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第一軍閥

正文 第269章 奇跡般的建設速度 文 / 落雨流痕

    /manghuangji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向南擴張的民族融合儘管在傳統行政區內搞得不錯,但是中華民國此時還是在加強各地的教化……

    滿清挖了一個大大的坑。

    首先滿清把中華的傳統文化給閹割了,把那些精華的東西摧毀,並將文化扭曲。在北方,胡化比較嚴重。

    在南方,貴州一帶的教化搞得不咋滴。

    現在中華民國是重整河山,振興民族文化,把丟掉的文化精髓找回來,把被歪曲的糟粕丟棄。

    後世的中國,一直陷在滿清挖的坑裡跳不出來。如今的中華民國,已經快要跳出這個坑了。

    國人一直沒搞明白西方人為什麼強大,普遍認為是文化問題,從而攻擊傳統文化,那種人實在傻x得很。

    在中南省、越南、暹羅,都在加強教化。藩國也需要教化,而且必須服從教化。

    在中南半島和南洋諸島,鐵路、公路也開始不斷修建。不過這些地區修建鐵路有個問題,那就是孽障叢生的叢林時刻威脅著工人的生命。

    法國人修滇越鐵路時,死了二十多萬中國勞工。日本人二戰時在中南半島修鐵路,也死了不少人。

    這主要是醫療條件和營地衛生條件沒有改善,同時食物供應比較差,營養跟不上。同時施工多是以人力施工為主,工人比較勞累,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因此中華民國在修中南半島和南洋諸島的鐵路、公路的時候,首先會保障醫療條件和營地環境。

    同時加強營養。

    施工方面主要使用炸藥、工程車,勞工只負責鋪設鐵路。

    在這些條件下,這一地區的鐵路、公路修建果然沒死什麼人,施工安全得到了充分保障。

    修鐵路在以前沒有工程車的時代確實很容易死人,因為沒有工程車的時候。全靠體力修建,工人非常勞累,同時營養跟不上,自然就會出現大量勞工修鐵路的時候死亡。

    如果再加上如熱帶雨林這樣的環境,那死的人就更多了。

    藩國的鐵路、公路建設一點也沒拉下,朝鮮、日本也都在修這些設施,作為藩國,也是得有良好的交通才能把原材料運出來的。或者是把原材料運進去,然後把他們生產出來的低勞動產值的產品運出來。

