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伐魔錄

正文 第八十八章 班師 文 / 東暉

    八月十五,中秋佳節。

    洛陽自古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虎牢阻於東,函谷扼於西,北面是黃河天險與邙山之固,南方為群山相延伊水環繞,洛、瀍、谷、澗四流貫穿城中,更使土地豐沃,民生富饒。傳說洛陽的富麗宮宇中夜裡掌起的燈火可以映亮大半座城池,就好像影耀瑰美的紅霞,臣工煌煌,常有彈秤論道,清談古雅,幾如化外仙風;百姓欣欣,每見豐衣足食,歌舞昇平,但知繁華光景。

    然而,這都是盛世之時的情形,經歷了數十年的戰亂兵禍,現下的洛陽城瘡痍可見,房屋殘破,即便故都宮室經過了刻意的修繕,卻也只能看到位於城中位置上的幾幢黑黢黢的建築而已。

    不過在今天,敝破殘舊的洛陽城卻也張燈結綵起來,給這個數十年不曾有過漢人節日的帝都增添了幾分喜氣。城中人數並不多的居民大都穿戴上了交領右衽、長袖寬衣的漢裝,熙熙攘攘的湧到了北門,先是領了官府配發的用於歡度中秋的乾肉蒸糕一類的吃食,然後便洋溢著喜滋滋的神色對著城外寬大的衢道翹首以望。

    大司馬終於要歸來了,數十載神州陸沉,卻正是大司馬氣勢恢宏的北伐之舉,令故都洛陽重回大晉疆土,此番大挫胡虜,直打到黃河邊,班師而回,無論如何,都要用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風儀來迎接大司馬的歸來。百姓們不是很理解,因為大司馬初攻取洛陽的時節,似乎也沒弄出那麼大陣仗來,不過既然官府下了令,還給了發送吃食的好處,他們又何樂而不為?當然,他們面上的喜色更多的還是因為手中提著的並不算沉重的乾肉和熱氣尚未消散的蒸糕。

    這一等,直從日上三竿等到了日昳將哺的時分,即便天氣依然炎熱,可手中的蒸糕還是沒有了熱氣,甚至漸漸嗅出了一股餿味,乾肉再少,提到現在卻也覺得沉甸甸的把胳膊拖的發酸。百姓們有些不耐起來,只是看著城門邊盔明甲亮,挺立著的一絲不苟的軍士們還有幾個玄衣長袍,看起來面色冷森的劍士,他們才沒有鼓噪發喊,面上端出的喜色卻也蕩然無存。

    不知是誰忽然叫了一聲:「來了!」眾人眼睛齊刷刷看將過去,遠處的地平線上揚起了好大一片煙塵,人群頓時哄然大響,人人都是精神一振,縱使看起來表情毫無變化的站立軍士們也不自禁的將腰板挺的更加筆直。而當煙塵下的若雲層翻滾的纛幟旌旗和密密麻麻數之不盡的人影越發清晰的時候,城門口負責儀仗的官員更是舌綻驚雷般喊道:「鼓樂!起!」

    金鼓齊奏,笳角並鳴,沸沸湯湯,這是迎接大軍奏凱歸來的樂曲,很快就和遠處傳來的兵甲鏗鏘,人喊馬嘶以及雄壯統一的幾乎連地面都在顫抖的腳步混在一處,在最當先的開路哨騎距離城門不過一里之地的時分,儀仗官員猛一揮手,立在百姓之前的軍校回頭大喝:「喊!」

    「賀王師凱旋!」

    故都的百姓再不多,兩三萬人還是有的,又在軍校的指揮下,老幼男女混雜不一的嗓音竟也迸發出了驚人的能量,喊聲響徹天際,遠遠的震盪開來。

    ……

    百姓的聲嘶力竭的叫喊持續了很長時間,以至於終於傳入了中軍隊列中的桓大司馬耳中,待辨清了喊聲中的凱旋二字,他卻露出一個說不清是譏誚還是自嘲的淡笑,只是在一抬頭之後,又恢復了喜怒不形於色的剛肅威嚴。

    北伐雖然最終失敗,但桓大司馬對國人宣佈的卻是,此役大敗東胡鮮卑,收復故土千里,只因黃河天險水勢忽漲,東胡燕人才算僥倖存國,困守鄴城,再不敢妄動。而王師大軍藉此暫行班師,待來年季候相宜時再行發兵。當然,這種告示只能騙騙後方完全不知時事的升斗小民們,且不說全軍上下對此敗局個個心知肚明,便是中原地界,身處交戰疆域的諸多百姓也瞞不過去。

