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由於魯肅的加入,以周瑜為首的軍界國家分裂主義在江東佔據上風。適在其時,曹操在不適當時機給孫權的私人信件,必然在孫權集團中發生激烈爭論。
張昭、秦松從國家統一的立場出發,主張順應曹操,送兒子到許昌去做官(實際上成為人質),這是思慮弘遠的正論。
如真能這樣,則國家至此就可以復歸統一,刀兵入鞘,內戰立止,上藩屏中央恢弘正氣下,下保護生靈免遭塗炭,哪還有此後七十二年的天下三分和軍閥混戰!哪能使全國百姓僅留下十分之一的悲慘!
魯肅、周瑜則不同,在國難當頭之日,他們所想的,只是自己的功名前程和封妻蔭子,將普通民眾的生死存亡置之腦後。為了能實行分裂,就將個人目的深深地掩藏起來,以貌似無私的超然去說服孫權。
魯肅道:「我可以順應曹操,你則不可以。我順應他,他能將我放到家鄉去做官。以才能和現在的職務作參考,至少,也是個下曹從事,出門有牛車乘坐,有下屬和護從跟隨,可以和一批讀書人成為朋友。在逐漸陞遷中,當個州牧刺史或郡太守不在話下。你順應曹操想有個什麼安置呢?」
這段談話的潛台詞則是,如果你順應了曹操,其後果遠不如我等,會死得十分難看!再沒有比這段談話更具教唆性了。
孫權年輕又有點自負,當然不願意和其他諸侯一樣坐以待斃。於是他感慨地說道:「那些人(指張昭等)所持的意見,令我十分失望,你剖析出了大計方針,正附和我的主張,這是上天把你恩施給我呀!」
孫權從一己私利出發,終接受了分裂國家,割據稱雄的方針。唯一顧慮的是能否取勝?在信息十分閉塞的那個時候,曹操的「八十萬水軍」對孫權具有十分巨大的威懾力。
張昭等眾文人都以為:曹操以漢獻帝名義征討四方,有極大的政治優勢,順者為忠,逆者為叛,別人難以違其意。到了四境已平,國家即將統一的時候,抗拒曹操在道理上更加不順。
更何況,江東六郡所憑靠的是長江天塹,但是曹操有八十萬大軍,一旦佔據控制荊州劉表的水軍及千艘艦船都為曹操所利用有,沿江又佈署著眾多步兵。如果他水陸俱下,長江天塹之利為敵我共用,但敵眾我寡的懸殊性卻無法相提並論。與其兵敗被擒,莫若歸順服從。
不得不說張昭站的高度還是足夠高,但是劉琮的出現改變了歷史軌跡。曹操沒有戰勝劉琮奪下荊州。張昭自然也被周瑜、魯肅等人奚落一番。自此,孫權開始疏遠張昭!
張昭是華夏統一的維護者!張昭被孫權疏遠!這兩點正是劉琮打算利用的主要原因所在。當然張昭也不是那麼好利用的。
首先劉琮也是曹操統一華夏的破壞者!好在劉琮現在擁立了漢天子,又據有益州、荊州。同時還有個漢室宗親的身份。
閉關三天,經過一番努力,一封寫給張昭的信終於完成了。
看著自己的得意之作,劉琮嘴角微微上翹。張昭啊,一代名將!或許這封書信就能改變江東的局勢吧!不得不說,劉琮也已經完全適應了這個時代。
他當然知道張昭在江東的地位,也知道讀書人內心的傲氣。孫權不願意重用張昭,張昭內心或許還看不起孫權呢。劉琮雖然貴為丞相,但年紀和學問跟張昭比起來還是有差距!
所以劉琮在信中十分低調和客氣,當然也十分委婉。而且委婉是重點!如果明目張膽的去挖牆腳,恐怕要被張昭誤會甚至鄙視。
劉琮在心中開篇便對張昭在揚州的作為大家讚賞,並將張昭與荀彧相提並論,稱二人位亂世之張良、陳平。隨後便指出,如今天子南渡。荀彧更是貴為三公。自己希望有朝一日賢才齊聚,國運昌盛……
這一封完全只是試探性的信,劉琮用了大量的篇幅詳細的強調了自己所知道的的張昭自南下揚州一來的各種功績!當然還有自黃巾之亂一來,全國人口的下降。
所謂哀鴻遍野,十戶九空等因為諸侯混戰而造成的一幕幕人間悲劇。信的末尾,劉琮自然不忘提醒張昭:「張公大才,伯符勇猛,可謂一文一武,張弛有道。而兩位皆是希望華夏一通……
今小人當道,權狂傲自負,琮深為公惋惜……」總之,劉琮現實表示了對張昭的仰慕,對張昭的功績表示欽佩,對張昭現在的遭遇表示不平!然後劉琮筆峰一轉,說到了朝廷,說到了天下,說到了自己的理想抱負!