    中國國內的鐵路、公路建設在1919年進入了一個高峰階段,大量的資金湧入市場。民間資本家們到處投資。

    鐵路、公路依舊是投資最多的,。

    如繁華的京浦鐵路,有商人看到利益,本來已經是雙軌的京浦鐵路。他們就在邊上又修了一道單軌。

    這是**裸的搶生意。

    然而奇怪的是,也沒人去制止他們,竟然隨便他們修。因為京浦鐵路確實非常繁忙,很多貨物都運不過來。

    多一條單軌,三條軌道就能大大緩解這條線路的運輸能力不足的問題。

    像這種情況非常多。很多民間商人看到鐵路運輸的利潤,以及在泡沫經濟繁榮下運不過來的貨物,他們乾脆就沿著原來的鐵路線再修一條單軌,甚至是修雙軌鐵路……

    實際上美國佬歷史上能修出40多萬公里鐵路出來,就是因為美國的泡沫經濟造成的,在這個空運不發達。也沒有高速公路的年代,長途運輸大部分是靠鐵路。

    美國財團的鐵路策略就是,讓他們修。

    把鐵路修好之後。財團賣出所有鐵路,然後形成幾百家鐵路公司,這時候國家再以一個『鐵路系統混亂』為理由,把鐵路收歸國有。

    這下那些鐵路公司就只能哭去了,而財團儘管看上去失去了鐵路。

    但實際上。財團的貨物運輸價格方面,政府還是會給財團優惠。因此美國鐵路年年虧本。政府每年都要往裡年貼錢。

    這些都不是關鍵。

    關鍵是,財團可以有更優惠的運輸成本,商品競爭力不就上去了。而那些民營工廠的貨物,售價就被運輸成本拉高了。

    財團可以不需要掌控鐵路,只需要抓住最本質的東西——商品競爭力。鐵路就是民營資本脖子上的一道枷鎖。

    南方商業實際上很發達,但鐵路線卻不全,因此南方鐵路成了民營鐵路大力修建的地方。

    鐵路幹線之前已經有了,修的就是鐵路支線。

    有些民間資本家,同樣也修幹線。

    南方鐵路在那些民間資本家們的狂熱投資下,被大量修建了起來。自經濟轉為內部消費拉動後,商品、原材料運輸變得十分頻繁,原有的鐵路根本就運不過來。

    運費不斷上漲,利潤是超暴利。

    在這種暴利的推動下,民間資本家想不瘋狂都難。投資鐵路就是貸款、集資,上市鐵路公司不斷增加,很多民眾也把錢拿去購買鐵路股票。

    現在中華民國還真是不差錢,貨幣寬鬆政策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整個民族暴富了一把,修鐵路的資金無比充足。

    鐵路修建速度變得更加瘋狂了,在中華民國近兩千五百萬平方公里的版圖,加上附屬國達到6億的人口面前,鐵路修建速度完爆美國最快的一年4萬公路的記錄。

    1918年,中華民國的鐵路總長已經達到15萬公里了,1919年突破20萬公里完全不是問題。

    整個國家到處都是工地,到處都在大興土木。

    1919年1月份,中華民國的工程車產量突破20萬輛,其中挖掘機占5萬輛,就以挖掘機為例子,一台小型挖掘機,施工效率是人工的40~50倍,而大型的挖掘機,則是上千倍,如果斗容超過150立方米的,甚至可以達到7、8千倍。

    當然,那種超大型挖掘機中華民國還沒造出來。

    就以平均100倍的效率來算,。5萬輛挖掘機就等於500萬名勞動力的工作效率,相當於在農業時代增加500萬勞動力,並且是不用吃飯的勞動力。

    就如修路時,一名工人用鋤頭挖掘的話,一天只能挖掘0.5米,但是小型挖掘機卻可以挖出20米,中型挖掘機挖的就多了。

    為了發揮出挖掘機的先進生產效率,財團的工程隊是搞三班倒施工,一個工程隊的工程車操作員以及那些運泥車司機,分成三班作業……每一班連續作業8個小時,每兩個小時休息一次,中間吃頓飯。

    施工速度暴快。

    當然。施工成本更高,夜班工人得發雙倍工資,晚上還得用柴油發電機照明。

    特別是在1919年,全國需要施工的工程就更多了,三班倒施工成了全國流行的施工方式。

    那些從財團手上買走工程隊的民間資本商人。也學著財團用三班倒施工。

    同時財團為了加快施工速度,還採用分段施工的方法,更是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大量的鐵路、公路以奇跡般的速度建設了起來。

    貨車月產量則突破了50萬輛,大量的貨車投入市場,大大緩解了運輸壓力。

    家庭汽車的產量雖然有所增加。但還是比較少。當前鋼鐵不足以大量傾斜到家庭汽車製造上。

    一切就看鋼鐵產量有多少,進入1919年,前幾年投資的礦山已經開始投產了。而且不少是露天礦山。

    加上資本輸出,買了不少鐵礦山,有的是已經投產的,這些原材料也源源不斷的運回中國。

    或被運到日本。

    1918年,中國民族資本在日本建起了化工廠、水泥廠、煉油廠、造紙廠等高污染產業。同時還把一部分的煉鋼廠建設在日本。

    日本先將鐵礦石煉成附加值比較低的低級鋼,然後再運往中國煉成附加值高的鋼材。為此大大降低了煉鋼成本。

    日本經濟初步有了起色。

    1919年年初。又有50萬日本僱傭兵投入了歐洲戰場,日本在歐洲已經投入了100萬名士兵,大大的增強了同盟國的兵力。

    加上不少日本勞工前往中國做工,他們的工資也隨著中華民國的勞動成本增加而有所提高,一個月達到8元,儘管還是比中華民國的勞工所拿的工錢低很多,但是日本人通過勞動,使他們的國家經濟有了初步的起色。

