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出口,讓中華民國是賺到錢了,而且賺錢的手段是高附加值的產品和可再生資源的出口。
另外,附屬國的低級產業不僅在中華民國那裡賺到了錢,也在國際市場上賺到了錢。
那麼,這些錢能吃嗎?
高附加值的產品,中華民國自己能製造,需要進口的也就是德國的精密機床而已,歐美其他國家根本就沒有什麼高附加值的東西能在亞洲市場賣得動的。
低附加值的工業產品方面,中華民國從那些附屬國進口了,也不需要從歐美國家進口。
如果不把手上的錢花掉,那麼中華民國相當於是給其他國家白幹活了。
也就是說,如果不從歐美進口什麼東西過來,那麼這些錢相當於也就是廢紙,或者只是一堆中看不中用的黃金白銀。
當然,這些錢可以拿到歐美去購買什麼不動產,如土地、房屋、工廠之類的,還可以在這些國家進行投資。
但是那些不動產拿來有屁用,中國老百姓又不到。至於投資什麼的,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獲取盈利,盈利的目的也是為了能夠從歐美國家那裡壓搾到更多的商品,繞了一圈還是繞回去了。
歐美現在還有什麼是值錢的呢?
首先是人才值錢,中華民國需要歐美的工業、科研人才,這方面中華民國已經在引進了。
另外一個就是資源了,各種各樣的不可再生礦產。
這些礦產有一個共同特點,第一是不可再生,第二是附加值很低,而這個年代的歐美,還普遍沒有意識到資源開採的問題。
特別是英國,英國的三大支柱產品當中就有煤炭。煤炭也是不可再生的東西。
當然,美國是意識到了,但那是美國在大量出口商品後意識到的。出口型經濟要想持續發展,就得不斷的進口。
而每一個國家,有的無非就是資源。
但因為這個時代的工業規模還不大,也沒有什麼資源短缺的問題,因此還未上升到戰略角度。
到了戰略角度,那就是削弱其他國家的戰爭潛力。
一個國家連資源都沒了,而隨著工業體系的不斷發展,各種資源都是與戰爭潛力掛鉤的。
這個時代卻不是這樣的。礦產資源並未與戰爭有太大的掛鉤。德國是第一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國家,但德國本身就沒有什麼礦產資源。
科技發展之所以不可持久,那就是因為要消耗礦產資源。
戰爭之所以爆發。從無至今就是因為資源不夠用了,一開始沒飯吃,或者是分配不公,有或是對資源的佔有**而催生的。
科技,則又是戰爭催生的。
當科技越發達。所消耗的資源就越多,又造成了資源更加緊缺,而又引起更多的戰爭,由此世界進入惡性循環。
中華民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內部建設的不斷擴大,所需的資源是日益增多。而開採自身資源又感覺很不划算。
就像是采煤,江渝是想把山西煤炭全部停挖的,但是國內有需求。再則日本這個國家要發展,要壓搾日本的勞動力,也需要消耗資源。
現在日本的煤炭,一定程度上還得從中國進口。
因此中華民國已經到了不可繼續忍受的程度,急需尋找一個能夠大量輸出礦產資源的國家。
英國就進入了視野之中。
首先英國有大量殖民地。其殖民地、自治領規模最大,也意味著有最多的資源。英國佬是一個資源大戶。
只要英國佬能夠加大原材料開採規模,那麼也就可以形成,中國出口高附加值產品,日本等附屬國出口低附加值產品,而英國向中華民國瘋狂輸出原材料的格局。
英國佬統治的殖民地畢竟是別人的,所以英國並不會心疼這些原材料。
加之英國如今財政困難,希望扭轉財政問題,對貿易逆差的承受能力很差,也需要消除巨額的貿易逆差。
