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第一軍閥

龍騰世紀 第八十一章:瀰漫的戰爭氣息 文 / 落雨流痕

    1913年,世界大戰爆發的前一年,巴爾幹半島的局勢已經愈發緊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已經不可阻擋。

    也許江渝的出現改變了一些歷史,但不管怎麼說,就算沒有那個大公被刺殺的導火索,也會有新的導火索。

    戰爭的爆發,只需要一個借口、一個理由。

    從這一年上半年開始,協約國與同盟國之間的火藥味連普通商人都已經能夠聞得到了。

    例如在中國的洋商,都已經開始抽離資金,準備回國支援戰爭。而江渝在這一年已經基本上無法再向外國銀行借到錢了。

    正是預料到了這個情況,江渝在12年就瘋狂借了10億英鎊,加上德國的借款,借款總額達到了11億英鎊的規模。

    如果把這些錢全用在鐵路建設上,這些錢足夠讓中國修起15萬公里以上的鐵路,當然不包括那些地形複雜的高成本鐵路修建地區。

    英法俄等協約國都在抓緊進行戰爭準備,華東飛機製造廠的訂單已經排得滿滿的,不僅英法訂購大量偵察機、轟炸機,連俄國也在訂購大量轟炸機。

    然而各國不知道的是,在德國遠華集團,已經在大量向德國供應戰鬥機,同時也有大量轟炸機、偵察機。

    在出口方面,剛發展起來的中國工業還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儘管此時全球工業產能過剩,但江渝在中國建設起了很多新興產業,例如飛機、汽車、摩托車、電機、無線電設備等等。

    只不過此時這些工業產品很多都是自產自給,出口的並不是太多,畢竟連自身需求都還未滿足。

    而在傳統的出口商品方面,絲綢、茶葉出口一直沒什麼起色,桐油還好一些。

    輕工業出口也還不錯,儘管全球產能過剩,但中國輕工業生產技術更加先進,加上工人成本很低,成本上有絕對的競爭優勢。

    而且在工業產品包裝方面,中國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因此能夠殺出一條血路。

    能在當前這樣的國際環境中做到這一點,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為了應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江渝已經開始佈局了。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戰會使大量原材料價格上漲,所以江渝抓緊時間加大原材料開採建設。

    至於囤積原材料什麼的,那根本賺不到什麼錢。

    儘管現在買進一噸原材料,可能會在兩年後賣出兩倍的價錢,但這也就是一錘子買賣,不能提高工業產能。

    如果把錢投入到工商業當中,未必搞不到這樣的回報率。

    所以囤積原材料只是囤積那些緊缺原材料,例如橡膠,以及軍工業所需的一些高端原材料。

    早在11年的時候,江渝便開始囤積橡膠了。

    這年頭橡膠種植面積還沒那麼大,未來必然成為十分緊缺的物資,同時江渝在海外還擁有大片橡膠園。

    還有那些高端軍工業材料,等一戰一開打,甚至能獲得高達十多倍的回報率。

    同時江渝在國際上大量買進糧食,糧食在一戰當中價格也是會上漲的,價格上漲個兩三倍那是完全可以的。

    雖然回報率也不算太高,但手裡有大量糧食首先可以保障國內不會餓死人,並且可以在一戰爆發後動員更多的人口參與到工業生產當中去。

    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儘管當前中國農業生產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並且糧食產量開始逐步增加,但江渝還是得防著一手。

    後世歷史學家認為:「一戰前夕,各國都意識到一場戰爭不可避免,但戰爭雙都認為這將是一次可以迅速結束的戰爭,同時確信己方陣營能獲得勝利。然而渝少年時期遊歷歐洲,對協約國、同盟國陣營極為瞭解,敏銳的洞察到了即將爆發的歐洲大戰並非是一場短時間內就能結束的戰爭。因此提前做好了應對準備,如提前向世界各國提出巨額借款,在工業產能過剩時期大力發展工商業,並在大戰前大量購入橡膠等稀缺原材料,併購入大量糧食確保中國的糧食供應。正如他所預料到的那般,這場戰爭迅速擴大到了世界範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趁歐洲人忙於自相殘殺的機會,成功使中國初步崛起,為日後中國成長為超級大國奠定了基礎。」

    1913年夏,中國夏收再次到來,這次夏收在安徽、蘇北及北方平原地區出現了大型小麥聯合收割機的身影。

    同時在全國各地,出現了大量小型農機、拖拉機,其中以華東、湖廣地區的小型農機最為普及。

    這些小型農機和大型農機的出現,使農業人口從繁重的農業生產中解脫出來,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建設當中。

    在農村地區,在地方行政人員的動員下,以及地方鄉紳的出資下,建設起了大量農村砂石路,許多地區甚至建起了農村公路。

    同時在行政人員的號召下,各地農民開始發展養殖業。家家戶戶都開始養雞養鴨養豬,以往的農村人口不是不想養,而是實在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養。

    由於之前沒有什麼農機,農業生產幾乎都是靠純粹的體力,生產效率低下,加上產出又沒那麼多,自己吃都不夠,哪裡能顧得上那些牲畜啊!