    起碼能夠吃飽飯了,中國出口到日本的三季稻大米大受日本人歡迎,這種稻米儘管口感不是很好,但價格卻是很低廉。

    同時還有中華民國出口到日本的海產品也很受日本人歡迎,此時日本人接受了中華民國開出的對日《二十一條》,其中有一條就規定,日本片板不得下海,連捕魚都是不允許的。

    因為日本承認日本是中國的附屬國,作為附屬國,沒有制海權。中華民國只是將陸地交由藩國管理,而海洋卻是屬於中華民國的。

    日本人很喜歡吃魚,正好這時候漁產品價格也不貴,中華民國的漁船現在滿世界的到處捕魚,每年都能為中華民國帶回大量水產品,這些水產品因為價格便宜,所以成了日本此時進口的主要肉類。

    日本近六千萬人窩在一個小島上,確實很苦逼。

    他們為了生存,什麼高污染都不管了。只要是中華民國分配給日本的工業,日本人都敢要。

    大量高污染工廠就這樣開始向日本轉移,:。

    同時中華民國還向日本貸款,錢是財團銀行出的,日本拿到貸款後,大修基礎設施,日本政府欠中國的錢越來越多。

    儘管有一百五十萬勞動力在歐洲,但日本勞動力並不缺乏,他們甚至讓女人大規模進工廠幹活。

    在日本,真正能見識到,什麼叫女人也能撐起半邊天。

    年輕女人到處賣肉,還有很多女人進工廠幹活。日本男人除了進工廠幹活,還大量到中國做工,並到歐洲打仗、做工。

    並且絕大部分日本人,都心甘情願的把收入上繳一部分甚至是近半給日本政府,以支持日本復興。

    但日本永遠沒有機會,因為日本的軍工業被拆光了,日本也被禁止發展軍工業。

    同時日本沒有一點海軍。

    等於說日本的復興。是要完全依托於中國的。

    中國不讓你賣產品,中國不出口糧食給他們,他們就得餓死在小島上。

    日本現在搞的是,依附於中國的復興。

    這種復興,實際上就是日本財閥的利益與日本倭王的利益,他們的大國夢無情破碎之後,絕望的日本統治階級,只希望混個榮華富貴。

    通過剝削日本平民,為中國服務,他們確實能夠保全自己的榮華富貴。前提是能不能當好一條讓主人滿意的狗。

    當好了,就有肉吃。

    當不好,中國隨時可以讓他們滅亡。

    因為這時候中華民國的大型貨船數量增加。在己未年,更多的高污染產業開始向日本轉移。

    如造紙,中華民國在海參崴周邊的林區砍伐的闊葉林木材直接用貨船運往日本,然後日本造出附加值很低的普通紙張,再出口到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在造紙方面。則保留附加值高的特種紙製造。

    普通紙張全用日本的紙張,即讓中國免受造紙業的污染,又得到了便宜的普通紙張,可謂一舉兩得。

    其成本確實便宜到極點,首先日本勞動成本低,再則日本政府每年還要還中華民國的貸款和利息。等於又剝削了一道。

    還有從庫頁島開採出來的石油,也直接運到日本,讓日本人來煉油。煉成成品油之後再運往中國。

    化工廠、水泥廠也大量轉移到日本。

    中國沿海省份所需的水泥全部由日本人生產,內陸省份因為離的太遠,所以還是自己生產。

    特種水泥日本人也是不想染指的。

    再如農業,日本人原先想對種點糧食。結果中華民國不允許,種什麼糧食。三季稻吃到你撐,種桑樹去吧!

