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第一軍閥

正文 第071章 消除貿易逆差協議 文 / 落雨流痕

    /

    羅斯柴爾德財團對這個國際市場全新貿易體系比較滿意,儘管羅斯柴爾德財團明白,這是中華民國在通過出口商品盤剝歐美。

    但是讓羅斯柴爾德財團不能接受的是財富的流失,如果雙方能夠達成一個這樣的貿易模式,那麼財富也就不會流失了。

    即中國出口到一個國家多少錢的商品,就從這個國家進口多少錢的原材料,前提是價格合適。

    如果一個國家因為關稅問題導致價格虛高,中華民國則將這個國家的貿易順差所產生的外匯,拿到其他國家去進口原材料。

    這樣的模式能夠使歐美財富不流失到亞洲,雖然確實有些吃虧,但是羅斯柴爾德財團卻不得不妥協。

    現在的亞洲已經不是從前的亞洲,中國所組建的軍事集團如果要拿歐洲開刀的話,歐洲顯然是擋不住的。

    英國現在佔著印度、緬甸、馬來西亞,以及名義上佔據著澳大利亞,這些尾巴又讓英國忌憚得敢亂動。

    英國這個世界老大都不敢亂動,其他歐洲國家也不會現在跳出來,因為羅斯柴爾德財團對這些國家有較強的掌控能力。

    羅斯柴爾德財團儘管是歐美霸主,但在新崛起的中國寡頭財團面前,卻是不知不覺中低了一等。

    一切都是武力問題。

    中**閥寡頭財團在亞洲有足夠強大的武力,而羅斯柴爾德財團沒有國家,就沒有足夠的武力。

    20%的回報率看起來是不錯的,但實際上是出賣了礦產本身的價值,但是羅斯柴爾德財團看來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此時的世界工業資源還很豐富,出口一點到中國去又有什麼問題呢?

    ……

    英國政府對中國提出的新貿易體系也很感興趣。如果能夠達成這樣的新體系,那麼英國就很佔便宜了。

    因為英國有大量殖民地,英國政府通過出口大量的工業資源,就能夠迅速的盤活財政。羅斯柴爾德財團也是這麼想的,英國政府一旦盤活了財政,那麼也就能夠還得起錢了。

    不僅是英國,法國、德國,以及其他參戰國,都可以把財政盤活,從而還掉欠羅斯柴爾德財團的錢。

    同時歐洲國家也意識到。如果不按照中國這個路子走,那麼雙方的貿易將不可長久。

    一旦貿易不可長久,中國人也將無所忌憚。到時候也就是戰爭爆發的時候。戰爭爆發之後,歐洲甚至是連足夠的勞動力都沒有,這還能怎麼打仗呢?到時候降臨的將是巨大的災難。

    「這個體系很好,這樣一來,就可以消除貿易中所產生的矛盾了。」英國首相喬治首先支持這個體系。他在英國內閣會議上說道:「如果這個體系能夠建立,那麼我們大英帝國就能夠消除大量的貿易逆差,從而消除頭疼的財政問題,同時還能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就業問題,成為了此時英國頭疼的事。

    隨著棉布、鋼鐵的銷量大減,以及海運業的衰敗。以及英鎊世界體系的崩潰而造成國際金融業務的萎縮,每一個問題,都使英國增加了失業人口。

    這些失業人口的出現。使得喬治的首相位置非常脆弱,隨時可能都會下台。至於什麼長遠的問題,那見鬼去吧!先讓自己坐穩首相的位置再說。

    英國煤炭、鐵礦資源都比較豐富,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加上英國有大量殖民地,更是能夠開採出很多資源。

    現在的問題。也就是鐵路和開採設備方面的投資。

    而羅斯柴爾德財團迅速與英國財團達成一致,羅斯柴爾德財團可以投資這些礦產和鐵路。

    之前英國政府在世界的投資。主要也就是鐵路投資,而鐵路投資所需的錢,又是羅斯柴爾德財團提供。

    這一套程序已經玩得很熟練了。

    英國此時的殖民地有南非以及非洲大片殖民地,在亞洲有印度,資源都是很豐富的。更有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紐芬蘭、新西蘭這四個自治領。

    只不過這四個自治領,目前已經被美國和中國給瓜分了。

    這些自治領開始不再那麼聽話了,而英國顯然也不可能對不聽話的自治領動用武力,其結果就是自治領在財團的控制下自己玩自己的,不再理會英國這個老大哥了。

    但是英國可以在非洲殖民地加大投資,以開發出更多的礦產資源,也可以在印度地區加大投資。

    加大投資,也是一個陷阱,歐洲國家如果在殖民地加大了投資,那麼建立了眾多的礦山,如果中國攻佔了那些殖民地,那麼歐洲國家就損失慘重了。於是在中國的軍事威脅下又多了一重顧忌。

