到三年內,佔領美洲大陸。

    這個虛假情報傳遞出去的同時,中華民國的軍用造船廠及民用造船廠也進行了相應的配合。

    一批看起來很奇怪的商船已經開始建造,之所以說奇怪,是因為這些普通的遠洋商船,首先是噸位比較大,超過了4萬噸。另外建造過程中遮遮掩掩,好似在掩飾著什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