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從未如此猶豫,從未如此為難自從十八歲接過父兄基業,主政江東一來。文有張昭、顧雍、諸葛瑾……武有黃蓋、太史慈、周泰……文武雙全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一大幫子人幫襯著。孫權只需要在眾多的謀略策劃當中選擇一個去實施便可以。
後來孫權甚至養成了一個習慣,但凡張昭和魯肅有分歧的聽魯肅的,張昭和魯肅都支持的立即執行!張昭、魯肅都反對的,堅決否決。張昭支持的,魯肅不表態,自己斟酌一番再執行……
如今周瑜已經去世多年,魯肅、呂蒙在前線離不開,諸葛瑾、陸遜投靠了敵人劉琮。顧雍悶悶不樂,張昭一言不發!這讓孫權很是為難!不得已朝議結束!看著眾文武離去,孫權一股無名火從心頭直闖腦門。不過隨即又冷靜下來。因為張昭留了下來!
孫權心中一喜!不愧是三朝老臣,關鍵時候還是他靠得住!我以前多番奚落於,他絲毫不計較。如今更是留下來,肯定是要耐心給我分析形勢了,這回且認真聽他怎麼說。如果有理還是要接受。孫權打定主意正了正身子對著下首的張昭十分客氣的說道:「先生可是有話要說?」
「主公,茲事體大,還請三思而後定!虞翻謠言惑主,昭懇請將其下獄,然後遣使去荊州跟劉琮修好。劉琮要錢要糧或是金銀財寶、美女都答應他們便是。如此方可讓江東避過大難!」張昭看到沒有旁人之後,孫權對自己態度恭敬了許多,這才出言相勸。
只是他這麼一說,孫權又不高興了:「先生,為何如此怕事?就算稱王時機不成熟,我江東尚有水軍近十萬,猛將無數,難道怕就任劉琮如此欺凌不成??」儘管孫權有心裡準備,這張昭肯定不會同意自己稱王的,孫權便想到顧雍的辦法,表面上假裝奉召,而自己卻不到任,先穩住劉琮,堵住他進攻的口實,然後加緊備戰,相信還能與劉琮抗衡一番。
只是沒想到張昭卻說出了這番話,這不是朝貢嗎?那今後江東如何跟曹操、劉琮鼎足而立?所以孫權臉上的笑容沒等張昭說到一半便消失了。
「主公,子敬為主公定下三分天下之策,昭原本是極力反對的。只是陰差陽錯,時事已經如此,若是想保我江東長治久安,就必須在曹操欲劉琮之間。原因無他,三足鼎立,我江東地域最小,人口最少!單憑我們自己,無論是與曹操還是劉琮開戰都不可能取勝。只是靜待機會,等到兩強決戰,我江東伺機而動方能有一線機會……如今劉琮準備進攻江東,而曹操大軍尚在關中,若是二人達成默契一個取漢中,一個奪江東,則我江東危矣!」
張昭這番話原本也是實事求是的務實之策,按照現在江東的實力,跟曹操死磕肯定輸,與劉琮久戰也佔不了上風。既然如此不如就曲意逢迎二強。這樣不管哪個想吞併江東,另外一個就不會坐視不理!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三足之間微妙的平衡。其實歸結起來也就一個絕招,拖字訣!能讓劉琮晚一點出兵就是勝利!而此時稱王無疑如嫌自己命長,伸出脖子讓人砍!這樣劉琮有東征的借口,而曹操對於江東稱王肯定也不滿,說不定就真的坐視不管!
如果按照張昭的辦法,不一定能夠阻止劉琮,但至少能讓江東百姓和曹操同情和支持孫氏政權。但孫權卻十分不高興,他認為張昭太膽小怕事了,當初曹操還在南陽,要攻打荊州,這張昭就勸自己送子進許昌一取悅曹操,一人獨大,為江東免禍。那時候曹操風頭正盛,而孫權只有區區揚州一地,張昭如此還算情有可原。如今劉琮實力雖然比江東強大,但遠沒有當初曹操那般。何況孫權手中還多了個交州,可以從南部派兵騷擾荊州。而且北方的曹操始終是劉琮的勁敵,劉琮也必定不敢舉全力來犯,輸贏就很難預料,怎麼可以如此低聲下氣呢?