所以英國向中國出口原材料是很靠譜的。
「英國有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在我們當前還未完全推翻武力殖民體系之前,未必不能與英國人合作,從而在那些殖民地盤剝到更多的利益。這種合作方式,就是英國投資鐵路和礦山,然後向我們出口大量的礦產。」江渝對周子躍說道,「所以我們要把英國作為第一個突破口,我想英國佬在財政拮据的情況下,很願意出口礦產的。另外,還要同時接觸羅斯柴爾德財團,英國佬只能在政策上做決定,商業執行能力全靠落隨柴爾的財團。」
「我想應該沒什麼問題,向我們出口礦產是有利可圖的,羅斯柴爾德財團不可能不動心。那其他的國家呢?」周子躍問道。
「歐洲國家都可以接觸一下,我們起碼要實現,自身消費的一半礦產資源又其他國家供應。另外一半,我們先自己開採。」江渝想了想之後說道。
周子躍思考了片刻,說道:「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少部分資源又自身開採,如中亞行政區,那裡是軍工業集中的地方,在中亞行政區和北海行政區開採的礦產資源供應到中亞行政區的軍工業製造。而關內人口密集的地區,所需的資源則全靠進口。進口的這一部分,我們從附屬國、印度、澳大利亞進口一半,在戰爭爆發後,我們能夠迅速佔領這些地區,從而保住這一半的資源供應。另外一半,則從歐美國家那裡進口。戰爭爆發後,這些資源供應就將被切斷,我們就開啟國內的礦山開採,從而彌補這些缺口。」
江渝看著地圖,不由拍手說道:「這個方案不錯,不過我們要做好兩手準備,一是保留一些國內開採能力,並儲備起起碼能夠支撐半年所需的各種資源,這樣一來歐美就算是想提高價格。我們也能佔據主動。二是要繼續增強運輸能力。」
「儲備方面正在進行,運輸方面也沒有太大問題,集裝箱運輸可以大大降低運輸成本。另外我們正在建造更大的遠洋商船,這些條件滿足後,就可以從其他國家獲得廉價原材料。」周子躍說道。
「那就按照這個方案去執行。」江渝點頭道,「只要這個方案執行下去之後,國內那些民資經營的礦產,能關的都給我關了。財團經營的礦產,也關掉大部分,起碼關內不能大規模開礦。」
周子躍點了點頭。然後回到上海開會去了。
兩人商議出的這個方案,對於此時的中國來說很重要。
此前中華民國沒有錢,工業規模也不大。所消耗的資源並不多,因此能自己開採的都自己開採。
但現在不同,現在有錢了,手上外匯一大把。而且工業規模也逐漸膨脹,所需的資源就比較大了。
有人說。礦產留在地下有什麼用呢?
當然有用了,首先可以留給子孫後代。第二,當消耗掉別人的礦產之後,誰的礦產資源更多,誰的戰爭潛力也就越大。
第三,礦產這東西是不能亂挖的。亂挖是會破壞龍脈的。
第四,自古便有麗金生水一說,老祖宗通過陰陽五行學發現。但凡有金礦、金屬礦的地方,降雨量都比周邊要大。二十一世紀全球降雨量減少,特別是中國地區,仔細回想一下小時候的降雨量和長大後的降雨量就會發現,降雨量減少不是一點半點。降雨量的減少。後世歸結於全球氣候變暖、尾氣排放這個問題。
這個理由也有道理,因為尾氣排放、氣候變暖屬火。火自然是克金的。但過度的開採礦產,也是降雨量減少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古代時期,中國很早就認識到了煤炭的作用,但是朝廷是禁止挖掘煤炭的,因為古代儒家文人也是有修身養性,也精通國術理論,自然明白礦產開採所帶來的後果。
破壞龍脈這個理由看起來有點玄乎,但確實不得不重視。特別是山西地區,太行山脈就在那裡,此時北京就在太行山脈邊上,那裡敢亂挖嗎?