    如今卻是不同了,就算是佃戶,首先佃租不要上交多少糧食了,而且國家還沒有農業稅收到他們頭上,更沒有什麼雜七雜八的稅。

    加上農機的普及,他們第一有時間了,第二也有許多餘糧了,發展養殖的基礎已經具備了。

    如果是自耕農,那日子就更舒服了。不過這個時期的自耕農有了更多的負擔,因為義務教育開始普及了。

    連女孩都進女校接受義務教育去了,家裡的小子要是不進學校,那以後豈不是連媳婦都找不到?

    而此時的教育制度,只有對貧困人口才有教育補貼,其他的都是要收學費的。

    而那些地主除了發展種植業,同樣也有發展養殖業。

    使用了農機之後,那些地主聘用的長工人數開始減少了,並且農機普及到一定程度,農業稅也會降低。

    為了增加收入,地主們都開始多方面發展。

    結果算下來,收益竟然不比以前收佃租的少,交了稅之後甚至還要更多一些。

    此時的北洋政府時期,以及華東派系並存的時期,中國各省農業人口身上的束縛已越來越少,人民的生產創造力得到了釋放,積極性也迅速提高。

    那些地主加入後形成的辛迪加因為能夠給地主提供足夠的利益,使得農業辛迪加模式逐漸穩定了下來,並迅速的在各省普及開來。

    13年夏收江渝控制的各省,糧食產量再次增長了30,而農業人口投入則再次減少了8。

    糧食工業方面處於穩定狀態,而且蛋肉奶供應量也不斷提高。老百姓都明顯感覺到日子越來越好過了,在物質上的供應也越來越充足。

    而此時,近11億英鎊的借款,只用掉了一大半,還有一小半半沒花完,這些錢自然有地方花。

    到處建工廠不需要錢嗎?

    為了應對戰爭的來臨,江渝已經是讓下面瘋狂建設工廠了。

    以當前的建設規模,兩年後,中國鋼鐵產能就能夠達到300萬噸,鐵路兩年後能建設出近十萬公里。

    造船能力兩年後,也能夠達到50萬噸排水量。

    「剩下這一小半的錢,還要支撐一年半左右,這一年半時間還是很容易能把錢花出去的。」江渝考慮了半天,此時他卻在為如何花這筆錢才能讓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攫取最大的利潤而發愁。

    周子躍也坐在一邊,聽著江渝的計劃。

    「輕工業規模還得繼續擴大,起碼我們的輕工業要能夠徹底奪回中國市場。重工業方面繼續加強造船產能,還有冶金、礦業。」江渝想了想說道:「鐵路修到哪裡,我們就把工廠建到哪裡,爭取15年之前建設出最大的工業規模。農業人口可以適當的多抽調一些轉入工業生產。」

    15年之前是不要想交戰雙方有什麼訂單的,因為雙方前期都是消耗自己的儲備,等打了一陣才發現這不是短時間內能結束的戰爭,這才開始到處購買原材料,到底下訂單什麼的。

    「要不要再到歐洲買些船塢?」周子躍問道。

    「可以再買一批,算一算現在時間應該來得及。」江渝點頭說道,船塢自然還是要買的,要知道一戰時期的造船業利潤高達近200,而且有了強大的造船能力,才能建設出一支真正強大的中國海軍。

    當江渝把接下來兩年內的工業發展計劃搞出來的時候,伊銳志走了進來,對江渝報告道:「報告大帥,宋教仁在國會討論女子權利問題時,因為拒絕同意女子參政要求,再次遭到唐群英的毆打。」

    江渝不由汗顏,納悶道:「這傢伙怎麼又被人打了。」

    「活該,誰說女子不能參政。」伊維峻幸災樂禍的說道,江渝搖了搖頭,說道:「萬物皆有陰陽,陽主動,陰主靜,男人就是陽,女人就是陰,女人好好的在家裡操持家務其實也沒什麼不好的。」

    「你也是壞蛋。」伊維峻指責道,江渝突然對她說道:「你知道為什麼西方人要提倡女權嗎?」

    「當然是時代進步。」伊維峻理所當然的回答道。

    「你錯了,他們是想把其他國家那些保守的女人變得很開放,讓她們為了錢可以沒有任何節操。這樣一來,全世界的漂亮女人都會跑到他們那裡去,以為他們最有錢。這樣一來,他們可以使他們的社會變得極為穩定。而那些女人跑了很多的國家,則會因為沒有女人而產生劇烈的社會矛盾。」江渝認真的看著伊維峻,然後對她問道:「你現在明白了嗎?」

    「我……你胡說。」伊維峻有點不敢相信,也不願意相信江渝的這種論調。

    江渝伸手拍了拍伊維峻的肩膀,笑著對她說道:「你就當我是胡說吧!也許用不了多少年,我也會像西方國家那樣去忽悠其他國家展開女權運動的。」(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