孫權打定主意,不能聽張昭的,所以淡淡的說了句:「此事以後再說,先生請回吧!」
「……」張昭原本準備了不少話,比如解釋此前魯肅書信的事情,比如如何交好曹操……見到孫權已是不悅,又下了逐客令,只好悻悻的離開。
看到張昭離去之後,孫權也是嚥了口氣,原本以為張昭有什麼好建議,還是老方一貼,不過仔細想想也是,這老頑固怎麼可能一朝開竅?看來這事只能問下遠在柴桑的魯肅了。隨即孫權派出信使快馬加鞭趕往柴桑。
五天後,信使從柴桑返回,帶了魯肅的親筆書信。魯肅在給孫權的信中說道,自己在柴桑已經做好了應戰劉琮的準備,懇請主公速速派遣呂蒙、程普二人之中一人支援柴桑。劉琮進攻江東勢在必行,決計不會因為江東如何決斷而暫緩……魯肅如此回復孫權,就等於直接否定了張昭的建議。這讓孫權總算開心了一些,而在談到稱王的問題,魯肅只是一筆帶過,反而是強調了三足鼎立的可能性,當初魯肅是將希望建立在孫劉聯盟的基礎上。如今劉琮想吞併江東,魯肅也建議孫權與曹操交好,並且盡快遣使去許昌……
魯肅雖然沒有直接說虞翻的辦法頂呱呱,但基本上上算是同意了。畢竟劉琮以朝廷壓人,能夠一直抗衡的辦法不多,稱王自立,就此擺脫襄陽朝廷。魯肅現在考慮的是如何抵擋住劉琮。他與張昭不同,孫權割據江東,稱王是早晚的事情,虞翻所說不錯,孫權也有此意,他沒什麼好反對的!再說大敵當前,魯肅認為自己的主公必定會將全部心思放在迎敵上,稱王只是對荊州方面宣稱而已,要真正稱王怕是也要等到戰事結束之後。
而後孫權陸續接到呂蒙、程普等人的信,都是支持孫權堅決是劉琮展開決戰,並且紛紛請戰,個個宣稱他們有信心確保江東寸土不失!
將帥們的表態等於給了孫權一顆定心丸。隨即他再次召集群臣,宣佈了自己的決定:自立為吳王!這樣一來劉琮的那份詔書就等於一張廢紙!
張昭聽罷肺都快氣炸了。他醉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張昭先是寫信斥責魯肅、呂蒙等人為何不阻止孫權稱王。隨後便私底下多次求見孫權希望他能夠打消稱王的念頭。奈何孫權主意已定,根本聽不進去。孫權與其反覆爭辯,張昭勸諫之意越來越懇切。
最後孫權甚至發飆,抓著刀憤怒地說:「吳國的士人入朝就拜我,下堂則拜您,我對您的敬重,已經到了極點了,但您數次在眾人中折辱我,我害怕失策(而傷害您)。」孫權那意思是,我真擔心我自己什麼時候忍不住一刀將你劈了!
張昭注視孫權良久才說道:「昭雖然知道意見不會被聽取,但每次想要竭盡自己愚忠的原因,是因為當初先主臨崩,呼喚老臣於床下,遺詔顧命的話如今還在耳旁啊。」說完後涕泣橫流。孫權也想起了往事,再想想自己往日裡對待張昭的態度,也覺得心中有愧於是擲刀於地,與張昭對泣。
看到孫權心底對自己還是有那麼一份敬重,張昭的心總算寬慰了一點,在他看來,孫權還是年輕,只要假以時日,必定還會重視自己。但是沒想到數日之後,孫權還是依然決定稱王!
張昭憤恨自己的話不被採納,便以年老體弱多病退居不朝。那邊孫權也不肯想讓,再加上虞翻在一旁煽風點火,盛怒之下,孫權做了一個有如小孩的決定!派了許多將士將張昭的家門封賞,孫權更是親臨現場,臨走時還狠狠的在土堆上踹了幾腳:「年老體弱,你以後再也不用出門了!」
在裡面隔著門縫看熱鬧的張府下人實在看不下去了,前去稟告張昭。張昭也不動怒,而是命令管家帶著人也用土將門從裡面封住。那意思是,他也永遠不打算出門了。這二人如此,弄得吳縣的文武百官無可是從,紛紛向遠在柴桑的魯肅求援。
魯肅聞言也是大驚!自己雖然與張昭的策略不同,但張昭的為人他最清楚,張昭有才卻也十分忠誠。失去張昭是江東的巨大損失。而且孫權如此做派也會寒了其他士子的心。魯肅連忙寫信回給孫權,勸二人和解,並且派人去呂蒙駐地,希望他回吳縣一趟,好好勸解主公一番!
呂蒙本已接到命令主內帶兵開往柴桑,但聽聞此事也是大吃一驚。連夜趕回吳縣面見孫權。
「主公,子布先生是我江東重臣,主公如此怕是不妥啊……」呂蒙也不敢多說,不過魯肅有托,這也事關江東,又不得不說!這呂蒙與孫權年紀相仿,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封橫野中郎將。並於濡須數御曹軍,屢獻奇計,累功拜廬江太守。
孫權欽佩呂蒙的勇猛,故而對他十分客氣,加之之前已經收到了魯肅的來信,他也開始後悔了,無論張昭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那也是為了自己家的地盤著想。如此對待一個三朝老臣,確實有點說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