至於秦嶺山脈,那裡就更不能亂挖了,秦嶺淮河一線,那裡是中國龍脈的主脈,氣運綿長,又有長江、黃河兩條水線,對中國影響最大。
所以在關內來說,不僅開礦不能亂開,就是在黃河、長江修水電站都要三思而後行,三峽水電站那種改變長江自然運行的大型水電站是絕對不能修的。
中國人喜歡內鬥,這也和龍脈比較多的原因有關。這個國家太大了,而山脈又比較多,龍脈自然也就多了。
每個龍脈孕育一批人才出來,自然有爭鬥。
大的龍脈就有三條,一條是秦嶺主脈,起自崑崙山,這條主脈從夏商周到北宋時期,都是中國氣運主宰,稱之為華夏主脈。還有一條是太行山脈,也是一條大龍脈,自明成祖朱棣開始,這條龍脈一直都是主宰。明末儘管被東北野龍所趁,但那是因為明王朝制度問題,導致民怨沸騰,龍脈自然壓不住,但滿清入關之後,也是靠這條龍脈統治天下。
西南地區也有一條大龍脈,喜馬拉雅山脈一路蔓延到雲南地區,這條龍脈在近代孕育出了桂系,桂系軍閥儘管看上去是在貴州、廣西,但這些人都是出自清末雲南講武堂。這條龍脈可以稱之為大理龍脈。
湖北地區也有龍脈,霸王項羽之流便是此條龍脈所孕育,可稱之為荊楚龍脈。
安徽、浙江也有一條龍脈,三國的孫權,明太祖朱元璋、蔣光頭之流靠的便是這條龍脈,可稱之為吳越龍脈。
老祖宗能讓一個有如此之多龍脈的疆域形成一個國家,放在歐洲來看,簡直就是個奇跡,靠的就是文化認同感。
在中國歷次改朝換代的時候,都有一個現象,那就是荊楚龍脈、吳越龍脈非常活躍,因為隨著經濟的南移,這兩條龍脈所掌控的人是最多的,物力也最多。但是最後的結果,這兩條龍脈贏的幾率卻很小。最後贏的還是華夏主脈或是太行龍脈。
在歐洲則不同,歐洲主脈在北歐,也就是瑞典、挪威地區的斯堪的納維亞,瑞典和挪威所在的這條主脈儘管比較強大,但因為地理限制,沒有太多的人,因此這兩個國家並未統治歐洲,但是這兩個國家的人歷來過得都很舒服。
北歐之外的歐洲大陸,則是阿爾卑斯山脈為主龍脈,而歐洲大陸強國法國、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都是在阿爾卑斯山脈四周。這些小龍脈互相攻伐,最終形成一個個小國家。
英國、荷蘭、西班牙,靠的則是海龍。在荷蘭與英國的人還不能被龍脈所用的時候,是西班牙、葡萄牙率先向世界殖民。後來荷蘭開始向世界殖民,最後是英國得到了最大的氣運,從而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打開谷歌地圖,仔細研究一下世界山脈所在地區。就會發現,但凡是強國,或是骨頭很硬的國家,境內都有山脈。
非洲、印度因為沒有什麼山脈,被殖民了根本不會反抗,沒有龍脈的國家是很容易被征服的。
有龍脈的國家。不管是大小,在二十一世紀的時候,總不會混得太挫。
中華龍脈。因為農業開發的問題,已經遭到了不小的破壞了。所以此時江渝希望能夠停掉關內的礦產開採,小規模開採是沒什麼問題的,大規模開採就不行了。
至於北海行政區、中亞行政區這些地區,也有一些龍脈。不過都是一些野龍,挖了也就挖了。
但從戰略角度去考慮。能用其他國家的資源,盡量用其他國家的資源。
……
方案制定後,財團很快就行動了起來,這些方案很快就滲透到了中華民國的各個領域當中。
環保局行動得最快,對關內那些能夠形成較大污染的礦山、工廠進行大力排查,一旦發現,立即勒令停工整頓。
特別是在黃河、長江、淮河這些水線上,向河流中排污都是不允許的。一旦發現重大污染,罰款罰到傾家蕩產,還要判刑,力度之嚴厲,讓那些民資為之膽寒。就算是排污比較少的,一旦超標也要罰款,並停工整頓。