    對於歐美國家出口原材料,亞洲向歐美出口商品的模式,英國首先取得了突破,英國政府明確表示認同,雙方很快就簽訂了《消除貿易逆差協議》,即中華民國及附屬國,與英國及英國殖民地的貿易過程中,任何一方產生了貿易逆差,對方即需要進口更多的指定商品,直到消除90%以上的貿易逆差。

    英國指定的貿易逆差消除商品即是各種原材料,中國指定的貿易逆差消除商品即是飛機、汽車、電器、機械設備等工業產品。

    如果當年之內,某方無法提供製定價格內的商品,則對方可將外匯投入到向其他國家購買商品的行為當中。

    這個協議的簽訂,讓英國政府解決了一大心病。

    此時的英國已經不是從前的大英帝國了,承受貿易逆差的能力已經比較差了,戰前的英國還能承受每年一億英鎊的貿易逆差,戰後的英國確實也可以承受,但卻要坐吃山空了。

    世界的財富,儘管理論上一場戰爭把英國打得非常虛弱,但虛弱的是國民財富,錢還是在羅斯柴爾德財團的手上,羅斯柴爾德財團是歐洲國家。大本營相當於是在英國,所以錢儘管看上去很多跑到美國那邊去了,但歸屬權還是歐洲人的。

    有了這個協議,英國就能夠消除貿易赤字。

    甚至是完全消除,可以把需要進口的商品都換成進口中國的商品,然後通過出口煤炭、鐵礦石等商品再把錢賺回來嘛~!

    英國實際上是一個工業體系落後的國家,商品體系並不齊全,所以英國需要進口的商品很多。

    此時的英國,還無法自力更生呢!

    每年英國得從歐美各國進口商品,除去出口的商品價值。每年還要多進口一億英鎊的商品。

    現在出口衰弱,金融、服務業市場也丟了大部分,英國佬的日子就無法像戰前那般優渥了。

    協議一簽訂。羅斯柴爾德財團立即對礦產進行了大量的投資。

    羅斯柴爾德財團不僅在英國加大煤炭、鐵礦石開採規模,還在非洲、南美、北美、印度地區加大投資。

    投資過程中,必然要購買很多開礦設備,這些開礦設備則是從中華民國進口。

    中華民國向羅斯柴爾德財團出售挖掘機、汽車等開礦設備,不過那些挖掘機最大的斗容只有5立方米。再大的,對不起,不出口。

    中華民國不對歐美出口大型生產機械,這是為了不快速提高歐美的生產力。

    如果歐美的生產力提升了,那麼他們的戰爭潛力也就提升了。

    中小型機械倒不存在太大的問題,為了能夠從歐美那裡進口到更多的礦產資源。也得人家能挖得過來,因此出口挖掘機什麼的還是需要的。

    同時中國還在世界範圍內,不斷的進口各種原材料。不過中華民國進口那些原材料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價格高時理都不理會。只有價格降低到符合的價位才會進口那些原材料,而且是有多少要多少。

    因為中華民國的原材料進口數量很龐大,加上中華民國有資源儲備,那些開礦的商人根本就無法提價。

    一提價人家不買了,到時候礦產賣不出去。堆在倉庫裡太久的話,他們恐怕得破產。

    而在中華民國的進口價格下。那些商人又有一定的利潤,因此他們看到這個穩定的利潤後,又會馬上投資,對礦產進行開採。

    進出口關稅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不過這年頭的原材料出口關稅都還比較低。第二個要考慮的問題就是運輸。

    很多國家確實有礦產,但是他們卻沒辦法開採,因為他們沒有鐵路,沒有港口。

    鐵路和港口這就需要投資了,而羅斯柴爾德財團此次的投資,很多錢也都是花在了交通運輸的建設上。

    戰後的羅斯柴爾德財團手上有大量的剩餘資本,正需要到處進行投資呢!投資鐵路是羅斯柴爾德財團的拿手好戲。

    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緬甸、馬來西亞這些地區則是中**閥寡頭財團的資本輸出範圍。

    因此這些英國佬的地盤上,中國資本對鐵路和港口的投資十分積極。儘管在印度、緬甸、馬來西亞開礦需要向英國佬的殖民當局交稅,但是中華民國還是賺了。

    用其他國家的資源來發展本國的工業,這難道還不賺嗎?

    而且更重要的是,隨著英國認同中國的貿易體系之後,法國、美國等國家也會陸續的認同這種模式。

    這樣一來,隨著這些國家的開礦規模的擴大,就使錢可以完成循環流通,從而使中華民國的出口可以持續,出口之後又能進口到更多的原材料。

    進口的原材料不僅能夠支撐出口,還能支撐一部分自身原材料消耗。

    除了歐洲之外,其他各大洲,各個國家,也因為原材料的出口,培育起了商品市場,使中華民國和附屬國的商品有了更大的國際市場。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