    對此,桓大司馬並不在乎,北伐又不是第一次失利,況且雖然自身損失不小,但燕國同樣傷亡慘重,至少下邳王慕容厲、濟北王慕容忠等等燕國的宗親王室,就是此次北伐之戰實打實的戰果,便回朝在那些影響力深重的大士族面前,也一樣封得住他們的口。而且,他還擁有了一個更為彪炳的功績,雖然,這個功績來的有點意外,可不也是吾北伐之功所致麼?至於最終班師而回,一則是天時不予,誰能想到黃河竟會突然翻起這般風浪?二則,便是那豫州刺史袁真督師不利,致西路一軍為鮮卑燕人所襲,糧草喪盡,終至北伐大業功虧一簣。有的是替罪羊,朝中又有誰敢說半個不字?

    桓大司馬之所以晚歸了些時日,是因為在班師途中,與燕國吳王慕容垂的大軍在枋頭重鎮遭遇,士氣低迷的晉國武卒自然不是以逸待勞多時的燕軍的對手,損兵折將兩萬餘人。不過,就是那個意外的消息傳來,竟使局面大優的燕軍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勝利,全軍靜守待命,桓大司馬也得以從容整軍而還。

    想到那個意外的功績,桓大司馬不由轉過頭在身後不遠處正驅馬奔馳的一簇黑衣人身上掃過,尤其是當頭那個形容瘦削,唇上留著一抹小鬍子的男子,桓大司馬目中露出一絲讚賞的神色,暗暗打定主意:此等墨家高士,殊勳彪炳,必當重用之!

    大軍的前鋒人馬已然從城門下魚貫而入,百姓們此起彼伏的賀凱之聲不知落在這些從前線敗退的軍士耳中會作何感想,好在看到大司馬繡著螭虎紋的中軍大纛在城下顯現之時,百姓的呼喊又發生了變化。

    「恭迎大司馬!」

    又是官員指揮的效果,百姓的喊聲整齊劃一,並且嘩啦啦的全部跪下,拜倒在街道的兩旁,個別稚童幼兒惘不知事,兀自站立,卻也被父母狠狠的按下了頭,更是封住了他們欲待哭叫的嘴。

    雖然這番迎接顯得過於做作,但在這許多百姓面前,桓大司馬還是現出了一派得勝而歸的昂揚神色,緩緩舉起了甲冑嚴整的右手,向百姓們示意,身後的鮮紅披風拂卷如彤雲。

    「大人!」城門前剛剛跪拜起身的玄衣劍士齊齊向前一步,他們都看見了桓大司馬。

    桓大司馬首先便看到了戴著銅面具,身材粗壯的殘目鬼梟伊貉,其餘超節豪、尹靖、翟翳幾大劍客分立兩側,頓時現出笑容:「好,你們都在那。」看伊貉還要說話的樣子,桓大司馬一揮手:「隨吾同行,上馬說話。」

    幾位公府劍客都是心腹,也不弄什麼虛文,身手利落的上了身後坐騎,幾聲呼哧,早挨入了大司馬的隊列中,這一來,又是和一直跟隨大司馬,不離左右的奪魂彩雉韓霓與掠室捷燕卓秋依會合到了一處,大司馬府劍客再相見,免不了又是一番招呼。

    「咦?我哥呢?」韓霓不曾參與剿殺鮮卑鬼軍之戰,此際看了半晌,卻不見義兄韓離,心下牽掛,立時開口問道。

    「正要報於大人。」伊貉雖是在答韓霓,口氣中卻是對桓大司馬說的:「驚隼劍客與那位乾家的池先生說是往一處要緊所在一行,原定是月餘之內來回,這番倒過了時日,未能與大人相見。」

    桓大司馬點點頭,未置可否,伊貉又補充了一句:「哦,還有,那些乾家的神人們也都來了。」

    「嗯?天降神人,以佑大晉,幸事幸事,是那位乾先生嗎?他們也在洛陽?」桓大司馬心下甚喜,他對乾家的印象一直極好,無論是一開始的甘斐,還是後來見到的乾沖一行,大有引為己用的心思。