因此民資們接到最新的排污指標後,有污染的很多都立即停工了。
國家也不是不給他們活路,污染大沒關係,可以把工廠遷移到日本去發展,但是絕對不能把污水排放到黃河、長江裡去。
就是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村鎮也要管理好。
大型沼氣池在全國各地普及,那些養殖場首先普及沼氣池,養豬場之類的因為沼氣池的出現,已經不會排放污水了,同時還能發電、照明,並產生有機肥料。
能夠排放污水的工廠,開始大量的遷出中國。
倒是排放廢氣的工廠整頓力度沒有那麼大一些,但是廢氣排放極大的工廠,也遷往日本發展。
另外一個舉措就是,中華民國繼續加大遠洋商船的製造,從海外進口資源,儘管看上去成本增加了,但是也增加了造船業規模。
中華民國這一年最大的商船噸位已經上升到了4萬噸,遠洋商船越造越大,遠洋運輸的效率也越來越高。
加上集裝箱運輸模式的出現,成本已經非常低了,國與國的貿易在成本上的障礙已經被消除。
財團一邊在澳大利亞和印度加大對資源的開採,一邊開始與羅斯柴爾德財團商議解決貿易差距問題。
羅斯柴爾德財團對於財富外流比較敏感,因為這個財團,本身就是玩資本的,儘管他們不是那麼注重技術問題,更沉迷於金融投機,但也對歐洲國家的貿易逆差有些擔憂。
中**閥寡頭財團主動提出解決貿易差距問題,羅斯柴爾德財團自然是舉手歡迎,中**閥寡頭財團方面提出,中國向歐洲出口商品,歐洲國家向中國出口煤炭、礦石等原材料的模式。
羅斯柴爾德財團聽到這個模式後,不由大喜過望,雙方一拍即合。緊接著對礦產價格進行了商定,以及開採範圍進行了劃分。
價格方面,中華民國給出的是一個比較低的價格,羅斯柴爾德財團則想把價格開得高一些,雙方最終各退一步,達成了一個雙方都還能接受的適中價格,這個價格既有利潤,又不是很高。
相比那我寫附加值高的產品來說,礦產資源的附加值是非常低的。
在開採範圍劃分上,印度、緬甸、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新西蘭這些地區被劃歸中國投資,非洲除了埃塞爾比亞、納米比亞之外的其他殖民地礦產,則由羅斯柴爾德財團投資。
歐洲北美也都由羅斯柴爾德財團負責投資,在南美,則由雙方共同投資。
同時中國向羅斯柴爾德財團出售小、中型挖掘機和汽車等露天開採設備,價格方面中**閥寡頭財團也進行了計算,給羅斯柴爾德財團留下了不少的盈利空間。
羅斯柴爾德財團把賬一算,發現如果用上中國的露天開採設備,加上雙方商定的價格,開採礦產的利潤比較可觀,每年回報率達到20%。
另一邊,中華民國開始與英國政府接觸,與英國政府商談原材料進口問題,這讓英國大喜過望。
英國此時正在為商品出口銳減而煩惱,中國提出從英國本土及殖民地加大進口煤炭、鐵礦石等資源,這無疑讓英國政府找到了消除貿易逆差的良藥。
特別是中國政府將日本、朝鮮、越南、暹羅、南華共和國這些附屬國所需的資源或全部或部分的交由英國出口。
這些附屬國每年光是煤炭消耗,就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特別是工業開始快速發展的日本,日本因為沒有資源,煤炭基本上都靠進口。
而中國此時不願意從本土挖掘煤炭出口到日本,這塊『肥肉』也就掉在了英國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