    於是。日本人種了大片大片的桑樹,生絲產業又開始恢復了,而且蠶種還是中華民國給他們提供的,先進的生絲養殖技術也教給了日本。

    生絲的個人勞動產值太低了,之前中華民國大力發展養蠶業,完全是用來噁心小日本的,以此來打擊小日本的經濟。

    現在小日本成了中華民國養的一條狗,狗也不能餓肚子,起碼得給他們點骨頭吃,:。

    生絲卻是極為合適,日本人有養蠶的經驗,生絲生產極為熟悉。正好可以把中華民國的生絲產業接手,讓他們幫中國生產生絲。

    中華民國為了發展生絲產業,每年還要補貼蠶農一筆錢,現在交給小日本最合適不過,至於國內那些蠶農,轉業吧!現在就業形勢這麼好,財團隨便就能把他們安排到工廠裡做事。

    繅絲廠什麼的也直接拆到日本去,交給小日本去搞繅絲。

    不過生絲產品的加工廠,則是保留的。日本生產出生絲後,然後運到中國來,又中國加工成附加值高的絲綢產品。

    此時中華民國對生絲需求量不小,因為復古風潮興起了,社會上開始流行穿絲綢製品。

    當然國內的養蠶業荒廢了也有些可惜,因此就出現了找日本蠶農來養蠶的現象,不過生絲還是越來越多放在日本生產,國內只保留了一部分。

    還有中華民國的紡織業也開始向日本轉移,當然轉移的都是低端紡織業,這些紡織業工廠隨著勞動成本的不斷提高,利潤已經變得比較低了。

    再者,在中華民國搞紡織業成本也是不斷增加的,紡織廠一到夏天就熱得要死,還得裝電風扇、空調什麼的。

    紡織廠女工的工作環境方面得提升,這就是成本。

    在日本搞紡織廠就不用考慮這些問題,日本人有足夠韌性,能吃苦。當日本人生產出價格低廉的棉布,並進行染色之後運往中國,中國再加工成附加值高的成品服裝。

    同時中國保留高端的紡織業,如合成纖維,如附加值高的布匹品種。

    還有普通的小五金、汽車零部件,這些沒什麼技術性的東西,也都交給日本去搞,相當於只是發展加工業。

    中華民國在這一年,把那些個人勞動產值低的產業,全都分包了出去,除了日本之外,朝鮮、越南、暹羅都得到了不少這方面的產業。

    至於南華工業國,就和中國的一個省一樣,中國在南華共和國搞了不少先進產業。

    這些低級產業分包出去之後,那些藩國即吃到了骨頭,中華民國也能抽出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到需要建設的領域。

    中華民國的勞動成本提高後,很多個人勞動產值低的生產環節分包出去,這對中華民國的經濟發展是有利的。

    因為中國相當於有了更多的勞動力,讓其他國家的勞動力為中國的生產建設服務。

    藩國儘管發展這些產業賺到了錢,但是卻也擴大了中華民國高端商品的市場,由此形成一個循環。

    中華民國在那些藩國的投資,也使那些藩國百姓獲得了勞動崗位。

    中華民國此時要放眼的不是內部的四億多人口,而是要充分調動勢力範圍內的六億人口勞動力。

    這樣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發展起來。

    只不過是把那1.5億人口的藩國發展起來,培育出足夠大的市場,讓他們間接的建設中國本土。

    這樣也能保障中華民國的商船有足夠的東西可以運輸,戰爭中這些商船是很重要的,同時運輸成本這東西儘管看上去可能增加了,但是卻養活了那些船員,以及造船業。

    同時中華民國在印度、澳大利亞搞資本輸出,也是為了攫取那裡的勞動力,等於是讓更多的勞動力間接參與到中國本土的建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