半個月之後,幾經輾轉,劉琮的這封信送到了張昭手中。看完書信的張昭也是感慨萬千!他到揚州已經多年,人到中年,劉琮的意圖他豈會不知。前段時間,吳縣城內幾個說書人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
現在拿到這封書信,張昭瞬間就明白了。這不是曹操的奸細,而是劉琮的。想必這些故事也是劉琮編造出來的。前幾天公子孫紹曾經來過找過他幾次,都被他趕了出去。
張昭雖然敬重孫策,但如今孫權才是江東主人。張昭身為人臣,雖然不受主公待見,但人臣的本分還是知道的。尤其在這個關鍵時刻,如果和公子紹來往過密,必定會招致孫權的懷疑,對於自己和孫紹都可能致命!
可是孫紹不管!父親的死,本來他已經漸漸淡忘了。但現在突然有人提起,而幾個說書人卻被當場帶走,後來聽說都押入了大牢到現在都沒有放出來。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麼?
而自己一向敬重的母親也無法給自己答案。江東百姓心中的重要謀臣張子布甚至都不等自己問什麼就轟了出來。越是這樣,孫紹越是覺得疑慮重重。
這也是年輕人的叛逆心理吧,沒人肯跟自己說,那麼就自己調查!當然孫紹也不笨,既然有貓膩,那麼養一些門客以自保也是必要的。年輕人說幹就幹,這可是愁壞孫策夫人喬氏。
不得已,喬氏只能去找張昭,希望張昭能夠出面勸勸自己的這個寶貝兒子。本來如果只是做人處事上的教導,張昭義不容辭。但關於孫策的死,張昭也不清楚細節,叫他如何跟孫紹解釋?
喬氏是孫策的遺孀,張昭也生怕有負重托,不得已又讓家丁到大街上將孫紹找來。
「公子,可曾聽說過庸人自擾。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那些說書人分明就是敵對勢力派來的奸細,目的就是攪亂我們江東,分化我們江東!公子如果再這樣下去,恐怕就要中了敵人的奸計了!」
「先生,緣何那人刻意冷落你,你卻要幫著他說話?」孫紹似乎氣鼓鼓的站在那裡,用眼睛瞪著張昭。
張昭一聽,愣了!這孫紹不過十六歲,火氣卻很大。他這意思是自己偏袒孫權。自己的叔叔,不叫叔叔,叫那人?張昭自問,孫紹雖然年輕,但一向對自己敬重,今日這是怎麼啦?
「公子!聖人曰:禮之用,和為貴!主公乃是你叔父,令尊親弟,絕非外人!」令堂撫養你長大實屬不易,你應當認真讀書,將來為國為民出力才是。而不是糾纏過去。」
「先生,此言差矣。教育感化的事,是從上向下推行,前人影響後人。因此,父親不慈愛,子女就不會孝順;哥哥不友愛,弟弟就不會恭敬;丈夫不仁義,妻子就不會和順。」孫紹也不是武夫,在母親的教育下倒是讀過不少書。
父慈才會子孝、兄友才會弟恭!《弟子規》和《五帝本紀》中都有記載,顯然此刻成了孫紹據理力爭的典據!
顯然,孫紹已經認定了,自己父親的死跟自己的叔叔有關。甚至連張昭的不公正遭遇都成了孫紹攻擊孫權的理由。
「公子!慎言,慎言!」張昭內心還是很喜愛這個孩子的,不僅僅是因為他是孫策的兒子。也因為他確實比較聰明。而現在的局勢,偏偏不需要你聰明。孫權本來就是個多疑之人。如今更是野心勃勃要與曹操、抗衡。如果孫紹在這個時候有什麼動作必定會被孫權記恨。
尤其是現在孫紹心裡有個結,一時半會怕是解不開。而張昭自然不能跟孫權說,讓孫權自己跟孫紹解釋。
「他若不仁,我便不義,先生難道怕他不成?」
「公子!」張昭無可奈何的搖搖頭,這孫家人怎麼一個個年輕氣盛的?孫權主政時比孫紹也只是大兩歲,可他根本不把功臣張昭當回事。現在這孫紹,似乎也不把孫權當回事。
「先生今日叫我來,若只是說這些,那紹記下了。告辭!」
「公子,公子。且留步。公子如今已經逐漸成年。理當為江東出力了。夫人也是這個意思,所以昭想稟明主公,讓公子去丹陽前線鍛煉鍛煉,公子以為如何?」
「去前線?」孫紹隨即明白,這母親和張昭是想將自己支開。
「是啊,曹操大軍在淮南一帶一直對我軍保持高壓。公子熟讀兵書,如今各自也不輸給成人,是時候去軍營鍛煉鍛煉了!」
「不行!待我將此事調查清楚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