    「還多了幾位新的乾家神人,不過他們現在並不在洛陽城,好像是要對付那些個邪妖惡鬼,只在洛陽和廣良城一線逡巡探查,對了,大人可知廣良城之事麼?」

    桓大司馬眉頭微皺:「沿途也聽了些哨報,說什麼妖魔鬼怪現身鬧市,屠城吃人,果有此事?」

    「此事真真確確,滿城血屍遺骨,慘不忍睹,我們還見到了一群白衣仙人,若非他們出手,只怕廣良城盡為妖魔屠戮,再無噍類矣。」

    看不到伊貉銅面具下的神色,但另幾個劍客卻都同時露出了感慨心悸的表情,韓霓和卓秋依兩個女子對此事一直半信半疑,此際聞說是真,頓時驚得花容失色。

    「桓公……看來妖魔之患,不可等閒視之了。」策馬跟在大司馬身邊的參軍郗超忽然開口,頗有些語重心長。

    桓大司馬沉默良久,喟然一歎:「家國破敗,社稷維艱,妖孽肆虐,禍亂世間,實為天子無道也……」

    郗超心中一動,眼神迅速向兩旁張望,好在除了自己,其他人並沒有在意桓大司馬的弦外之音。

    「待大軍回朝,吾即著手整治此事,也是天命所佑,吾已多識得降妖伏魔之士,足遏妖魔凶焰。」桓大司馬說了幾句,忽然話鋒一轉,「貉,今晚究竟怎麼回事?如何不見幼子來迎?還有,弄這般迎迓聲勢又是所為何來?」

    桓大司馬口中的幼子正是征虜將軍,他的幼弟桓沖,自穎水大營先期退軍之後,卻是桓沖領所部人馬先駐在了洛陽城中。

    「桓征虜正在洛陽舊宮中招呼那些本國裡來的世家子弟,朝裡聽說克還故都,特讓這些大世家子弟來觀瞻先朝帝都,已歷數日,聞聽大人今日歸來,又恰逢中秋佳節,卻是幾位公子倡議,在前朝太極殿舊址之上,設中秋晚宴,一是恭迎大司馬歸來,一拜大司馬尊顏,二是賀大軍凱旋,方合禮敬之意。桓征虜也覺得此議甚當,還安排了百姓迎接王師之舉,便是讓那些世家公子看一看北伐大軍之威的意思。」

    伊貉說的並不詳細,桓大司馬卻心中瞭然,他也多少聽說了朝中世家大族的子弟來洛陽觀瞻故都的情事,只怕其間也暗藏著對北伐功業眼見為實的用意,返回本國,對著他們那些股肱要員的長輩們也有個說項處,桓沖想的很周到,百姓相迎那是表現王師順天應人之舉,偏又不親身往迎,免得給那些世家子弟造成大司馬權勢滔天的印象,其間宦海關節細微處,非心思縝密者極難拿捏,桓大司馬心下暗許,這個桓幼子,雖是打起仗來看似硬衝沖戇犢子一般,官場待人處事卻也頗有沉雍之風。

    「嗯,那些膏腴之族,往日唯知斗犬走馬,縱情聲色,今番來先朝之地一觀,乃知興衰之事,振惕厲之省,亦為善矣。好,便今晚太極殿上,與他們中秋夜飲!」

    「且慢……」郗超一直在凝神細忖之中,大司馬話音剛落,他便輕輕擺了擺手,「……此舉不妥……」

    「中秋夜宴,也不過是與些大族晚輩,未知景興以為哪裡不妥?」桓大司馬素來對郗超極為倚重,見郗超表示反對,不禁有些詫異。

    「非是飲宴不妥,而是飲宴之地似不恰當。」郗超把聲音放低,不過此時大軍行進,隆隆震耳,沿街施拜百姓的喊聲亦是良久不絕,便當真大聲說話,也不怕十步開外的人會聽見。「那太極殿是先帝臨政,聚合百官之所在,桓公若在太極殿設宴,便有僭越之虞。那些世家子弟中多有暗懷機心者,倘若回朝藉此大做文章,只怕桓公徒惹是非。若依超之見,莫如與昔日在洛陽一般,桓公自設行轅軍帳,便在行轅中設宴,他人便想挑刺,也無能為力也。」

    桓大司馬略有沉吟,手指輕輕撫過頜下寸磔短髯,星眸忽而一朗:「無妨,一群黃口孺子而已,何需在意?便太極殿上會宴,看誰敢搬弄是非!」

    郗超一怔,再不說話,自從在黃河渡口班師之後,他就覺得大司馬比之昔日似乎更為張揚狂傲了,雖說他一向贊成大司馬大權獨攬的功業,但凡事欲速則不達,這般授人以柄的情事多了,只怕更生枝節,不過他素知大司馬性情,凡事決定了就絕無猶豫遲疑,自己再說已是全然無用,不如緘口不言。

    「還有,今晚吾要有個大大的喜訊向那些世家晚輩們宣佈,由他們之口,傳回朝中。」桓大司馬又加了一句,語氣中透著興奮。

    「桓公是說,把……」郗超當然知道大司馬要說的是什麼。

    「傳吾令諭,今晚中秋夜宴,務必讓夏侯先生與一眾墨家義士隨席同慶!」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